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思维,不会思维,也就不可能创新。激发学生求知欲,能增强学生思维动力。教师要构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以活动性为原则,教学思路以启发性为准则,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悟,一题多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意培养出来的。
关键词:物理教学;引导学生;思维学习
思维是人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编码过程,是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对新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系统化、具体化的过程,是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因此人的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思维,不会思维,也就不可能创新。但目前的应试教学模式、“题海战术”对引导学生学会思维还不够。面对如此现状,初中学科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出会学习、会思维、有创造能力的优秀初中生?本文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谈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思维动力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学习的目的决定了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在自身工作动机的推动下,不断地通过设置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形成整个教学认识活动的动力。而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动力系统的最活跃因素,因此激发学生求知欲,能增强学生思维动力。
首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学好物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离不开物理知识。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大到宇宙天体,还是小到微观粒子;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从事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物理知识。一句话,物理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使学生时时刻刻懂得:学习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上,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还应广泛联系生活(如水的沸腾、人工降雨、冰垫)、环境(如温室效应、核废料处理)、能源(如电池、天然气)以及人类在物理方面的最新发现和成果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物理这门科学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国家富强文明的需要。
其次是利用一些巧妙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好可被新颖的实验所利用。如在讲“蒸汽变水”问题时,我紧紧扣住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天冷呼吸出“白气”,问学生:“在寒冷的冬天,同学们在街上走,说话和呼气时,为什么有‘白气’?而在温暖的房间里却看不到?”通过引导,给学生创设了“寒冷的室外”和“温暖的房间”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为了弄清这一熟知现象的本质,积极思考,期待得到科学的答案。如此一来不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构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
1.教学形式以活动性为原则
课堂教学应是一种和谐愉快的双边活动。教育家们反复告诫:“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教材内容,采用读、练、讲、测、补、悟的不同课堂组合模式,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把活动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处于主体激活状态,教师所讲之处应是知识的精要之处、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之处。课堂上务必留出一定的问题和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质疑,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标新立异,让他们获得创造的欢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创造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
2.教学思路以启发性为准则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会思考才会有创新,能想到,才能做到。俄国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教师的讲授必须具有启发性,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如在观察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每一问都会激起了全体同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大脑中枢处于强烈的兴奋状态,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好比开渠引水,渠开到哪里,水就流到哪里。
三、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悟,一题多得
初中生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和将来有潜力,主要靠学生自身的勤奋与悟性。当前相当多的学生热衷于“题海战术”,把“智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认为只要大量做题,成绩就自然好,甚至寄希望于猜题押题。很多教师均有同感,有些题平时学生做过甚至不止一遍,老师也评讲过,但再考,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不会做。问题在哪里?就在于很多学生做题后未反思:从这道题中受到什么启发?解答这类题共同的思维规律是什么?怎样想到这样做?易与哪些问题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作题后反思,好比人走路绊倒了,爬起来后总要回头看看是什么绊倒了的,才能吸取教训。习题评讲后要抽问众多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考试后要求学生错题重做并总结造成错误的原因。例如:求固、液体的产生压力、压强。此类题目错误率很高,教师讲解例题后,应让学生反思,悟出解答这类问题的规律。当即再拟一题,这次学生都会做了。要求学生一题多悟,一题多得,既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归纳出知识的应用方法,也通过联想、类比、变通、延伸、迁移,提高了思维能力。虽然少做了一些题,但能起到做一题,通一类,连一串的作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经过这样的训练,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能创新。
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意培养出来的。时时牢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塘”。
关键词:物理教学;引导学生;思维学习
思维是人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编码过程,是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对新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系统化、具体化的过程,是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因此人的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思维,不会思维,也就不可能创新。但目前的应试教学模式、“题海战术”对引导学生学会思维还不够。面对如此现状,初中学科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出会学习、会思维、有创造能力的优秀初中生?本文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谈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思维动力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学习的目的决定了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在自身工作动机的推动下,不断地通过设置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形成整个教学认识活动的动力。而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动力系统的最活跃因素,因此激发学生求知欲,能增强学生思维动力。
首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学好物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离不开物理知识。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大到宇宙天体,还是小到微观粒子;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从事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物理知识。一句话,物理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使学生时时刻刻懂得:学习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上,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还应广泛联系生活(如水的沸腾、人工降雨、冰垫)、环境(如温室效应、核废料处理)、能源(如电池、天然气)以及人类在物理方面的最新发现和成果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物理这门科学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国家富强文明的需要。
其次是利用一些巧妙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好可被新颖的实验所利用。如在讲“蒸汽变水”问题时,我紧紧扣住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天冷呼吸出“白气”,问学生:“在寒冷的冬天,同学们在街上走,说话和呼气时,为什么有‘白气’?而在温暖的房间里却看不到?”通过引导,给学生创设了“寒冷的室外”和“温暖的房间”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为了弄清这一熟知现象的本质,积极思考,期待得到科学的答案。如此一来不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构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
1.教学形式以活动性为原则
课堂教学应是一种和谐愉快的双边活动。教育家们反复告诫:“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教材内容,采用读、练、讲、测、补、悟的不同课堂组合模式,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把活动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处于主体激活状态,教师所讲之处应是知识的精要之处、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之处。课堂上务必留出一定的问题和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质疑,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标新立异,让他们获得创造的欢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创造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
2.教学思路以启发性为准则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会思考才会有创新,能想到,才能做到。俄国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教师的讲授必须具有启发性,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如在观察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每一问都会激起了全体同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大脑中枢处于强烈的兴奋状态,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好比开渠引水,渠开到哪里,水就流到哪里。
三、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悟,一题多得
初中生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和将来有潜力,主要靠学生自身的勤奋与悟性。当前相当多的学生热衷于“题海战术”,把“智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认为只要大量做题,成绩就自然好,甚至寄希望于猜题押题。很多教师均有同感,有些题平时学生做过甚至不止一遍,老师也评讲过,但再考,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不会做。问题在哪里?就在于很多学生做题后未反思:从这道题中受到什么启发?解答这类题共同的思维规律是什么?怎样想到这样做?易与哪些问题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作题后反思,好比人走路绊倒了,爬起来后总要回头看看是什么绊倒了的,才能吸取教训。习题评讲后要抽问众多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考试后要求学生错题重做并总结造成错误的原因。例如:求固、液体的产生压力、压强。此类题目错误率很高,教师讲解例题后,应让学生反思,悟出解答这类问题的规律。当即再拟一题,这次学生都会做了。要求学生一题多悟,一题多得,既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归纳出知识的应用方法,也通过联想、类比、变通、延伸、迁移,提高了思维能力。虽然少做了一些题,但能起到做一题,通一类,连一串的作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经过这样的训练,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能创新。
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意培养出来的。时时牢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