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粟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ell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我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澄黄,米粒极小,却颗颗饱满。 我在想,若是扬手把小米撒向空中,这一粒一粒的小米,瞬间就会落入苍茫的大地上,再想找寻它们的踪影,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小米的颗粒实在是太微小了。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关于“米”字的解释为:米,穬粟实也,像禾实之形。
  《诗经·小雅·小宛》: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在文字中探寻,在《诗经》中追索,小米尽管体量微小,但每一粒米都自成一个世界,独立于苍茫天地之中;每一粒米,又仿佛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蕴藏着先民们在复杂多变的自然中,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每一粒米,又都独自承载着一个远方,承载着一个悠远的金色的梦。待到风起、待到雨润、待到阳光普照,就会开始它在大地上的旅程:生根,发芽,开花,结穗,成熟……
  二
  小米在大地上的旅程,一走就是8000年。
  我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天空浩瀚无际,日月交互辉映。我站在山巅上俯瞰大地,大地广阔无边,田畴河流阡陌纵横。我竭力寻找着我所能触碰到的经过了8000年岁月洗礼的、依旧存活的生命个体,我找到了水稻。
  有资料显示:1995年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黄色的稻谷,测定年代为10000年前,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稻谷。此外,长江下游河姆渡也出土过稻种残留物。
  原来,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仅建立在两河之上,更是建立在种植着小米、水稻的千里沃野之上。回顾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又何尝不是在农作物中孕育着自己的文明呢?
  蓦然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山海经》中所描绘的山川河流、草木人兽。一直以来,我是把《山海经》当神话来读的,书中的茫茫沃野、高耸巨峰、人面体兽,在我看来无不是远古的神话,静静地矗立在时光之中。倘若擊破从前的固化思维,重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直接以人类原始的灵性同神话进行对视,或许《山海经》中所描绘的,正是8000年前的史前世界。
  我忽然感到一种阔大无边的孤独席卷而来。
  8000年,对我来说太过久远,久远到我的视野无法触及,久远到我的眼前只剩下一天、一地、一片沃野,沃野上只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粟米……
  除了孤独,我还感到困惑。长江、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最初在中原大地上闪烁时,敖汉,这片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业已闪现出人类文明的身影。苍穹何其浩瀚,天地何其大也!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积的中原,又有多少的生灵在与自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烟灭,无迹可觅。敖汉的小米,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
  8000年——我不知是不是可以用亘古来形容粟米,但它以如此弱小的姿态与天地同辉,它的伟大是不言而喻的。
  三
  我是在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里看到的8000年前的小米。它盛在一个陶罐里,已经碳化成了大地的颜色,与兴隆洼“八千粟”相比,除了颗粒略小,其他别无二致。
  兴隆洼“八千粟”是指2001年到2003年之间,考古学家在敖汉旗兴隆沟文化遗址发掘时,发现的1500多粒碳化谷粒,经加拿大、英国专家鉴定后认定,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粟和黍的碳化颗粒标本,为8000年前的谷物遗存,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谷物的唯一实证,比中欧地区发现的粟米早2000多年。
  兴隆洼“八千粟”考古,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印证了全球范围内黍和粟起源于7600年到8000年前的中国北部。而且,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兴隆洼文化时代,粟米已经成为兴隆洼先民日常食用的谷物;在距今6500年的仰韶文化时代,粟米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餐桌上的主食,业已沿着草原通道,传播到了欧洲和印度。粟,梵语中称“Cinaka”,即“中国”之意。由此印证了粟在全球中的存在。
  一粒粟米,竟然打通了两条海陆通道。
  研究显示,粟米的传播路线主要有两条:黍一路向西传播,从中亚地区持续传播到高加索地区和欧洲;另一条传播路线,则是粟从中国北方向南传播,最迟在距今4000年时,于泰国和印度的遗址中被发现。
  打通两条海陆通道的粟米来自哪里呢?来自我的脚步刚刚踏上的敖汉旗吗?
