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误区及对策的探讨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目前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重“言”轻“文”的串讲式教学,二是重“文”轻“言”的课堂教学。针对误区,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把“文”和“言”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以“言”带“文”,以“文”促“言”,优化文言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讓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绽放光彩。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误区;教学对策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当老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时,课堂往往变得枯燥乏味,老师教着无奈,学生学着痛苦;当教师一味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虽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共同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样的课堂又往往显得空泛花哨。可见在初中文言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两种误区:
  误区之一:重“言”轻“文”的串讲式教学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考试着重于学生对字词句理解的考查,且句子翻译要求直译,串讲模式很好地迎合了这种需求,被广泛采用,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并适当地介绍一些语法知识,追求面面俱到;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如此这般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使得整堂课上,学生都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
  重“言”轻“文”的串讲式教学方法重文言词句的堆砌,轻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长期下去,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会导致教和学的严重脱节,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面目可憎,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变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误区之二:重“文”轻“言”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时课堂上给学生空间大,注重形式,追求热闹。例如一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狼》这篇课文时,分析了狼的狡黠,分析了人的机智,也分析了文章给人的启示,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缀”“窘”等基本词义,对“犬”“洞”等特殊用法,对“投以骨”等文言句子一无所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没有了文言语句的缕析,那么,文言语感的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就成了空中楼阁。
  有“文”无“言”,往往使学生如雾里看花,很难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文章的词语都没有理解清楚,单纯地去感悟,其实是“灌输”的另一种方式而已。
  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把“文”和“言”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文”“言”并重。无“言”的基础,谈不上“文”的理解;无“文”的理解,“言”也不能理解地透彻。那么,如何来实现文言教学中的“文”“言”并重,和谐统一呢?
  一、以“言”带“文”,优化文言课堂教学
  《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在文言文字词句教学中,不是孤立地解释字词句的含义,而是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文章内容的把握、人物情感的领会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文言文字词句的课堂学习中活起来。
  1.用熟悉的故事、成语典故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文言文的时代背景和言语形式对学生来说容易产生距离感和疏远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古人对话。为了克服学生畏惧文言文的害怕心理,尽量给学生讲解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故事情节。比如教蒲松龄的《狼》这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讲讲关于狼的故事,以《狼和小羊》的故事导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教《夸父逐日》这篇课文时,可以先介绍先秦出现的神话及故事,一旦让学生了解这些故事的来源,他们就会很惊喜地发现,文言文已离我们很近了;在教《桃花源记》时,针对本文出于成语典故的特点,在课前搜集一些有着奇妙典故的成语:“闻鸡起舞”、“草木皆兵”、等,然后,让学生讲述其中的出处,并配以多媒体画面和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又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浩如大海的古代文化宝库之中,再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典故,接着引发学生从课内找四字成语,如“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结果他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成语都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用这种引用法教学文言文,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掌握。
  2.探究文言语言,领会作者的情感
  作品内涵的分析与情感的体验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如果没有切身的感受,光靠教师串讲分析,恐怕会造成“对牛弹琴”的僵硬的局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人物相关故事,历史资料,让学生从文言文中品味文言语言,去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状态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去品味他的文学思想,领会他的精神内涵。
  请看《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践:
  师:《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写作者的情感是哪一句?
  生1: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像承天寺这样的夜景到处都是,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生2:哪一夜没有月亮?哪一夜没有竹柏?
  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这里的“闲人”该如何理解?
  生4:清闲的人,闲趣的人。
  师:能否从课文中找出句子体现他的“清闲”?
  生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与张怀民“步于中庭”看竹柏。
  师:那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6: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清闲的人。他被贬黄州后,说是当官,又不处理官务的事情,所以很空闲。(有些学生笑了)
  师:是吗?可苏轼的这种空闲是有特殊背景的。(出示背景资料)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苏轼中进士。38岁就担任密州太守,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御史舒亶等罗织罪名,逮捕下狱,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虽然给了黄州团练副使的头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交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
  师:这样的“闲人”是清闲之人吗?(学生摇头)
  然而这样的“闲人”也仅仅是“两人者耳”,看来“闲”是很难做到,在苏轼的笔下有没有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里的“空明”如何理解?
  生7:形容水的清澈,也可以看出苏轼的心如“积水”那样清澈,平静。
  师:你不但解释这个字的意义,还理解当时苏轼的“积水”般的心境。同学们,你们还能从这句话中看出什么?(补充资料)苏轼一生历经八州,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但他自得其乐。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甚至在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后,他还是泰然处之,并从中发现奇趣:“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大家看看此时的苏轼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清闲之人”吗?
