李华平教授《背影》课例评述与启示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华平老师的《背影》课堂实录(“指向一般阅读法的阅读学习”)不论于学生还是于教师而言,都是一堂令人极有收获感、极具启发意义的一堂课。本文以李老师该堂课的教学实录为基础,简要概括了课堂教学过程,并对其展开分析评述,同时得出对这堂课的教学启示,试图总结一些利于散文有效教学的方法,为一线实践教学提供思路参考。
   关键词 李华平;《背影》;课例评述;启示
  朱自清《背影》写于1925年。朱自清先生在北平回忆起了八年前所遭遇的家庭变故以及返京途中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经历,以平淡朴素的语言呈现了父亲深沉细腻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思念。这篇文章自1930年首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以来已经历了90余年的选编沉浮,当下这篇文章依然以其独特的语文价值选在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十四课,与《白杨礼赞》《散文二篇》以及《昆明的雨》共同组成一个单元,分别作为写人记事、托物言志、说理、写景抒情等不同散文类型的典范供一线师生品味、鉴赏。而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上述四种散文类型的不同特点,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对生活、人生的独特思考与感悟,从而丰富其精神世界,提升其审美品味。散文自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导文类之一,笔者在研读李华平老师的教学课例《背影》过程中,发现李老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探究与反思,因此通过对该课例进行简要评述试提出一些教学启示以供教学一线参考借鉴。
  一、精彩回眸——《背影》课例的过程描述
  总览李华平老师《背影》的教学实录,整堂课主要包括六个环节,分别为“商议学习目标”“辨析文体,概括大意”“提取信息,明确背景”“提炼信息,把握内容”“细读文本,体会情感”“课时小结,强调学法”。其中“提取信息,明确背景”板块所耗课堂时间最长,环节处理最为精细。详细定位该课堂具体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选择学习方案,定位学习目标
  学生面临清晰的学习目标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及主动学习的动力,能让其在顺利完成一个学习目标之后感受到目标达成的成就感、喜悦感、收获感。此外,教师也可依据清晰的课堂目标合理安排该堂课的教学内容。李老师在课堂之初就向学生呈现了三种学习方案,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及对三种方案的选择倾向,最后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选择了人数占多的一种学习方案即“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方案,以此作为该课堂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经由学生主体选择确定,一定程度上能匹配其目前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将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本课《背影》的积极性。
  2.辨别文体类别,概括文章大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第六条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1]王荣生教授亦认为“文章体式分析”是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之一。[2]李老师以“这是一篇__________ 。(内容+体裁)”极其精简的一个填空题开启了本环节的学习任务,将文体类别辨析与文章大意概况交汇在一起,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完成这道题的填空。整个答案的得出过程学生担任了主要的思考角色,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因势利导,既让学生明晰了散文体式特征和文章大意,也让学生初尝任务完成的喜悦,同时本环节任务完成后的过程性小结巧妙地使学生明白阅读文本的第一步应该是辨别文体、感知文章大意,紧扣本课学习目标。
  3.提取文本信息,明晰文章背景
  强化并落实文本写作背景的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作家及作品相关常识的深入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把握文本内涵,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3]多数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对作品背景知识的教学处理通常是将其放在课堂伊始呈现介绍,或穿插在某一教学环节中,背景介绍多趋于例行公事般概括性的介绍,未能以此为媒介真正意义上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李老师抓住《背影》的文本特点巧妙避开了传统的说教式背景介紹的弊端,将本环节的背景教学作了非常精致的处理。李老师在了解学生的文本背景学习途径之后创造性地介绍了一种新的背景分析途径,即“从文本里边找答案”,分列出“具体写作背景”与“车站送别买橘子的故事背景”两个分任务。学生在李老师引导下深入《背影》文本本身,细读文本,提取出有效信息,最终不仅清楚了文本的双重背景,同时对文本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此环节的背景教学与文本本身的深入品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紧扣双重背景,品析父子深情
  王荣生教授强调散文的阅读与教学需要始终都在“这一篇”里,并认为作者写散文的主要原因在于呈现“眼里的景和物”与“心中的人和事”,在于“一己之感、一己之思”的分享。阅读散文的过程也就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的过程。[4]李华平老师这堂课中文章背景教学与品析父爱主题看似是相对独立,事实上是无缝链接在一起的。在两层背景的分析过程中,李老师都采取了因势利导的方法,顺势引导学生探究父亲信件之深意以及父亲爱我之艰难。紧接着让学生概括5、6段的内容,乘势深化了学生对文中父爱的理解和感知。但5、6段是作者花重笔墨描写的片段,在本环节未能实现更深一步的分析,大概出于本课教学目标侧重点的原因而作出了取舍。
  朱自清是这篇文本的执笔者,对作者本身内在情感的剖析应是阅读这篇文本所要关注的内核。李老师采取了分析关键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的细读方式作为该教学任务的突破口,通过比较探究“不”字与“没有”二者之间的区别,深化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认知。遗憾的是,这一环节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
  二、以评促思——《背影》课例的评述与启示
  1.目标聚焦,结构清晰完整
  这节课主要包括六个教学环节,以一般性阅读方法的学习为贯穿整堂课的中心目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阅读学习能力的培养。李老师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地兼顾了深入文本学习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问题,整体教学结构逻辑清晰,完整有序。为落实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李老师不仅在课堂伊始以及结课两个阶段就明确了学习目标并总结了阅读方法步骤,在每一个环节任务合理完成之后还以阶段性小结的方式总结了一般性阅读方法的具体步骤。例如在“初步感知,了解大意”第一个环节任务完成之后,李老师总结:“实际上我们阅读一个文本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文本,了解这个文本主要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这是我们学习文本的第一步。”整节课堂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始终确保教学活动紧扣课堂学习目标。   课文教学“教什么”一直以来广受学界的研讨。华东师范大学张心科老师曾谈到:“教学内容‘教什么’,包括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借助课文学习所获得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等。”[5]通常情况下,一堂课教学内容杂乱无序,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一个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引。而一堂课的目标设定则不能偏离语文课程最基本的两个特点,即“工具性”“人文性”,既要让学生从经典文本里获得百科知识、独特的美感熏陶、情感体验和人生启迪,也要确保学生通过每一节语文课在原有“百科知识”与“语文经验”的基础上习得一点新的“语文经验”[6],而这“语文经验”更多的是一种方法的指导以及能力的培养。正如李华平老师这堂课,较好地通过《背影》这篇文章落实了“工具性”“人文性”两项基本特点。
