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拭心灵之窗,重谙敬畏与尊重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鬼娃子》是一部梦幻现实主义长篇生态文学力作,故事架构较大,登场人物众多,情节起伏跌宕,意蕴丰富多元。作家董宏猷以魔幻手法为在人类社会没有发言权的万物生灵代言,有着感念万物起源,祈愿物种共生的大爱之心。
  【关  键  词】《鬼娃子》;生态文学;梦幻现实主义
  【作者单位】崔昕平,太原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2.029
  董宏猷,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两度凭借写“梦”(《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此番历时8年创作并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鬼娃子》,清晰显示了董宏猷不断突破自我和努力突破儿童文学创作某些局限的意愿。《鬼娃子》全书18万字,是典型的儿童长篇小说,故事架构较大,登场人物众多,情节起伏跌宕,意蕴丰富多元。该书以多线并行的叙事线索展现了善恶共存的现实世界。在小说中,人类视角与多物种的生态视角交互并存,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超验主义等多种理念交叉渗透。该书在读者对象上突破了仅以儿童为受众本位的创作意图,对少年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而言,均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鬼娃子》书封定位该书为“梦幻现实主义长篇生态文学力作”。小说既在深层意蕴上具有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所蕴含的生态之思,又在创作上吸纳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运用的、对中国作家产生深远影响的魔幻现实主义构思技法。在小说中,董宏猷落笔于超现实之梦,让梦穿梭于神秘的未解之谜,架起了“超验”的交互通道。作品的内在意蕴,建立在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反思之上,若要厘清这样的反思,必须拉开现实的、即视的、功利的距离,从一个更高的、抽离的、超越的视野来反观二者。
  董宏猷在创作上借用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甚至超验主义的观念与表达。小说以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开启:“世界上很多奇怪的事情,是你亲眼看见时,才会相信的。比如说,一个活生生的孩子,会在森林里像鸟儿一样飞来飞去。”这个孩子,便是小说的主人公鬼娃子春儿。 春儿奇异的行为牵出了一连串奇异的事件、一个个奇异的生物,以及一片奇异的迷魂林。迷魂林这个承载一切奇异的地方,就像百慕大等多个“世界未解之谜”一样,人一旦闯入,便会有去无回。而故事的结局,不是对“梦”醒于现实、“奇异”水落石出的理性阐释,而是非但鬼娃子春儿真的会飞,还多了会飞的秀儿和田老师。
  春儿出生在具有传奇色彩的彭家——一个世代打猎但因不愿再杀生而封枪的家族。彭家祖上被封为打虎将军,专惩天农山上伤人的白虎。然而,随着白虎渐渐绝迹,彭家人丁日稀。动物与人的世代对垒,换得的是彭家老屋后面密密麻麻的坟墓,左边葬着彭家的男男女女,右边葬着彭家忠实的猎犬。春儿的出世,是具有中国民间传奇色彩的“托梦而生”。祖父梦中听到白鸽的召唤,被白鸽簇拥着飞向迷魂林,一个高大的野人将一个婴儿交给他,并告诫说:“好好保住你们的根!”祖父惊醒时,春儿呱呱坠地。彭家自此封枪。祖父下葬时,天现异象,漫山遍野的鸽子树花全部绽放,迷魂林里传来许多野兽的叫声,如歌如泣。春儿的异禀很多,比如他身上始终散发着杉树的清香,坐在他旁边就仿佛坐在杉树林里;他可以看穿一个人的前世,他说自己前世是白虎,秀儿前世是白鸽,母亲前世是兔子,田老师前世是猴子。前世今生和生死轮回,很容易令读者想起《百年孤独》《生死疲劳》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董宏猷采取這样的写法,笔者以为,并不是为了营造强烈的新奇感,或者应和民间某些神秘之说,也不是为了让人物身上的善和恶叠加从而展开更深刻的人性批判,而是想让今世人物的身上凝聚几代人的生存历史,展示几代人与自然交往的世事因果与命运轨迹。董宏猷对转世轮回、动物通灵、意念沟通等奇人异事,以及迷魂林中深藏的诸多未解之谜并不避讳去渲染与书写,他的书写之所以带有超验主义的精神色彩,实则是为了启发后人,对先人、物种以及原始自然赋予的一切应心怀敬畏。如何看待小说中的未解之谜?首先,它们是一种存在,其次,它们至今无解仅仅是因为人类目前的文明程度还无法解答而已,并不意味着永远无解。董宏猷意在拓展人类意识和认识的局限,他带着一颗敏锐的、探究的心,去触摸远未被人类完全理解的自然,去寻回对自然应有的尊重。
