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生:自由飞翔的灵魂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8686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打开微博,陡然跳出一条噩耗——老同学史铁生走了。
  他的离去,我其实有预感,但此时此刻,还是像遭遇了雷击。不敢给铁生夫人希米打电话,对于哀毁中的亲人,轮番吊唁更像一种折磨。我自问无力抚平她的创痛,踌躇再三,致电一位密友转达慰问,她当时正在现场,说我的选项很正确。
  有人说,中学同学的友谊是最长久的;还有人说,真正的知交无须终日厮磨。这两句话,足以概括铁生与我的关系。每年有数的几次老友聚会,只要一开口,观点总是惊人地一致。
  回想中学时代,我俩在班里是高个儿,总是被安排坐在后两排,那是个成长发育的阶段,有时他的个子高,坐在我身后;有时我的个子长高了,又坐到他身后:还有时,我俩排排坐。这种距离,一举一动都在邻桌眼皮底下。我上课小动作最多看闲书、画画儿、刻图章……都不瞒他,知道他做人靠谱,从不告密。我俩的爱好也相似,铁生喜书法,尤擅隶书:班上展示美术作品时,我俩的墨宝常有一拼,但他从不较劲儿,很有惺惺相惜的气度。
  “文革”来了,大家都狂热,我也癫狂了一阵。铁生默默地保持中立,不表态、不卷入。我俩都属于“出身不好”的学生,但他更懂得保护自己。多年后同学聚会,聊起当年学堂掌故,他一一细述如数家珍,还总结道:“立凡那时光画画儿不做功课,大家都感到不解。等到‘上山下乡’方才明白,人家早有先见之明,知道用功也白搭,根本没有上大学的命。”一番话直指人心,足证见微知著是其所长,长大不成作家才怪。
  铁生的残疾,起因是先天性脊椎裂,随身体发育而发展。“上山下乡”运动一来,不由分说都得走,他插队去了陕西,在那里发病,回京后致残,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了大半辈子。天各一方多年后在北京重聚,他已从交道口搬到了水碓子,家有老父贤妻。对“阶级路线”下的上学记忆,我有种本能的排斥,长时间没跟校友联系,倒是铁生一直惦记着我,托同学召我“归队”。
  铁生好社交,家中常有高朋满座,不乏文人高士、怪杰隐逸,同学聚会只是其中一种。身为残疾人士,社交当然有益身心,作为残废作家,他更需要通过社交来了解社会。关心他的朋友足够多,遇有需要出行的聚会,鞍前马后张罗的朋友随时都有;而他对朋友的关心,不仅润物无声,且常在关键处。
  我们这代人共同经历过的痛史,至今一言难尽。我曾长时间不愿触动伤疤,直至九七年左右,才开始隔三岔五地整理一点。但铁生一直鼓励我写出真相,并与我一道找回记忆。我最早编成的两本集子(《章乃器文集》和《记忆:往事未付红尘》),都是在他和希米的推动下问世的。此后的日子里,铁生一如既往地发掘人性之善,而我则“记丑而博”,掉进了他设下的怪圈。
  多年来,铁生忍受着每周一次透析治疗,他说自己的双肾,透视只有核桃大小,已完全作废,自喻“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对于告别人世,他一年前已预感到。有次聚会,大家品尝着希米自制的面包,无意中聊到“找后老伴”的话题,一贯妙语连珠的他,笑着对希米说:“你该物色一个了”,立时被大家制止。此后几次聚会及今年清华附中95周年校庆,他都缺席了。
  铁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需我来评价,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到近年的《妄想电影》、《扶轮问路》,对生命价值的领悟,以“乐观”二字形容已嫌肤浅。他坐在轮椅上,早已参透人生、了断生死,俨然化境。惟其不幸,是以幸甚,与其说他是作家,不如说他是哲学家。
  铁生不多的诗作中,有一首《遗物》,其中有这样的预告: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这片天空
  那时我恒久的眺望
  我的祈祷
  我的痴迷、我的忧伤
  我的精神在那儿羽翼丰满
  我的鸽子在那儿折断翅膀
  我的生命
  从那儿来又回那儿去
  天上、地下都是我的飞翔
  他的肉身,坐守轮椅38年:他的灵魂,从来都在自由飞翔。
  铁生逝世即日 风雨读书楼 2011年1月1日
其他文献
德里国立博物馆,是我们此次西行的首站。  一踏入博物馆大门,大家的脚步就停滞住了!仅仅摆放在博物馆大厅内那些世纪前后的雕塑,就震撼了我们!其造像之绝美,考古价值之惊人,让人窒息、感叹。  仿若跨入了迷宫,我们痴迷在一尊尊雕像的前面,难以移步……阮教授转而和大家商量:“不吃中饭了吧”他看了一下时间,“五个半小时够吗?下午三点我们在门口集合吧。”  紧张而兴奋的脚步和心情,在听到有五个多钟的时间后,终
期刊
