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的2009年高考,全国卷和地方卷对该内容的考查,除了客观性命题外,绝大多数试卷都出现了2至3题的主观题,分值一般在8至15分之间。这类主观题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被称为最能体现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高考试验田”,也是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新的难点。提高表达应用这一专题中主观题的复习效率,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精心谋划和积极引导,切实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应用的综合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有关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纵览考情,锁定目标
表达应用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多,题型多,难度大。虽然需要学生书面表达的往往只是一两个语言片段,甚至仅为只言片语,但却能够在开放和限制等诸多条件下考查出学生驾驭语言的实际能力。据《南方日报》报导:广东省2009年高考,有13万考生在一道语言应用题目上得零分。这道让13万考生“竞折腰”的题目,就是要求考生根据“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图表,进行图文转换。可见表达应用主观题的难度之大。
复习表达应用主观题,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这一考点近年来的实际考情,明确它在试卷中的地位和特点,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它的考查目标、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所占分值和2010年的命题展望等情况。如就考查内容而言,它涵盖了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等,每一内容都包含了特定的知识点,同时可以命制出单一或综合的题目。引导学生纵览考情,一可以提高学生对表达应用主观题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复习的动力;二可以使学生对此类试题有一个整体把握,对命题走向有一个大致的预估,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二、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打好基础
“学戏先学声,打铁先打钉”。学生要驾驭表达应用主观题,必须要具备相关的语言、写作等基础知识。由于近年来普遍淡化了汉语语法等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的教学,学生的答案经常会出现一些知识性、常识性的错误。如“句子”、“整句”、“散句”、“描写”、“语体”、“语境”、“意象”等名词,经常出现在题干之中,而不少学生对这些名词的理解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这就导致了在答题时的似是而非,甚至是相去甚远。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首先需要适当地补一补课,即弥补学生在语言、写作等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薄弱部分,使学生搞清楚相关概念的确切含义和基本范畴,尤其是能够准确区分诸如“一句话”和“单句”、“鲜明”和“简明”、“语体”和“语境”、“新闻标题”和“一句话新闻”这类易于混淆的概念的异同,并建立相应系统的知识体系,从源头上防止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现象的产生;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文知识指导表达应用,将具体的题目和特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会用知识统领和限制答题方向,答题时能够严格对应题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字字句句都有根据。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20题:
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该题考查句式的仿写,仿的是修辞、句式和内容。完成这个仿写,学生首先需要具备修辞中关于比拟、比喻和排比的具体知识,还要理解被仿写句子的结构形式以及描写所包含的意蕴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仿写时,不仅要在句式和修辞手法上与被仿写的句子相似,还要考虑到比喻、比拟的生动贴切、富有美感以及句子前后的照应,做到形神兼备。可见拥有并运用扎实的基础知识,正是表达应用主观题能准确答题的前提条件。
三、引导学生理清题意,无缝对接
“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而“盲人瞎马”更是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一些学生在回答表达应用主观题时,由于轻视了审题或者审题不严,也经常会出现上述成语所比喻的失误。如题目明确要求续写“夏日的美景”,而有的学生偏偏一不小心就写出了“暴雨倾盆,山洪汹涌”之类灾害性的场景等。
如何引导学生厘清题意,并使答案与题目的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呢?一是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如怎样审题目的考查目标,审题目的隐含信息,审题干的关键词,审所给材料语言片段的表达方式、意蕴内涵、语体风格以及内在逻辑关系等。二是可将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如概念理解偏差、隐含信息忽略、语境语体不合等,组织讨论并加以点评,引导学生提高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养成答题必先审题、审题务必到位、怎么问就怎么答的良好习惯;三是引导学生将审题的结果一一落到表达的实处,将审题的手段演变成切合题意的答题成果,实现审题和答题的有机结合。
例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第21题: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从审题来说,首先应明确本题的考查目标是句式的选用和长短句的变换,题目中的关键词:“一句话”尤为重要,它严格限定了句子的数量和形式,其次“以……为主语”,又规定了句子的陈述对象,最后还要注意“保留原有信息”和“酌情增减词语”的含义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引导学生锤炼语言,提升品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表达应用主观题,考察的目标指向是学生驾驭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在学生答题的语言面前,一切知识、思路、方法、技巧等都悄然隐退,唯有答题时所呈现的语言才是得分的唯一利器。
