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具有资源配置功能,金融运行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从宏观角度看,区域金融效率主要体现为要素集聚能力、要素保障能力以及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本文选取与成都市经济规模相近的武汉、南京、杭州、重庆等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剖析了制约成都金融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效率 城市比较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成都与武汉、南京、杭州同处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梯队,经济规模接近,近几年呈相互赶超态势。重庆与成都同为西南地区重要城市,在招商引资、区域经济金融中心建设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从发展水平看,处于东、中部的南京、杭州、武汉人均GDP大幅领先成都和重庆。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看,南京、杭州优势明显,成都与武汉相差不大,重庆最低。从经济结构看,成都、南京、杭州第三产业较发达,重庆和武汉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一、二产业占比比较大。
二、城市金融效率的比较分析
(一)要素集聚能力
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资金支持。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存款是最重要的金融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纷纷来蓉设立分支机构,金融业对存款资金的归集能力显著增强。成都市各项存款总额快速增加,2006年超过重庆,2008年超过南京,2012年超过杭州,遥遥领先于武汉。2014年末,成都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6798亿元。从存款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人均储蓄存款、存款占全省的比例等指标来看,成都市也处于领先地位,表明成都金融业的要素集聚能力较强。
(二)要素保障能力
近年来,驻蓉金融机构积極支持成都经济发展,加强要素保障,贷款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末,成都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98万亿元,与杭州、重庆相差不大,显著高于南京、武汉。从与经济规模的比例看,成都市人民币贷款余额是地区生产总值的1.97倍,只比杭州低,高于重庆、南京、武汉。2014年,成都市社会融资规模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40%,高于重庆、南京、武汉。成都市贷款总额占全省的比例为58.4%,高于存款占比,也大幅高于其他城市。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成都市金融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保障力度较大。
(三)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
贷款产出比(GDP/各项贷款)反映了单位贷款投入与增加值的关系,直观体现了信贷资金的产出效率。五城市中,成都市贷款产出比为0.51,低于武汉(0.75)、重庆(0.72)、南京(0.54),略高于杭州(0.45)。从变化趋势看,近10年,随着贷款的持续增长,各城市的贷款产出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在信贷大投放的2009~2010年下降最多,2011年后货币政策回归稳健,贷款产出比趋于平稳。分类看,成都、南京和杭州贷款产出比较低,武汉和南京较高。
影响贷款产出比的主要原因:一是金融辐射力差别。如果一个城市金融业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贷款投放外地多,则贷款产出比相应较低。重庆作为直辖市,金融机构主要为本市企业服务,金融辐射力不如省会城市。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武汉和成都在省内一城独大,经济金融的影响力大于东部的南京和杭州。与武汉相比,成都市银行机构65家,比武汉市多出28家,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金融产品与服务向周边地区辐射力度更大,贷款投放外地更多{2}。因此,成都市存贷款占全省的比例最高,贷款产出比较低。
二是资源禀赋不同。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则贷款需求大,贷款产出比相应较低;如果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劳动投入,则资金需求较小,贷款产出比较高。近年来,杭州、南京等沿海城市招工难、用工贵问题突出,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内地转移,但沿海地区各类资金汇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研发型企业发展相对有利,第三产业发展因此较快。成都市金融机构多,资金的聚集能力和保障能力强,为资金需求大的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创新型企业较快发展提供了支撑。因此,杭州、南京和成都经济增长资金驱动特征突出,资本、技术的贡献大,贷款产出比较低。武汉、重庆受人口、收入及要素集聚能力等因素制约,存款资金相对不足,贷款增长空间有限,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受到约束,一、二产业占比大,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因此贷款产出比较高。
三、制约成都市宏观金融效率的主要因素
(一)存款资源利用率不高
剔除政策性银行影响,2014年末,成都市金融机构存贷比63.2%,分别低于重庆、武汉5.1和6.1个百分点,表明成都市存款资金使用不够充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能力存在不足。成都市存贷比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区域性中小银行存款利用不充分。近几年,成都农商银行在保险公司协议存款大幅增加带动下,存款规模快速增长,2014年末达到3879亿元。但受业务发展战略、贷款管理能力以及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不足等因素制约,贷款增速大幅落后于存款增速,存贷比仅为36.8%。