终于置身于瓦拉纳西(Varanasj)了。  这个城市现在又称贝拿勒斯(Benares),无论在印度教徒还是在佛教徒心中都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伟大的恒河就在近旁,印度人民不仅把它看成母亲河,而且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一生能来一次瓦拉纳西,喝一口恒河水,在恒河里洗个澡,是一件幸事,很多老人感到身体不好就慢慢向瓦拉纳西走来,睡在恒河边,只愿在它的身躯边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正
期刊
恒河,一直是我心头不敢去触碰的烙痕。  回国一个多月了,已写了好几篇有关印度的文章,虽然恒河有很多值得去写的故事,但我仍然很怕,不是怕写,而是怕文字会触动还在隐痛的伤痕。怕掀开厚厚结痂的疤痕后,浓烈的生死爱悲交集的鲜血会磅礴地喷发;怕太过疼痛的刺激,怕过于纷乱的思绪影响文字表达,也怕挥洒出的文字带有太多情感的笔画。  “你带来的恒河之沙,出乎意料地细微柔滑,划拨之间还有石英的银光闪烁,令人遐想万千
期刊
到了瓦拉纳西,朝北拐向尼泊尔已经很方便。但在鹿野苑产生了一个愿望,很想再东行200多公里,去看看那棵菩提树。菩提树的所在叫菩提伽耶,理所当然也是一座圣城。  我当然知道现在能看到的菩提树已不是25DO多年前的那一棵,但地点应该不错。  更重要的是,我想走一走释迦牟尼悟道后走向讲坛的这条路。200多公里,他走了多久?草树田禾早已改样,但山丘巨石不会大变,估计会有一些特殊的感受。  从瓦拉纳西到菩提伽
期刊
你感受过,从浩渺的天堂,忽然堕落地狱吗?  你目睹过,人的肉体在你的眼前,活生生地燃成灰烬吗?  你喝下过,自己亲人的骨灰,并在掺和着尸骨的河水中沐浴吗?  恒河的死祭,能告诉你这些感受。  曾几次在噩梦中惊醒,梦中又目睹了恒河边上的死祭。这场既是死亡又是永生的隆重仪式,使我惧怕又渴望,迷失在轮回的十字路口。  “大家看前面,这是我们印度的火葬坛”。那天在恒河,船在我毫无准备之中,已划入举世闻名的
期刊
释迦牟尼悟道的这棵伟大的菩提树,经过时光的荡涤,已经将此地带动成了印度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菩提伽耶。  佛陀顿悟的那棵树在2000多年中两次遭到砍伐,一次遭遇风暴,但都生出新芽。其中一枝被阿育王的女儿带到了锡兰的阿努拉达普拉,并在那里繁衍成一棵大树。当菩提伽耶的菩提树枯萎后,信徒们又从锡兰的那棵树上截取了一段树枝,栽种在这里。到了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Alexander Cunning
期刊
“看,就是这个地方!昨天发生骚乱阻堵时,有两个骑摩托车的过路人,被上百个骚乱的人围聚,活活地被打死。”  顿时,车内的气氛更為紧张起来。导游皱着眉头,神色不安地指着车窗外仍是一片混乱的街道,对我们说:“当时,这两个路人,见到路面上被围堵,已转车头准备返回,但终究未能逃脱。”  “警察、政府不管吗?”我们不解地追问。“我们印度好像没有司法制度可遵循。将这打架的上百人都抓到监狱里,关起来,询问谁是凶手
期刊
一大早,莲婆太就走出家门,向后山上走去。有一条大路直接通向后山,但是她不走,却绕着老村道走。她习惯走这条路,从年轻时候就这样走,到老了也没有忘记这条路。当然,这条路也已经变得很多,甚至说变得完全两个样了。但莲婆太还是认得方向。  在莲婆太的记忆中,从村口出去,可以看见一个大池塘。这是客家围的风水池,池塘里种着藕也养着鱼,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池塘的水是浅绿色的,傍晚太阳下山了,水就变成深蓝色了。目光
期刊
我们原本是相亲相爱的。泰戈尔说过。  1983年,我们相识;八四年,我们组社、命名;八五年,我们分开三地“各奔前程”,一别四年。八九年以后,我们又再聚首,仿佛未曾分开。彼时每颗心都已经各自沉重,朝着往后的国际国家民族政党事业和爱情以及家庭的方向,开始了波折,常有波澜起伏,时有波涛壮阔。而我们,心底依然相亲相爱。几乎每一个白天或者夜晚,你们的影子都会从我的脑中掠过。  那时候我们都还小,都还不懂得如
期刊
它山会馆掩隐在孤山东巅的万绿丛花中,周围围聚着西泠风月、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南屏晚钟、西泠印社、省博物馆等名胜,是文人名士流连荟萃之地。  会馆面对西湖,绿树环抱,湖光山色,堪称是一个远离都市喧嚣,品茶论道的绝佳去处,在此,世俗间的种种顷刻间都会化作云烟。  会所之地原是南宋时期的“敬一书院”,书院外的白墙有“一片云”题词。据传当年康熙下江南,站在保傲山顶,远眺“敬一书院”,烟雨间书院的墙壁隐隐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