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造屋(二)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ng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贫人穷梦犹在,地冻天寒志弥坚”,父母面对苦难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一如本文作者,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善良、坚毅、乐观,成为他毕生的财富,并努力将这些财富,孜孜不倦地传授给他的学生。
  最艰难的造屋是第一次。
  经过了“吃食堂”的短暂兴奋、烦恼不断和无奈散伙,原本贫困的黄沙人陷入了空前难熬的饥荒岁月。我家更不例外。我是带着药罐子出生的,体瘦多病,爸妈经常背着我看医生,无论狂风大作,还是洪水漫腰,一旦犯病,就要四处求医。那时节,我家真是贫病交加,生存的艰难是无法想象的。
  就在这样一个如履薄冰的节骨眼上,外婆家出了状况。当年外公响应组织号召,“南下”上海任职。我妈是家里长女,出嫁后,协助外婆料理家务的是二姨。二姨生病去上海治疗,四姨因听力障碍也去上海看病。这下,外公急得坐卧不宁,全家人都恐慌起来。
  我家离外婆家很远,一个村东,一个村西,想兼及照顾外婆一家,几乎是不可能的。
  無计可施的外公给我爸妈写信,爸妈苦苦地与我奶奶商量,打算暂时从他们身边撤离,到村东外婆家旁重新建屋。
  老爸说,他当时手上只有40块钱,原本打算用来给我治病和全家人活命的。
  对祖祖辈辈的黄沙人来说,即使是建两间非常普通的草房子,也需要很长时间,也有很多工序和很多必需的开支。这在农村,对任何一个农民来说,都是一件天大的事,何况是在如此贫病相继的岁月里。
  寒冬腊月,挖泥、推车、堽屋基……没有土,就从外公外婆门前一个大塘里挖,然后用小车一车一车推过去。这些活,老爸一人全包。
  这不是一般的农活,要有足够力气、耐力、爆发力。首先在取土处,用大锹,手扶脚踩,一锹一锹把土挖起来,用力举到半人的高度,轻轻送放在推土车上。推土车是黄沙人改天换地的大型生产工具,垒田、挖河、运粮草、堽屋基,没有它是不行的。这也是黄沙人当年唯一的陆地运输工具,无论是到本乡十几里外的小关子,还是去阜宁的吴滩或建湖的上冈赶集,抑或是送姑娘出嫁时的彩礼陪送,都少不了这小车子的功劳。
  拥有一辆这样的小车子,可是一件很自豪的事。小车子上面没有车厢,只是由两根贯通前后的手把木和呈等差数列的5~7块短木板隼合而成的车面子,从后向前看,车面是一个梯形,前窄后宽,前高后低。为防漏土和尽可能多装些,通常车面上还要扣放一张用比较粗的柳条编成的车垫子,形状像大簸箕,或许就是简易的车厢吧。用来转动的木质车轮的中轴两端,插在呈弯曲形的左右两块辕木前端的圆孔中,便于转动。辕木后端连接在车面子后边的短木板上,前端通过两根垂直的车轭木,上接车把木,下接车辕木,构成了车面与车轮之间的支架,使转动部分和车面子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后面有两条可以承重的短车腿,用于稳定与支撑,这就是老老少少称之为的“小车子”。平日里,推着这样的独轮空车,笑谈着诸葛亮木牛流马的传奇,便感觉进入了半自动化的劳动时代。
  当年还是20几岁的老爸,浑身有的是力气。一车泥装满后,小车绊子在肩膀上一搭,微弯身体,麻利地把车绊子的两头套在左右两个车把上,两手稳稳握着车把,肩、臂膀和全身一起发力,抬起车身,憋足一口气,身体前倾,两腿用力,满满一车泥便在老爸的“嗨唷嗨唷”声中向着目标,好有节奏地滚动前行。
  待到目的地,老爸两手猛一用力,便把车屁股抬得有一人高,一车泥便“哗”地一声全倾倒下来。然后空车慢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掉转身体,反背两手正好抓在两个车把上,一身轻松地把空车拉到取土的地方继续挖土装泥。
  周而复始,来去往返,天寒地冰,汗流浃背。实在累得不行,老爸就一屁股坐在车把上,欣赏着从嘴里呼出的大口大口的气息在寒冷的空气中窜出,变白,凝聚,最后落入到外婆门前大塘里一大片银白色的冰面上……
  就这样,老爸用了冬季两个月的农闲时间,搬运了数百方泥土。开春后,爸妈正在为如何把新堆起来的泥土夯实而发愁,住在外婆家西边的大舅,牵着他的牛,拉上石滚,前来帮忙。在石滚和老牛的配合下,终于完成了能够建屋的一小块高地,约高出平地1.5尺,总面积约0.2亩地。用老爸的话说,“没票子,请不起工,将就着,可着两间屋子的大小,蛮好!”
  垒墙只能花钱请人,待垒好了三模墙(模:方言),手上分文无有。老爸只好用他的拿手绝活——阴天钓长鱼(黄鳝),晴天叉鱼,几毛几毛地攒,最终,愣是把两间顶头屋建起来了。
  那一年,我二弟在顶头屋里过了头生日,爸妈收到了外公的电报:“贺新屋祥瑞,福地明亮。外公感谢你们!”那一刻,我爸激动地捧着电报说:“没事,家里有我们,外公放心干革命!”
