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砥柱杨蔚屏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ao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
  拂晓,天色微亮。几个矫健身影劈开阵阵凛冽的寒风,疾行在晋南峨嵋岭沟壑间,黎明时分登上紫金山。
  此刻,一轮红日从东方起伏的山峦间喷薄而出,耀眼的霞光穿过一团团黝黑的云朵,编织出多彩的霓裳,把光明希望洒向人间。
  其中一位身材颀长的年轻人触景生情,停下脚步,擦了把额头的汗水,回过头来,两手叉腰,极目远眺,心中汹涌起一阵阵豪迈。
  他叫杨蔚屏,1915年出生在临猗,自幼在私塾饱读国学,少时以优异成绩考入运城师范学校,在革命先驱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成为河东地区最早的地下党员之一。1937年1月,受党指派,他赴革命圣地延安瓦窑堡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多的系统革命理论学习使他的革命信仰更加坚定。组织上委派刚结业的他跟随中共北方局领导赴山西开辟党的工作。在中共北方局驻地临汾,北方局领导拍着他的肩膀,嘱咐他:“小杨,你是土生土长的晋南人,是具有数年党龄的老同志了,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绛县地处晋豫交界处,是连接北方和中原的枢纽,地理位置很重要。去年5月,绛县县委书记兼晋南游击队副总指挥曹金海不幸被敌人杀害,使绛县革命处于低潮,组织上决定派你和其他几位同志前往绛县开展革命工作。你肩头的担子不轻哟,有没有信心?”
  “首长,曹金海是我在运城搞地下工作时非常敬仰的老大哥,九一八事变后,我和他一起参加过运城砸毁日本洋行学潮。我知道他早在1932年就擔任绛县县委书记,建立起晋南第一支革命武装——绛县华山游击队,后担任晋南游击队副总指挥,为晋南革命事业立下不朽功勋。他被敌人杀害了,我们幸存的同志就要完成他未尽的事业。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保证完成任务!”杨蔚屏坚定地说。
  仅22岁的杨蔚屏就这样肩负起党的信任和恢复绛县革命势头的使命,踏上这块热土。他情不自禁地蹲下身子,攥起一把夹杂着碎石的渣土,像是要把它融合成一块坚硬的岩石。而后,他直起身板,凝视着傲然挺立于紫金山顶峰的“三县顶”和通体闪耀着紫金色的逶迤山体,胸腔里迸发出铸铁般的豪迈:“绛县,我来了!”
  一阵凛冽的寒风呼啸而来,卷起脚下的尘埃,扑打在杨蔚屏的身上。他挥起胳膊,掸去粘附在旧衣上延安的风尘、黄河的水渍和紫金山的积垢,向东朝着紫金山迈开坚实的步伐。
  山下,远处,传来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绛县的乡亲们,既是庆祝传统小年的到来,又是盛情欢迎能给家乡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使者。


  绛县政府坐落在老县衙内。这个老县衙是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兴建的,已经饱尝了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满目疮痍,像个颤巍巍的老者,枯立在县城西北一隅。更令人心寒的是,旧县政府人员懒散成性,搜刮民财,中饱私囊,对九一八事变以来抗日大局熟视无睹。
  严冬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快过去,春风裹着黄河的咆哮和中条山的烂漫,为绛县这块古老的热土注入勃勃生机。与杨蔚屏同行而来的绛县牺盟会成员李志刚、王醒宇和县公安局长解玉田均是地下共产党员,李志刚任中共绛县县委书记。杨蔚屏的公开身份是县政府民政科科员。
  卢沟桥的枪声唤醒了国人的爱国热情。杨蔚屏等人以牺盟绛县分会的名义,发动全县民众相继成立了绛县救工会、绛县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青年救国会,组建起绛县抗日自卫队,动员467名热血青年自愿参加抗日决死三纵队,奔赴抗日第一线。同时,将县公安局、县抗日自卫队及二区的抗日自卫团整编为拥有300余人的绛县抗日游击队,迅速点燃古绛大地的抗日热潮。
  1938年7月7日,日军侵占绛县。领导人民坚决抗日成了中共绛县县委的第一要务。根据上级指示,杨蔚屏等人深入陈村、郇王一带,发动群众,举办青年救国训练班、农民抗日救国训练班,并吸收李亚东、王凤江、苗绍龙、马健文等十余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使党的组织和力量迅速得以恢复。
