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海明威小说文字的视觉艺术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io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海明威小说的画面感、动作性以及视觉艺术的运用,使它具有了视觉艺术的美感,并给人一种可见的真实感,我们暂且把海明威的这种描写艺术称为视觉画面艺术。
  关键词:视觉艺术 画面感 动作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视觉艺术的借用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独具风格的美国现代作家,也是现代小说创作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很少对人物公开表示个人的好恶,而是让人物以自身的动作、言语、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塑造形象。在艺术描写中,他还有意借鉴了一些视觉艺术技巧。
  海明威在作品中精心绘制着现实的画面,而从不在画面上点染个人爱憎的感情色彩、替读者注明人物形象的内在含义,他好像只是非常客观地把他对外界事物的直觉印象传达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体验和思考。譬如《永别了!武器》中的卡别雷托大溃败的描写:
  “夜间,许多从附近乡间小径上来的农民,加入了这撤退的行列,于是行列间有了满载着家具杂物的马车,有些镜子从床垫间突了出来,车子上绑着鸡啊鸭啊。我们前边,有一部车子装着一架缝纫机,在雨中走着。他们抢救最宝贵的物件。车子上有的坐有女人,挤做一团避雨,有的跟在车边走着,尽量挨近车子。我们这个行列中,现在也有了狗,躲在马车底下行走。”
  在这幅逃难图中,读者丝毫感觉不到作家的存在,他们看到的是杂乱堆积上车的家具家禽,挨雨淋的缝纫机,没人顾及的狗等等画面,读者从这些真切的画面中明显地看到了逃难人们内心的慌乱和不安,深刻体会到了作家的反战思想。
  此外,读者还可以从客观、自然、真切的画面中很快体会到作家的写作意图,并从人物的言行举动中看出他们行动的目的。如小说《杀人者》中的阿尔和迈克斯走进餐馆时,当主人问他们吃什么时,俩人谁也答不上来,这种心不在焉的态度,说明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他谋。在此,作者仅描绘画面,其余的部分则都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摩,读者有了更广阔的思考、联想余地,便会获得更大的艺术享受。
  
  二 画面语言是海明威小说结构艺术的重要特征
  
  海明威虽不是正统的“意识流”作家,但他的许多作品也是通过描写人物下意识的思维活动,来揭示人物隐密的内心世界的。但不同的是,他的“意识流”描写不像有些作家那样,抽象地剖露人物虚无缥缈的思想活动,细腻地分析人物难以捉摸的心理过程;而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客观描写,给读者一个个真切不隔的画面。海明威年轻时曾做过新闻记者,这使他形成了在创作中像新闻报道一样“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凭揣想和推测去虚构。在以“最好的最单纯的手法写下我所看到和感觉到的东西”的创作思想指导下,海明威一生都在追求艺术描写的真实。而他的视觉画面则在他最后的一个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达到了最高峰。作品对主人公桑提亚哥三天三夜捕鱼的描写,精确、细腻、真实,有人评论说即使是渔业专家也难从中找出一点破绽。作品正像作家所希望的那样,读者看到了“真正的老头儿,真正的小男孩,真正的大海,真正的鱼。”“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为什么视觉给人们的印象和感染比同样一部小说要深刻、强烈呢?这是因为画面把活生生的人物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他们通过人物一系列直观的动作,人物的言语、行动,真切迅速地体验到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性格。动作最富于表现力,它是人的内心情感发展到高潮的表现,因而能够传达出许多言语不能传达的思想情绪;而画面的这种动作性在海明威的小说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海明威多是描写富有强烈个性和动作性的猎人、斗牛士、渔民和士兵,且很少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作笼统、抽象的分析,他总是通过客观地描绘人物的动作、手势、表情等可见的外部动作来揭示他们的心灵,让读者从人物各自不同的动作中体会到他们的感情潮汐和思想波涛。
