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论从师生的角色关系上,还是教与学的理念行为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实施新课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点共性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 问题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论从师生的角色关系上,还是教与学的理念行为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对实施新课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点共性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错位。强调语文工具性的统一,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难以把握。一方面,教师还是把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背解词、逻辑归类、语法修辞、扩写、缩写等),对基本能力的训练(分段、概括、分析等),认为不这样教学就不是语文课,就没有教会学生语文。另一方面,轻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大搞课外的延伸,把人文性单纯的理解成对生活、对社会、对其他学科的联系,把课文内容弄得支离破碎,把课文的讲读上成了问题的分析课,忽视语文学习的积累和品读。
说到底,教师对语文的人文性没有深刻的理解。人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就是从人的本性上来研究语文教学。人是自然的人,是社会的人,是有情感的人,因此,对人的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满足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需要。人文性还体现在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多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人文性可以理解成人的精神领域的一部分,人不能没有精神(情感、兴趣、态度、观念、个性),以“精神”促进语文的“知能”发展,再以“知能”提升人的“精神”,这才是语文教学根本。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模式化。《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样的学生,都要求学生“主动主动、合作合作、探究探究”。机械的“拿来”套用,教学过程是程序式的(换句话说“溜肉段”),认为不这样做就不是新课程。其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理念,它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接受式学习在某些教学环节还是很有效的。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文化,那么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来接受知识有什么不妥呢?我听过一节数学课,讲的是分数的认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分数线下面的叫分母,那么分数线上面的,你想叫什么?”学生说:“叫分父。”听课教师哄堂大笑。教师们笑的是孩子的天真,那么反思一下,教师这样的引导有意义吗?语文教学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位教师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质疑:“海里的珊瑚是怎么形成的?珊瑚会出血吗?”教师马上让学生讨论,论来论去,也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师说:“你们回去查找资料,再解决好吗?”
其实呢,老师完全能解释清楚的,为了故弄玄虚,伸展到课外才这样做的。那么,教师有没有必要这样做?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浪费学生的时间去解决呢?由老师告诉不是更好吗?又如,面对低年级儿童,初学阅读,就让学生探讨:“你想怎么学?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其实大多数孩子根本不知道怎样学,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无从入手,可真难为他们了,也难怪教师们说:“现在越来越不会教了。”
由此想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的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灵活的运用,且不可“遍地开花”。
3.教师的尴尬。新课程把语文看成是综合性学科,教学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容。从教学方式上看,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珍惜他们的独特感受,这可“难为”了教师。例如,学生问老师:“枫叶到秋天为什么就红了?”“天上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面对学生的问题,有的不知怎么回答,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学生也力不从心。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如何把握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例如《狐假虎威》学生对老虎和狐狸的认识,各有所见,有的认为老虎应该吃掉狐狸,因为老虎是兽中之王。有人认为狐狸聪明,欺骗老虎是对的,等等,教师也有迷惑。
4.教师备课好累。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课程的开发;既要备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要备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既要备教学过程,又要备活动的组织;既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又要尊重学生自我的选择。面对学生错综复杂的需要和体验,有时教师真是无计可施。
5.无奈的“假课”。大家对“假课”深恶痛绝,可是“假课”却愈演愈烈,这是为什么呢?一是为了教研的需要,有关领导的纵容。二是教师有功利思想,追求出风头。三是本身素质不高,还要迎合新理念,不做假就不能上好课。真是无奈的选择。
