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纵论(四)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ong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究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应把学生推向前台,让他们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自觉自主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进而为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奠定基础,这也是教师应当肩负的使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叶圣陶先生说,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让他们“需之切”,使学生感到眼前学习的内容是迫切需要的,犹如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因为当学生“对知识领域有了个人兴趣并投入时,他们会对其维持更持久的兴趣”[1]。因此,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否则,就不会有自主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学会运用教学智慧,把教学起点定位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案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导入回放
  师:老师先讲一个幽默小品,大家欢迎吗?
  生:(喜形于色)欢迎,非常欢迎!
  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县官,他很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老虎,可他画得不好,但又很霸道,不准别人说不好。有一次他画了一只老虎挂在堂上,问一个机灵的下属:“你看我画得像吗?”下属答:“我不敢说。”“为什么”?“我怕。”“你怕什么?”“我怕老爷。”县官一听很高兴,便追问道:“老爷怕什么?”“老爷怕皇上。”“皇上怕什么?”“皇上怕天。”县官一想,对呀,皇上不是“天子”吗?当然怕天。“天怕什么?”“天怕云遮。”“云怕什么?”“云怕风刮。”“风怕什么?”“风怕墙挡。”“墙怕什么?”“墙怕老鼠钻洞。”“老鼠怕什么?”“老鼠怕老爷画的这个东西。”
  生:(听得津津有味,脸上挂满笑容)
  师:幽默故事中隐含着哲理(转身板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大家想领悟这个哲理吗?(指着板书问)
  生:真想呀!太愿意了!
  “想”“愿意”,正是学生内在学习需要的由衷表达。在中学德育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善于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源泉,而且是他们精神成长的内在动力。马卡连柯在论述青少年教育时曾指出,要注重“培养人的需要,引导他们走向道德的高峰”。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事物、现象、经验或知识,如果没有被提问,其本身的存在就将被遮蔽,自然无法产生意义。张华教授说得好:“经验和知识的本质是问题。只有当问题被提出,也才可能形成经验,积累知识。”问题能启迪智慧,点燃激情。教师可通过教给学生设问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从多向性、扩散性的视角设问。即围绕一个对象,正面设问、反面设问、横向设问、侧向设问、纵向设问,可以问原因、问结果、问可能、问假设、问条件、问过程、问方法等等。从多向性、扩散性的视角设问,旨在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引导他们跳出标准答案的束缚。二是从收敛性、集中性的视角设问。即围绕一个对象刨根究底,穷追不舍。这种设问旨在让思维聚焦于问题,讲求对问题思考的深度。通过从扩散到集中、再扩散、再集中的思维训练,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追踪问题学,是学习的黄金定律。那么,如何让学生追踪问题学呢?在实际操作中,引领学生按照“问题链”编制解决问题的纲要信号图表,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所谓“问题链”,即把一个个具有内在联系、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串起来;所谓“解决问题的纲要信息”,即将解决问题的要点及其相互联系,用精要文字、箭头和符号呈现出来。当学生能自主编制一节课的纲要信号图表时,他们也就真正把握了这节课的意义蕴涵。
  【案例】高中学生使用追踪问题法的学习笔记
  学习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见图1)
  上述案例表明,按照问题链编制解决问题的纲要信号,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原理间的内在联系,能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促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以有效训练。
  三、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绝不可浅尝辄止。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定要有攀登意识和探险精神。北京大学的钱理群先生说,学习要一次次发现“新大陆”,就需要不断“探险”。学生必须直面认知冲突,不断“风生水起”“思维潮涌”,才能在“蓦然回首处”,发现“风景这边独好”。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指出:高品质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冲刺与挑战性学习[2]。”这是一种迎难而上、朝气蓬勃、劲头十足的学习。为此,教师要注重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在自主探究中,开发其乐于探究、多向思考和善于探究的潜能。
  【案例】
  师: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和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一些哲学原理。下面请看一个情境案例,请同学们探究该地区的成功蕴含了什么哲理。
  情境: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汇报探究成果:
  生1:该地区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并以此来指导实践,从而取得了成功。这启迪我们,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生2:该地区的经验,印证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他们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该地区的发展告诉我们,应追求真理,充分发挥真理性认识对实践的积极作用。   生3:该案例蕴含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哲理。他们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各方面情况,制定完整、准确反映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现了树立全局观念,注重整体发展的思想方法。
  生4:我认为运用矛盾分析法是该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法宝。他们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是优势;“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是劣势。据此,他们发挥区位优势,扬长补短,体现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生5:该地区的经验,说明了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积极意义。他们制定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价值选择,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汇报交流中学生的观点精彩纷呈,充分彰显了学生对时政的高度关切和把握,展示了他们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案例表明,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德性,发展其智能,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探究品质。
  四、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中学德育课程内容是有序展开的,就高中思想政治四门必修课而言,每一册均包括四个单元,每一单元包含2-4课,每一课有2-3个框题,每个框题又内含几个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认识到对教材内容的宏观认知和把握也是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重要步骤。学生学习一课或一个单元,应当经历由“一”到“多”,再由“多”归“一”的升华过程。由“一”到“多”,指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逐步汲取新知识,建构新观点;由“多”归“一”,指学生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绾结,实现“一统”。这个“一”,表征的是对事物间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是对所学内容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如果学习中缺少这个环节,那么所学知识就只能零星、散乱地存储在学生脑中。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中学德育课程而言,“收口”就是要学会归纳。善于归纳、绾结,养成勤于盘点所学知识的习惯,这是评价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主要指标。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简单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性提炼。
  (一)简单性概括
  所谓简单性概括,是指采用具有概括功能的关键字词,将一框、一课或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课中有关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容后,学生可采用“一路、三靠、一化、一调整”等关键语词概括。“一路”,即走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三靠”,即靠政府、靠科技、靠投入;“一化”,即实行产业化经营;“一调整”,则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二)本质性提炼
  所谓本质性提炼,是指通过思维的精加工或深加工,用精要的文字或形象性的符号、图像呈现一课或一个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性。
  【案例】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走进法律”教学片段
  师:学完了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请大家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我们把这棵“知识树”叫做“规范树”,好吗?