  在人类文明的步履匆匆向前,并且为了向前不惜毁坏生态、断绝物种的时代,承载这样一种反思,仅仅从人类的视角出发显然不够,但动物文学的动物视角也很难承载更深入的反思。因此,董宏猷采取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以大胆而奇异的想象,将高高在上的人类重新带回了原初的众生平等世界。董宏猷调动全生态的视角,审视深藏于自然的众多谜团,将某种程度上已经被理性约束的思维带回到生命原初的“神性”状态。小说屡屡从现实生活转入梦幻状态时,都有突然而至的关于梦幻场景的描写。董宏猷以充满了神奇和梦幻色彩的文笔,渲染奇异而摄人心魄的原始丛林的生灵之美,玄而幻,炫而美。与此同时,小说并非架空真实的幻想之作,而是将大量古生物学知识贯穿于对天农山自然保护区的描写之中。在董宏猷的笔下,天农山是“中国冰川时代的诺亚方舟”,迷魂林是众多珍稀动植物最后的“避难所”,栖息着大量珍稀的甚至已经灭绝踪迹的野生动植物,还生活着古籍记载的野人(毛人)。
  迷魂林中的种种疑问,都由吃了“梦枣”的人类在梦游幻境中寻找答案。小说以幻想的方式,放大了对现实的追问,所找到的答案,都直指现实中的问题。《鬼娃子》多轨并进的故事中,有万物有灵的神秘山林,有贫富悬殊的现实社会,有急功近利的经济开发,还有刀尖嗜血的险恶江湖。三毛——春儿的小舅,是一个机灵、要强的17岁少年,因为母亲生前巴望的一碗粉蒸肉,他投奔了偷猎分子黑七,成为黑道行走的鬼娃子。鬼娃子与鬼娃子两条叙事线索的最终合并,是矛盾冲突的极致,三毛盗猎重伤被抓,黑七杀人灭口不成,又绑架了春儿。在人类深陷“互害”模式不能自拔时,是外力的介入——迷魂林的野人提供了春儿所在位置的线索,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董宏猷的作品,没有回避或者粉饰的意图,而是直抵真实,他对盗猎者险中求利的行为,以及他们所信奉的弱肉强食、毫无底线的生存哲学的描写,极为传神。借助野人的“历史书”,董宏猷展开对人类标尺下的文明的反思,寻找又一重真实。人类在野人的世界里被称为人虫,野人认为比冰川更可怕的地球灾难是人虫的泛滥和疯狂。小说真实呈现了以改善民生为初衷的开山修路怎样吞噬千年的古树,怎样驱赶成群的动物生灵,对生态造成无法修复的破坏。三毛的偷猎线索更是印证了人类的疯狂。人类残忍地猎杀野生动物,变态地追求山珍海味,为饱口腹之欲,无所不取。董宏猷祈愿这种真实能够撼动人类固化的自我思维,让人类站在更高远之处,反观自我与他者,反观这宝贵的、“我”与“它”共存的绿色星球。虽然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态文学之作《寂静的春天》,已经抨击了科技至上、唯发展主义与控制自然等现象和问题,呼唤回归自然的“诗意的栖居”, 但这些问题仍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日趋尖锐,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星球。董宏猷的《鬼娃子》正是基于这些问题产生对寻找本源、尊重众生、与神秘共存、敬畏自然的思考。
  小说展示现实的冷酷和善恶斗争的残酷的同时,也展示了童话一样的诗意和美好,理性反思与诗意表达共同触动读者的心灵。董宏猷屡屡对笔下人物的心灵之窗——眼睛进行描写,比如他描述秀儿黑漆漆的眼睛,那种心灵的清澈与毫不设防的单纯,像是一条长长的山洞,将与她对视的人吸了进去。这展示了董宏猷对迷幻中真实、原初的心灵的追逐。小说描写春儿与田老师的飞翔,所展现的那种源自心灵的自由释放,与万物自然的和谐相融令人动容。在小说中,白色成为一种至纯至美的意象色,天农山自然保护区各种神奇而美丽的白色动物,满山盛开的鸽子树花,迷魂林中美丽的山鬼,野兽们相安共庆的森林嘉年华,这些共同烘托了未被人类打扰的、质朴和谐的自然魅力。迷魂林迷的是利欲熏心之魂,對热爱自然万物的春儿、秀儿、田老师而言,它是美妙的。可以说,迷魂林并非为了迷魂而存在,而是为了唤醒而存在。只有重归自然时,人类已经麻木的感知能力才能重新打开。所以当田老师深入迷魂林时,他感到自己全身好像变得透明透亮,各种感官高度灵敏起来。小说中,真爱自然、守护自然的春儿三人携手飞越迷魂林时,董宏猷描写他们的身上有一团金色的光芒:“他们也许不知道,那闪动着金色光芒的,其实就是他们的心。”多么富有诗意的讴歌!