  敖汉旗地处努鲁尔虎山脉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东临通辽市奈曼旗,西接朝阳市建平县,南与北票市、朝阳县相连,北与赤峰市翁牛特旗隔老哈河相望。
  敖汉,蒙语“老大”的意思。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我猛然想到了一个词:历史长河。
  用“历史长河”来形容敖汉,似乎再恰当不过。在这片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等七种考古学文化,其中有四种为首次发现并以敖汉旗地名命名。
  历史的长河,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缓缓地流淌着,从未干涸。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古迹众多之地,往往都是大漠孤烟、残石枯树,昔日的辉煌早已化为烟尘散尽。因此,对于有着近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我不曾有任何期待。
  然而,当我的脚步踏上敖汉大地,眼前却是一派勃勃生机。每一处我要寻访的古迹周边,都是由高粱、谷子、玉米交织而成的茫茫的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如一头失去了方向的野牛,东一头西一头乱闯乱撞。
  “是这条路啊!我常开车带人来看的。”开车的小伙子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越野车在茂密的庄稼地里如船划行着。
  我打开车窗伸出手去,让泛红了的高粱划过手臂,让沉甸甸的谷穗掠过掌心。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这片大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但大地所给予人类的却从来没有改变过。8000年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里播种谷物了,8000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谷物还是如浪翻涌,一阵阵秋风把谷米的芬芳,散播到广阔无际的田野上。   在这个追求快速致富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的土地,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致使我们所到之处,豪华的建筑占据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如潮的车流淹没了缓缓流淌的河流。敖汉是我旅途中所见过的唯一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现代化的豪华汽车从古老的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路面上的树荫。
  在我的印象中,毛驴应该算是古老的物种,只存在于黄胄的画卷里。到了敖汉才惊奇地发现,距离老哈河两岸林立高楼不远的每一户农家的院里,都拴着一到两头毛驴。
  从石头到青铜再到牛拉马耕现代化机械,农人的耕作模式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演变,敖汉却似乎遗世独立,仍旧把毛驴当作主要的农耕用具,沿用着古老的驴拉犁、手播撒种的原始耕作模式;播撒的种子,采用的也还是古老的保存模式。因此,敖汉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候选地之一。
  四
  谷子、高粱、玉米、毛驴,炊烟袅袅升起……
  我与同行的几位考古朋友,坐在开满野花的敖汉城子山的山巅,眺望着落日余晖下的广阔的原野。
  刚刚从那片原野上走过。原野上,有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华夏第一村”,有距今8000年的粟碳化颗粒标本——“八千粟”。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的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8000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的粟米了。
  中华,以农立国。《管子·轻重乙》:“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
  粟(又被称为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经历了“稷官—后稷—稷神”的演变。古代祭祀,稷神与社神是不能分割开来的,“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蓦然想起一首偈:“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一粒米,不仅要经过播种、灌溉、施肥、收割,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还要经过风吹、日晒、雨露滋润,才能饱满成熟。如此虔诚一念,纵使只是极小的一粒米,也可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了!
  五
  我恍然明白了,为什么我所经过的村庄,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常常悬挂着金黄的玉米、火红的高粱;为什么我所经过的那些古老的村镇祠堂里,神像前供奉着的并非是寺庙里的香烛,而是由斗笠盛着的五谷杂粮,来祭祀天地神宗;为什么每逢传统节日,庄户的门前总要挂上拴着红布条的粟米辟邪。
  祭祀——无论是宗庙祭祀还是民间风俗中的祭祀,都是承载中华文明的载体,都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祈愿!