  (学生思考,归纳,认真地画“规范树”,教师巡视)
  师:金胜同学,画好了吗?请把你的作品展示一下。(金胜把作品交给教师用投影展示)
  师: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金胜:我画的“规范树”有两个大枝条,一个枝条是法律,一个枝条是道德。法律与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因此,我在树干上写了“三个相互”。但法律与道德是不同的,所以,我在法律、道德这两个大枝条上,各画了三个小枝丫,分别表示两者的产生条件不同,适用对象和范围不同,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
  师:(环视全体同学)都是这样画的吗?
  张力:我还在这几个枝丫上画了几个果子。这些果子分别表示法律与道德不同的具体内容。(借助投影放大)
  师:大家从张力的归纳图中又发现了什么?
  生:有两个“果子”是表示两者产生的条件不同,社会道德是自然形成的,而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
  生:有两个“果子”,表示适用范围或对象不同,社会道德普遍适用,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生:有两个“果子”,表示两者作用方式不同,社会道德靠舆论、习惯、信念发挥作用;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发挥作用。
  师:说得很好。我刚才看了一下,大家画的“规范树”都很不错。善于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精要归纳,表明同学们很会学习。
  上述案例表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能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有利于其学力的可持续提升。
  五、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师引领自主学习的一个重点。自主学习不能局限于与教材文本打交道,不能固化在狭小的教室空间中。借助社会调查,为学生营造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是优化中学德育课程学习的内在要求,是拓展自主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一位法国教育家说:“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能让学生到社会中学习,针对自己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需要的态度与技能;能让学生关注社区的变化,祖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案例】“我们共同的家园”(《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第三框)
  学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时,师生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环保问题进行讨论,有学生提出了“用纸巾比用手帕好,还是用手帕比用纸巾好”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式”问题解决学习。
  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算了三笔账。一笔是环保账。制造一吨纸巾,要砍倒17棵树,使用纸巾越多,大地上的绿色就会越少;而生产手帕(无论丝织还是绵织的)不存在影响环保的问题;第二笔是经济账,每块手帕2元,可用2年,纸巾每包一元,但2天用一包,一年要花182.5元。三是健康账。手帕勤洗勤换即可保持清洁;相比之下,纸巾如果消毒不严,会影响身体健康。由此,学生获得了“使用手帕有利于环保,有利于节省开支,有利于人的健康”等方面的认识、感悟和体验。   这一案例说明,借助于社会调查有利于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能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的态度与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着眼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教师在引领自主学习时,必须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中学德育课程学习而言,“创新”,更多地表现在思想精神层面上。按照美国教育家埃利诺·达克沃斯的说法,学生的创新表征为孕育和表达精彩的观念。教师的引领艺术,“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4]。无论是师生、生生交流,还是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学生总会表达出教材未曾阐述、教师也从未言说的富有独特性、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学生之所以会有这种思想精神层面的创新,主要是源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积累,源于灵动思维的潮涌,源于学生在实践中的独特体验,源于他们的心灵自由。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注重营造友善、和谐的学习环境;注重激活学生基于生活经历的深度体验;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柔性和张力;注重为学生的思想放飞、想象力的驰骋提供空间、营造平台。
  【案例】“感悟青春”(《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自主学习片段
  教师让学生回忆、思考刚刚学过的“感悟青春”一课,并提供相应材料(借助投影字幕呈现)
  ●青春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只有锐意进取,青春才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
  ●青春是一把竖琴,是快乐。青春没有理由不快乐。
  ●青春是书架,是智慧。没有书的青春是不结果实的花。
  教师启导语:当我们想到青春的时候,会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它是否仅仅表示着青春的容颜、优雅的气质以及健美的身姿呢?请你基于个人的生活感悟并结合课文的核心内容,对青春的意义进行解读。
  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时,把自我所解读的青春意义,用精要的文字写在卡片上,并在全班交流。从中,我们发现学生倾述了许多独特的、颇具创新色彩的观点。有的学生坦露心迹:“青春有梦、有更多的期待,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要圆梦,就要脚踏实地,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有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诗意寄托:“青春是短暂的,青春的价值却是永恒的。我要抓住青春岁月的‘三天’:不忘昨天,奋斗今天,创造明天,这样青春就会如花一样灿烂。”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要让他内心里诗的琴弦响起来”,就“要教给他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激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上述对青春意义的解读,就是学生“内心里诗的琴弦响起来”后所表达出的思想。不仅如此,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时,通过创造想象,释放出自身的诗意和激情,实际上参与了对新课程的开发和创造。
  中学德育课程的自主学习,要跟进、契合“大力推进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5]的新形势、新要求,教师就一定要坚守生本理念,锤炼和提升引领艺术。如此,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就能学出自信,学出成就,学得精彩!