  2.选点精细,导读引思“落地”
  选点精准、处理精细是一堂好课的关键。这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般性阅读学习的方法步骤,李老师通过解读文本、总结经验归纳出一般性阅读学习方法的四个具体步骤,这四个步骤的确定一定程度上能确保课堂选点教学的精准性。每一篇散文几乎都隐含了作者真实且独特的认知情感。李老师从散文的文体特性出发,为本课堂主要设置了四个教学点,即明晰文体与大意、了解背景信息、体悟父爱深情、剖析作者情感。其中第二个选点作为重点处理,抓住《背影》写作背景及文中故事背景这一突破口,引导学生从本文提取、筛选背景信息,通过导读导思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自主探寻,得出答案,为后面的文本学习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这期间也较好地引导学生跨越当代经验进入文本的“规定情境”,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父亲”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一堂课不仅要有“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要注重教学选点的精准性。在确定每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这一类”要重点教什么,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这一篇”重点教什么。“这一篇”散文的教学实际上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7]既要确保学生领悟到每一篇独特文本的审美价值点,同时也要让学生获得具体文体类别的一般性知识以及学习语文的一般性方法。因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包括“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在让学生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的同时,更要关注“语文知识”“语文策略”“语文思维方法“语文技能”等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要素,因为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明显、最本质的特征”。
  3.紧扣文本,深度挖掘内涵
  李老师每一个环节任务的开展都体现出强烈的文本主体意识及学生主体意识,并试图不断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打破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的“隔”,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多向互动交流。例如對《背影》父爱主题的理解和感受成功避免了空谈,而是设计了极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寻找思考的依据。比如在分析故事背景时问“这父亲为我买橘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去买橘子的?前面发生了写什么事情?”随后顺势让学生谈谈对文本关键词“惨淡”的理解与感受。为深化学生对这份父爱的理解,李老师紧接着又问道:“请自读第5、6段,概括一下写了什么?父亲为我做了什么?”一连串逐步递进的问题提出意在要求学生深入到文本本身去探究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
  孙绍振先生指出,解读文本当“从文本出发进行分析为上”,指出“要尊重文本主体”。[8]散文本是极具个人化情感和思维风格的一种文体样式,脱离语言文字本身深刻内涵的理解则将难于真切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到思考和认知。因此,一篇文本的关键字句或段落往往是比较理想的切入点,但要以具体明确、针对性强、可操度高的问题设计为前提。
  4.学生为本,师生平等交流
  “以生为本的教育带来学生的主动、积极、高效的学习。”教师只是处于推动、指导、涵育和协助的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9]李华平老师将“生本教育”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这节课可以看出李老师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与落实。从《背影》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与各教学环节内容的设置来看,教学出发点是在确切了解学习情况及学习需求的前提下展开的。例如课堂伊始李老师就引导学生谈论并选择学习方案,这其实是一个间接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过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难易适中的学习方案,而这堂课也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展开的。又如在探讨“父亲”这封信的奇妙之处时,李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判断有一定难度,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机智地转变了问题方向,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比较下思考。足可见,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李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逐渐突破自我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深度参与课堂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整个课堂氛围非常轻松、舒适,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
  有效的课堂应是坚守“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切实践行“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课堂。学者提出,教学中要特别关注两个主体,一是“陈述主体”,一是“时间主体”。“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应达到的学习目标,陈述主体当然是学生”,且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重量也应高过教师的活动时间。[10]此外,有效的课堂还是在充分掌握学生具体学情的前提下实现的,备课除备教材之外还要备学生,以学定教。
  5.因势利导,追求有效追问
  课堂进度的推进一方面在于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与质量,一方面还在于执教老师在抛出主干问题后对系列追问的把控。李华平老师《背影》这节课主要设计了八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而这八个问题学生并不能一下得出精确的答案,是李老师的系列追问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例如李老师在让学生探讨信件内容含义时,提出了“父亲这信到底说了什么内容?”“‘我身体好’这句话说了之后紧接着一般怎么说?”“膀子疼什么病?”“肩周炎跟‘大去之期不远’之间,跟要死之间关联度大不大?”“父亲到底是要说自己病了,还是想说什么东西?父亲到底想说什么?”等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一步一步延伸追问,而不是毫无逻辑联系地乱问,既细心保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过程,也确保所抛出问题在有限时间内得到解决。   追问是对课堂知识补充和深化的教学手段,具有极强的动态生成性。追问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良好契机,是一个促进导学、引学功能正常发挥的过程。追问不能毫无逻辑联系地乱问,因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因势利导,同时适度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并兼顾到不同个性学生被追问时的情绪。
  此外,李老师非常注意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扎实落实到具体的人物活动中去,诸如培养学生筛选、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等。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具体的系列活动实践中一步一步落实推进,否则,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容易流为空谈或收效低下。每一篇散文都有其高度个性化的言说方式或表达方式,由于本课学习目标的影响,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未能兼顾到《背影》特定言语形式对本文特定言语内容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与探讨。但总的来说,李老师这堂《背影》可以说是一场既独具匠心又轻松愉快的师生对话,充满了尊重和关怀,让学生通过一堂课不仅于《背影》的赏析品读中获得一份情感的熏陶与体验,基础能力得到锻炼,更习得了操作性极强的阅读学习方法。于同行教师而言,更是在教学理念、思路、方法上给以深刻的启迪,引发廣大教师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2]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1(01):9-11.