  海明威在创作中明确要求自己:“找到激起感情的东西,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然后写下来,要写清楚,叫读者也看得见,产生同样的感觉。”他认为动作最富于艺术表现力,因此,准确地抓住人物在某种思想感情支配下的动作,并把它写得鲜明、生动,成了他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的主要手段。海明威从不在作品中直抒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让人物说出他们的喜怒哀乐,而是通过准确地描绘人物的外部动作来揭示他们的内在精神世界,感染读者。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主人公哈里患了坏疽症后绝望于生活,他憎恶虚伪残酷的人生,烦躁痛苦、自暴自弃。对他的这种思想状态,海明威不是直接窥视他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入微的条分缕析,而是反复几次写他要喝威士忌。哈里明知酒对他的病体有害,却屡次执意要喝,这个动作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他内心极度的悲观情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的玛格丽特,在打猎中用猎枪打死了她的丈夫麦康伯。这时,她坐在汽车角落里放声痛哭,白人猎师威尔逊用话挑逗她,她简短地求他“住嘴”、“别说了”,一直到结尾也没有透露她内心的秘密。作家不用任何笔墨点明,人物的动作已“说明”了一切。在《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送亨利上前线去,战场上凶多吉少,虽然她心里有许多话要叮嘱他,但她最终却只送给亨利一枚圣安东尼像。然而,读者同亨利一样从神像中就已领会到凯瑟琳心中的一切。海明威这种画面似的描写,不仅真切地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思想变化。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的结尾,麦康伯为自己打狮子露丑而深深愧悔,他急于想在打野牛中挽回他的面子,当他远远地望见奔驰的野牛时,恨不能立刻赶上,一举歼灭,他盯着野牛一直到能清楚地看见牛角上的大疙瘩。正是从主人公这种由远而近的视觉变化中,读者看到了他急于建立功勋,好在妻子心中重新建立自己尊严的心理活动。
  海明威的这种含蓄写法,不仅完满地表达了作家的思想感情,而且给读者展开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在《老人与海》中,成群的鲨鱼尾随小船,轮番吞吃着马林鱼,而老人则奋力地与鲨鱼做着搏斗……夜里,鲨鱼又来咬大鱼的残骇,但老人却像没看见似的,“除了掌舵,什么事儿都不睬。”其实,桑提亚哥此时的“静”也是一种动,是他的一种特殊的内心动作。海明威在小说中常采用这种以静写动、静中见动的方法,从人物的静态动作中揭示他们激烈的内心活动。《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对鲨鱼已无能为力,而马林鱼也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表面上是被打败了,但他内心却是个胜利者。此时,他正紧张思考着下一次出海,他想,“船还是好好的”,“完完整整,没有半点伤损,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配的。”桑提亚哥是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硬汉子”,他内心永远不会认输,他在做好再次搏击鲨鱼和风浪的准备后又梦见了象征勇猛和力量的狮子。小说在主人公的静态中发展到高潮,桑提亚哥的内心动作正如他所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因客观冷静地描绘人物的外部动作,而同契诃夫一样被称为缺乏思想感情的冷血作家。的确,用契诃夫的“冷心肠”写法解释海明威的客观描写艺术最妥帖不过了。契诃夫说:“人可以为自己的小说哭泣、呻吟,可以跟自己的主人公一块痛苦,可是我认为这应该做得让读者看不出来才对”。海明威有自己鲜明的爱憎,但他不是靠直抒胸臆,而是以能“激起感情的动作”来感染读者,因而收到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契诃夫所说的“越客观就越有力”。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热情歌颂了人类顽强不屈的进取精神,但是作品只描写了桑提亚哥三天的捕鱼活动,他除了和一个小男孩马诺林接触过外,接触和打交道的只有风浪和鱼类,小说的人物少到不能再少,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这种画面语言是海明威小说结构艺术的重要特征。
