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酋长拉帕在取盐途中遇险身亡,使喜玛拉雅山麓深处的波多村陷入突如其来的领袖危机。
寒冬将至,必须马上集结村民组成牦牛商队,长途跋涉到山外村落用盐去换取过冬的粮食。拉帕的助手、小伙子卡玛自告奋勇带队前往,却遭到了拉帕父亲、老酋长霆雷的坚决反对。老人认为,儿子故去是卡玛想当酋长制造的“意外”,酋长应该由自己年幼的孙子帕桑将来接替。
卡玛年轻气盛,带领绝大部分村民提前上路。老酋长霆雷找来在寺院绘画的二儿子做帮手,带着剩下的老弱村民按喇嘛选定的日子起程,尾随而去。
两队人马在少老头领各自率领下向着同一个目标艰难前行。一场敬畏与无畏、传统与创新、叛逆与回归的PK在巍峨雪山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拉开帷幕……
对身边的大山大水,老酋长霆雷充满了敬畏。
这神圣的敬畏不仅酿就了积极平和的处世心态,更促成了他一次次依循规律,道法自然,交融环境的行动抉择。
老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她把儿子的离去归结为“藐视山的力量”,同样痛苦的霆雷却当即纠正:“山并没有伤害我儿子,我了解山!”
跋涉的路上,商队里的村民担心会因出发迟了走不出连绵大山,老人的安慰满是对那些皑皑峰峦的信任:“山是盟友,它认识我们!”
为了追赶卡玛的商队,抢在暴风雪前面与之汇合,霆雷毅然率领村民赶着牦牛走上了崎岖蜿蜒在湖边绝壁之上的“恶灵小路”。有只驮着盐巴的牦牛一步不慎,失蹄滑下高高的山崖,笔直坠落在蓝蓝的湖水中。望着牦牛入水溅起的浪花,人们恐惧万分,惊叫不已。霆雷却平静地说:“一头牦牛,两包盐巴,就算付给恶灵的买路钱吧。”
不管山路漫长还是小径陡峭,无论艳阳暴晒亦或风雪交加,这位满脸沧桑的长者从未对环境发出半句抱怨,他步履坚定地带领村民奔行在山水之间,将身影投入大自然的环抱。
终于,霆雷对自然的敬畏感染了年轻的卡玛。这个原本叛逆不羁、自信无畏的小伙子从雪地中亲手将奄奄一息的老人救起,却望着被风雪朦胧了的大山喃喃自问:“是我救了他,还是山饶了他?”
懂得敬畏,才能天人合一和谐八方,才能获得山的力量汲取水的胸怀,才能在看似复杂的环境变化中找到团队的发展之路。
继承传统还是锐意创新?这是个问题。
卡玛一反村子的老规矩,没有理会喇嘛占卜算定的日子,带领村民提前起程。霆雷传统地选择占卜日上路,落后大队四天,即将陷入干粮短缺和途遇暴风雪的尴尬境地。关键时刻,他从小儿子说出的一句佛训中得到启发:“如果眼前有两条路,一定要走最难的那一条”,率领商队一反常规地走上陡峭的“恶灵小道”,大大抄了近路,与提前出发的大队成功汇合。
在休息营地,霆雷使用傳统的“烧盐法”预测出天气即将发生变化,招呼大家赶快上路,抢在暴风雪到来之前赶到下一个营地。然而,年轻的卡玛对这种预测不以为然。天色湛蓝,万里无云,他不相信暴风雪即将到来,而接连跋涉几天的商队人困牛乏,正好利用响晴薄日的好天扎营休整。结果,天气一如霆雷预测的那样瞬间大变,卡玛被交加的风雪深深震撼:“他(霆雷)在蓝天里看见了风雪,我却什么都没有看见!”
在继承里获益,又在继承里纠结。于创新中受挫,也于创新中崛起。
继承和创新,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千古命题。电影则将这样的命题一次次巧妙隐含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主人公的抉择引发观众的思考。
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老酋长霆雷放弃了酋长由家族延续的传统观念,将象征神圣权力的白色幡旗交给卡玛,为这一命题的诠释留下了深刻而精彩的一笔。
这是一部关于领袖的银幕寓言。
在率领村民商旅跋涉的征途上,影片通过一少一老两个性情男人的争执和抉择,把对“酋长气质”的思考深深嵌入剧情延展的每个细节。
故事最后,看似难以调和的两极在历尽磨难后合二为一,两个男人惺惺相惜,敞开心扉。
年迈的霆雷把酋长幡旗交给卡玛,也送上了自己的叮嘱:“酋长发号施令,别违背上天。”卡玛激荡出心底的感慨:“有时候,我真希望你是我的父亲!”霆雷的回答则浸透着他对这个年轻人的了解:“你我性格太像了,反倒成不了父子。”“真正的领袖最初一定是叛逆的!”
影片中,霆雷的孙子帕桑与叔叔画僧诺布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帕桑:“那是什么?”
诺布:“一棵树。”
帕桑:“我们会看到树吗?”
