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职业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形势下,背后隐藏着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 就业质量 毕业生 原因及对策
  
  江苏省教育厅11月18日发布了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2.17%,明显高于研究生的84.46%和本科生的88%。表面看来高职毕业生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然而,进一步分析发现职业学校高就业率的背后却隐藏着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的表现为工资福利待遇低,职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与家庭对教育投资的回报预期相去甚远。给家长和社会公众带来的负面印象是:上职校没有前途、没有保障。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就业质量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1.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认识
  
  就业质量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一般认为,就业质量可用以下指标衡量: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性、薪酬水平、享受福利待遇情况、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工作创新程度、职业发展前景等。
  其中,专业对口率说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得到用人单位认可度,同时也表明学校设置的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质量相对来说就高。薪酬水平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直观的指标,薪水高说明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说明就业质量好。毕业生满意度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是反映职业稳定性的指标,两者满意度高,则职业稳定性好,缺一不可。职业发展前景是就业质量的核心体现,是对就业质量的未来预期,既与个人职业发展规则有关,又与行业或企业发展情况相关,是一个难以量化的综合性指标。
  
  2.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分析
  
  2.1政府方面的原因。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配合。尚未建立起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基本处于各自独立行事,自主开展就业工作的状态,造成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不畅通,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2高职院校方面的原因。
  2.2.1专业设置。现代技术、市场发展往往一日千里,而学校专业设置不可能完全紧随市场需求而迅速调整。因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在学生进校前就定好了,到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这五年当中,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据调查,高职毕业生中就“专业是否对口”这一问题回答“完全对口”的仅为46.7%,学生就业时专业完全不对口的高达18.6%,这说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2.2.2办学条件。办学条件落后,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办学条件是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经费渠道有限,社会参与渠道不畅。经费紧张导致教学设备陈旧,实践基地不足,使技能培养环节显得十分薄弱,难以培养出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2.3生源质量。由于连续扩招,生源质量降低,学生队伍的“多层次化”给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文化基础薄弱,加之年龄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欠缺,社会实践阅历少,学习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其职业素养的培养任重道远。
  2.2.4师资水平。“双师型”教师紧缺。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在客观上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即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相应专业工种的操作技能,以便在教学岗位上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突出的问题是许多专业课教师多从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或从普通本科院校直接毕业分配而来,专业知识面狭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2.5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的人力、物力上严重不足,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就业指导。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学校却仅能对毕业生进行简单的就业教育,内容主要是应试技巧方面的指导,只是泛泛而谈,对指导学生就业作用不大。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工作已不单纯是某个部门或某个人的工作,因为仅靠个别层面的力量是不能真正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
  2.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2.3.1买方市场导致人才贬值。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专业岗位有限,已形成买方市场,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增大,导致了选人用人的盲目攀高,逐渐向高学历层次倾斜,很多本来技术型岗位也使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顶岗,导致人才贬值,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而一般性岗位又不太需要专业知识及技能,更偏重使用中专生甚至初中生,客观上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挤压”。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只能降低就业标准,屈就便成了一种无奈。实际上,这对于社会、企业、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2.3.2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虽然现在不少高职院校已经与用人单位进行了“校企合作”,但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多是形式重于内容,缺乏长远规划和规范操作,有的企业虽然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只是为学校提供了实习基地,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致使毕业生难以实现与岗位的“零”对接。
  2.4毕业生方面的原因。
  2.4.1择业心态消极。
  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并不能及时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自身缺乏正确、合理的评价,择业时依赖心理严重,相互之间攀比盲从,择业态度消极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依赖与盲从。不是主动地收集、分析职业需求信息,对所获信息不能从其内容、合理性、合法性等方面做出恰当的判断,不知道哪些工作适合自己。或者是被动地等着老师请去参加应聘,面试中不能主动地展示自己,不去主动争取,错失就业良机;或者是盲目从众,在招聘会上看到哪个招聘单位火,就挤向哪个单位,不能客观分析岗位与自身能力的匹配性,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②攀比心理,浮躁心态。本来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很有发展前途,却盲目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态不稳。结果是经常跳槽,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失去一次又一次从基层做起、做大做强的机会。
  2.4.2对就业中的困难产生畏缩情绪。
  高职学生的求职之路常不顺利,而学生对就业中的困难往往准备不足。首先,表现为面试资料准备不足。不少学生的个人简历模板都是从网上下载的,所填内容没有充分地体现个人特长及专业特点,更缺乏对企业岗位有针对性的介绍,甚至不少学生在递交简历之前连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招聘岗位的特点及要求都不清楚。其次,表现为心理上对困难准备不足,不少学生初次进入人才市场时递出的简历一次次被退回或递出去后如石沉大海,心理上很容易产生畏缩情绪,表现出畏惧心理。表现为随遇而安,不敢去竞争,去争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部分学生总觉得社会竞争太激烈,自己技不如人。因此,他们害怕走出去,只想在眼前的小范围内就业,找个工作就可以了,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发展前途,不能向更高目标前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4.3技能储备不足。
  学生掌握的技能以专业知识为主,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毕业生本人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自主地将所学的课本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能力有所欠缺。语言技能不过关,大多数学生的外语技能状况并不乐观。由于英语读写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欠缺,学生很难进入外资企业工作。