  从此,我们家便和外婆、舅舅、姨娘们一起,开始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苦难岁月。那一年春节的春联是爸爸亲自撰写的:家贫人穷梦犹在,地冻天寒志弥坚。横批:共渡难关。
  这些事,这些话,都是妈妈后来一次次噙着泪讲述的。
  (未完,待续)
  绘图:蔡成恩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古詩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幼时读过的古诗词,就像一颗种子,在孩子懵懂的心里种下,在合适的时间突然开花,恍如顿悟,妙不可言。  至今仍记得小时候,三叔教我诵读李煜《虞美人》的场景:屋外秋雨飘摇,我一句句跟着三叔读诗,懵懂地感受到一种无奈和愁绪。长大后的一次夜行,仰头看一弯月,突然就想起了那句“春花秋月何时了”,那种如遇故人的奇妙感受,
期刊
每个孩子都需要玩耍的童年。8月是属于孩子们的暑假,让我们走进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幼儿园,看看孩子们在暑假里都玩些什么?  周梓铉:我跟爸爸妈妈去了北京,看了长城、天安门,还去故宫探险了,看到了许多宝贝!  陈中行:我在韩国济州岛的泰迪熊博物馆给我的小熊“小小”找到了一个新伙伴。  冯卓源:我喜欢拍照片,我用相机拍到了像蓝宝石一样光滑美丽的湖面。  周川懿:我去了北京和广州,还去西安看到了
期刊
阅读简单吗?简单啊,把书拿起来读就是了。阅读难吗?难啊,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是每位父母都关注的事。  读书对孩子成长的帮助人尽皆知,但阅读这件事,有时候家长越重视,孩子越不喜欢读书。儿童阅读研究者徐美玲的书《阅读的秘密》,或许可以帮助父母有效引导孩子阅读。  《阅读的秘密》被称为“家长和老师们的实用手册”,分为四个部分,从阅读理论到实践指导,事无巨细地解答了阅读的秘密。  不同年龄段的孩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儿童画:牙掉了,画一个缺大门牙的自己;去海边玩了,画美丽的海边美景;学会游泳了,画出一个精彩的扑水动作;当上升旗手了,画一位认真严肃的小学生;今天被老师批评了,画了一团乱乱的线……  每幅画都很精彩,每幅画都是一个故事。  二年级的悦画的《我的一家》,内容温馨:一家三口手牵手,带着小猫一起外出游玩。画用蓝色笔勾描,构图饱满,线条流畅,人物造型比较稚嫩,
期刊
三年前,我接手三年级五班。面对四十八双充满童真的眼睛,我满心喜悦。和他们朝夕相处,师生感情越来越深。进入五年级,我和孩子们有了一个美丽的约定:到本学期结束,每人出一本属于自己的数学小书。  听到这个消息,孩子们不淡定了:我们也能出自己的小书?“  “是的,陈老师十分相信你们!”  一个美丽的约定  于是,在数学学习中,我引导孩子认真做好预习导学单,认真梳理自己的错题集,还让孩子结合学习内容撰写数学
期刊
作为一名农村学生家长,我也加入了儿子老师建立的两个微信群,一个是班主任老师为了便于家校沟通而设立的,一个是英语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训练英语口语而建立的。平时群里除了发布通知或者提醒之外,不存在让家长批改作业的事情,需要私自联系的都是老师单独跟家长沟通。因此,我并不觉得家长群给我带来额外负担,但我的同事却对此感触颇深。她的女儿在县城实验中学,用同事的话说,任课老师在群里简直是轮番轰炸——提醒哪些孩子作业
期刊
秋日的午后,我在课间领着孩子们在校园里漫步。阳光打在身上暖暖的,微风拂来,空气里都是桂花的香味。看着孩子们如阳光明媚的笑脸,我也满心欢喜。  秋季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在和孩子们进行了第一次交流接触后,我便发现班里有个小男孩有点不一样。  从拿起笔的那一刻起,他的手便一直抖个不停。在我讲到一些比较有趣的内容时,他會无意识地伸出右手拍打桌子,伴着口齿不清的话语。  放学了,男孩父母来接孩子,我的所有疑
期刊
曾经有家長问过我:“小杨老师,你在课堂上是怎么表扬孩子的?”我回想了一下我上课的时候,我总会竖起大拇指夸奖孩子们——  “我喜欢小朋友A坐得很端正,我喜欢小朋友B眼睛在看老师,我喜欢小朋友C举手发言……”  这一套方法,是我观摩同事上课总结出来的。这位同事喜欢表扬小朋友具体的、可改进的行为,比如小朋友考试考得好,她会说:“因为大家都很努力,所以这次大家考得都很棒!”我从来没有听她说过:“你考试考得
期刊
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女儿开始学习游泳时,看到一个同龄孩子游得很娴熟,于是问我:“妈妈,那个小姐姐游得真好,她之前学习了多久?”  我问过那个孩子的妈妈后,告诉女儿:“她已经练习一年了,大概40次左右。”于是女儿立下目标: “妈妈,我也要好好练习游泳,争取不到40次就能跟小姐姐游得一样好。”  自那以后,女儿每周都会主动去上游泳课。每个月我们都会回顾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及设定新目标,教练常常表扬她进
期刊
“玉兰花开了,玉兰花又败了。”上课时,我伤感地跟学生说。  下面的学生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有人声音大点:“哎,我们陈老师该不会像黛玉一样去葬花吧?”周围同学哄笑成一团。  “我只想问问你们,有谁关注过玉兰的花开与花败?你们又解读出什么样的哲理与反思?”我清了清嗓门,“大家想一想呀,我要请人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刚才还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就变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了。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有的还伸长脖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