诺布:“会看到很多树。从树顶上可以看很远,像站在山顶一样。”
帕桑:“像酋长一样。像爷爷,他就站得很高,看得很远。”
影片终了,画面寓意深长地定格在这样一个镜头上——一心想当酋长的小帕桑站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下举目凝望。
将来如果这孩子真能当上酋长,他绝不会仅仅满足于视野宽远,一定会用自己的聪慧和宽厚为村民们营造幸福和谐的绿荫。
寒冬将至,必须马上集结村民组成牦牛商队,长途跋涉到山外村落用盐去换取过冬的粮食。拉帕的助手、小伙子卡玛自告奋勇带队前往,却遭到了拉帕父亲、老酋长霆雷的坚决反对。老人认为,儿子故去是卡玛想当酋长制造的“意外”,酋长应该由自己年幼的孙子帕桑将来接替。
卡玛年轻气盛,带领绝大部分村民提前上路。老酋长霆雷找来在寺院绘画的二儿子做帮手,带着剩下的老弱村民按喇嘛选定的日子起程,尾随而去。
两队人马在少老头领各自率领下向着同一个目标艰难前行。一场敬畏与无畏、传统与创新、叛逆与回归的PK在巍峨雪山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拉开帷幕……
对身边的大山大水,老酋长霆雷充满了敬畏。
这神圣的敬畏不仅酿就了积极平和的处世心态,更促成了他一次次依循规律,道法自然,交融环境的行动抉择。
老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她把儿子的离去归结为“藐视山的力量”,同样痛苦的霆雷却当即纠正:“山并没有伤害我儿子,我了解山!”
跋涉的路上,商队里的村民担心会因出发迟了走不出连绵大山,老人的安慰满是对那些皑皑峰峦的信任:“山是盟友,它认识我们!”
为了追赶卡玛的商队,抢在暴风雪前面与之汇合,霆雷毅然率领村民赶着牦牛走上了崎岖蜿蜒在湖边绝壁之上的“恶灵小路”。有只驮着盐巴的牦牛一步不慎,失蹄滑下高高的山崖,笔直坠落在蓝蓝的湖水中。望着牦牛入水溅起的浪花,人们恐惧万分,惊叫不已。霆雷却平静地说:“一头牦牛,两包盐巴,就算付给恶灵的买路钱吧。”
不管山路漫长还是小径陡峭,无论艳阳暴晒亦或风雪交加,这位满脸沧桑的长者从未对环境发出半句抱怨,他步履坚定地带领村民奔行在山水之间,将身影投入大自然的环抱。
终于,霆雷对自然的敬畏感染了年轻的卡玛。这个原本叛逆不羁、自信无畏的小伙子从雪地中亲手将奄奄一息的老人救起,却望着被风雪朦胧了的大山喃喃自问:“是我救了他,还是山饶了他?”
懂得敬畏,才能天人合一和谐八方,才能获得山的力量汲取水的胸怀,才能在看似复杂的环境变化中找到团队的发展之路。
继承传统还是锐意创新?这是个问题。
卡玛一反村子的老规矩,没有理会喇嘛占卜算定的日子,带领村民提前起程。霆雷传统地选择占卜日上路,落后大队四天,即将陷入干粮短缺和途遇暴风雪的尴尬境地。关键时刻,他从小儿子说出的一句佛训中得到启发:“如果眼前有两条路,一定要走最难的那一条”,率领商队一反常规地走上陡峭的“恶灵小道”,大大抄了近路,与提前出发的大队成功汇合。
在休息营地,霆雷使用傳统的“烧盐法”预测出天气即将发生变化,招呼大家赶快上路,抢在暴风雪到来之前赶到下一个营地。然而,年轻的卡玛对这种预测不以为然。天色湛蓝,万里无云,他不相信暴风雪即将到来,而接连跋涉几天的商队人困牛乏,正好利用响晴薄日的好天扎营休整。结果,天气一如霆雷预测的那样瞬间大变,卡玛被交加的风雪深深震撼:“他(霆雷)在蓝天里看见了风雪,我却什么都没有看见!”
在继承里获益,又在继承里纠结。于创新中受挫,也于创新中崛起。
继承和创新,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千古命题。电影则将这样的命题一次次巧妙隐含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主人公的抉择引发观众的思考。
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老酋长霆雷放弃了酋长由家族延续的传统观念,将象征神圣权力的白色幡旗交给卡玛,为这一命题的诠释留下了深刻而精彩的一笔。
这是一部关于领袖的银幕寓言。
在率领村民商旅跋涉的征途上,影片通过一少一老两个性情男人的争执和抉择,把对“酋长气质”的思考深深嵌入剧情延展的每个细节。
故事最后,看似难以调和的两极在历尽磨难后合二为一,两个男人惺惺相惜,敞开心扉。
年迈的霆雷把酋长幡旗交给卡玛,也送上了自己的叮嘱:“酋长发号施令,别违背上天。”卡玛激荡出心底的感慨:“有时候,我真希望你是我的父亲!”霆雷的回答则浸透着他对这个年轻人的了解:“你我性格太像了,反倒成不了父子。”“真正的领袖最初一定是叛逆的!”
影片中,霆雷的孙子帕桑与叔叔画僧诺布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帕桑:“那是什么?”
诺布:“一棵树。”
帕桑:“我们会看到树吗?”
诺布:“会看到很多树。从树顶上可以看很远,像站在山顶一样。”
帕桑:“像酋长一样。像爷爷,他就站得很高,看得很远。”
影片终了,画面寓意深长地定格在这样一个镜头上——一心想当酋长的小帕桑站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下举目凝望。
将来如果这孩子真能当上酋长,他绝不会仅仅满足于视野宽远,一定会用自己的聪慧和宽厚为村民们营造幸福和谐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