  同年10月,根据革命形势需要,李志刚、王醒宇、解玉田先后调离,杨蔚屏挑起绛县县委书记的重任。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他审时度势,下定发展武装抗击日军的决心,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几名党员深入被日军击败后退到磨里峪一带的国民党石友三部队里,给他们讲抗日救国、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道理,很快发动40余名有正义感的旧军人成立起绛县抗日县大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支由绛县牺盟会公开组织、中共绛县县委暗中领导的抗日武装很快引起驻地国民党部队四十七军的觊觎。该军长官找到这支队伍,摇头晃脑地炫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们是国民党的正规军,武器精良,给养充足,只要你们愿意加入我们,要什么有什么。”杨蔚屏斩钉截铁地回答:“抗日是我们县大队的当务之急,你们虽然穿的比我们好,吃的比我们强,但打日军不一定比我们强。让我们加入你们,没门!”来人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为了增强部队的战斗力,杨蔚屏在抗日县大队中建立起党支部,在中层干部中发展了一批党员,使这支抗日武装战斗力日益增强,像一把利剑,袭击日军,严惩汉奸,很快打出了声威,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斗志。其他一些地方武装和热血青年纷纷前来加入,几个月内组织发展到200余人。与此同时,杨蔚屏贯彻我党统一战线方针,与驻地国民党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和地方政府中的爱国人士亲密接触,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促使绛县抗日斗争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1939年12月,政治风云突变。阎锡山撕下假抗日真反共的面具,命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进攻日军,使该部陷于日顽两面夹击的境地。第二纵队拒绝执行命令,阎锡山便宣布第二纵队为“叛军”,纠集晋绥军6个军的兵力,袭击八路军后方医院,杀了山西省隰县等6个县的民主政府和牺盟会干部以及八路军第115师伤病员1000余人。同时,阎锡山命令晋绥军赵承绶部进攻晋西北抗日决死队和第115师第358旅,杀害共产党领导的军队600余人,绑架了1000余人。沁水、阳城、晋城、浮山等县抗日政权被摧毁,史称“晋西事变”。   危难之际,方显英雄本色。噩耗传来,杨蔚屏把沉痛深埋在心底,洞悉不利形势。为了使中共绛县县委和自己亲手创建起来的抗日县大队得以保存,他及时与上级沟通,在八路军部队的掩护下,绛县县委机关安全撤到垣曲关家山八路军兵站兼第八地委驻地,抗日县大队转移到阳城县八路军唐支队驻地。
  1940年2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党组织派杨蔚屏担任中共垣曲县县委书记,公开身份是一个小山村的教员。同时派王唐文同志接任中共绛县县委书记。此时的杨蔚屏,已在绛县工作了两年多时间,与绛县的山山水水和革命同志结下深厚的情谊。得知王唐文同志在绛县人生地不熟,一时难以打开工作局面,他便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潜入绛县,在孙王、南柳村一带找到绛县县委组织部长陈文明,地下党员李怀中、李亚东、冯廷臣、苗绍龙等同志,与新任县委书记王唐文取得联系,并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对绛县抗日工作提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依靠群众,隐蔽于群众中才能取得胜利”的工作方针。新的绛县县委根据这一精神,在南柳村成立了一个“鲁班会”,吸收群众,开展活动。
  一次,杨蔚屏到南樊制酒坊找人联系工作,在街上见到绛县阎锡山县政府颁布的通缉布告,言明捉住他可得奖金。他淡然一笑,心想敌人这么怕我,证明我的革命工作有意义,因而照旧四处奔忙。有几次他在集镇上遇到知他身份的熟人,但這些爱国群众不仅不去告发他,反而提醒他赶快躲藏起来,使他真切感受到绛县群众的革命觉悟。从此,他从心里把绛县当作第二故乡,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塬下一带的村庄,很快把绛县地下工作恢复起来,处决了几名叛徒,使绛县革命之火又熊熊燃烧起来。


