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父母知多少?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f722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休学了一个多学期的小慧重新回到了校园。可就在返校的第二天,小慧在课堂上放声大哭,老师、同学都不知所措。在老师的建议下,小慧被父母带到了我的诊室。

小孩子怎么会抑郁?


  小慧的妈妈向我介绍了她的情况,半年前某天放学的时候,小慧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拿起凳子冲到学校的走廊准备往天井下跳。幸好旁边的同学眼疾手快,第一时间把她阻拦下来。她不停地哭,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去看了精神专科,医生诊断小慧为抑郁症,并且指导她进行药物治疗。
  妈妈边说边抱怨,不明白孩子怎么会得抑郁症。再说都休学了一个学期,也吃了半年药,怎么还不见好转?爸爸则自始至终都默不作声。
  我向小慧了解情况才知道她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持续情绪低落、消极,强烈感到生活压抑,没有希望。对此,小慧的父母毫无察觉,甚至在见到女儿不爱学习、成绩下降之后,小慧的妈妈还怪她“不懂事,不好好学习,小孩子哪来那么多不高兴?”
  这次休学后返校第二天,刚回到校门口时,因为一点小矛盾小慧与妈妈发生了争执,妈妈一句“我早就希望你快点回学校,这样省得让我和你爸看着就烦心”把她的心情一下子推入谷底。接着新班级里一个男生在与同伴聊天时说了一句“我才没像抑郁症的人那样心理脆弱”。小慧无心听到之后,心里更加不是滋味,情绪也就在那一刻又爆发。

孩子的情绪需要出口


  当我和小慧面对面坐下来时,我发现她的眼神里写满了忧伤。我问她,“你如何看待自己抑郁症这件事?”她如释重负地回应我:“原来我是生病了。”
  一开始在家休养的那段时间,她发现自己“憋屈”在内心的说不清的东西突然有了去处。一直以来,没有人告诉她,自己为什么会难受,甚至她觉得自己在很多时候还挺坚强乐观的。她还挺骄傲地给我举了不少例子,比如,在小学阶段受到同学孤立、被欺负,她回家告诉父母,父母只是把自己数落一番,让自己好好反省为什么会这样。跟老师说,老师会批评那些同学,但是那些同学只会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她。所以她选择自己一个人面对。
  她说,“我依靠自己一路走来,好像什么都还可以,不可以的话又能怎么样,我还是得自己往前走。”不难看出,小慧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想法和真实的感受,当自己需要父母的“心理支持”时,父母没有理解她的需要,也没有得到过肯定。
  提及上学期的“危机事件”时,小慧极度失望,她认为父母并不那么在乎她有没有受伤,反而觉得她没事找事。而医生的诊断,让她看到自己真实的情况,不是“矫揉造作”,原来是情绪生病了,她需要为自己的情绪找个出口。

接受是最好的开始


  后来,我单独跟小慧的爸爸妈妈沟通,帮助他们了解“抑郁症”,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抑郁症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会让人变得心情低落、没有兴趣,没有动力,脑子变慢,学习跟不上,也不爱跟外界打交道了。小慧的父母仍然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得抑郁症?感觉自己平时对待孩子总是尽可能满足她的要求,“能给她的都给她,希望她高高兴兴的。”
  我告诉他们疾病不会挑人,发病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就好像感冒这种最常见的疾病也有好多原因,有可能是穿少了,或者本身体质比较弱,也有可能是这次来的寒流太严重。小孩子也会有情绪的波动,并不仅仅是高兴就好。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
  小慧的爸爸问“是不是让她坚强点就好了?”我说不是的,抑郁症不是不坚强,甚至有可能是孩子“太懂事,总是照顾别人的感受”。小慧的父母好像有些理解了,我鼓励他们和孩子一起面对疾病。小慧的妈妈又担心“药是不是得吃一辈子?”我告诉他们这个要和医生配合,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再来决定。
  原来,在此之前,小慧的父母虽然定期带她看心理医生,但是心里一直充满抵触情绪。在他们看来,小慧从来都很独立,根本不用去操心她任何事情,之前做出那样极端的事情,是因为一时冲动而己。爸爸常常告诉女儿,不要太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根本就没什么事情,开心点就可以了;而妈妈也觉得这没多大点事,不至于搞得那么麻烦。