  2.4.4适应能力不足。
  首先,不适应就业中的激烈竞争。这既与对就业中的困难准备不足、技能储备不足有关,又与学生适应能力相关,因为学生长期在一种模式及环境下生活,一旦面临变化的环境,往往就会表现为无所适从和迷茫。其次,不适应工作中的激烈竞争。找到一份工作并不是就业的终结,学生必须主动适应新的环境。但是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转换,对工作中的岗位、分工、机会、待遇等激烈竞争准备不足,无法应对,缺乏有思考的人生规划,不能勇敢地去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3.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3.1加强人才社会需求调研
  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职业院校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力求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使人才供求逐步走向动态平衡,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目前对于全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其社会认可度仍局限于省市或局部区域,生源仍以本省或者局部区域为主,毕业生也更多地流向这些区域。因此,学校根据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状况,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切实地开设适应本地市场的专业,这样才能很好地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前期调查的力度越大,学生面对就业时也就会显得越发游刃有余。
  3.2启动“品牌”建设计划
  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题,启动院系专业和毕业生“品牌”建设计划。专业“品牌”建设计划要从专业设置开始,将专业设置与社会就业需求密切联系起来,通过拓展训练、技能大赛、竞赛、发明创造、获得专利等方法和手段,逐步提升专业“品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最终完成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战略布局。毕业生“品牌”建设计划是涵盖于专业“品牌”建设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长远发展,综合考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和学生学业规划、毕业求职、职业适应和自主创业过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的需要,通过“学业实践”、“就业能力拓展”、“职业访谈”、“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等途径和载体,加强学生就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3不断调整与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就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因此不断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完善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①学生培养方案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把握市场对未来专业及技能的要求,并将此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②设置课程要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而不应该根据现有师资的知识结构来开设课程;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自学时间和社会实践时间,使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③提高学生在校期间顶岗实习的时间比重。在学习过程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将学生安置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这既是检验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又是判断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岗位需要的一个契机。只有持续不断地与社会一线岗位接触,才能为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④强化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及比例。培养方案制定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真正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是培养方案的调整与完善的基本保证。
  3.4强化产学合作,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力。
  产学合作的目的是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学校应开门办学,将产业界的专家纳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倾听产业的需求和声音,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聘请有技术经验和理论功底的产业工程师任兼职教师,同时学校要建立“双师”培养制度;还要将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实现学校培养和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3.5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常常超过岗位对学历的要求,提高标准,存在着重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倾向。这就需要我们帮助用人单位了解劳动力市场供求,提供现有毕业生的状况,帮助用人单位打破“唯学历至上”的用人标准,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分层次选择切实需要的人才。
  3.6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3.6.1完善就业服务部门的软硬件建设。
  首先,毕业生就业指导相关部门,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面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必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其次,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再次,加快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尽快配齐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尽快实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3.6.2积极搭建就业平台。
  搭建就业平台不仅体现在每年举办一到两场招聘会,而且体现在更多的工作中。我们应着眼于毕业生就业需要,大力做好就业市场的开发。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和用人制度的调整,沿海企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我们需要尽快抓住机遇,争取提早占领市场。联合国内其他职业类院校组建毕业生就业联盟,联合开拓各地市就业市场。加强与重点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战略互助关系,优先获取用人单位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用人标准,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采取“高端引领”方式,选取优秀毕业生向高端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占领高端点位,为扩大整个市场的辐射范围及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奠定基础。加强对以往学生的就业跟踪,了解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学生的选拔和输送。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手段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将网络求职的相关知识纳入课程体系。
  3.6.3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
  我们应尽早为学生指导职业规划。绝大多数学生在就业前根本就没有一点就业经验及技巧,因此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举办多层次的模拟招聘会。从班级到学校各级都可以开展模拟招聘会,可邀请企业人员担任评委,让模拟招聘活动更加贴近现实。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对学生灌输就业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及时搜集发布就业信息。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网站,根据我校的专业特点,将收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在网上公布,让学生在网上能方便地找到与自己相关的专业及岗位,同时学生通过对企业需求的了解,也可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弱项。对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心理上存在一个适应期。开设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结合专业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引入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办创业讲坛、创业竞赛等。
  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掌握求职技巧,提高求职能力,才能使高职毕业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就业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教育部通报,2006,1.