  风云突变。1941年5月上旬,日军纠集8个师团、飞机、大炮和10余万兵力,悍然发动中条山战役,短短1个多月,7万多名中国军人的鲜血染红中条山的山峪沟壑,里册峪500多名无辜同胞惨遭杀害,不少群众产生悲观情绪,甚至有几名党员见风使舵叛变革命,绛县地下党组织面临严峻考验。
  当年秋天,饱经中条山战役蹂躏的绛县挺立起不屈的脊梁。我晋冀豫党委,划出翼城、曲沃、绛县、垣曲、闻喜、夏县、平陆、芮城等县,组建起中共中条地委。此时的杨蔚屏虽然年仅26岁,但已经是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被提拔为中条地委组织部长,负责条东片工作。不久,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晋东南建立革命根据地,发起“百团大战”,极大地震慑了日军。为了迅速打开抗日局面,晋豫区党委给中条地委配备了一个八路军正规团,番号叫八路军五十七团。中条地委鉴于杨蔚屏高深的理论水平、丰富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对绛县熟悉的特长,任命其为八路军五十七团政委。
  对绛县的抗日工作情有独钟的杨蔚屏建议组织委派刚从晋豫区党校毕业的王学海、卢旭东分别担任绛县县委书记和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杨蔚屏亲自把他俩送到绛县,叮嘱:“枪杆子里出政权,你俩要打开绛县抗日局面,必须组建抗日县大队。”
  时隔不久,王学海找到杨蔚屏汇报:“绛县冯村岭一带活动着一支几十人的阎系队伍,领头的叫王占彪,我们计划做工作把他争取过来改编成县大队。”杨蔚屏一拍大腿,说:“你说的王占彪,是我在绛县工作时发展的一个党员,这两年虽然脱了党,但还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如果能把他争取过来再好不过了。”当即铺开信纸,亲笔给王占彪写了一封信,交给王学海。王学海接过信,马不停蹄地找到王占彪,亮明身份递上信。王占彪一看是当年老领导的亲笔信,当场同意把自己的队伍改编成绛县抗日县大队。可惜半年后,由于抗日条件非常艰苦,王占彪等人受不了我党的严格纪律约束,叛变投敌。
  为了绛县抗日大局,杨蔚屏当即把活动在曲沃、翼城一带的另一支拥有90余人的抗日武装教导铁血团编入绛县抗日县大队。吸取以前的教训,杨蔚屏指示绛县县委采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加强对队员的思想教育,纯洁了革命队伍。又以八路军政委的身份,从正规部队中抽调了数名战斗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绛县抗日县大队,经常把上级拨下来的武器弹药配备给该部队,使这支在血火中锻造出来的抗日队伍日益壮大,频频在横岭关、里册村、郭家庄、安峪等地出击,消灭多股日顽势力,成了绛县抗日的主力。


  1943年3月,原中共晋豫第一、第二、第三地委合并为中共太岳第四地委,杨蔚屏被任命为副书记。他人虽在晋城,但对绛县革命事业念念不忘,多次到绛县,对该县的抗日工作,特别是县大队的发展壮大出谋划策,使绛县抗日县大队人数越来越多,装备越来越好,名声越来越响,直至发展到200多人,扩编为绛县独立营。日军投降后,与翼城县独立营合编成太岳二分区警六团,后改为六十二军(即十九纵队),参加了解放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县大队主力改编后,绛县县委为了迎接解放,重新组建县大队,配合我正规部队消灭了陈子文、王万顺等国民党军队和土匪势力,迎来全县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杨蔚屏先后任河南省委工业部部长、省委秘书长、省委书记处副书记;安徽省委书记、副省长、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为中共八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岁月凝深情,血火锻砥柱。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杨蔚屏与绛县缔结下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他担任安徽省委领导期间,盛情接待前往了解收集革命史料的绛县有关干部,多次写信打电话了解故乡绛县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变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杨蔚屏,永远彪炳于绛县革命史册,活在绛县人民心中!