  海明威小说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尤显出画面的特点。一幅幅风景画如从一定角度拍摄下来,参差错落,鲜明清晰。《永别了!武器》开头的战场景色便是主人公从一幢房子里看到的风景描写:
  “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圆石子和漂石,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清蓝明净的河水,在河道里流得好快。部队打从房子边走上大路,扬起尘沙,洒在树叶上……树叶儿给微风吹得往下掉堕,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赤裸裸地只剩下一片落叶。”
  这幢房子的窗口犹如镜头,它对准眼前的山川、河流和大路,由远到近地拍摄下高山、平原、河流的美景,然后又把镜头从房前大路推向远去的队伍。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涵也极为深刻,队伍走来,路上烟尘飞扬;队伍过后,路上一片枯枝败叶。战场萧瑟、荒凉的景色,一开始就烘托出作品强烈的反战主题。
  
  三 “蒙太奇”写景引读者入境
  
  “蒙太奇”是把散见于生活中的一个个画面组接起来,表现出一种新的意境,而海明威尤擅长“蒙太奇”,他的小说对此也有借鉴。在《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结尾,哈里在梦幻中登上飞机,他往下望去:平原上一簇簇树林,扁扁的灌木丛,平原上奔跑的大羚羊跟长手指头一般大,飞机逐渐飞高飞远,羚羊显得越来越小,但还能看清仿佛是大头的黑点在爬行,飞机再往高飞,羚羊小得已看不出是在蹦跳奔驰了。海明威这种移动镜头的艺术描写,不仅真切地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思想变化。此外,在上文提到的《永别了!武器》中的那段战场景色就是作家把两幅流动的画面组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意境,使读者从中受到强烈感染:一幅画面上是阳光照耀下的河流,河水清澈明净,河底的鹅卵石历历在目;另一幅却是尘土飞扬的大路上行走的人流,士兵们开往战场,路上落满枯枝败叶。这两幅色调截然相反的图景在强烈的对比中显示出作家的深刻寓意——战争的烟尘污染了和平生活的洁净河流。亨利从战争漩涡中侥幸脱逃,和女友凯瑟琳住进米兰巴罗美岛大旅馆。早晨他从窗口向外眺望:“窗下一片花园,虽然现在没有叶,仍旧整齐美丽,有铺沙的小径、树木、湖边的石墙,阳光下的湖,湖那边的高山。”真是“眼前景物皆著我之色彩”,亨利在爱情的幸福中摆脱了战争的纠缠,心境豁然开朗。他在愉悦中见到的自然风光也不禁带有层次感了。他先望见窗下的花园,既而是花园后面的小径、树木;接着镜头一转,亨利的视线跳出围墙,一直望见远处的湖和湖对岸的高山。仅几个字便把巴罗美岛的美丽风光描绘得远山近景,错落有致,令人心驰神往,这不能不说是“蒙太奇”绘画技法的高妙。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小说语言的画面美感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海明威的语体风格是画面的连接,读者可以不用借用作家的分析直接进入情节,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美国现代小说家中,海明威的地位显然不是很重要的,但他的艺术才华高高超出他对生活的认识能力。他在小说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他生前身后都有着众多的摹仿者;而他对小说的画面感、动作性以及视觉艺术的运用,更使他的小说直至今日仍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 and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000.
   [2] Hemingway,Erne.The short story of Ernest Hemingway[M]. New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379-383.
