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师生关系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热度不断升温,同时还有很多关于师生关系渐行渐远的报道。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关键词:大众化 高等教育 师生关系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一些现状
  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高校扩招,已经使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种大众化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受教育的层次,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这种大扩招事实上也造成了高校师资不足、设备不够、校舍紧张等问题,给许多高校抓教学质量、抓内涵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惑。
  在这种情形下,有关高校师生冲突事件似乎总能够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老师批评学生逃课引起学生反抗、学生质疑老师授课内容……这些个别“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均引起了广泛讨论,“声讨”教师者有之,支持教师者有之;批评学生者有之,宽容学生者也有之,“事件”的影响都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我们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造成这种师生冲突的内在原因,给师生关系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定位。
  二、信息时代下 “师道尊严”的新解
  在信息时代以前,“师道尊严”的流行显然和老师社会地位有关。知识的拥有者“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引导着社会的思想文化,而且也引导着个人的生存发展,其地位自然高于常人,不必提倡就会“师严”(老师受到尊敬)而“道尊”的。
  而到了信息时代,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教师这个职业,是不是“道”的承载者也成了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师道尊严”不打自倒,老师也就成了一个普通人。这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对于教师来说会有阵痛,但如果教师不能顺应这种变化,还抱着传统的“师道尊严”不放,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高校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刚刚成人的青年。上大学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年龄的增长,而且是一种对其地位的肯定。在他们眼里,老师的角色地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消除了中小学那种对老师依附的、敬畏的心理。师生关系从密切变得相对疏离,这种成长的高度与相对宽松的环境,无疑会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独立个体的发展创造契机。
  大学生在大学里亟待解决的是社会化的问题,即把自己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大学生还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这使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加上学习具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使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更加突出,这个群体的优点在于自尊、自信与自爱,弱点在于自尊有余而自立不足,自信有余而自强不足,自爱有余而自省不足;或者还要加上一条,博览有余而读书不足。权利、个性、自由、平等这些概念深入人心,似乎成了他们一切行动的指南。
  这当然是时代的一种进步,但如果只看到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比如,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强调个性而忽视社会性,强调自由而忽视责任,强调平等而忽视尊敬,就不免片面了。
  造成师生冲突的原因绝不是个别的现象。这种情况说明,传统的“师道尊严”已不复存在。很多老师梦想恢复“师道尊严”,进入一种受到充分敬仰的状态,这是不现实的。
  三、师生关系的新转变
  既然“师道尊严”不是一个必然的规则,那么,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又当怎么面对自己的学生呢?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走上讲台呢?我比较赞同一种亦师亦友的态度。你既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朋友。从朋友的角度说,教师有一个“降格”,要把自己从学生上位降为学生的同位,把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平等对待、作为一个朋友来尊重,这样学生的各种情感、各种行为就变得可以理解了,你也会尽一个朋友之责来尽可能帮助他们。
  这样,他们才会以一个人、一个朋友的态度对待你。从教师的角度看,你既然是教师,就应当履行教师职责。完成教学任务、启人心智,提出要求、检查作业等等,都是教师这个身份、这个工作的应有之义。另外,教师还有一个无形的职责: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这个职责是靠教师本人的一言一行来实现的,是在无形的熏陶中发挥而成的。这就涉及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问题。教师要有教师的角色意识,要时刻注意提升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教师的境界。而这又是平时功夫,靠的是长期修养,不像备课靠一时努力就能奏效。
  总的来说,“亦师亦友”其实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是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的,不像“师道尊严”那样是一个先验的规则。“亦师亦友”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建立的,这就决定了它不是像传授知识那样可以说说、示范示范就能做到的。教师一方面要“降格”,一方面要提升,这就是“亦师亦友”的要求,或者说,当代的“师道尊严”就应当阐释为“亦师亦友”。
  结语
  老师和学生永远是大学校园里的主角,可这两大主角之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要不断适应变换着的社会现象,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在变化中衍生出新的师生关系。
  (河北省衡水学院分院)
其他文献
幼儿,是一类特殊群体,这类群体一是很容易因营养不良或缺乏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引发各种疾病,导致生长发育受阻。二是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三是容易受到非法侵害。四是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五是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可见,幼儿是离不开成人呵护和教育的一类群体。在幼儿园里,唯一能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对幼儿实施科学的“保育”与“教育” (以下简称“保教”)。因为“保教”工作,是负
期刊
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学生状态应该是:听得懂、记得牢、学得透、用得活、抢着答、问不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是主线,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何能使三者结合得更加完美,见出最佳课堂教学成效,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即驾驭教材的超凡的教学能力。  快速作文竞赛法  遵循规律破常规,适度调整课程表。一开学就把每周两天里每个班连排两节的作文课拆开分天进行,课程表将作文连堂效率太低,不少学生甚至两节课完不成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在此模式下的教师只需一张嘴、一支粉笔。这样就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吸收知识。而其中的师生关系就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质疑,勇于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职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兴趣 质疑 实践 创新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需要的是具有
期刊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了分类教学的作文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类,优秀型。这类学生在班内往往只有几个。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
期刊
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成就任何事业,都需要聚沙成塔,离不开细节的积累,教育教学的实际情景更是如此。教学细节无处不在,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教学实践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细节的捕捉上。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渗透细节,能有效提升教学实践,让灵动的教育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溢课堂,学生就能从细微处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
期刊
【摘 要】国家政策的出台,新医改和招标执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医药市场环境,医药企业如何调整或改变目前的营销模式以应对市场,调整营销战略,将产品准确定位,积极开拓市场。  【关键词】政策;新医改;招标;营销模式  对医药行业来说,2011-2012年无疑是政策密集出台年。新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医保扩容,基药基层全覆盖,县医院改革试点,随着国家8500亿医改投入的逐步到位,国内医药市场供求保持稳定,医药商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倡导知识与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教育,提倡学生要自主性、探究性地学习。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新的教育理念,许多高中生物教师经过不断地尝试,探索出许多全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
期刊
“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