笔者听了一些评优课,几乎都是经过预演的课。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考。看来教师对新课程的到来储备不足,加之思想的突变,部分教师感到困惑,以至于出现了机械的搬用、套用、滥用的现象。从另一角度上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很大程度要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让学生自主发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例如,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学生以不同的形式体验(边读边画、抓重点词句、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兴诗作画、情境表演等)多数是有过经历,才生成策略的选择,但也不排除有自己创造的学习方式。因此,“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如果把学习的责任全部推给学生,势必出现教学的“困惑”。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 问题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论从师生的角色关系上,还是教与学的理念行为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对实施新课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点共性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错位。强调语文工具性的统一,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难以把握。一方面,教师还是把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背解词、逻辑归类、语法修辞、扩写、缩写等),对基本能力的训练(分段、概括、分析等),认为不这样教学就不是语文课,就没有教会学生语文。另一方面,轻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大搞课外的延伸,把人文性单纯的理解成对生活、对社会、对其他学科的联系,把课文内容弄得支离破碎,把课文的讲读上成了问题的分析课,忽视语文学习的积累和品读。
说到底,教师对语文的人文性没有深刻的理解。人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就是从人的本性上来研究语文教学。人是自然的人,是社会的人,是有情感的人,因此,对人的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满足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需要。人文性还体现在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多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人文性可以理解成人的精神领域的一部分,人不能没有精神(情感、兴趣、态度、观念、个性),以“精神”促进语文的“知能”发展,再以“知能”提升人的“精神”,这才是语文教学根本。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模式化。《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样的学生,都要求学生“主动主动、合作合作、探究探究”。机械的“拿来”套用,教学过程是程序式的(换句话说“溜肉段”),认为不这样做就不是新课程。其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理念,它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接受式学习在某些教学环节还是很有效的。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文化,那么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来接受知识有什么不妥呢?我听过一节数学课,讲的是分数的认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分数线下面的叫分母,那么分数线上面的,你想叫什么?”学生说:“叫分父。”听课教师哄堂大笑。教师们笑的是孩子的天真,那么反思一下,教师这样的引导有意义吗?语文教学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位教师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质疑:“海里的珊瑚是怎么形成的?珊瑚会出血吗?”教师马上让学生讨论,论来论去,也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师说:“你们回去查找资料,再解决好吗?”
其实呢,老师完全能解释清楚的,为了故弄玄虚,伸展到课外才这样做的。那么,教师有没有必要这样做?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浪费学生的时间去解决呢?由老师告诉不是更好吗?又如,面对低年级儿童,初学阅读,就让学生探讨:“你想怎么学?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其实大多数孩子根本不知道怎样学,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无从入手,可真难为他们了,也难怪教师们说:“现在越来越不会教了。”
由此想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的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灵活的运用,且不可“遍地开花”。
3.教师的尴尬。新课程把语文看成是综合性学科,教学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容。从教学方式上看,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珍惜他们的独特感受,这可“难为”了教师。例如,学生问老师:“枫叶到秋天为什么就红了?”“天上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面对学生的问题,有的不知怎么回答,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学生也力不从心。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如何把握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例如《狐假虎威》学生对老虎和狐狸的认识,各有所见,有的认为老虎应该吃掉狐狸,因为老虎是兽中之王。有人认为狐狸聪明,欺骗老虎是对的,等等,教师也有迷惑。
4.教师备课好累。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课程的开发;既要备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要备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既要备教学过程,又要备活动的组织;既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又要尊重学生自我的选择。面对学生错综复杂的需要和体验,有时教师真是无计可施。
5.无奈的“假课”。大家对“假课”深恶痛绝,可是“假课”却愈演愈烈,这是为什么呢?一是为了教研的需要,有关领导的纵容。二是教师有功利思想,追求出风头。三是本身素质不高,还要迎合新理念,不做假就不能上好课。真是无奈的选择。
笔者听了一些评优课,几乎都是经过预演的课。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考。看来教师对新课程的到来储备不足,加之思想的突变,部分教师感到困惑,以至于出现了机械的搬用、套用、滥用的现象。从另一角度上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很大程度要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让学生自主发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例如,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学生以不同的形式体验(边读边画、抓重点词句、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兴诗作画、情境表演等)多数是有过经历,才生成策略的选择,但也不排除有自己创造的学习方式。因此,“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如果把学习的责任全部推给学生,势必出现教学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