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大王”的创业故事

来源 :大众致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15950225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2岁的王红刚,出生在上海郊县南汇泥城镇的一个农村家庭,16岁初中毕业,他就跟着大人们一起干农活。
  1993年春,王红刚到浦东新区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当时他想,难道我要一辈子打工吗?有机会我也要做老板。
  一天,王红刚经过一家集贸市场,看到地摊上摆满了蔬菜,就随便问问价钱,这一问让王红刚吃惊不小,那些和自己家里一模一样的蔬菜,在这里要卖到2~3元钱一斤。他当时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念头在王红刚的脑海里闪现:我打工一天辛辛苦苦才赚十来块钱,要是种上十几斤蔬菜,就能把这一天的工资赚回来!我何不回家种菜卖呢?
  王红刚当天就辞去建筑工地的工作,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厅扁豆种子。回家撒播在自己的3亩地上,每天全身心地扑在田地里。有的说他真傻,放着工地每天十来块钱的工不做,偏偏要回来种菜。对于乡亲们的议论,王红刚没有放在心里,他想:能不能赚钱,种了一年不就知道了吗?
  扁豆开花结果后,王红刚摘了几十斤扁豆到菜市场去卖,由于当地人还不知道这个青扁豆,所以一天下来没有人问津。王红刚没有气馁,第二天他又到菜市场去卖,这次他大胆地吆喝起来,碰到有人来问,就告诉他这扁豆怎么做来吃。就这样,开始有些人买回去吃,慢慢地那些吃过的顾客,第二次又回到王红刚的摊位。他们都说,这扁豆吃起来软嫩、爽口,很好吃。经顾客这么一宣传,王红刚的青扁豆在菜市场里被顾客所接受,每天几十斤的扁豆,早早地被抢销一空。
  一年下来,王红刚算了一下账,他没想到自己种的3亩地扁豆,竟赚了6000多元钱,王红刚更有劲了,第二年王红刚种扁豆的面积增加了两倍。
  看到王红刚种扁豆挣了钱。亲朋好友和乡亲们都开始陆续跟着他种扁豆,就连当初说他傻的邻居也跟着种扁豆。在王红刚的带领下,扁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直线上升,随之而来的销售问题也摆在每一位农户的面前,成千上万斤的扁豆卖到什么地方去?
  王红刚瞅准这样的机会,花几万元购买了一辆农用车,他让农户的扁豆搭自己的农用车捎着卖,每斤收取5分钱的运费,这样一来农户们也非常高兴。随着扁豆的紧俏,价格也高,种扁豆的农户更多了。王红刚在卖扁豆时认识了不少大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供销关系,于是,他索性把精力转移到销售上,把农户的扁豆收购上来,自己再运到市场上去卖,每斤赚1毛钱的差价。
  1996年,王红刚所在镇的扁豆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每天的产量都在几十吨,南汇区和周边的浦东新区销售市场已经达到饱和,难以卖出好的价钱。此时,王红刚琢磨着怎么把扁豆拉到市区去卖。
  然而,市场让王红刚感到很意外,扁豆卖了3天竟无人问津。王红刚有些坐不住了,如果再有二天卖不出去,扁豆就会老掉,到时再便宜都没有人要,只有白自倒掉。王红刚拦住一位经过摊位的客户,问他要不要买扁豆,那位客户看了看扁豆,说:“这种扁豆从来没有见过,这红红的样子不知道好不好吃。”客户的一席话提醒了王红刚,原来扁豆卖不出去是客户不认识、不敢吃。
  王红刚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扁豆炒好,插上牙签,摆在摊位上请客户品尝,这一招还真有效,就这样,王红刚的扁豆打进了上海市场,让不少市民尝到了爽滑的青扁豆,客户也就越来越多。这时候王红刚又动起了脑筋,他利用价格杠杆的原理,调节扁豆的市场价格,就这样,王红刚的扁豆在上海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98%,成了整个扁豆市场的晴雨表。
  由于种植扁豆收益好。当地扁豆的种植面积一下子就升到5000多亩,这么多的扁豆都集中在上海销售,价格从最高的每公斤7~8元跌到1元左右。为了确保农户的收益,王红刚决定向周边省份打开销路。
  从1999年开始,王红刚又以现炒、现品尝的方式,如法炮制成功地把青扁豆打进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份的蔬菜市场,市场占有率都在70%以上。
  为增加自己的扁豆竞争力。王红刚成立了红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并对青扁豆进行产业升级,建起100亩标准化青扁豆生产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方式,公司增加科学含量。不断改进青扁豆的品种,减少施用农药的次数,帮助农民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量。
  在王红刚的带动下,上海南汇区有1万多农户种植青扁豆近2万亩,每年有5万多吨青扁豆销售量,为1万多农户创造了上亿元的收入。
  2004年12月,王红刚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海南、安徽种植了2000多亩青扁豆,并建立了新型的扁豆合作社,让农户和公司更加紧密联系起来。公司高薪聘请农技专家,指导农户种植扁豆。确保扁豆的品质和产量,公司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冷库,做起了附加值更高的蔬菜配送,把扁豆销到更远的东北和西北市场,让寒冷地区的北方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爽口的青扁豆。现在,小小的扁豆已给王红刚的公司带来了上亿元的产值。
其他文献