二是财政资金结余过大。2014年末,成都市财政性存款余额862亿元,明显高于武汉(352亿元)、南京(480亿元)、杭州(672亿元)、重庆(252亿元)。近几年,成都市各级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偏慢,结余过大,财政性存款在年中往往超过1000亿元。财政性存款主要存放于人民银行国库,不能作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不能服务于实体经济,如果存放过多,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对区域贷款投放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企业融资成本与宏观金融效率呈反向关系。与其他城市比较,成都市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银行要求企业存款回报的现象更为普遍。成都市部分中小银行为完成存款增长任务,通过贷款、表外融资以及同业融资等方式,使得企业保证金存款和定期存款规模近年来快速扩大。2014年末,成都市单位定期存款和保证金存款余额6799亿元,比武汉、南京、重庆分别多3491、988、1351亿元。成都市单位定期存款和保证金存款占单位全部存款的比例为45.4%,明显高于武汉(34.6%)、重庆(40.5%)和南京(42.1%)。 二是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规模更大。前些年,成都市担保公司迅速发展,在促进小微企业贷款增长的同时,也由于担保费(3%左右)、保证金(企业存放贷款金额的20-30%)等因素大幅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2013年末,成都市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余额1082亿元,大幅高于武汉(411)、南京(145)和杭州(385),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最高,低于重庆(1498)。成都市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过多,反映部分银行机构对担保公司过度依赖,自身金融创新不足,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也累积了担保贷款风险。2014年以来,成都市民营担保公司由于经营不规范,风险事件不断暴露,部分银行相关信贷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
(三)中长期贷款占比过大
如果区域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则会降低贷款周转速度,影响贷款的产出效率。2014年末,成都市中长期贷款占比67.9%,与武汉、重庆基本相当,高于南京(63.4%)、杭州(49.8%)。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处于赶超性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长期资金需求旺盛。以2014年为例,成都、武汉、重庆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620、7003、13224亿元,而南京、杭州只有5460和4953亿元。此外,中西部城市上市公司不多,直接融资不发达,企业资本补充渠道有限,也增加了中长期贷款需求。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增加了银行期限错配风险,增大了银行信贷结构调整难度,可能会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四)企业杠杆率过高
贷款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了金融的要素保障力度,也大体反映了区域的整体负债水平(这里不考虑异地贷款)。近10年,成都市贷款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65上升到1.97(2009~2010年最高时达2.19),表明成都市企业、政府部门及家庭杠杆率明显上升,部分企业过度融资问题比较严重。据成都市国资委数据,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已高达76.3%。企业杠杆率过高,会加重企业财务负担,并加剧经济下行期的信贷风险,削弱宏观金融效率。
四、提高成都市宏观金融效率的建议
一是努力盘活贷款存量资源。成都市贷款规模较大,企业杠杆率普遍较高,继续大幅增加贷款的空间有限。要引导金融机构抓住经济转型升级机遇,加快通过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收回再贷等多种方式,努力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贷款增量,改善贷款期限结构,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引导成都市更多的优秀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长期资本,提高融资效率,减少对银行融资的过度依赖。认真研究银行间市场各类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政府平台公司更多地利用银行间市场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并使银行腾出更多的信贷额度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
三是规范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同业业务、表外融资业务的监管,严禁商業银行通过以贷引存、存贷挂钩等方式虚增存贷款规模,提高业务经营的真实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四是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要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特点,推进信贷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体系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减少对担保公司的依赖,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五是提高存款资金使用效率。引导成都农商银行等区域性中小银行充分利用存款资源优势,立足“三农”和县域经济挖掘信贷需求,加大信贷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财政资金使用和进度管理,争取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来源。
注释
{1}杭州市没有统计社会融资规模。
{2}2014年末,成都市金融机构投放异地贷款余额5664亿元,成都市企业获得异地贷款余额3018亿元,资金净流出2646亿元。
参考文献
[1]赵崇生,高新才,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一个文献综述,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12).
[2]吴奉刚,陈国伟,金融效率研究述评,金融发展研究,2008(10).
[3]谢圣华,龚玉成,我国宏观金融效率分析,海南金融,2004(11).
[4]胡磊华,我国M2/GDP过高的原因分析——基于宏观金融效率视角,大众商务,2009(7).
[5]沈军,综合视角下的宏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上海金融,2008(11).