  一起坐在城子山巅的考古朋友说,我们脚下这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城子山,就被考古学者们认为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心性祭祀遗址。
  中华祖先的宇宙观即是天、地、人;天地日月,风雷水火,皆被视为有灵之物。据说,敖汉旗四家子镇牛汐河屯,仍旧延续着正月初八祭星的祭祀习俗。原始的民间文化,书写的是漫长的农耕记忆。而历史叙事呈现给我们最真实的一面,往往是抛除文字的记述,没有被现代符号侵袭的人性跟神性的接通。
  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端坐在敖汉旗博物馆的“中华祖神”,考古专家认定这尊陶人,即是“巫”或“王”。但见它双手交叉,盘腿而坐,神态肃穆,目光专注,嘴巴圆张。我与它对视了许久许久,它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是在凝望着浩瀚的苍穹,那是以万古肃默的眸子静观天地,一滴水可映照江河湖泊,一粒米可显现千顷良田。因此,那双眼睛呈现出的既是神性,又充满了诗意;这种神性与诗意,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又让人感到一种持久而绵远的祥和与宁静。
  我忽然想,8000年过去了,敖汉依旧保持着古老的驴拉犁、手播撒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倒也像人类与神的通灵。有了神的护佑,这片耕种了8000年的土地才依旧肥沃,才会生长出绿、黑、黄、白四种颜色的粟米。
  四种颜色,是否可以理解为四种寓意:绿色象征着春天,黑色象征着大地,黄色象征着太阳,白色象征着冬天。从春到冬,一年四季,阳光普照大地,粟米才得以丰收,人类才得以代代繁衍。
  即将离开一望无际的田野时,我想我该折几穗谷米带回城去,我想告诉我的后人,粟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的意义。可是,采摘谷穗时,我不得不哈下腰去,因为,成熟的谷穗垂得极低极低。当我蹲下去与低垂着头的谷穗形成等高時,我再一次脑洞大开。我猛地意识到,直到此时自己才真正揭开了粟(稷)何以经历了从稷官、后稷到稷神的演变,而成为国家的象征(社稷江山)。那不仅仅是顽强的生命力,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包容、忍耐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气脉才能历久不衰,中华神州大地的气象才能欣欣向荣。
  粟米,尽管体量微小,却蕴藏着一个民族精神最深层的奥秘,却记录着一个民族心灵最潜在的本质。
  (责任编辑 徐文)
其他文献
窗  退休后的某一天,刘老师来到她最初上班时租住的四合院,看望老邻居。  那是江南古镇的一个小杂院,里面住着八九户人家。古老的平房,格局简单,室内的现代化设施却越来越多。  房东告诉她,那年自她搬走后,那个住在她隔壁会画画的小伙子也搬走了。打扫他房间时,发现在间壁墙处,多了一扇窗。她听后很惊讶,决定一探究竟。走进老屋,当那个老式书架被房东挪开后,她的眼睛瞪圆了。  窗!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精巧的窗
期刊
真诚、善良和美好,如今显得弥足珍贵。也是物以稀为贵吧!不敢说我们缺少真诚、善良和美好,但是,我们有时为了快速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常常把真善美忽略了。  当我们承受着假疫苗、假药、假食品的危害时,我们怎么能不呼唤真善美呢!如果我们做药的人、做食品的人,都是诚实、良善、心地美好的人,他们又怎么会做出侵害我们百姓身心健康的产品呢?如果我们把真善美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尺子,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美好,人人