  这部长篇小说,始终保持了紧密而有序的叙事节奏,头绪众多又能收束自如,传奇感与真实感次第交错,读者不论因为何种原因阅读中途停顿,再次捧读时,仍能迅速地跟着叙述者的节奏钻入那片蕴藏神秘之美的森林中。小说中有句话挺有意味:“天农山里的秘密或者怪事实在是太多了,科学在这里似乎失去了方向。”确实如此,岂止天农山,世界各地皆有未解之谜。董宏猷给予这些未解之谜一种新的解答:当科学无法解决某些疑问时,人文的方式未尝不是一种良好的解决方式,不执着于对未知的征服,而着眼于对未知的尊重,遵循生态万物的和谐相融之道。商汤王狩猎,能网开一面,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似乎已经被逢山开山、遇水架桥的人定胜天思维固化了。董宏猷以魔幻手法为在人类社会没有发言权的万物生灵代言,有着感念万物起源,祈愿物种共生的大爱之心。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媒体出版是当前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知乎社区作为老牌自媒体,早期通过合作平台发展出版业务,但随着“知乎书店”的上线,其出版业务走上了多元化发展之路。知乎出版拥有较多的优势,主要基于“知识集聚”进行内容生产,并通过问答模式的内容市场促进知识分享,同时拥有扩散性的弱关系传播特征。基于选题策划的社会化过滤机制、内容组织的开放机制和知识载体的选择机制,知乎出版的完整流程得以呈现。  【关
期刊
【摘 要】 2018年,数字出版生态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依旧呈现勃勃生机。文章就政策助推引领的成效、产业环境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新技术的支持、用户优质需求的旺盛增长等内容进行盘点,以展望未来数字出版生态体系构建的广阔空间。  【关 键 词】数字出版;生态体系;政策环境;产业环境;技术环境;用户环境  【作者单位】王垚,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据北京开卷数据监测,持续多年超过10%增速的文学图书,在2018年上半年首次出现总码洋的负增长。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下,湖南文艺出版社却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并实现了重要突破,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文章就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发展布局、思路和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 键 词】地方文艺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坚守;突围  【作者单位】曾赛丰,湖南文艺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
期刊
【摘 要】 移动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移动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一种方式。阅读由私人化行为向公共化行为过渡,互动、分享成为移动阅读的必要元素。这种互动化的仪式使得阅读不再仅仅是个人空间的知识传递与生产。但这种形式下的移动阅读,在提升读者互动性的同时,给阅读带来的影响也值得思考。  【关 键 词】移动阅读;互动仪式;微信读书  【作者单位】马丽,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地委党校。
期刊
【摘 要】 无论是定位于艺术品类图书,还是定位为日历工具书,《故宫日历》都可以说是一个“超级网红”。在电子万年历已经满足大众查看日历需求的当下,《故宫日历》能够取得如此夺目的销售成绩,与故宫出版社的不落窠臼、自主创新的品牌打造以及不同寻常的品牌营销是分不开的。  【关 键 词】品牌打造;品牌营销;《故宫日历》;故宫文化;新媒体传播  【作者单位】周青,郑州大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
期刊
【摘 要】 文章立足于出版媒体变迁的大背景,对2018 年欧美数字出版发展创新加以评述,聚焦于智能语音、VR/AR、社交媒体营销和跨平台解决方案等前沿领域,重点介绍这些创新热点如何改变图书传播叙事,颠覆出版商业体系和影响阅读行为与文化;在技术与商业层面之外,着重分析文化创意元素在出版创新中的驱动作用,以及数字创新与知识阅读场景的融合,并以此探讨数字图书的创新趋势。  【关 键 词】欧美;数字出版;
期刊
【摘 要】 现阶段,数字化出版进展得如火如荼,传统出版企业都在摸索适合自己的数字化与传统出版相融合的道路。文章探讨了译林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应如何应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  【关 键 词】数字化;教育出版;融合;知识服务  【作者单位】潘志娟,译林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
期刊
【摘 要】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与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开讲啦》,自2012年开播以来,以其明确的对象性、自由的对话性、广泛的涉猎性、公开的参与性,成为泛娱乐化电视节目生态中的“中国思想好声音”,成为传播正能量公益类电视节目的经典范例。《开讲啦》借助传统视听媒体的媒介优势,通过丰富当代社会成功的内涵元素,引导当代青年树立一种专业创新、学术信仰、个人成就与国家贡献内在一致的价值导向;
期刊
【摘 要】 2016年,新海诚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上映,并成为当年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无论是从故事的情节发展来看,还是从内容的张力表现来看,《你的名字》都登上新的高度,為促进动画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论述了动画电影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的重要性,从多角度分析了《你的名字》视听语言的应用方式。  【关 键 词】《你的名字》;叙事结构;故事内容;视听语言应用  【作者单位】唐晓梅,四川攀枝花学
期刊
【摘 要】 视觉修辞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修辞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平面图片到动态影像,再到实物修辞,视觉修辞维度的拓展,赋予视觉修辞发展新动力。但时至今日,视觉修辞仍缺乏一套被学者所公认的研究方法,视觉修辞研究陷入缺乏本体论、方法论的尴尬境地。文章从广告短片《总有人偷偷爱着你》切入,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试图建构视觉修辞在新媒体时代的分析框架与研究层次。  【关 键 词】视觉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