   [3] 刁绍华:《海明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6] 霍晓军:《文字简洁寓意深刻——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小说的语言风格》,《太原科技》,2004年第3期。
   [7] 廖维娜:《海明威的“冰山”风格》,《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8] 孙华祥:《从〈乞力马扎罗的雪〉看海明威的文体风格》,《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
  
   作者简介:肖彦,女,1959—,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美学、语言哲学,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鲁迅历来主张直面人生,反对瞒和骗,但闭了眼睛不顾现实的阿Q精神却一直幽灵不散,它在贾平凹的小说《高兴》和阿甘的同名电影中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呈现。  关键词:《高兴》 励志小说 娱乐电影 直面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媒体发达的现代社会,许多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受到导演的宠幸。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美其名曰“触电”,而由著名作家的小说作底本,改编的电影也会更有深度
期刊
摘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进程中,中国设计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对于整个中国设计学体系来说,设计理论研究还处在基础阶段,特别是设计批评的开展更是落后于设计发达的国家。对于设计批评的发展而言,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批评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的力量,完善设计批评体系建设,是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设计批评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设计批评网络平台的板
期刊
摘要铁凝十分看中“关系”对小说的意义。在小说《玫瑰门》中,她以独具美学意蕴的叙事关系表现了对女性生存的关注,将关系叙事的笔锋直抵人类灵魂的深处,小说因此呈现出更为丰富而深厚的精神向度。本文尝试从叙事关系建构的角度对小说《玫瑰门》进行解读。  关键词:关系 精神向度 铁凝 《玫瑰门》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系    铁凝认为:“小说反复表现的,是人与自己(包括自己的
期刊
摘要 《废都》里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像有的研究者说的那样,贾平凹是站在男性的视角或者说男权主义的立场上对女性形象进行任意地歪曲和蔑视,恰恰相反,作者是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来审视《废都》里的男男女女的。  关键词:贾平凹 《废都》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曾经备受争议的贾平凹的《废都》,与《浮躁》、《秦腔》组成《贾平凹三部》由作家出版社再版后,关于贾平凹的争
期刊
摘要 小说的话语策略就是根据小说的主题对小说话语进行重新整合的手段。许地山前期小说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是因为他是通过宗教话语的张显化叙述来完成对社会的认识和人生的抒写,而启蒙话语、人道主义关怀话语渐被消解,其实就是小说话语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许地山前期小说 话语策略 宗教话语 张显化叙述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从许地山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
期刊
摘要 在郁达夫的系列作品中,始终有着一个“零余者”的自我形象,而这是他以自叙传的手法抒写自我心境来真实地喊出的当时青年人的苦闷。这些“零余者”都具有孤独的品格,而这种孤独的品格源于郁达夫孤独的生活经历及由此而形成的孤傲敏感的精神个性。  关键词:郁达夫 零余者 苦闷 孤独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郁达夫一直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而他则遵循着这一原则:无论是在其
期刊
摘要 本文论述了鲁迅翻译对现代文学语言的白话化、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重大贡献和影响。通过对鲁迅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研究,阐述了他对推进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传播和文艺批评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性作用;他对日本文艺理论的译介等文论作品为新文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关键词:鲁迅 翻译 现代文学 贡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鲁迅翻译与现代文学语言的白话化
期刊
摘要 张烨诗中对人生的悲剧性昭示和极具颠覆、反转意义的审美旨趣,都共同体现了精神自救意义上“颠扑不破”却“针锋相对”的复杂内涵。在她的诗中,“撒旦与天使”的善恶置换颠覆了现实中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定位,显示出“二律背反”的意味,表现了丑对美、恶对善、黑暗对光明的反向拯救意识。  关键词:二律背反 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张烨大胆的破坏性语言不但发泄了女性压抑
期刊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位著述甚丰、独具特色的理论批评家。他于25岁时创作了《鲁迅批判》,从而使其鲁迅研究自成一家,并成为鲁迅研究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  关键词:李长之 《鲁迅批判》 鲁迅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李长之为人立世独立不羁,不迎俗随好,在学术上重自由独立的性格。无论生前死后,他都没有被人戴上某系某派的帽子。毋庸讳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宗派
期刊
摘要 在世界局部地区武装冲突事件频发、人道主义危机持续存在的形势下,难民问题、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女性权利问题等成为人道主义作家思考并以文学形式反映的重大现实主题。不论其文学形式如何,作者的文化、宗教背景有着怎样的差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反映了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普世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美国作家杰瑞·比萨奇与勒德·胡赛尼以其各具特色的两部小说,互为文本、互为注脚,阐释了人道主义之殇及其解救的理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