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恺先生香港鉴画日记(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4—5月,杨仁恺先生曾应邀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古今书画鉴定报告会”,这次访港,与杨老往还的人物、所经眼的公私藏品、学界掌故,乃至日常见闻、节气变化,饮食起居等在日记中均有涉及。上一期有关与业内人士如徐伯郊、敏求精舍葛士翘、《名家翰墨》许礼平等人的交往,还会在今期所载的日记中延续,而在港意外发现的国宝——北宋郭熙山水卷,杨老写信给当时的李鹏总理力促国宝回归,则是今期所载日记的重头戏。
  这一次续载的访港日记,仍然保持其一贯的风格,时有平日不能言或不愿言的事情的记载,或率直,或谨严,足以体现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1991年4月28日 晴 香港
  
  早八时半叶承辉医生来,共进早餐,餐后为之题跋傅青主手札卷,计十八通。随后同去富丽华饭店看富士比拍卖,见到张洪,有两位女士管书画,很年轻,说是跟张洪学的,但所展出绘画(现代和近代)数十件,赝品甚多,尤以齐白石、张大干诸作值得研究。因而联想到三月佳士得拍卖,就目录观之,似较此次为好。至于瓷器还可看到数十件,仍乏精品。倒是珠翠有佳品。
  在富士比展中见到葛士翘先生及其公子,公子在深圳有一家电器厂,每周回家。又见到新秀(敏求精舍)徐展堂先生,年方四十余,英俊出众,前年曾随敏求参观团到我馆,当时他还不被人注意,近十年来,暴发突出,在九龙办“徐展堂美术馆”,邀往参观,并一再表示由中大文物馆林业强副馆长陪同。听说此人与政府大员关系密切,作过军火生意,赚了大钱,确否待证。据闻江西景德镇陶瓷馆,他资助一千万,惟尚未兑现。
  中饭在吴悦石家,大家谈到郭熙卷最好归回国家,吴表示要我致函李鹏,指出文物之重要性,由国家出资购回。此议甚善,我可考虑。吴告知香港方面有人能直接将函件送交李本人,他们颇为乐观。不过单单此事,是否能引起重视,而李瑞环又主持宣传文化,不通过他是否合适?可再思而行。事情关键在原件是否能到手再发函件。回忆三十年前郭敏斋、张大干几件国宝回归国家,由徐伯郊经手,经周总理批准,有先例可据,也许多少有希望。
  中午回酒店午体,二时半新加坡王德水夫妇由广州来,同住利园。
  晚六时半徐伯郊来,同去老正兴吃上海菜,饭庄主人沈有国四十余岁,留心现代书画,办“亦通画廊”,但只收不卖。此人数年前举家移民加拿大温哥华,做地产生意,香港方面仅留下老正兴饭店,只身来往于港、加之间。沈父由上海(原籍常州)到香港,一贫如洗,开饭店发迹,他本人原是搞纺织机械,后改作饭店,以承继家业。对食谱甚有研究。职工数十人,每年口口连工资可达三十万港币,故能长期稳定不衰。
  
  1991年4月29日 晴
  
  上午九时中大文物馆研究助理李志纲前来接往香港艺术馆参观,由书画馆长朱锦鸾和第一馆长助理邓海超接待,稍事寒暄,彼此交换礼物印刷品,朱有会先去,郑陪同到展室参观陈列。共计两层,严说本不够水平,说明作为殖民地商埠,不在文化,而在财富掠夺。陶器瓷器室,东拼西凑无可观者。风俗画室,为十九世纪之作,表现当时落后生产和生活方式,技巧更劣。差可告慰者,刘祚筹先生去年捐赠二百余件明清书画,其中不少好作品,过去曾在上博展出,并出版《艺苑掇英》两专辑。朱女士负责整理这批东西,记得《名家翰墨》第一期有报道,估价在亿万元以上,对艺术馆贡献非凡。为此,该馆今年冬将迁九龙文化中心,方可将刘氏书画展出,也许有所改观。
  
