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笔受”译员群体的职业走向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b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晚清西书中译的重要力量,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笔受”译员在离馆后,积极投身近代文教事业、政界或其他领域,不仅对中国文教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应和了中国由洋务自强、维新变法至辛亥革命的近代变革全过程.其职业走向显示,晚清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为其职业选择提供导向,爱国情怀是其动力源泉,译书经历为助力铺垫,知识结构系重要基础,传统主流价值观则使他们存在强烈的纠结心态.而“笔受”译员群体的职业走向亦体现出近代知识分子在晚清中西冲突、新旧更替中的抉择与纠结,以及他们在近代中国政治、社会转型中的积极探索.
其他文献
入关后,已有的满洲礼制不能满足现实政治扩张的需要,顺治朝开始全面继承明朝礼制,在祭礼方面最为彻底,基本上移植了明朝祭礼格局与祭仪模式,在嘉礼方面立足已有之制,吸收明制进行改进、补充与新创,军、宾、凶礼相对改动较少,但也呈现出明显的“汉化”趋势.顺治朝继承明朝礼制的根本动力是大一统政治的需要,通过继承明朝的“五礼”体系,重塑清政权的礼制合法性,完成了向大一统帝国礼制的转交.顺治朝随着汉礼的全面加入,满洲礼制逐渐呈现收缩之势,汉礼开始超过满礼,成为主流,清朝国家礼制发生了“汉化”的重大转向,成为清代礼制史上规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作家的方言写作呈现出地方认同和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特点.语言表现形式具有融共同语、方言和作家个性语言于一体的混杂特征,目的 则在确认知识分子个人写作的合理性,即借由差异再现的方式表达其对个人、地方、民族、世界及其关系的思考.这些具有特色的方言写作,一方面是对中国地域文学的发展和补充;另一方面又与以往方言写作不同,既非为了走向大众化和平民化,也非为了起到教育和普及作用,而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表现.
明清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亦是西方学者眼中“饥荒的国度”.在长期与灾害抗争的历史中,古人留下了丰富的灾害记录、完备的荒政制度,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灾害教育体系.明清家训以其特殊的教育宗旨、教育方式和传播手段,在训教子孙行善修身、守业齐家的同时,寓灾教于家教之中,客观上承担了部分灾害教育的功能.家训中的灾教内容,不仅对官方防灾减灾的不足、疏失和弊端起到了重要补救作用,而且提高了家族子孙乃至乡约社众的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素养,其意义和价值不容低估.
网络文艺批评的存在形态包括以网民为主体的游戏式批评、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批评、以媒体为主体的价值论批评和以学院派为主体的艺术性批评.其批评特质也迥然不同,游戏式批评具有交互性、娱乐性和碎微化的特征,商业化批评以消费为导向和以用户为中心,价值论批评强调对新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引导,而艺术性批评则重视文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专业性.
公平正义是法律制度的终极价值,也是评价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根本标准.回顾历史,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有国有化、私有化和集体所有前提下有限流转三种模式.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模式追求效率优先,容易导致公平正义价值的缺失,激化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前提下的有限流转模式既能保障公平正义,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最优模式,因此成为历史的选择.虽然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模式也存在诸如权利主体虚位、效率低下的问题,但以上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造与完善现有制度得以解决,进而使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
数字赋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普遍特征,推动数字经济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服务效率和公平程度,还可以通过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鉴于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信息不对称、集体行动和交易成本等理论视角出发,要着力从数字技术服务化、公共服务数字化和数字赋能效应化三个方面剖析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面对数据安全、科技理论、数据鸿沟和平台垄断等制约因素带来的挑战,重点应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和智慧养老等三大领域加强数字经济对公共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我国中部地区82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采用WLS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及截面门槛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部地区实体经济的总效应、条件效应和阶段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部地区实体经济的总体呈现挤出效应;同时,在差异实体经济水平的条件下,数字经济的挤出效应恒定,但影响效果呈现出边际递减规律;此外,数字经济的倒“U”型影响,证明了数字经济对中部地区实体经济存在影响“门槛”.因此,我国中部地区的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地方数字经济规划,加强
张载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构建了以“中正”之道为基本原理的教育哲学体系.基于对张载“中正”之道教育原理的揭示,阐释其教育哲学中“蒙以养正”的教育目的 论,“中道而立”的教育内容论,“亨行时中”的教育方法论.张载以“中正”之道为理论之基的教育哲学对实践中有关德性与知识、内容与方法等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与启发意义.
从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贫困群体福利权保障是现实和制度对法治提出的要求.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社会财富收入不均、福利资源获取能力有限和经济、技术带来进步的“风险社会”等问题,使得在相对贫困语境下贫困群体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隐性化的特征.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出发,构建收入-财产-支出-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的二元五维贫困主体识别框架,有助于精准识别贫困群体,明确福利权的适格主体.中国社会整体福利状况的改变,决定了贫困群体福利权由救济型转向了普惠型,个人尊严的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资源获得机会平等和能力补足成为现下福利
政府数据开放许可是规范政府数据开放后数据利用行为的制度设计,一般表现为政府数据提供者与使用者签订许可使用协议.协议内容明确用户使用权限与开放主体职责,为用户开放数据使用权及数据主体所有权提供法律保障.协议既规范数据再利用行为,也为数据资源广泛互用奠定基础,有效保障并促进政府数据的开放性.我国应立足于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与政府数据开放实践,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且统一、多元、兼容的政府数据开放许可协议体系.在形式上,我国应选择专门制定许可协议的规范路径,根据政府数据资源的分类分级设置多元许可使用类型.在内容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