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提问,点燃智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启发式提问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从八个方面:正面启发、反问启发、观察启发、情境启发、推理启发、判断启发、对比启发、扩散启发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启发式提问 应用
  
  学史明志,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启迪孩子思考。课堂上教师的言语恰当,能引导孩子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启发式教学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是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关键在于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难易适度。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二、反问启发
  
  指教师从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教师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这样便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
  
  指教师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学生的逻辑思维发生转化,找出规律认识。例如,讲《黄海大战》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这个问题是要说明它多次中弹,但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教师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反而中鱼雷呢?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启发学生明晰“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启发
  
  指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李大钊、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教师可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引导学生产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所以才会有浩气长存的“大勇”。
  
  五、推理启发
  
  指教师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教师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论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指教師依据史实,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以此让学生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教师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从而顺势推导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正确结论。
  
  七、对比启发
  
  指教师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教师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扩散启发
  
  指教师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学会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德国高校外国人入学德语确认考试的内容、特点。并通过简单的分析,指出了德语确认考试的测试形式和内容设计具有突出其实效性的特点。提高语言测试的实效性正我国目前外语测试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研究和借鉴国外外语测试的特点,可以有效和快速地提高外语测试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外语学习者运用外语的能力。  关键词: 德语确认考试 实效性 外语应用能力 改革    一、前言    德国大学预科院组织
期刊
摘 要: 词源学知识对于阅读的积极作用是理论界所公认的。而经典文本中的生僻古词是学生阅读的很大障碍。本文以莎士比亚的某些作品为例,说明如何利用词源学知识准确地理解经典文本。  关键词: 词源学 经典文本阅读 莎士比亚    一、词源学的理论简介    词源学是研究词的形式和意义的来源的学科,包括了解构成词汇的元素:词根、词缀,以及这些元素的结合方法。英国著名政治家兼文人查斯特菲尔德伯爵(Lord
期刊
摘 要: 周作人的文学评论具有创造性,饱含激情,充满理性,也是其心灵的表现。对周作人的文学评论来说,批评就是写作。  关键词: 周作人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作品    一    周作人每次正式发表的文学见解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都是一种创见,他在五四时期发表的《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都颇具眼光,是为代表,不得不说,在这一方面他是高人一筹的。  《人的文学》大约六千字,文章一开始就说“我们现在
期刊
2008年6月11—12日,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评比研讨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观摩课和专家点评的形式呈现。其中的12堂观摩课犹如12首不同的歌,演奏着不同的曲调,使我经久地回味,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听课研讨活动,我感觉到高中美术教师都在认真实践新课程的理念,认真研究高中美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同时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
期刊
摘 要: 在高考英语试题中,口语没有列入高考成绩行列。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在上speaking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将其剪切,学生很少有机会张开嘴巴说英语。英语是一种工具,不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更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巧妙地重组教材,这样语言教学才真正有了生命力。  关键词: 口语 高考 冲突 重组 生命力    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对教学评价要求越来越客观,教师常需要对诸如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SPSS统计软件能够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方法,方便快捷。本文以高三第一次月考的成绩为例,介绍该软件在日常教学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关键词: SPSS统计软件 日常教学统计分析 应用    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仍然是判断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手段,教师常需要进行诸如考试成绩等的统计分析,但是从信息的采集、分析、处
期刊
摘 要: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大多数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都较差。因此改革教法,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探讨了英语教学的创新模式:建立互动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依据创新教育思想確立全新的课堂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课堂教学 考核制度 改革    当今英语
期刊
摘 要: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弥尔顿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本文通过对两诗进行比较,从而探寻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苏轼 弥尔顿 悼亡诗 文化心理    死亡和爱情都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若以爱情为经,死亡为纬,那么通过诗人微颤的手细密织成的就是一首首痛彻怀想的
期刊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作者以“任务引领型”教学为切入口,通过挖掘基础英语课程中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分层设计工作任务,创设相关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工作情景中通过小组合作运用英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在基础英语课堂中提升其职业能力。  关键词: 职业能力 任务引领型 中职 英语课堂教学    一、引言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期刊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南浔古镇旅游景观文献翻译中存在的物质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旨在提高旅游翻译的质量,克服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  关键词: 南浔古镇旅游景观 文献翻译 文化差异 词汇空缺 词汇冲突    南浔历来是江南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如今南浔古镇以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而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然而由于物质文化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