其他文献
王震将军能征善战,是毛泽东最为欣赏的将领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王震将军总是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先后完成了四次远征任务,不仅为我军积累了丰富的行军作战经验,也为我军锻炼出一支又一支饿不死、吓不倒、拖不垮、打不散,能战又能跑的英雄部队。    第一次远征——小试牛刀,为中央红军探路    1934年,中央红军在反对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的军事行动中陷入被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开始酝酿进行战略转移,并派红
期刊
生意遍及全世界、早就被誉为“亚洲糖王”和“酒店业巨子”的郭鹤年(Robert Kuok),因极不愿意在公众面前露脸,所以又有“隐形富豪”之称。在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中,也罕见他的踪影。甚至在1985年他被选为马来西亚十大企业家之一的时候,他也没有出席颁奖仪式。他也不在任何社团担任职务,因此人们也休想在社团活动中同他见面。他一贯保持缄默,外界一切有关他的传闻,不管是真是假,他从来不作澄清,而抱定一个老
期刊
裴丽生,垣曲峪子村人,是大革命后期入黨的老党员,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社联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山西牺盟总会的常委和宣传部长,太岳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者,解放后太原市的首任市长,1952年担任山西省省长兼省政协主席,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学者。  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在《裴丽生传》的序言中写道:“我们党的干部就其出身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工农出身,另一类是知识分子出
期刊
大概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我在自己的阅读计划中对历史时期各种人物的传记、年谱、日记、回忆录、学案、游记等作品比较重视,总是希望细读之后能有一种知人论世的收获,并在历史与思想、时代与人物、社会与思潮的脉络关系演进中不断汲取智识能量。作为一个读书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绪,总归还是因为历史中人与其身处时代的纷繁复杂关系所吸引的缘故。  真正的知识分子,对其时代和社会而言,肯定会有一种内在自觉的担当,我一直持
期刊
马士聪(又作马四聪),忻县(今忻府区)乔村人,中国同盟会会员,山西大学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曾在忻县、太原的多所中学和大学任教,当过忻县中学校长、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庶务主任,在山西教育界德高望重,备受尊爱。    生平简介  马士聪,字仲达,名存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夏历六月七日,生于乔村一个耕读兼经商的清贫家庭。幼年就读于村中私塾,年稍长在县城双盛明洋货商店学习经商,后因兴趣不合
期刊
说起重庆特园,老一辈革命家和民主人士,无人不夸,无人不赞。中共中央南方局就矗立在这里,红岩村和曾家岩周公馆,自然成了领导大后方民主运动的指路明灯。民主党派中的中国民主同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也在这里诞生,它是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主人士和社会名流贤达多会于此,它是中共南方局在重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圣地。统战圣地 民主之家  重庆特
期刊
阎家河门槐咏  沧桑历尽古门槐,车马门中能往来。  老树逢春时运好,新枝渐是栋梁材。石盆巨柳咏  壶关头一柳,池水润春秋。  喜鹊高枝唱,山庄日月牛。马家庄老梨咏  农家四月梨花白,堆雪枝头素锦裁。  八月梨黄枝坠折,老农冬食咳难来。沙岗沟黄栌咏  先喜高株报秋暮,数坡栌树逐红姿。  绫罗锦绣妆村后,最是一年好景时。马驹雙杨咏  马驹村东姊妹杨,风吹叶响迎宾忙。  远瞭堪作村标志,来客何劳问路详。
期刊
《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是金石学领域相当重要的一部著作,此书从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流传于世,但嘉庆五年的刻本也不易得,更多的是道光年之后的各种刻本较为常见。1802年作者黄易溘然离世,《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成为金石学家黄易留给世人的最后力作。2020年12月偶然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购得一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8册本,初看似乎也就是普通刊本,没有太放在心上。一日得闲,翻阅故宫出版社《黄易与金石学论集》,
期刊
明长城的怀安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怀安城镇。这里地处河谷,地势略为开阔平展,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即置邑,到唐长庆二年(822年),取“朝廷施仁政,百姓怀恩而安”之意在此置怀安县,也是怀安城名、今怀安县县名的由来。  辽金时期,怀安城属西京道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明初属山西行都司,归山西大同府所辖,后属宣镇。明代的宣镇和大同镇同气连枝,统称“宣大”,“凡为边有九,其最重而称要害者,莫如
期刊
庄则栋是世界乒坛的传奇人物,也是中国乒乓球开创辉煌的标志性人物,他在20世纪60年代连续三次夺取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并四度作为主力队员为中国队夺取男子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庄则栋还为中美“乒乓外交”作出了重大贡献。  赵方方,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兼总导演,太原庄则栋乒乓球俱乐部董事长,曾任太原市万柏林区政协常委。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方方与庄则栋在山西太原相识。当时庄则栋正处在人生的失意当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