  参考文献
  [1][美]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J].人民教育,2010(23).
  [4][美]埃利诺·达克沃斯.精彩观念的诞生[M].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5]刘利民.把握新形势,明确新要求,开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新局面[J].人民教育,2013(6).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湖北宜昌 443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 要结合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是呈现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的有效路径。基于时代发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和统编教材改革,以儿童成长中的主体关系为线索,分析教材内容基于不同维度的学段分布情况,整体建构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以此为教师解读课程标准提供具体的知识视角,助其明晰“综合性”学科知识,从而以全局意识理解和演绎课程教学,以扎实的学科本体性知识树立专业自信。  关 键 词小学道德与
摘 要 学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是学校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反思红色教育实效不强的现实问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凸显红色基因的核心地位,整体设计校本课程及实施行动,通过生动、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激发师生自觉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厚植红色基因,砥砺自身成长。  关 键 词 校本课程建设;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8-00-03  
国际理解教育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区域国家、地区人们的相互了解为目标,注重加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它对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世界公民素养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作为国际资本密集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产业基地,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呈现出鲜明的国际化、多元化社会特征。基于这一地域发展背
摘 要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体现“德性”的培育。围绕核心教育主题,明晰教学指向的“德性”,以此为指引解读教材内容,把握教学主线,从而精准制定教学目标;围绕“德性”,不断反思与调整教学活动;注重课后延伸活动设计,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德性”,才能落实德性培育,实现教学主旨。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德性;公共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
实施新《纲要》以来,幼教界无论在理念还是实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年8月中旬,全国第二次《纲要》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报告和综述已刊登在第10期上),为了让广大读者分享这些鲜活具体、切实可行的经验,本期特选登了部分交流文章。期待更多的教师积极探索,创造出有价值的经验,将《纲要》实施工作推向深入。我们愿意继续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一、流动幼儿园的产生    我区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
面对新的环境,刚入园的孩子焦虑、哭闹,短则一周、两周,长达一个月甚至更久。我们帮助幼儿对新环境作出“良好的适应”,目的是通过适应过程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如果强迫孩子去适应他们不能立刻适应的环境,那么不仅不利于缓解他们的焦虑,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孩子失去创造性、缺乏游戏能力、产生更强的依赖性或更容易烦躁、发怒等。  反之,如果我们能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帮助孩子顺利地适应新的环境,那么孩子就会增强自信,
从辽宁省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该省从2008年起,省政府不仅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还通过实行“教育券”制度、补助贫困家庭孩子入园等多项政策。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据悉。该省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包括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一视同仁;实行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全面推行园长负责制和任职资格制度。保障幼儿园教师各项合法权益:将乡镇中心幼儿园列入乡镇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管理序列,
孙 民原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部编《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教材核心编者,湖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小学德育学科主任委员,武汉市武昌区大东门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的第三个话题。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中,红军长征是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万里长征可
编者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已逐步渗入高考政治试题之中。近年来,各地高考政治命题着眼知识基础,突出能力立意,重视价值引领,这对复习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本刊精选了三位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从常规复习课、热点专题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三个方面,与广大读者分享。  注重学科素养 提高复习课实效  摘 要:近年来,高考政治命题着眼学科基础,突出能力立意,重视价值引领,对学生的学科素
摘 要 传统文化课程在学校德育中有着积极作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学校办学基因,建设富有新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的时代课题。基于此,立足学校办学积淀,源于学校办学背景,科学安排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设置、完善和组织实施,让学校文化从“墙上”“走向生活”,养就彬彬礼仪,培养谦谦君子。  关 键 词 君子文化;课程建设;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