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石,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素质教育的主体。本文分析了三本院校学生特点及办学定位,以及三本院校专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三本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 三本院校 工科专业 专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专业素质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技能,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石。在目前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素质教育的主体,通过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及创业奠定基础。
1 三本院校学生特点及办学定位
1.1 三本院校学生特点
三本院校生源一般是好的中学的中下层学生和差的中学的中上层学生,他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综合素质较高,纪律较为涣散。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受其影响,从小就接受多方面的培养,兴趣爱好较为广泛,思想也比较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要强于他人。但组织纪律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2)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三本院校设置的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学习基础略差,刚入学时对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会感到非常吃力,因此对于学习逐渐失去信心,产生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于学习没有动力、兴趣不弄,学习自觉性不强。(3)自我定位不准,创新能力不强。他们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无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能力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
1.2 三本院校的办学定位
三本院校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即学校类型定位于教学型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地方和区域发展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2 三本院校专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三本院校已初步建立起基本适合学生特点的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教育所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大批学生,但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并不多见,距学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问题。
(1)教学模式整齐划一,专业和课程设置狭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没有足够的成长和学习的自由权,总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模式进行培养,却不能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不能选择喜欢的课程或者仰慕的教师。由此造成课程结构不当,专业课占据总课程的比例过多;必修课程越来越多,选修课却越来越少;对于课堂教学看待过重,忽视了课外活动的相关课程。鉴于大多数课程过于求同,求异思想逐渐被忽视,结果就是各项专业均无特色,学生也无特长可言,最终导致多规格、多层次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少。
(2)教学方法单一,考试模式死板。教学内容不能紧跟技术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习惯于记忆教师讲过的,课本上也会有统一的答案和知识讲解,这就使学生忽略了理论结合实际的需求,考试模式也是多年来一成不变的。由于各方面都过于强调统一性,压制了学生自由发挥和展示个性的机会,致使学生“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
(3)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师资素质仍未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部分教师学术水平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不够,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4)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过小,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3 提高三本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对策
基本思路:密切关注行业和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以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符合三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建立符合三本院校教学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优化教学计划,奠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通过人才培养计划来实现。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减少课程门数,加大专业核心课课时;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为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
3.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实践性强的课程,应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3.3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1)切实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增加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和企业的各种实践活动。利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考察,到企业顶岗实习。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3)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充分利用课堂优势,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开辟实践性强的“第二课堂”,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3.4 培养学科骨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并形成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其目的:一是通过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二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林晓新.谈地方高校实施创新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1(Z2).
[2] 姚志琴.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价值工程,2012(7):140.
[3] 于松.论大学生素质教育.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 三本院校 工科专业 专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专业素质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技能,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石。在目前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素质教育的主体,通过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及创业奠定基础。
1 三本院校学生特点及办学定位
1.1 三本院校学生特点
三本院校生源一般是好的中学的中下层学生和差的中学的中上层学生,他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综合素质较高,纪律较为涣散。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受其影响,从小就接受多方面的培养,兴趣爱好较为广泛,思想也比较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要强于他人。但组织纪律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2)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三本院校设置的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学习基础略差,刚入学时对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会感到非常吃力,因此对于学习逐渐失去信心,产生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于学习没有动力、兴趣不弄,学习自觉性不强。(3)自我定位不准,创新能力不强。他们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无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能力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
1.2 三本院校的办学定位
三本院校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即学校类型定位于教学型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地方和区域发展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2 三本院校专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三本院校已初步建立起基本适合学生特点的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教育所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大批学生,但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并不多见,距学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问题。
(1)教学模式整齐划一,专业和课程设置狭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没有足够的成长和学习的自由权,总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模式进行培养,却不能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不能选择喜欢的课程或者仰慕的教师。由此造成课程结构不当,专业课占据总课程的比例过多;必修课程越来越多,选修课却越来越少;对于课堂教学看待过重,忽视了课外活动的相关课程。鉴于大多数课程过于求同,求异思想逐渐被忽视,结果就是各项专业均无特色,学生也无特长可言,最终导致多规格、多层次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少。
(2)教学方法单一,考试模式死板。教学内容不能紧跟技术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习惯于记忆教师讲过的,课本上也会有统一的答案和知识讲解,这就使学生忽略了理论结合实际的需求,考试模式也是多年来一成不变的。由于各方面都过于强调统一性,压制了学生自由发挥和展示个性的机会,致使学生“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
(3)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师资素质仍未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部分教师学术水平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不够,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4)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过小,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3 提高三本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对策
基本思路:密切关注行业和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以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符合三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建立符合三本院校教学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优化教学计划,奠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通过人才培养计划来实现。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减少课程门数,加大专业核心课课时;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为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
3.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实践性强的课程,应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3.3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1)切实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增加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和企业的各种实践活动。利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考察,到企业顶岗实习。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3)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充分利用课堂优势,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开辟实践性强的“第二课堂”,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3.4 培养学科骨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并形成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其目的:一是通过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二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林晓新.谈地方高校实施创新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1(Z2).
[2] 姚志琴.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价值工程,2012(7):140.
[3] 于松.论大学生素质教育.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