  生8:不是。我觉得他是一个乐观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闲情雅致的人。
  生9:我看到了苏轼是个壮怀难酬的“闲人”:无案牍之劳形,亦无宏图可施展。
  生10:我看到了这是一个历经宦海风涛、阅尽人情冷暖,但有着豁达心境的苏轼。
  师:最后请大家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让我们都能乐观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时以“闲人”一词为切入点,在整体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利用背景资料深入了解苏轼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深入理解作者微妙的心境,串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言语言,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穿越时空的隧道,直接与这些人格高尚的人们对话,去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状态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去品味他的文学思想,领会他的精神内涵。
  3.品读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挖掘文本蕴涵着的文化内涵
  有句话说:窥一斑可见全貌。当我们细细品读一篇课文,不难发现,文本文化的核心最后往往归结到几个关键的字、词、句上。例如教《醉翁亭记》时,可抓住文中的文眼“与民同乐”去研討全文,教《爱莲说》一文时,可抓住文中的“君子”去品读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不仅如此,还应该引导学生展开对文字的质疑,在质疑中探索挖掘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文化因素。
  二、以“文”促“言”,优化文言课堂教学
  1.赏析丰蕴意境,体味“言”之凝练
  在教学中,师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鉴赏,可以在细微处体味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发现文言文的无穷妙处,去赏析语言的凝练与含蓄。
  例如,在讲解《湖心亭看雪》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和别有用心。可以利用换字对照法,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体会更改前后在表达上的差异。赏析后,带着赏的感悟再读,读出作者写在景物中的感觉。
  师: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景致是否更加清晰大气了?
  生1、景物改了后显得过于大,过于清晰了。前后两句的一大一小,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自然造物的真谛,在前句那种与天共行的意境中,一切事物都显得渺小了,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词语很传神地写出了景物神韵。
  生2、原句写景渐写渐小,最后落点到人,“两三粒而已”,重在体会“而已”一词的意蕴。字面意思就是“罢了”,写作者站在如此奇观中,只能感叹“渺沧海一粟”了。
  生3、作者写到这里,景的描写已经与人世情怀相连了,作者眼中的是更有人情感怀的境界了。
  再比如让学生体会一“喜”一“强”的妙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为人志趣来理解,挖掘作者的心灵根底,体会语言的凝练性与含蓄性。
  一个“喜”字,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简练,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意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体现了语言的含蓄性。
  2.感悟文言意蕴,背诵名言名句
  被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他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积累背诵,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丰富文言词汇的积累。读罢《〈论语〉十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它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的心灵中激荡;学了《岳阳楼记》进一步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人翁精神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这些名句通过积累、背诵,将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化为学生人格的底蕴。
  诚然,尽管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误区,但是只要我们把“文”和“言”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以“言”带“文”,以“文”促“言”,优化文言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在教学中既抓住文言的“言”,又要紧扣文言的“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感受文言文学习之乐,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黄厚江.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力避串讲式[J].语文教学通讯.2005,(7):8.
  [3]徐俊民.重塑文言文阅读教学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31).
  [4]李伟杰.新课标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9).
  [5]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3月初获悉:美国DEC公司推出基于Intel和Alpha COMPACT PCI总线的64位板卡,其处理器主频可达300MHz,传输速度为264MB/S。 COMPACT PCI总线是工业计算机专用总线,可广泛用于实
初春的清晨,阳光格外明媚。漫步在乡间小径上,清新的空气,碧绿的麦田,清澈的河水,仿佛奏出了一曲春之歌。我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中,思维的触角终于摆脱了书本的束缚,伸向阳光。
你的眼猜是树树叶随风飘起映出蔚蓝的天你的眼睛是旋律每一段都是醉人的绝唱你的眼睛是整整一个世界我像一个孩子在里面翻着一页页的风景发现风景里全是你的眼睛你的眼睛@her
期刊
过河需要桥梁 ,人生之路更需要桥梁。对每个人来说 ,父母是启蒙老师 ,他们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根拐杖 ,你可以扶着它躲过一块又一块的“绊脚石” ,但面对人生之河 ,你就束手无策
实施新改革以来,创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老师们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增强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历史是中学课程中的小科目,其特殊的地位更需要对高耗低效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事历史教学多年来,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学习新课程理论,在实施有效教学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与同行分享。  一、激发兴趣是甜味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
广东国土资源工程学校是由原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和广东省地矿局的两所学校合并而成。现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下属的事业单位。学校创建于1956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冠名
生物学科的学习是我们在高中学习阶段必须接触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中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则是生物学习中一个比较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课题。为了能够提高我们对植物细胞有
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庞大的逻辑体系.各种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系统复习,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发展的线索和关系,不但有利于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促进对知识进行自主生成,而
农业科技企业管理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受农业部科技与质量标准司委托,由农业部科技与专利开发服务中心、中农科技开发公司联合主办的“农业科技企业管理经验交流暨学
前房异物在机械性眼外伤中占有重要地位,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我科自1990年至1998年间共收治前房异物患者47例,占同期眼外伤患者的35%,占眼内异物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