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老师华印椿 90岁写成《中国珠算史稿》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ojianpku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陶谷新村19号是当代著名珠算学家华印椿旧居,目前由其后人居住。华印椿还有一个身份,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老师。陈嘉懿,陶谷新村19号现在的女主人,当代中国著名珠算学家华印椿的儿媳。“房子是老公公留下的,我1962年来南京,后来嫁给他儿子,在这里一住就是半个世纪……”
  29岁出版第一本珠算专著
  华印椿是无锡人,出生于1896年。他幼承家学,17岁便从事珠算教学工作,担任无锡西漳天上市第一国民小学算术珠算老师。当时,珠算教学都以熟读上法、退法为启蒙方法,学生在不能全部理解口诀的状态下死记硬背,教学效果不佳。华印椿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杂志》中得到启发,大胆以五的分解与合成以及减、加补数解决进十加和退十减,以此代替上法、退法。这样做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是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行为,他大胆变革,并运用启发式的教学,终于得到肯定,并受到嘉奖。
  1920年到1927年,华印椿在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和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教授数学和商科珠算。在那个年代,不少书报上介绍外国^重视研究中国珠算而不断创新的消息,激起了华印椿这位青年教师发奋研究珠算的志向。
  从此,华印椿和珠算结下了不解之缘,孜孜不倦地研究宋代以来的有关史料,并留心搜集民间的各种简捷算法,积极探索运算方法。1925年,他29岁那年,出版了第一本专著《珠算速计法》。问世后流传海内外,再版了20多次。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尤其是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珠算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华印椿先后编写出版了《财经珠算》、《大众速成珠算》、《百分比简捷算法》、《珠算教程》、《大众珠算》、《革新珠算》、《简捷珠算法》等许多书籍,受到广大珠算工作者的欢迎,为珠算工作者提供了一批得力工具。他提倡算具的革新、算法的改进,认为珠算、笔算、心算“三算结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极力倡导“三算”结算的方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算”结合教学渐渐形成了风气。华印椿回到南京后,协助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江苏各地推动“三算”结合的教学实验,并且推动了“三算”课本的编写,为我国珠算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在华印椿的著作中所介绍的各种算法,不论是创新的或是整理的,都密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他在《珠算速计法》中提出:“计算迅速为珠算之特长,如失去其特长则无价值……勤习固属必要,而又赖于方法之简捷。”这是强调珠算速度的最早论点,并首先在练习题上标明要求在“几分几秒”内完成计算。
  华印椿对一切有利于运算速度提高的方法都十分推崇,他极力提倡加减算不用口诀,拨珠通过练习以达到条件反射的水平。
  论证算盘是中国的独创
  华印椿在学术上一贯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从不迷信洋人和古人,多年来他撰写了多篇论文,澄清了古今中外珠算方面的谬误与讹传。
  1954年日本珠算界权威山崎博士发表了“中国算盘来源于罗马”的观点。华印椿凭着他数十年研究的阅历,深知我国的算盘是经过筹算、珠算板的发展过程改进而成的,完全与罗马无关。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岂容抹杀?华先生认为这关系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关系到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上应有的地位和荣耀。从1970年开始,他废寝忘食,跑了许多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在1978年写出了《论中国算盘的独创性)一文,发表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79年第1期,针锋相对地彻底否定日本人提出的四个论点,令人信服地证明算盘是中国人独创。
  论文发表震动了国内外珠算界。日本全国珠算教育联盟会会长荒木勋和日本珠算史学研究会会长铃木久男等,分别发表文章承认算盘是中国发明的。1979年7月,荒木勋代表日本珠算教育联盟会赠给华印椿表彰状、金算盘、金钟。
  15年写成《中国珠算史稿》
  珠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是,珠算的史实却零散遗缺。1970年,已经75岁高龄的华印椿痛感作为珠算创始国的中国竟然没有一本珠算史,于是开始搜集、整理史料,并——进行考证,决心在有生之年完成珠算史的编写。由于古算史实的残缺,考证费时,他先后两次自费到北京查对孤本善本,一待就是—个多月,反复类比校勘。他这么辛劳,目的只有一个——为珠算学科填补一项不应有的空白。
  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40万字的《中国珠算史稿》终于脱稿付印,他的夙愿得以实现,那时华印椿已经90岁高龄。将书名定为《中国珠算史稿》,而不是《中国珠算史》,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是华印椿解释道:“这样大著作出自一人之手,难免有谬误之处,书名加上一‘稿’字,以期抛砖引玉,对珠算学术的发展是有利的。”
  1979年,华印椿还赴北京参加中国珠算协会筹备会并当选主任委员,还在各方的主持下,成立了江苏省珠算协会,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名誉理事长,后来又被推选为中国珠算协会顾问。虽然年事已高,但华印椿还积极为协会出谋划策。
  华印椿就这样为祖国的珠算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着,直到1990年去世,在珠算事业上辛勤耕耘了77年。他也由此成为近代唯一终身从事珠算研究的学者。
  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教数学时,华印椿的学生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华罗庚。