东方金鸟企业集团由数个技术开发和互联网服务的公司组成,在海外注册有面向海外市场的“中国教育技术服务有限公司(China Educ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Ltd.)”,国内注册有“东方金鸟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金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东方翔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  东方金鸟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注册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外商独资企业,以教育软件开发和发
期刊
当2009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圣诞节来临之际,一个由中国电影作家原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卡通形象——袖珍象诞生了。它就是中国动画片《袖珍象》中的主人公——袖珍象优优。同时第一批以袖珍象系列玩具在圣诞节前面市,受到热烈欢迎。    十年怀胎应运而生    动画片《袖珍象》剧本由我国电影文学最高荣誉——夏衍电影剧本征集获奖作家(《美女总裁》)、已有二部电影剧作(《茶色生香》、《画家与模特》)搬上银幕
期刊
《金点出炉》全蝎养殖技术重点推荐          拍恋爱小电影赚大钱  敬亭雪    今年27岁的张有云高中毕业后就来到合肥打工。结婚前,她决定自己拍摄恋爱电影。历时近两个月,名字为“张有云的恋爱故事”的小电影做完了,这部小电影再现了两个人从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爱的所有阶段,清新自然,张有云和男友非常满意。  这个过程让张有云的脑子进发了一个大胆的创业火花:“如果专门给人拍摄恋爱小故事,是
期刊
想获得成功就要先学会失败  田 野    50年前有一个美国人叫卡纳利,家里经营着一家杂货店,生意一直不好。年轻的卡纳利告诉他的父母,既然经营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成功,就应该换一个思路,想想别的办法。他的家附近有几所大学,学生经常出来吃快餐。卡纳利想,附近还没有人开一个比萨饼屋,卖比萨饼肯定能行。他就在自家的杂货店对面开了一家比萨饼屋。他把比萨饼屋装修得精巧温馨,十分符合学生高雅讲情调的特点。不到一年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曾向全世界声明,如有哪个人能攻克癌症,就为他塑一尊“半身金像”。这一声明曾在全世界医务界引起轰动。无数个学者、专家都梦想着能为自己塑个半身金像。  癌症——这个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在当今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被推入绝望的深渊。据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癌症患者高达900万人,被癌症吞噬的生命竟有600万人,令人惊心动魄!  我国是世界上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约有150万癌症患者,其中1
期刊
在甘肃省民勤县的田地里,有一种奇特的西瓜,将瓜打开,里面的籽非常饱满、平整。原来这就是我们常吃的黑瓜子。然而,就是这些并不起眼的黑瓜子,却让一个名叫林垦的台湾人发了大财。  这个瓜子的传奇故事要从20年前说起。  台湾很多人爱吃黑瓜子,然而由于台湾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黑瓜子几乎无地可种。物以稀为贵,黑瓜子在当时的台湾居然成为馈赠亲友的高级礼品。一袋300克的黑瓜子,在当时台湾的售价竟然超过30元人
期刊
对于大多数想创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有的是热情、书本知识,缺少的是经验、资金。而资金往往是创业所必须的,所谓初次创业成功就是掘到第一桶金。有了这第一桶金,加之掘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创业之路就开始步入正轨了。  那么如何得到这宝贵的第一桶金呢?当然也有少数幸运的人会比较容易得到,比如凭长辈赐予、偶然所得等,但更多的人还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在创业路上苦苦挣扎。初次创业——挖一小桶金就那么难吗?  俗话说
期刊
在不少人眼里,卖小吃都是一些小打小闹的生意,赚不了多少钱。如今,这种看法恐怕不得不改变了。在陕西,有不少人就因为卖凉皮而赚了钱。  韩小玲所在的村庄离镇子不远,她家里还种着6亩地。平时,她除了种地、照顾家,就是在镇上卖凉皮。这几年卖凉皮,她每年最少都赚一万多元,占到家里收入的70%以上。在陕西,卖凉皮的基本都是农户。这几年,一些有心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业。他们的进入为凉皮行业带来了一些新的经营理念。
期刊
《书·洪范》里说,金、木、水、火、土。水,五行之气也!《礼记·曲礼》又言,水日清涤。大体意思是说,水是人体的自然清洁剂,每天饮用足量的水份对人体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亚健康人数量占总人口的40%,而在一些大中城市,亚健康人群更高达80%,亚健康状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代谢功能的失调,导致酸性体质的产生。而酸性体质则是多种重大疾病的诱因,比如,酸性物质与钙、镁等碱性矿物质结合为盐
期刊
第一次听到王永祥的名字,是在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的一次采访中。协会的同志打趣地称他为“免爷”。不久前,他刚刚获得第十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技术经营人才之星”的称号。凭直觉,“免爷”一定是位有故事的人。    弃官从“兔”    “我这故事得从23年前讲起。”在北京怀柔的华祥兔业有限责任公司见到王永祥时,眼前是一个削瘦却精神矍铄的老人,脸上的皱纹和憨厚的笑容使他看上去非常朴实。  王永祥介绍,1984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