共同面对未来的生活


  我问小慧,做好回学校开始新生活的准备了吗?她有些迟疑地告诉我,心情很矛盾。一方面,她觉得继续在家待下去,父母和自己的状态可能会越来越不好。另一方面,心情还是时有起伏,有时觉得心情很低落,有时觉得莫名的压抑,无处发泄。
  我对她的矛盾情绪表达了理解和支持,
  同时和她一起探讨了接下去要面对的生活和挑战:
  首先,时刻关注自我心理状态的变化。
  小慧目前仍处于抑郁症的恢复期,虽然能回到学校正常上学,但是情绪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事件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她需要明确自身的病情,定时定量服药。在保持心理状态稳定的前提下,学会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其次,尝试把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反馈给父母。
  小慧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存在很大的障碍,因此需要打破父母不理解和小慧不被理解这样的循环。我多次与家长沟通,帮助他们学习与孩子情感沟通的技巧,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时,也鼓励小慧把自己渴望获得的支持传达给父母,让他们“看见”。
  最后,积极寻找其他有效的社会支持。
  我鼓励小慧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去寻找到情感上的支持,比如自己信任的好朋友、班主任、心理老师,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和主治醫生沟通。
  无论是小慧还是父母,一开始他们对于抑郁症的态度都是不确定、不接受。经过多次辅导,小慧能够更好地认识病情并主动觉察自身的情绪变化。在情绪发生较大困扰时,也能够主动找到外界力量比如心理老师等寻求帮助。同时,面对父母的“不接受”,她也正通过主动沟通和表达去和解,从而改善抑郁情绪。
其他文献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900万新发癌症患者 [1],而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最难控制的伴随症状之一,若癌痛得不到有效缓解,可能会加重患者原有症状或引起焦
期刊
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主因“咳嗽、咳痰伴左侧胸痛4d”于2019年10月18日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患者咳嗽呈阵发性,咳少量白色黏痰,无咯血,无发热,伴胸痛,胸痛多为隐痛,
期刊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個咨询案例:咨客M,银行职员,独生女,家境不错,父亲做生意,母亲是家庭主妇。男友N,是一家汽车4S店的销售人员,父亲早逝,母亲是国企退休工人。  相处中,M认为男友不舍得给自己花钱,而且凡事都要经过母亲同意,就是一个妈宝男。N则认为女友铺张浪费,凡事都要自己花钱,而且对自己的母亲不够孝顺,经常发脾气。  在来咨询之前,他们又因为去买婚房用的家具产生了分歧。M坚持选择国际一线品牌家具
期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常常合并多重慢性疾病(comorbidity)[1-4]。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也指出慢阻肺患者经常合并的慢性疾病包括肺癌、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抑郁/焦虑和胃食管反流。就慢阻肺共病患者的治疗管理,指南认为共病的存在并不能改变慢阻肺的治疗;无论是否存在慢阻肺,其他慢性疾病都应按照该种疾病的常规标准予以治疗。
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李老师跟我反映,自开学一个多月以来,她班上有一个叫小昊的男生特别依赖她,特别黏着她,下课时间经常去找她,一有机会就凑在她身旁,拍集体照时更是一定要挤到李老师旁边。  小昊在班上的人际关系并不好,尤其和女生的关系很差。作为班主任,李老师比较关心小昊,因此小昊很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四十多岁了,是一个和蔼可亲、很温暖的老师。按常理来说,学生喜欢班主任,把老师当妈妈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李老师还
期刊
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半年余,加重伴胸闷气喘1个月”于2019年3月9日入住我科。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咳白黏痰为主,未重视,间断自服“头孢”等药物,效果欠佳,咳嗽咳痰仍反复。近1个月咳嗽咳痰较前加重,伴胸闷气喘,无畏寒发热,无胸痛、咯血。3月7日患者就诊于南京某二级医院,查胸部CT示两肺弥漫囊结节状改变。为进一步诊治,患者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两肺弥漫性病变性质待查”收入我科。
气管支气管损伤(TBI)是临床上少见但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也是常见的战创伤之一,多发生于颈部、胸部的创伤或医源性损伤,造成气管支气管破损或断裂[1].随着交通事业及医疗急救的
期刊
脓毒症给全球造成极大负担,每年发病人数达3 200万,死亡约530万,多数病例发生在低收入国家[1]。除了短期死亡外,脓毒症患者还会遭受许多远期并发症,生活质量下降,5年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2-6]。大约50%的脓毒症幸存者发展为脓毒症后综合征,出现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噩梦、焦虑和抑郁[7-8]。脓毒症更多源于宿主对感染病原体的反应而非病原体本身,是一种由先天免疫系统激活介导的炎症性疾病。
一个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医务人员医学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而医务人员医学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所受医学专业教育水平的高低,但更主要取决于是否进行长期不懈的医学继续教育。很多人的医学继续教育在医院图书馆完成。医院图书馆承担着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其管理和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图书馆是医院医务人员接受教育和自我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医院图书馆管理和建设直接反映医院的文化建设和医院的学术实力。医院图书馆管理对医院的文化建设作用巨大。
睡眠是我们维系生命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但是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与生活压力的倍增,失眠的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201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且这个数据正在逐年攀升。高质量的睡,有多重要?  高质量的睡眠可以保护我们的脑皮质细胞,使大部分脑细胞处于良好的休息状态,让神经细胞得到能量的补充,提高人的记忆力。  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