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及文化在美国的接受和影响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zw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化及文学在美国的接受不是偶然的,美国作家和美籍华人作家通过自己的翻译和创作,推广了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论在美国的发展。在这样背景下,美国文学对中国文化及文学的接受成为必然。
  关键词:中国文学;接受;影响
  中国文化在欧美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文学和哲学,其中属孔子学说的影响最大。正如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说过,“孔子和儒家学说无可置辫的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1]雖然东西方相隔万里,文化风俗相差甚多,但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方还是具有交集的,两国人民通过科学、哲学和文学的翻译渠道达成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一、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首先,中国诗歌(主要指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产生影响的是一批访华诗人,如门罗和蒂金斯;其次,没有到过中国,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歌有兴趣的著名诗人如威廉斯、史蒂文斯、林赛、马斯特斯、弗来彻、卡尔·桑德堡。[2]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媒介如中国古典诗词译著:庞德译的《华夏集》(Cathay,l915) 和《诗经》;以及艾米·洛厄尔和弗洛伦斯·艾斯库合译的《松花笺》等。其中,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早起诗歌创作就表现出对东方及中国的艺术和诗歌的兴趋。他的诗作,《游客砚日出》讲述了三个身着西服的华人,而《六幅稚景》则是写中国风光的,
  在中国
  一棵松树阴下
  ……
  就这样,水流
  漫过芦苇顶[3]
  由此可知,史蒂文斯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尤其得到中国诗歌创作的灵感启发。所以才有后来能对形象主义新诗运动的贡献。
  二、中国现代小说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二战以后,在冷战思维指导下,西方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心存恐惧,反共情绪由来己久。加上美国国内左翼力量及保守势力的角逐,具有的政治立场、信仰的部分读者群对社会主义国家高压集权的作品很感兴趣。比如郑念的《上海生与死》讲述了基督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冲突,受到基督教福音派的崇尚。其实,这部作品在美国的接受的原因应该是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合力的因素影响。
  作品《上海生与死》讲述的是郑念在文革中遭到的迫害,主要是在监狱中生活了六年的故事。期间,她与审讯者针锋相对,常令审讯者哑口无言。她反思了文革中多数中国人的盲从、软弱;而嚣张跋扈的红卫兵为所欲为,偏执的政治投机以及派系之争;作品的独特之处流露了郑念的智慧和高贵的人格。
  该书出版以来获得出版界和学术界好评,《纽约时报》上Christopher Lehmann - Haut评价说“这本书并不令人压抑,阅读她的思考逻辑令人振奋。即使用英语写就,她的思想仍表达得明晰锐利,让人想起武术搏击,为自己赢得时间并将审问者的逻辑化为己用”。同时受到《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等主流媒体的重磅宣传,这本对“人类暴行的见证”的书对普通读者产生了强烈反响。
  其实,郑念作品中的基督教信仰,体现了西方崇尚美德,不畏惧矛盾冲突,不惜牺牲生命的逻辑思辨,得到了美国读者的认同。作品中对迫害的细节和内心的挣扎的描述突出了她的思想转变——共产主义理想的幻灭,这些价值观契合了西方世界的主流价值观。郑念在狱中几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正好符合福音派读者的信仰。她的经历和迫害印证了美国读者两种世界观的对抗的共鸣。
  此外,《上海生与死》中的基督教信仰赢得基督教福音派读者的敬意,一个弱女子的勇气和人格迎合了西方读者的同情,既契合美国国内的反共情绪,又符合西方价值体系。小说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勾勒出一个混乱陌生的时代,使读者在悲剧审美中了解异国畸形的社会现象,多难历史,怪异的中国民俗,赢得了基督教福音派读者之间产生强烈共鸣,获得了读者在情感与心理的上满足。这些就是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三、抛开诗歌小说,我们再来看看戏剧
  戏剧影响力最杰出的大师尤金·奥尼尔,《马可·米林斯》是他的一个颇有东方风味和色彩的故事。剧情发生在十三世纪的威尼斯,在蒙古大汗忽必烈账下,有个叫马可·波罗的商人,是个贪图富贵名利的故事。该剧第一幕在蒙古大汗帐中,佛、道和儒三教的圣人们讨论谁是世上最好的教门;第三幕出现了忽必烈汗和四位教士谈论长生不死之道。虽然这部剧反映了二十世纪美国实业界面貌的逼真写照和象征。毋庸置疑,尤金·奥尼尔确实从中国文化汲取过素材,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有一定了解。
  诚然,美国文学借鉴中国哲学和文化历史汲取创作的灵感和题材,甚至用中国诗歌、小说和戏曲的一些手法来丰富他的文学创作。创作出美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优秀作品。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学构成了一种十分难得的互动互惠的对话关系,促进了中美文化艺术交流和融会。
  参考文献:
  [1]范文澜.咤中国通史简编[M].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07页.