作者简介:张云(1974-),男,四川开江人,金融学硕士,供职于人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研究方向:区域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
【关键词】金融效率 城市比较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成都与武汉、南京、杭州同处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梯队,经济规模接近,近几年呈相互赶超态势。重庆与成都同为西南地区重要城市,在招商引资、区域经济金融中心建设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从发展水平看,处于东、中部的南京、杭州、武汉人均GDP大幅领先成都和重庆。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看,南京、杭州优势明显,成都与武汉相差不大,重庆最低。从经济结构看,成都、南京、杭州第三产业较发达,重庆和武汉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一、二产业占比比较大。
二、城市金融效率的比较分析
(一)要素集聚能力
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资金支持。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存款是最重要的金融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纷纷来蓉设立分支机构,金融业对存款资金的归集能力显著增强。成都市各项存款总额快速增加,2006年超过重庆,2008年超过南京,2012年超过杭州,遥遥领先于武汉。2014年末,成都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6798亿元。从存款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人均储蓄存款、存款占全省的比例等指标来看,成都市也处于领先地位,表明成都金融业的要素集聚能力较强。
(二)要素保障能力
近年来,驻蓉金融机构积極支持成都经济发展,加强要素保障,贷款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末,成都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98万亿元,与杭州、重庆相差不大,显著高于南京、武汉。从与经济规模的比例看,成都市人民币贷款余额是地区生产总值的1.97倍,只比杭州低,高于重庆、南京、武汉。2014年,成都市社会融资规模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40%,高于重庆、南京、武汉。成都市贷款总额占全省的比例为58.4%,高于存款占比,也大幅高于其他城市。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成都市金融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保障力度较大。
(三)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
贷款产出比(GDP/各项贷款)反映了单位贷款投入与增加值的关系,直观体现了信贷资金的产出效率。五城市中,成都市贷款产出比为0.51,低于武汉(0.75)、重庆(0.72)、南京(0.54),略高于杭州(0.45)。从变化趋势看,近10年,随着贷款的持续增长,各城市的贷款产出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在信贷大投放的2009~2010年下降最多,2011年后货币政策回归稳健,贷款产出比趋于平稳。分类看,成都、南京和杭州贷款产出比较低,武汉和南京较高。
影响贷款产出比的主要原因:一是金融辐射力差别。如果一个城市金融业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贷款投放外地多,则贷款产出比相应较低。重庆作为直辖市,金融机构主要为本市企业服务,金融辐射力不如省会城市。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武汉和成都在省内一城独大,经济金融的影响力大于东部的南京和杭州。与武汉相比,成都市银行机构65家,比武汉市多出28家,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金融产品与服务向周边地区辐射力度更大,贷款投放外地更多{2}。因此,成都市存贷款占全省的比例最高,贷款产出比较低。
二是资源禀赋不同。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则贷款需求大,贷款产出比相应较低;如果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劳动投入,则资金需求较小,贷款产出比较高。近年来,杭州、南京等沿海城市招工难、用工贵问题突出,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内地转移,但沿海地区各类资金汇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研发型企业发展相对有利,第三产业发展因此较快。成都市金融机构多,资金的聚集能力和保障能力强,为资金需求大的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创新型企业较快发展提供了支撑。因此,杭州、南京和成都经济增长资金驱动特征突出,资本、技术的贡献大,贷款产出比较低。武汉、重庆受人口、收入及要素集聚能力等因素制约,存款资金相对不足,贷款增长空间有限,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受到约束,一、二产业占比大,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因此贷款产出比较高。
三、制约成都市宏观金融效率的主要因素
(一)存款资源利用率不高
剔除政策性银行影响,2014年末,成都市金融机构存贷比63.2%,分别低于重庆、武汉5.1和6.1个百分点,表明成都市存款资金使用不够充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能力存在不足。成都市存贷比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区域性中小银行存款利用不充分。近几年,成都农商银行在保险公司协议存款大幅增加带动下,存款规模快速增长,2014年末达到3879亿元。但受业务发展战略、贷款管理能力以及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不足等因素制约,贷款增速大幅落后于存款增速,存贷比仅为36.8%。
