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题是文章的灵魂。好的题目确切、简洁,不仅能引起读者阅读正文的强烈愿望,又可以使读者在读完之后,获得总印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教师讲课如果引导学生围绕文题质疑,抓住文题中的重点词语,层层推进,逐步完成对题目的解释,进而由理解题意导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抓住重点;引导质疑;借题发挥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赞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题是文章的灵魂。好的题目确切、简洁,不仅能引起读者阅读正文的强烈愿望,还可以使读者在读完之后,获得总印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教师讲课如果先从文章题目着手,根据文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步步深入,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借助文章的题目,设计好导语,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令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呢? 在语文教学中,我常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引导学生质疑
围绕课文题目教师如果巧妙地设置悬念,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所讲的内容产生一种好奇心,为下面的讲解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是这样导入的:“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个中国孩子是谁?” “他为什么向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他有什么呼声?”……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文,有目的性、针对性,往往能让学生自己抓住课文的重点。
二、教师设疑激趣
在新课开始,如果老师巧设疑问,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疑问,生出诸多好奇,无疑会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思维要求,同时课堂上的疑问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愉快地将自己的思维投入探究知识的情境中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种动物呢?”因为这个问题不难,几乎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们的回答展示了自己的喜好,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我又问:“你们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动物吗?”学生也很想知道老师喜欢哪种动物,都很专注地听讲,我说:“我喜欢虎,而且我收集了很多的老虎资料,比如东北虎、华南虎、爬山虎……”学生们笑了,有人提出异议:“老师,爬山虎不是动物。”“不是动物,那它怎么会有脚呢?”学生赶紧去翻书……
三、紧抓重点词语
在语文课本中,有些文题重点词语非常明确,在解释题目的时候,可以先从重点词语开始,层层推进,逐步完成对题目的解释,进而由理解题意导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例如《和时间赛跑》一文我抓住“赛跑”一词导入:“我们班谁跑得最快?”学生纷纷说某同学跑得最快。我向该同学说:“同学们都说你跑得最快,老师要交给你一个任务,请你跑回昨天去。”这位同学立刻抓耳挠腮,其他同学也都笑了。只见这位同学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我跑不回去。”我说:“可能是昨天过去时间长了,那你跑回上节课吧!”有人忍不住说:“老师,那不可能。”我问:“为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时间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我适时引入:“时间是宝贵的,过去的时间再也回不来了,但我们可以和现在的时间赛跑,充分利用现在的时间,你就会跑过时间、跑赢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时间赛跑》一课,看看作者是怎样跑赢时间的。”
四、细说事物特征
写景状物的文章为了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往往用该事物的名称做题目,导入新课时,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说出对所描写的事物的认识,再学习课文,增加新的理解。如《母鸡》这一课,我是这么提问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于鸡的成语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答案也出来了:小肚鸡肠、鸡毛蒜皮、鸡飞蛋打……我接着说:“老师听出来了,有关鸡的成语似乎贬义词偏多,人们对鸡还真有偏见,老舍先生也是一样,他对母鸡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后来有没有改变?”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的转变这一情感线索,学生很快理清了课文,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五、阐明文章背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题目都牵涉到一定的历史背景或特定的自然环境,解题时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不仅对理解题意有帮助,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其实,解题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中设“圈套”,搞“埋伏”,只要寥寥数语,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行之有效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有心,只要用心,导入的环节一定会精彩纷呈!
关键词:抓住重点;引导质疑;借题发挥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赞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题是文章的灵魂。好的题目确切、简洁,不仅能引起读者阅读正文的强烈愿望,还可以使读者在读完之后,获得总印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教师讲课如果先从文章题目着手,根据文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步步深入,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借助文章的题目,设计好导语,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令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呢? 在语文教学中,我常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引导学生质疑
围绕课文题目教师如果巧妙地设置悬念,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所讲的内容产生一种好奇心,为下面的讲解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是这样导入的:“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个中国孩子是谁?” “他为什么向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他有什么呼声?”……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文,有目的性、针对性,往往能让学生自己抓住课文的重点。
二、教师设疑激趣
在新课开始,如果老师巧设疑问,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疑问,生出诸多好奇,无疑会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思维要求,同时课堂上的疑问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愉快地将自己的思维投入探究知识的情境中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种动物呢?”因为这个问题不难,几乎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们的回答展示了自己的喜好,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我又问:“你们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动物吗?”学生也很想知道老师喜欢哪种动物,都很专注地听讲,我说:“我喜欢虎,而且我收集了很多的老虎资料,比如东北虎、华南虎、爬山虎……”学生们笑了,有人提出异议:“老师,爬山虎不是动物。”“不是动物,那它怎么会有脚呢?”学生赶紧去翻书……
三、紧抓重点词语
在语文课本中,有些文题重点词语非常明确,在解释题目的时候,可以先从重点词语开始,层层推进,逐步完成对题目的解释,进而由理解题意导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例如《和时间赛跑》一文我抓住“赛跑”一词导入:“我们班谁跑得最快?”学生纷纷说某同学跑得最快。我向该同学说:“同学们都说你跑得最快,老师要交给你一个任务,请你跑回昨天去。”这位同学立刻抓耳挠腮,其他同学也都笑了。只见这位同学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我跑不回去。”我说:“可能是昨天过去时间长了,那你跑回上节课吧!”有人忍不住说:“老师,那不可能。”我问:“为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时间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我适时引入:“时间是宝贵的,过去的时间再也回不来了,但我们可以和现在的时间赛跑,充分利用现在的时间,你就会跑过时间、跑赢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时间赛跑》一课,看看作者是怎样跑赢时间的。”
四、细说事物特征
写景状物的文章为了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往往用该事物的名称做题目,导入新课时,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说出对所描写的事物的认识,再学习课文,增加新的理解。如《母鸡》这一课,我是这么提问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于鸡的成语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答案也出来了:小肚鸡肠、鸡毛蒜皮、鸡飞蛋打……我接着说:“老师听出来了,有关鸡的成语似乎贬义词偏多,人们对鸡还真有偏见,老舍先生也是一样,他对母鸡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后来有没有改变?”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的转变这一情感线索,学生很快理清了课文,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五、阐明文章背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题目都牵涉到一定的历史背景或特定的自然环境,解题时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不仅对理解题意有帮助,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其实,解题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中设“圈套”,搞“埋伏”,只要寥寥数语,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行之有效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有心,只要用心,导入的环节一定会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