要使学生的答案呈现出合乎规范、文从字顺的语言面貌,一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硬伤”说“不”,尽量做到不出现错别字,不出现语法修辞错误,不出现语体、语境和格式错误。二要引导学生美化语言,凸显品位,着重纠正内容空洞、生拉硬扯、格调不高之语。具体方法之一,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经典范例,即指导学生从近年全国和地方语文试题以及复习资料中,发掘出表达应用主观题的经典性题目和答案。
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24题,“以‘溪’、‘海’、‘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其中的一道参考答案为:“豁达,是柳子厚游小石潭,宁静如潭水;淡薄,是周敦颐住濂溪,平淡如溪流;豪放,是曹孟德观沧海,奔流如海浪,故老子曰:“上善若水。”学生在这样的经典例题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就能通过学习借鉴感受到语言的文质兼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表达的品位格调。
五、引导学生巧练多议,提高能力
表达应用主观题复习,离不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训练,而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巧练多议”,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引导学生训练的着力点。“巧练”,就是教师要掌控训练的目标、内容、难度和强度等;“多议”,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开展师生互动,通过讨论点评,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这里略说训练过程中的“两个结合”:
1.“炒冷饭”与“吃新米”结合。“炒冷饭”,指训练时不避近年高考试卷已经出现的并且已有参考答案的主观题。这类题目紧扣考试大纲和说明,可信度高,引领性强,学生练习时能够获得犹如高考实战的感受,练习后又可以对照答案,比较异同。“吃新米”,指让学生多训练一些反映当下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地域文化和应用性较强的新题。
2.“独立操作”与“现场PK”结合。“独立操作”,即要求学生必需独自完成教师指定的一些题目,这些题目重在对应知识点,体现基础性,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再练习一些拓展题。对学生的练习,教师应及时批改,并通过个别辅导或课堂点拨,解决练习中所出现的典型问题。“现场PK”,就是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先各做同一道题目,接着由几名学生各自读出或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再组织课堂讨论,让大家对答案评头论足,比较优劣,帮助修改,教师最后加以点评。这种融训练和讨论为一体,具有竞争和挑战意味的复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了学生表达应用的实际能力。当学生纷纷主动走向黑板,争先恐后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答案时,那场面,那气氛,也不禁会让作为学习引导者的教师感到激动和欣慰。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引导学生纵览考情,锁定目标
表达应用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多,题型多,难度大。虽然需要学生书面表达的往往只是一两个语言片段,甚至仅为只言片语,但却能够在开放和限制等诸多条件下考查出学生驾驭语言的实际能力。据《南方日报》报导:广东省2009年高考,有13万考生在一道语言应用题目上得零分。这道让13万考生“竞折腰”的题目,就是要求考生根据“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图表,进行图文转换。可见表达应用主观题的难度之大。
复习表达应用主观题,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这一考点近年来的实际考情,明确它在试卷中的地位和特点,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它的考查目标、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所占分值和2010年的命题展望等情况。如就考查内容而言,它涵盖了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等,每一内容都包含了特定的知识点,同时可以命制出单一或综合的题目。引导学生纵览考情,一可以提高学生对表达应用主观题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复习的动力;二可以使学生对此类试题有一个整体把握,对命题走向有一个大致的预估,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二、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打好基础
“学戏先学声,打铁先打钉”。学生要驾驭表达应用主观题,必须要具备相关的语言、写作等基础知识。由于近年来普遍淡化了汉语语法等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的教学,学生的答案经常会出现一些知识性、常识性的错误。如“句子”、“整句”、“散句”、“描写”、“语体”、“语境”、“意象”等名词,经常出现在题干之中,而不少学生对这些名词的理解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这就导致了在答题时的似是而非,甚至是相去甚远。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首先需要适当地补一补课,即弥补学生在语言、写作等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薄弱部分,使学生搞清楚相关概念的确切含义和基本范畴,尤其是能够准确区分诸如“一句话”和“单句”、“鲜明”和“简明”、“语体”和“语境”、“新闻标题”和“一句话新闻”这类易于混淆的概念的异同,并建立相应系统的知识体系,从源头上防止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现象的产生;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文知识指导表达应用,将具体的题目和特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会用知识统领和限制答题方向,答题时能够严格对应题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字字句句都有根据。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20题:
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该题考查句式的仿写,仿的是修辞、句式和内容。完成这个仿写,学生首先需要具备修辞中关于比拟、比喻和排比的具体知识,还要理解被仿写句子的结构形式以及描写所包含的意蕴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仿写时,不仅要在句式和修辞手法上与被仿写的句子相似,还要考虑到比喻、比拟的生动贴切、富有美感以及句子前后的照应,做到形神兼备。可见拥有并运用扎实的基础知识,正是表达应用主观题能准确答题的前提条件。
三、引导学生理清题意,无缝对接
“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而“盲人瞎马”更是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一些学生在回答表达应用主观题时,由于轻视了审题或者审题不严,也经常会出现上述成语所比喻的失误。如题目明确要求续写“夏日的美景”,而有的学生偏偏一不小心就写出了“暴雨倾盆,山洪汹涌”之类灾害性的场景等。
如何引导学生厘清题意,并使答案与题目的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呢?一是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如怎样审题目的考查目标,审题目的隐含信息,审题干的关键词,审所给材料语言片段的表达方式、意蕴内涵、语体风格以及内在逻辑关系等。二是可将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如概念理解偏差、隐含信息忽略、语境语体不合等,组织讨论并加以点评,引导学生提高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养成答题必先审题、审题务必到位、怎么问就怎么答的良好习惯;三是引导学生将审题的结果一一落到表达的实处,将审题的手段演变成切合题意的答题成果,实现审题和答题的有机结合。
例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第21题: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从审题来说,首先应明确本题的考查目标是句式的选用和长短句的变换,题目中的关键词:“一句话”尤为重要,它严格限定了句子的数量和形式,其次“以……为主语”,又规定了句子的陈述对象,最后还要注意“保留原有信息”和“酌情增减词语”的含义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引导学生锤炼语言,提升品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表达应用主观题,考察的目标指向是学生驾驭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在学生答题的语言面前,一切知识、思路、方法、技巧等都悄然隐退,唯有答题时所呈现的语言才是得分的唯一利器。
要使学生的答案呈现出合乎规范、文从字顺的语言面貌,一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硬伤”说“不”,尽量做到不出现错别字,不出现语法修辞错误,不出现语体、语境和格式错误。二要引导学生美化语言,凸显品位,着重纠正内容空洞、生拉硬扯、格调不高之语。具体方法之一,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经典范例,即指导学生从近年全国和地方语文试题以及复习资料中,发掘出表达应用主观题的经典性题目和答案。
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24题,“以‘溪’、‘海’、‘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其中的一道参考答案为:“豁达,是柳子厚游小石潭,宁静如潭水;淡薄,是周敦颐住濂溪,平淡如溪流;豪放,是曹孟德观沧海,奔流如海浪,故老子曰:“上善若水。”学生在这样的经典例题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就能通过学习借鉴感受到语言的文质兼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表达的品位格调。
五、引导学生巧练多议,提高能力
表达应用主观题复习,离不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训练,而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巧练多议”,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引导学生训练的着力点。“巧练”,就是教师要掌控训练的目标、内容、难度和强度等;“多议”,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开展师生互动,通过讨论点评,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这里略说训练过程中的“两个结合”:
1.“炒冷饭”与“吃新米”结合。“炒冷饭”,指训练时不避近年高考试卷已经出现的并且已有参考答案的主观题。这类题目紧扣考试大纲和说明,可信度高,引领性强,学生练习时能够获得犹如高考实战的感受,练习后又可以对照答案,比较异同。“吃新米”,指让学生多训练一些反映当下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地域文化和应用性较强的新题。
2.“独立操作”与“现场PK”结合。“独立操作”,即要求学生必需独自完成教师指定的一些题目,这些题目重在对应知识点,体现基础性,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再练习一些拓展题。对学生的练习,教师应及时批改,并通过个别辅导或课堂点拨,解决练习中所出现的典型问题。“现场PK”,就是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先各做同一道题目,接着由几名学生各自读出或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再组织课堂讨论,让大家对答案评头论足,比较优劣,帮助修改,教师最后加以点评。这种融训练和讨论为一体,具有竞争和挑战意味的复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了学生表达应用的实际能力。当学生纷纷主动走向黑板,争先恐后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答案时,那场面,那气氛,也不禁会让作为学习引导者的教师感到激动和欣慰。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