  为争取时间,把下午去徐氏艺术馆改在香港艺术馆之后继续进行。徐展堂先生之馆设在九龙他所办之工厂内,有楼两层,以陈列陶瓷、青铜器为主,以瓷器为优,且器类较全,不乏精品,惟不见汝窑。据闻他以近五年时间收购到此程度,实非易事。瓷器中哥、钧、耀、定诸名窑皆有代表作。元、明、清瓷官窑亦多珍品,珐琅彩碗陈列六件之多。青铜器有少数新发现,惜未得与馆负责人,特别是徐展堂见面,故无法得到该馆图录,以资参证。初步看来,陈列品中个别器物之国别和年代还可研究。
  下午三时葛士翘老先生父子(师科)驾车来迎,他家在浅水滩,一座公寓在十八楼一层,一半作为瓷器展室,一半为宿舍。在此风景幽美之处,开办家庭展览,殊令人钦佩不已。据告,1948年来港,办工厂,先是爱好收书画,三十年前改购入元明清瓷,已有两千件以上,展出之数百件已在台、美、港多处与观众接触,大获好评。他以工厂所得利润买陶瓷,其中元代青花有十九件,明初在二三十件以上,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官窑多品种,应有尽有,而且件件皆精。国内汪庆正、冯先铭多次到此,为之赞叹不已。国外专家更是倾倒。晚餐由其大女(由国内煤矿研究院转出)作纯四川口味饭菜,有家乡风味。临别赠送瓷器图录和藏画两大册精印,极为珍贵,感甚。约定今年到沈参观。葛年过八十,精神颇好,一再表示他是香港各个艺术馆评议员,要为、辽博文物在港展出尽力推荐,意颇诚恳。
  
  1991年4月30日 雨转晴
  
  晨起微雨到中雨,通知许礼平可以送旧画来为之鉴定,东西不少,惟多赝作,仅唐云原藏八大《树石》小横尚可,晚年款又一题,吴湖帆为之跋,唐云题送友人者。
  商务印书馆何副总经理刚乘轮由广州回港,据告与徐秉琨曾研究出版馆藏文物综合研究一书,文图并茂,又拟出版历代陶瓷,我以为编印精良,可望受到欢迎。他对故宫《国宝》一书为台北来访商务称道,颇为满意。既为辽博出版类似之作,总想争取市场。以上两种图书,回去商量后即通知他本人,将与有关人员到馆进一步得到落实。
  中华陈副总经理晨来访,我们在楼内早餐,他等了一个小时而去,留有字条到晚上服务总台见到,同时见到徐伯郊约再次到老正兴聚会留条。
  许礼平表示约几家报社记者来访。
  邦达已返大陆,黎小姐(文物馆)电话通知电视台5月2日展接去采访,征求意见。表示同意早七时在酒店等候来车接我。高馆长电话原定明日十时半来接,因事改在下午二时半,讲演时间不变。
  已商得许礼平同意,代我寄图录交沈阳馆中收转。请他转达刘祚筹(现在新加坡)再次访问沈阳,许表示即电告,并愿陪同前往。许原在中大文化研究所做编辑,不肯坐死板凳,愿做古玩书画生意,他家中也富有,却不懂行,因之请别人为之鉴别,启功、谢稚柳、刘祚筹诸人为之题跋。看来此人颇聪明,能将《名家翰墨》办下去,虽然内容不尽满意,总算过得去。据许告,每月订户二千多户,零售两千多,总数在五千左右,不亏也不赚。
  下午转晴,与王得水夫妇逛市场,附近小摊贩百货甚多,价亦便宜,我买了日本丝袜九双,每十元三双。惟此前还拟买点轻而易带的小东西,拿回去送人。小孙子临行要我到香港为他买手枪,要带子弹,才三岁就明白玩手枪,是他妈妈教的,但却能记得清楚。可我与万义到市场遇有枪玩具,是由大陆贩来,不如回去买,外国货比国货责一到两倍。
  晚间在一家大的潮州酒店进餐,由沈阳驻香港纺织品代理人姓全的青年同志请王得水饯行,中旅社孙小姐同去,六人菜价二千四百元,昂贵惊人!全同王、万义有生意往来,代表公司出此,我实作陪客。   
  1991年5月1日 晴转雨 香港
  