  [2]李金林,应伟清,吴巨慧等.构建高校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0-62.
  [3]刘素华.就业质量内涵与就业数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9):125-128.
  [4]周少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2):64.
  [5]邹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2):181-183.
其他文献
对叶紫的研究大体集中在两个方面,文本研究及作家研究。文章对叶紫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即雏生期,巩固期及挣扎期,并梳理归纳出每一分期作品的成功及其他评论家对叶紫作品优劣的所
摘 要: 口语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给人留下印象的好与坏,甚至可能直接关系到将来求职的成功与失败。这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培养的现实性情况。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在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口语训练,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 口语训练 分散训练 集中训练    先对本文所讲的“口语”作一个必要的解释:此处所说的“口语”,除了指我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充分表现在感染、激励、教育、启迪等效应上。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给学生学习的快乐”、
<正> (一)孔子的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如此说,即公元前五五一年),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据《史记·孔子世家》),相差仅一年。前人为此打了许多笔墨官司,实在不必。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自己说“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就是说他是殷商的苗裔。周武王灭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因为距离宋国始祖已经
摘 要: 在高校大力提倡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建设一支高效、团结,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干部队伍,对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的最终落实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当今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入手,认为要打造一支高效、团结、高素质,并能有效为和谐校园建设服务的学生干部队伍可以从优化选拔标准、完善培养手段、运用有效激励等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 高校 和谐校园 学生干部    “构建和谐
<正> 宋钘、尹文是稷下学宫的一个重要派别,也是先秦诸子中一个较重要的派别,在“百家之学”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因为宋钘、尹文都没有著作传世,就使他们在哲学史上成为“一节脱了节的连环扣”(郭沫若:《青铜时代》,第269页)。因此,找到这一“脱了节的连环扣”,弄清宋钘、尹文的派别属性和学术渊源,就成为学术界普遍重视的问题。但直至现在,学术界对此似乎尚没有定论。主张他们是黄老学派(道家的一个支流)的学者有之,主张他们是墨家学派的学者有之,主张他们是名家
摘 要: 高校图书馆加强西文藏书建设,提高西文图书利用率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任务,在把好采访关、细化西文编目、做好阅读推广等方面都要认真研究并付出切实的努力。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西文采访 藏书建设    西文图书是全球最新的、系统性地介绍和传播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型机构,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定量的国
<正> 林彪、“四人帮”是一伙穷凶极恶而又阴险狡猾的反革命两面派。为了替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反革命舆论,他们曾经指使其史学奴仆关锋、戚本禹、梁效、罗思鼎之流,以研究历史为幌子,把黑手伸进农民战争史领域,炮制了大量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今天,当“四人帮”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他们与林彪反党集团狼狈为奸的罪行已经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很有必要把关锋、戚本禹、梁效、罗思鼎等十多年来先后在中国农民战争问题上制造的大量极左的反动谬论,进行一次深刻的批判。这对于彻底揭穿他们“左派理论家”的骗子嘴脸,进一步识别
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任务。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也就是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对学生的英语
<正> 我国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各民主党派,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都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中国共产党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