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兄弟共同出钱在城里给爸妈买了一套新楼房,租了一辆小货车帮老人搬家。这时候才发现,家里没有多少值得拉进新家的物事。我们在所有的家当中挑了又挑,也没能把那个实在说不上大的货厢装满。临走前,妈妈含着泪水,在满目沧桑的房间里搜寻,找来找去,只有挂在墙角的一个黑黑的油撇子被她老人家看中。那个油撇子黝黑而纤细,沾满了灰尘,扯去把上腐朽的缠线,露出的依然是干硬了的发着熠熠黑光的焦油。
那个油撇子是姥姥送给妈妈的,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退出我家厨房的舞台。
记得小时候,家里掌握“油权”的是奶奶。每到做饭时,奶奶才颠着锥子一样的小脚,抱着那个红泥烧制的大口油罐来到锅边,用一个磨斜了刃的小锅铲往黑黑的大铁锅里撇油。奶奶年纪大了,手总是颤抖着,红泥罐里的固体猪油,奶奶是难以撇准的。少了还好,多了再从锅里往回铲就非常困难,常常油还没有被铲回去,就在热锅里化为一股青烟上了房梁。可吃饭的时候,奶奶依然会不停地唠叨:“今天的油又放多了,能有个油撇子就好了……”
油撇子终于有了,细细的铜把,浅浅的勺头,油腻腻的,泛着黑光,那是妈妈回娘家时姥姥送的。据妈妈讲,那个油撇子也是姥姥从娘家带回来的,究竟用过多少年,连姥姥也不知道。不过自从我家有了油撇子,吃油时就好掌握多了。奶奶因为年龄的关系从锅台边“退休”,接班的自然是妈妈。添油时,妈妈常常一边添一边说:“一啦。”站在锅台边的我和哥哥就学着妈妈的样子喊:“一啦。”妈妈说:“二啦”,我俩就跟着喊:“二啦”。我和哥哥的数学启蒙教育,就是在妈妈的喊声中开始的。当妈妈喊到三时,锅里就开出三朵油花,泛着蓝光,冒着青烟,香气扑鼻,我们馋得直咽口水。
改革开放后,我们家分到了四亩田。虽然还是那么多土地,但收成却成倍地增长。满囤的黄豆闪耀金光,打的油因为太多竟然找不到家什放,我和哥哥再也不去排队买肥猪肉炼油吃了。到了1983年,哥哥就经常吵嚷着用油撇子撇油太费劲,不如直接往锅里倒省事。妈妈听了,批评哥哥:“你才有饭吃几天,就忘本了?”哥哥说:“家里又不是没油。”妈妈说:“人活着要图个长久,过日子也一样,也要图个长远,这样才会细水长流。”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弟兄几个相继离开了家乡,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岁月染白了他们的鬓发,锅台边的红泥油罐子还在,唯独那个已看不出材质的油撇子被妈妈挂在熏黄了的墙角,满身灰尘却忠诚地见证着岁月。妈妈往锅里添油时已改用了勺子,“咔嚓”一声,半勺油瞬间就倒进了锅里,她老人家连眉头也不见皱一下。
2000年后,我们家的生活今非昔比。爸爸退休了,我们弟兄也在城里安身立命,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但还是会经常回家看父母,只是再看妈妈做饭时,她已经直接用色拉油桶往锅里倒油了。
2005年,爸妈搬进了城里的楼房,带回来的那个油撇子被妈妈用报纸包好锁进了抽屉,一般情况是看不到它的。
最近,我带着妻儿看望父母,淘气的儿子突然从厨房里拿出那个油撇子,问奶奶这是什么。我很吃惊,难道妈妈又用上了油撇子?在我疑惑的目光下,妈妈笑着说:“前几天体检时,医生说我和你爸血脂都高,还开了降血脂药,并且嘱咐我们不能多吃油,所以我又把那个老油撇子拿出来用,往锅里加油时好掌握。”想当年舍不得吃油,如今却要医生帮助降脂,这可真是天壤之别。
那个油撇子是姥姥送给妈妈的,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退出我家厨房的舞台。
记得小时候,家里掌握“油权”的是奶奶。每到做饭时,奶奶才颠着锥子一样的小脚,抱着那个红泥烧制的大口油罐来到锅边,用一个磨斜了刃的小锅铲往黑黑的大铁锅里撇油。奶奶年纪大了,手总是颤抖着,红泥罐里的固体猪油,奶奶是难以撇准的。少了还好,多了再从锅里往回铲就非常困难,常常油还没有被铲回去,就在热锅里化为一股青烟上了房梁。可吃饭的时候,奶奶依然会不停地唠叨:“今天的油又放多了,能有个油撇子就好了……”
油撇子终于有了,细细的铜把,浅浅的勺头,油腻腻的,泛着黑光,那是妈妈回娘家时姥姥送的。据妈妈讲,那个油撇子也是姥姥从娘家带回来的,究竟用过多少年,连姥姥也不知道。不过自从我家有了油撇子,吃油时就好掌握多了。奶奶因为年龄的关系从锅台边“退休”,接班的自然是妈妈。添油时,妈妈常常一边添一边说:“一啦。”站在锅台边的我和哥哥就学着妈妈的样子喊:“一啦。”妈妈说:“二啦”,我俩就跟着喊:“二啦”。我和哥哥的数学启蒙教育,就是在妈妈的喊声中开始的。当妈妈喊到三时,锅里就开出三朵油花,泛着蓝光,冒着青烟,香气扑鼻,我们馋得直咽口水。
改革开放后,我们家分到了四亩田。虽然还是那么多土地,但收成却成倍地增长。满囤的黄豆闪耀金光,打的油因为太多竟然找不到家什放,我和哥哥再也不去排队买肥猪肉炼油吃了。到了1983年,哥哥就经常吵嚷着用油撇子撇油太费劲,不如直接往锅里倒省事。妈妈听了,批评哥哥:“你才有饭吃几天,就忘本了?”哥哥说:“家里又不是没油。”妈妈说:“人活着要图个长久,过日子也一样,也要图个长远,这样才会细水长流。”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弟兄几个相继离开了家乡,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岁月染白了他们的鬓发,锅台边的红泥油罐子还在,唯独那个已看不出材质的油撇子被妈妈挂在熏黄了的墙角,满身灰尘却忠诚地见证着岁月。妈妈往锅里添油时已改用了勺子,“咔嚓”一声,半勺油瞬间就倒进了锅里,她老人家连眉头也不见皱一下。
2000年后,我们家的生活今非昔比。爸爸退休了,我们弟兄也在城里安身立命,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但还是会经常回家看父母,只是再看妈妈做饭时,她已经直接用色拉油桶往锅里倒油了。
2005年,爸妈搬进了城里的楼房,带回来的那个油撇子被妈妈用报纸包好锁进了抽屉,一般情况是看不到它的。
最近,我带着妻儿看望父母,淘气的儿子突然从厨房里拿出那个油撇子,问奶奶这是什么。我很吃惊,难道妈妈又用上了油撇子?在我疑惑的目光下,妈妈笑着说:“前几天体检时,医生说我和你爸血脂都高,还开了降血脂药,并且嘱咐我们不能多吃油,所以我又把那个老油撇子拿出来用,往锅里加油时好掌握。”想当年舍不得吃油,如今却要医生帮助降脂,这可真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