  [2]赵毅衡.远游的诗神[M].(1985),第51页.
  [3]华莱士·史蒂文斯诗集[M].美国阿尔弗雷德·A·诺夫出版社1867年版.第7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大足石刻是我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主要题材以佛教为主,儒、道教并陈。由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组成,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石刻造像开凿于大唐高宗永徽元年,历经五代,宋、元、明、清,足足绵延了1200多年。  关键词:典范;造像;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西部大足区境内,是境内摩崖造型石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旅游资源开发为主要研究主题,从民族文化角度研究,对东莲花历史名村的现状介绍,特色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东莲花村;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莲花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清建筑风格和回族文化合二为一,具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开发东
期刊
两个月的时间重读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对李鸿章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深刻体会到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国之重臣李鸿章的艰难与无奈。一腔热血报国志,在历史转型的浪潮中被击打而变的扭曲。  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李鸿章就是:“舟大水浅”。梁启超曾说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凝练地概括了李鸿章一生。  李鸿章是当时新旧两种力量的连接点,同时也是三夹板,他或许偶尔可以左右逢源,但更多的
期刊
生活的惊喜默默无闻,在雨后的沉浸中,悄悄的走进海心沙的岸堤,不小心走进海心亭,不小心的去想起和去忘记眼前的美轮美奂。  岸堤和珠江河畔或许仅有俯身的距离,波光粼粼;远处的灯光视乎显得特别闪烁,伴随着河风触动着那簇模糊起伏的一溜剪影,颜色在倒影着水中的喧嚣和嚣张;它们并不安分的在游轮碾压过的繁华,泛起一波波、一轮轮的嶙峋;尽管浮华岁月的剪影玩弄着河畔不曾羁绊的沉沦,沉静的声音没有丝毫流露出河尝月色的
期刊
永定土楼地处福建省龙岩市,距离厦门市区约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途中会经过漳州市。  永定土楼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米,高11.4米。全楼共计400个房间,称谓“土楼王”。建筑形式为圆中圆,圈套圈共有三层。历经沧桑已三百多年了,鼎盛时期住有800多人。邮电部曾发行过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一帧邮票就选用了永定土楼的承启楼。  客家人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
期刊
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讲述了道林格雷这位少年为了永驻自己的青春,以画像来记录年轻的轨迹,以残害人来储存人性之美,进而走向毁灭自我的哲理思考。他为了保留青春永葆,在画家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他怀着一颗欲望之心,走进了人性的幽暗区域,残害他人,毁灭自己。面对无法主宰、克制、持衡的欲望,道林格雷不仅玩弄一个女演员的感情,致使她自杀之后,还任其欲望肆意,从而再谋杀了画家霍尔沃德。正是女演员弟弟的死亡唤
期刊
摘要:本文在对阿尔托关于残酷戏剧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孟京辉导演作品为例结合残酷戏剧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当代先锋戏剧中受到残酷喜剧影响的部分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残酷戏剧;孟京辉;先锋戏剧  作为当代中国话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种类的戏剧争妍斗艳,先锋戏剧也是不断创新,表演戏剧的舞台发生改变,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中国先锋戏剧的创作者们从前人的成果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使实验性的戏剧不断涌现。在这
期刊
摘要:中日古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用来传达爱情、亲情、思乡等各种情感,二是单纯写景赏月。相比而言,中国古诗里更多用“明月”、直接写景赏月之诗较多,且多为明快清澈之感;日本古诗里更多用“残月”、感情之诗多于写景赏月之诗,且多为忧愁伤感之作。  关鍵词:月意象;情感;写景;明月;残月  一、数据选择的原因  中日古诗浩如烟海,全部拿来对比不具可能性。因“中小学古诗词”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
期刊
一、木心与木心的研究现状  (一)木心  木心,原名孙璞,其名字据他本人称是取自木铎之心的意思,其人气是在近年来才在大陆引起关注,尤其是弟子陈丹青等人对其的推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個拥有了六十多年的创作经验,却在晚年首次在大陆出版作品;一个在知天命的年纪却远渡重洋追求美学的流亡;对于不少读者来说,他们仍然感到困惑,木心是谁?木心是怎么被传播的?为什么木心在这个时代突然出来?木心的阅读群体是哪些人?
期刊
自古中国人的宇宙观便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我国的先民面临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并追求着两者的和谐,从而产生了一种主客,天人宏观、混沌合一的“中和之美”。  一、中和之美的哲学背景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和”它不仅是美学理念,更是哲学思维,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天人合一”這个中国传统古典哲学观念。古人把天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