  今天主要工作是到中大文物馆讲演,上午不外出,也不接待客人,可是仍有不少电话打来,由万义婉言谢绝。
  十一时半台北第一流长流画廊经理黄承志偕同广告公司谢义来谈,同进午餐。此二人做书画生意,手面不小,又与不少知名画家多有往来。黄曾收入《白石十二景》大屏,(据闻北京陈处有此屏,是真迹),又将购买元王振鹏《金明池水戏图》,佚目物(?),此外还发现宋徽宗赵佶临怀素一帖,亦佚目物。我表示此两件尚未得见,若有照片就好判断一些。
  中午王德水夫妇即将返回新加坡,因有台北客人,未能去送行,由纺织驻港小全陪同去机场,当我由中大演讲回旅舍,得水从新加坡家里来电话,已平安抵达。
  下午二时半,由文物馆小李来接,四时一刻到演讲室,高美庆主持,我初而照稿宣科,发现说不流畅,再加上时间一时半,念不完,于是将主要部分列述,省略一半左右。幻灯配合得不够理想,黎小姐也颇费工夫,到会的有教授、专家常宗豪、张光裕等,明报、文汇报记者杨映波、黄洁玲,均女性,中大文化研究所版本专家沈津,一年前来港,原是上海图书馆善本部主任,顾廷龙先生培养出来的专家,交谈中他对国内情况非常熟悉。再就是刘健威(□阳)先生,搞美术评论的,在多家报刊发表文章,还赠一册文集,谢稚柳专访是他所撰。发表在《极品》刊物上面。他怀疑书画鉴定的科学性,有的人现代作品尚不能看,何能断定古代之真赝?我向他解释。会后六时半,由刘先生驾车送回,一时大雨,途中对面不见物,随后能见度渐好。同刘、万义进晚餐,沈津先生坚决要回家,不可强留。
  会终前提问颇为精求,我一作答,也颇风趣,引起笑声,会场比较活跃,说来照稿演讲的方式反不如座谈为佳,我作为主要发言人,互相交谈,收效会好一些。
  张光裕先生引见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教授于高美庆办公室,站立谈话片刻,表示有报告外出,不能与会,又表示前几天未去看望,甚歉,要我代向方冰先生问好。
  入睡前打通时学颜、朱楚珠两家电话,彼此很久不见,交谈欢洽,有故人重逢之感。朱约定4日上午8时半来酒店同用早点,随后驾车送到机场,深情可感。我一再表示约她们去沈阳作客。
  今晨向李瑞环并李鹏总理起草拟由国家收购郭熙山水卷致李鹏函稿,原文:
  顷应中文大学之邀,我于今年4月来香港讲学,偶然在吴悦石先生处(原北京现住香港)发现已故前广州市长朱光同志生前收藏之北宋大画家郭熙山水画及金人任询(君度)长跋照片。是卷于“文革”前在朱光北京寓所多次与谢稚柳、徐邦达、侯恺诸位展观,成以为传世郭氏数件名作中仅有之早年真迹,对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具有极为重要之价值。惟朱光同志“文革”中在安徽副省长任内,受摧残致死。郭氏画卷随之不明下落,曾多方探问,均无结果,原以为国宝从此泯灭,均为之慨叹不已。殊知此次来港,竟意外发现原画照片,有人求售原件,为使祖国文物精华发扬光大,拟请参照五十年代周总理批示从香港购回五代名画董源《潇湘图》、《韩熙载夜宴图》之先例,匆使国宝外流,幸甚!幸甚!
  此稿在正式缮发有数处改动,原件留复印本。
其他文献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至1979这三十年,大部分后来功成名就的画家都曾经或多或少从事过连环画和插图的创作,国家意识形态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连环画和插图仅仅通过简单的印刷技术就可以大量地复制和传播它们,这符合新中国文艺定会的方针。当然,创作连环画能比较容易“发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画家起到诱惑。连环画和插图作为新中国种类繁多的艺术中传播效应最好的两种,其对于美术史的贡献理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但是,
期刊
作为国内备受瞩目的一场春季拍卖会,为期两天的西泠印社09春拍于6月20日在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圆满收槌,总成交率达88%,总成交额为1.48亿元。中国书画依然表现抢眼,清代画家吴历的《山邨邨密图》以784万元拔得头筹,三大书画专场的成交总额逾亿,平均成交率超过九成,其中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作品专场的成交率高达96.5%;三大文房专场亦亮点频频。本次西泠春拍的领牌数超过600,人气为2005年首拍以来最旺
期刊
今春拍卖中,最引人注目风景之一莫过于以靳之林《南泥湾》、沈嘉蔚《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为首的红色经典题材作品的高价拍出——《南泥湾》成交价为1344万元,《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其成交价为795.2万元,比最高估价高出将近300万元成交。写实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陈逸飞的《渡步》以4043.2万元的高价成交,超过了2007年缔造陈逸飞油画作品纪录的《黄河颂》!此类作品,由于时代以及内容的原因,创作者总