  陈嘉懿说,华印椿常常谈起这位学生,说他学习非常用功刻苦。后来尽管因为贫困而退学,但他顽强自学,一心钻研数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来南京大学讲学时,曾经三次到陶谷新村19号看望恩师。可见,华印椿对他的数学“启蒙”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华印椿一生非常注重对中青年学生的培养,除了华罗庚,华印椿教出的学生还有很多颇有成就。
  华印椿对子孙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除了受他学术的影响,他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在传承。比如他很节俭,珠算的草稿纸都是正反来写的。他非常注重子女教育,子孙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学有所成,受他的影响也都非常孝顺,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其他文献
2013年12月31日,任纽约市长12年的布隆伯格卸任。作为身家270亿美元的超级富翁,为了更好地履行市长职责,他在12年中自掏腰包6.5亿美元。与此同时,他拒绝了12年累计270万美元的市长薪酬,每年只收取象征性的1美元薪金。布隆伯格在以企业家的管理方式重塑纽约的同时,也因“什么都想替纽约人做决定”而备受争议,更有批评者认为,布隆伯格制造了“两个纽约”,一个是富人的纽约,一个是穷人的纽约。  上
期刊
人物简介  1961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94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998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现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无锡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艺术交流委员会常务委员。  2000年至夸历任《中国画研究》编委会委员、副主编,《今日中国美术》编委会委员、执行
期刊
当海明威以一名战地记者的身份,来到战火纷飞的意大利时,他还不到18岁。在一次空袭中,他的一条腿受了重伤。  当从昏迷中醒来,海明威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考茨基那双清澈迷人的大眼睛。那一瞬间,他竟然咧开嘴笑了:“我爱你。”这句话里到底有多少爱的成分,海明威自己也不太清楚。她温和地瞪了他一眼,继续帮他清洗伤口。在考茨基的眼里,海明威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大男孩。  可喜的是,两周以后,海明威就能拄着拐杖在救护站
期刊
记者于2014年1月6日上午才惊闻噩耗:1月5日晚,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梓因病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3岁。心里顿感一阵疼痛。当年采访老人家时的那些细节又涌上心头……李老称得上是上海译制片厂的元老级配音演员,她的这个名字在电影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她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以声音形象塑造了300多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李梓老师参与了100多部影视作品的配音,让观众熟知的代表作品有《简?爱》、《巴
期刊
我的老父亲肖顺国生于1922年7月13日,是湖南省浏阳市高坪乡左家湾村农民。他一生经历新旧社会两重天。解放前曾躲过国民党军队的壮丁,还出面与土匪搏斗过。解放后,父亲和母亲谭玉英凭着辛勤的劳动耕种土地,一家老小的日子越过越好,在家庭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先后送两个儿子履行兵役义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年12月出席过湘潭军属代表大会。现在已经92岁高龄的老父亲身体健康,由儿于建成、邦伟照料在家乡
期刊
36集大型战争情节剧《铁血尖刀》,作为北京影视频道“惊险谍战季”的第三棒,近期接档《利箭纵横》登陆北京影视频道首都剧场。该剧由王国良执导,宋凌云、张多、雷鸣联合编剧,沈晓海、刘小锋、杨蕊、乐珈彤、邵桐等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战场风貌,讴歌了人民解放军战士信仰坚定、勇于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  沈晓海差点成动作演员  在《铁血尖刀》中,沈晓海扮演尖刀队队长冯梁山。他
期刊
前不久,我的外孙女出国留学,我和全家人到机场送她远行,看着她乘坐的飞机飞上蓝天,我心中十分感慨。不由地回想起三十年前我刻苦自修大学的往事:当年40多岁的我,通过全国首届自学高考,不仅圆了自己多年的大学梦,而日平生第一次走进中南海,在怀仁堂接受了毕业证书。  我自幼家境穷苦,读完中专后还想继续上大学,但凭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那只能是一个梦想。1982年的一天,我从报纸上看到,国家推出了自学高考这种新的
期刊
“祖国鸭绿江,绵绵宽又长,美帝近咫尺,赴朝保家乡”,这是战友黄成三同志的日记笔录,无论逝去多少年,我都可背诵出口。  那是一九五一年的初春,照片中的几位,都是当时从各军区抽调过来的年轻干部,聚集在东北丹东的志愿军总后勤处,在一年多的学习工作中,彼此从不认识迅速到相知相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同室的黄成三同志(后排右一)和刘淑玉同志(前排右一)还萌发出了爱情的火花。  谁承想,在这一节骨眼上,这位
期刊
为了事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爱情,他们本着共同的生活目标携手走来。风风雨雨中,路途悠长,情深意长……彭立昭  第一位以美妙的“东方式”飞越过跳高世界纪录的横杆,创造出中国乃至亚洲田径史上的第一个传奇,打破了世界纪录的中国田径运动员就是山东济南的美丽姑娘郑凤荣。50多年前,当郑凤荣名满天下之时,她的丈夫段其炎还只是北京一所中学的篮球队员,是跳高事业使他和郑凤荣走到了一起。如今,这位世界跳高冠军和
期刊
评剧表演艺术家戴月琴,在半个多世纪的表演生涯中曾创作出许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上世纪70年代末曾风靡京城的复排名剧《刘巧儿》和《花为媒》的主演就是戴月琴。对于戴月琴来说,舞台上成绩斐然,与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同时更与和睦的家庭息息相关。  戴月琴的老伴儿高仲安退休前一直在市政园林部门工作,戴月琴与高仲安结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说起来相识的过程有点儿曲折,却温情四溢。若说戴月琴与高仲安的爱情,那还得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