二是财政资金结余过大。2014年末,成都市财政性存款余额862亿元,明显高于武汉(352亿元)、南京(480亿元)、杭州(672亿元)、重庆(252亿元)。近几年,成都市各级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偏慢,结余过大,财政性存款在年中往往超过1000亿元。财政性存款主要存放于人民银行国库,不能作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不能服务于实体经济,如果存放过多,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对区域贷款投放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企业融资成本与宏观金融效率呈反向关系。与其他城市比较,成都市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银行要求企业存款回报的现象更为普遍。成都市部分中小银行为完成存款增长任务,通过贷款、表外融资以及同业融资等方式,使得企业保证金存款和定期存款规模近年来快速扩大。2014年末,成都市单位定期存款和保证金存款余额6799亿元,比武汉、南京、重庆分别多3491、988、1351亿元。成都市单位定期存款和保证金存款占单位全部存款的比例为45.4%,明显高于武汉(34.6%)、重庆(40.5%)和南京(42.1%)。 二是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规模更大。前些年,成都市担保公司迅速发展,在促进小微企业贷款增长的同时,也由于担保费(3%左右)、保证金(企业存放贷款金额的20-30%)等因素大幅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2013年末,成都市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余额1082亿元,大幅高于武汉(411)、南京(145)和杭州(385),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最高,低于重庆(1498)。成都市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过多,反映部分银行机构对担保公司过度依赖,自身金融创新不足,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也累积了担保贷款风险。2014年以来,成都市民营担保公司由于经营不规范,风险事件不断暴露,部分银行相关信贷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
(三)中长期贷款占比过大
如果区域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则会降低贷款周转速度,影响贷款的产出效率。2014年末,成都市中长期贷款占比67.9%,与武汉、重庆基本相当,高于南京(63.4%)、杭州(49.8%)。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处于赶超性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长期资金需求旺盛。以2014年为例,成都、武汉、重庆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620、7003、13224亿元,而南京、杭州只有5460和4953亿元。此外,中西部城市上市公司不多,直接融资不发达,企业资本补充渠道有限,也增加了中长期贷款需求。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增加了银行期限错配风险,增大了银行信贷结构调整难度,可能会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四)企业杠杆率过高
贷款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了金融的要素保障力度,也大体反映了区域的整体负债水平(这里不考虑异地贷款)。近10年,成都市贷款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65上升到1.97(2009~2010年最高时达2.19),表明成都市企业、政府部门及家庭杠杆率明显上升,部分企业过度融资问题比较严重。据成都市国资委数据,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已高达76.3%。企业杠杆率过高,会加重企业财务负担,并加剧经济下行期的信贷风险,削弱宏观金融效率。
四、提高成都市宏观金融效率的建议
一是努力盘活贷款存量资源。成都市贷款规模较大,企业杠杆率普遍较高,继续大幅增加贷款的空间有限。要引导金融机构抓住经济转型升级机遇,加快通过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收回再贷等多种方式,努力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贷款增量,改善贷款期限结构,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引导成都市更多的优秀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长期资本,提高融资效率,减少对银行融资的过度依赖。认真研究银行间市场各类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政府平台公司更多地利用银行间市场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并使银行腾出更多的信贷额度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
三是规范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同业业务、表外融资业务的监管,严禁商業银行通过以贷引存、存贷挂钩等方式虚增存贷款规模,提高业务经营的真实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四是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要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特点,推进信贷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体系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减少对担保公司的依赖,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五是提高存款资金使用效率。引导成都农商银行等区域性中小银行充分利用存款资源优势,立足“三农”和县域经济挖掘信贷需求,加大信贷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财政资金使用和进度管理,争取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来源。
注释
{1}杭州市没有统计社会融资规模。
{2}2014年末,成都市金融机构投放异地贷款余额5664亿元,成都市企业获得异地贷款余额3018亿元,资金净流出2646亿元。
参考文献
[1]赵崇生,高新才,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一个文献综述,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12).
[2]吴奉刚,陈国伟,金融效率研究述评,金融发展研究,2008(10).
[3]谢圣华,龚玉成,我国宏观金融效率分析,海南金融,2004(11).
[4]胡磊华,我国M2/GDP过高的原因分析——基于宏观金融效率视角,大众商务,2009(7).
[5]沈军,综合视角下的宏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上海金融,2008(11).
作者简介:张云(1974-),男,四川开江人,金融学硕士,供职于人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研究方向:区域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