期刊
持续4天的香港国际艺术展10(ART HK 10)于2010年5月30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闭幕,这是ART HK开办以来的第三届,今年共有来自29个国家的155家画廊参展,超过2009年参展的115家画廊,比2008年的参展画廊翻了一番;此次香港国际艺术展共展出过千名艺术家的作品,总参观人数达46115人次,较2009年增加65%。英国著名当代艺术家达明·赫斯特的作品《不可避免的事实》由英国自立方
期刊
2009年9月5日,卡地亚选择了中国国家最高规格的艺术殿堂,中国最具历史传承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举办“卡地亚珍宝艺术展”。此前的卡地亚艺术典藏系列不断巡回于国际性的展台之上,世界众多顶尖博物馆如巴黎小王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柏林威察设计博物馆等都曾成为展览圣地。本次展出346件从其品牌创立伊始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代表之作,从曾与温莎公爵夫人形影相随的
期刊
香港佳士得公司一年一度的春季大拍在5月下旬拉开了帷幕。与往年不一样的是,这次佳士得的大拍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下,首先是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性经济不景气;其次是佳士得仍受法国分部强行拍卖中国圆明园文物事件所影响;第三是愈演愈烈的甲H1N1疫症使得全世界都诚惶诚恐,各国、各地政府都在严防死守,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由于佳士得公司在全球艺术品市场方面的绝对权威地位,它的业绩本身就是一个标尺,可以直接反映当年的艺
期刊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楚艺术品,全部出于于地下墓葬,中国古代南方楚艺术的发现,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激动的考古发现之一。这些在地底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艺术品,至今依然闪耀着令人目眩神秘的异彩。流逝的光阴,不但没有使它们蒙上尘垢,反倒使它们越发显得璀璨夺目。与我们已经熟悉的许多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相比较,它们显然洋溢着更多青春的气息,更多飞扬的神采和更多虎虎的生气。似乎更能在我们心灵深处激起层层波澜,使我们得到
期刊
上一期狄平子跋中提到的梁鼎芬是近代史上的名人,一生有过诸多引人注目的行事。他曾在中法战争中上疏弹劾力主议和的李鸿章,指李有“六大可杀之罪”,因而触怒慈禧,被连降五级。辛亥革命后他是死忠于清朝的遗老,曾任溥仪师傅。他的诗和书法也都富于个性。  上世纪80年代,本文作者的岳父在“文革”中被抄的字画也有几件失而复得,其中就有梁氏的行书四连屏。  梁氏对自己的书法一向自负,认为连他的短札将来都会被人裱为手
期刊
5月22日在香港艺术馆开幕的“路易威登:创意情感”当代艺术展,嘉宾除了LV品牌全球总裁贾世杰(Yves Carcelle)、创意总监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还有与LV有着亲密合作关系的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以及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弗兰克。盖瑞(Frank Gehry)、杨福东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其他名流嘉宾还包括任达华、琦琦夫妇,谭元元以及Phili
期刊
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化及其青铜器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直至今天似仍未得到完满的揭示。随着新材料的累积,需研究的新问题也多。近10年来考古新发现的楚系青铜器资料仍如涌泉般破土而出,不少积压多年的楚系青铜器资料也相继公布。刘彬徽先生亲历许多楚墓的考古挖掘工作,在本文中,他以新见的三处重要楚系青铜器为基础,提出对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予以充分认识,要如实地、客观地评价它,既不能夸大,也不能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