期刊
我从一个娇小的身影上体味到与母亲一般慈祥的爱来,这是一位老人所给予我的——她正迈着蹒跚的步履,从门里迎了出来,欢喜地将我抱起……  母亲支好车子,然后与外婆一同走进屋里去。外婆与母亲亲密地交谈着,相互问起最近的生活状况,都各自说好。而此刻的我,正被外婆抱在怀里。我紧紧地依附着外婆的身体,搂着她的脖子,俯在她的肩上。然后,我又被外婆放到膝上。她的双膝不停地抖动着,手抚摩着我的小脑袋。老人仍然一脸地欢
期刊
鼓楼同古老的小镇一样古老。  鼓楼位于小镇最东头,青砖青瓦结构成斗檐拱壁,楼门朝东,进门爬梯登上二层,四面大窗分向东南西北。据传中央原有一架大鼓,后来不知怎么就没了,顶上木质天花板,蒙蔽着尘灰蛛网。这里远离街心,人迹罕至,道路已为荒草埋没。间或有三两少年,登上楼去,遥想当年鼓声是如何浑厚,如何诚笃,黑天紧风抑或星稀月朗的夜里如何耿实地伴小镇人安眠,催小镇人早起。  此时,外面忽地热闹起来。  有人
期刊
一  那时大人们常说,现在雨城潜入了一批“瘾君子”,隐藏在各个角落,晚上大家最好不要在大街上四处走。而哑女安筱玥,却为了寻找一只流浪的小猫,在大晚上整整跑了五条街巷,最后来到了雨城最僻静的巷角。  “你的红唇,真好看。”  鹅黄色的路灯下,一名穿着牛仔服的男子用手轻扬女子的下巴,并用轻浮的语气说出那句很容易让人陷入遐想的话。女子穿着紧致的上衣,丰腴的身材尽显无疑。整幅画面,暧昧的气息无处不在。尽管
期刊
宗小宁身材高大,在模房数他最有“颜值”。他不迟到、不早退,厂里的基本制度都能遵守,可就是没干劲儿。一个月下来,他顶多做一套模,老板多安排一套,他不敢不接,可就是不能按时做出来。久而久之,老板就不再给他安排了。模具这个行业,一个师傅带一个学徒,赶一点的话一个月做三四套模不在话下。可宗小宁吊儿郎当,俨然一个混世魔王,老板不是不想炒掉他,而是炒掉他之后找一个人顶职难。这年头模具师傅有点稀缺,好些模具厂敲
期刊
欲来春秋窃光阴,余生几人几昏晨?  ——题记  夜来凉生,冬日的肃冷反倒使我觉得清醒而沉静。冷风泠泠,所过之处,枝头的残花落了,叶子飘飘然,不情不愿地也跟着掉了。唯此时,方才看清了枝枝条条原本的样貌。如人生一般,走过了春花秋实陪伴的幸福,电闪雷鸣、雨打风残离别的痛苦,最后,剩下的就只有自己。  近来,听闻过几场亲离后,我反常地沉默。独处的时光里,总容易念及我的亲人。人生啊!苦难的日子里,总使人觉得
期刊
位于华北平原上的北京,面积16800平方千米,是深圳的8倍多。它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一夜之城深圳与之相比,似乎无地自容。但我觉得,阔大的地域,悠久的历史,既是北京的优势,也是北京的囿势。  北京,每一寸土地都目睹过血雨腥风,每一段宫墙都镌刻着风云变幻。它是一座不能轻易读懂的城市。下面的文字是我对北京的一点表面印象,难免如盲人摸象,贻笑大方。  北京是金色的。北京街头,最美
期刊
“同学们,明天要期末考试了,希望你们考试的时候不要紧张,认真答题,先拣会做的做,不要空题,答完卷子后仔细检查,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上午8点开始正式考试,7点45进考场……”快放学了,班主任在嘱咐明天的考试。这样的叮嘱,每学期结束时都要重复一次。最后,班主任又加了一句:“明天的考试,张羽就不要参加了。”这样的叮嘱,从二年级开始,也是每学期都要重复一次。  已经读了四年书了,可张羽只参加过两次期末考
期刊
休闲的时候,喜欢去赏玩书柜里的那些书。眼睛一格一格地往上爬,看增添了幾许、陈旧了几许。随意地抽出其中一本,也不是要坐下来读,摸摸翻翻就感觉很美。若那本书来得特别有故事,便会勾起清晰的回忆;若那本书已圈圈点点地读过,便会想起某段时光没有虚度;若那本书还是崭新的,便会觉得匆忙居然没来得及读。  细细想来,买书几十年,存书上千册,几乎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的。买书是为了阅读、运用,把它作为工具;也是为了欣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