  [3]施丹燕.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写作背景”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8.
  [4]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7-8.
  [5]张心科.再说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J].语文建设,2020(13):19-22.
  [6]王荣生.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上)[J].语文建设,2020(17):34-39.
  [7]李华平,李峥.厘清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二)[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02):30-32.
  [8]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9]郑碧筠.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J].课程.教材.教法,2007(08):73-76.
  [10]李华平,李峥.教学理念应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一)[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01):21-23.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未做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他们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在写作教学中经常就题目论题目,带着学生分析写作材料、指导写作技巧,之后再布置一个新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围绕写作题目或写作主题完成一篇800字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质量普遍不高,缺乏独到的观点,情感表达欠缺。
自教育领域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推行以来,教育界发生了深刻变化,愈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毋庸置疑,新时期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其他科目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基于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务必要明确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并在实际教学阶段,始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有效的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实现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文练笔是初中语文体系中的重要练习部分,其设置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阅读知识,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当下语文教学的情况,剖析目前随文练笔中潜在的问题,以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为练习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读”来提升其写作能力,进而把学生的写作水准提升到新的高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合理判断学生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进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最科学的教育,得到最好的发展。笔者在本文就如何开展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展开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开展分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理基础知识扎实,并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第二
期刊
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为保障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中很少会纳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评判的时间也很少提供,加之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十分缺少,所以语文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很难实现。而在当下,虽然一些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及作用,同时也开始尝试结合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并对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给予鼓励。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缺少合理培养方法,加之思维结构整体性不健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
情境教学是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创设合适的情境,引起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能使原本枯燥的高中历史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情感.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利用支架理论,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搭建情境支架、语境支架和读写支架,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策略,体现多梯度的阅读选择,促成多维度的阅读思维,有效地解决阅读教学中浅表化问题.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嵌入高阶思维的阅读任务,能够给学生提供具体而清晰的阅读路径,有效地凝聚教学力,让学生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不断地对新知识进行自我构建,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高中语文课堂把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定位在“能力培养”甚至是“高考应试”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教材编写组对整本书阅读意义的界定.温儒敏先生引领一线教师重新回归整本书阅读意义的源头,提出12字要旨:培养毅力,祛除浮躁,涵养心性.
摘 要 背诵是积极的语言建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无所不在。背诵的组织,除了读中背诵,还可以说、写、听中背诵。促进背诵积累,需有正确的背诵认识,做好细节性工作,以实现背诵的语言建构意义。   关键词 背诵;语言积累;关键能力;语言建构  一、背诵意义审辨:应试与积极语言建构  就教学现状看,背诵的终点是考试时能正确默出。但就语文学习过程审视,背诵需先理解,后熟读,再记住,背诵意义不应也不能只为应试时
摘 要 高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其策略主要有三种:一是锁定矛盾点,在溯因中揭示真相;二是锁定选择点,在推理中抵达本质;三是锁定同一点,在类比中举一反三。其优势是能够让整个教学路径简单清晰,并较好地渗透逻辑思辨的因子,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逻辑思维能力,让文本的解读能够客观辩证地走向深刻。   关键词 高中语文;比较式教学;教学策略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建构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