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多点人文情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的功利性已将语文课堂的那点鲜活灵动,人文芬芳驱逐殆尽。代之而来的是考点的分析,答题模式的强调。于是语文课堂便成了知识点的堆砌,枯燥、乏味。渐渐地语文课堂便沉寂为一潭死水,同时语文课德育的功能也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生活离不开人文的情怀。一个人文修养高的人应该是最会享受生活的人,一个最会享受生活的人才是一个幸福的人。所以说人文的情怀可以淡化人内心的功利性,使人在物质生存的基础上找到精神的归宿。让一个人活着很容易,但让一个人活得幸福却很难。只有淡化了人内心的功利性,人才能够找到心中那个幸福的支点。所以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文化的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因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情怀,让我们的学生得到人文的熏陶和滋养是一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养料,滋养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们的教材当中有很多古代先贤留下来的优美诗文,我们不妨将其中的一些人文性的内容深挖一下,作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素材。
  比如,我们讲到苏轼,不妨将他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作他一生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和学生谈谈苏轼一生苦难的经历和他面对苦难的豁达乐观。让这个内心强大的男人用他的精神来滋养我们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懂得人的一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让他们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苦难中能时时想起苏轼,都会感受到来自文学经典的巨大精神力量。
  讲到陶渊明,我们可以和学生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士大夫精神,让学生体悟一下古代文人所秉承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仰。让学生悉心领会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让古代先贤的那种傲骨清气涤荡世俗带给学生的污染。在每一个心灵里埋下一颗高贵的种子,让每一颗种子成长为一个傲然的灵魂。
  讲到李密,我们完全可以抓住“孝”和“感恩”,和学生一起讲一讲与父母的故事,用自己的真诚来引领学生构筑一种倾吐的氛围,这期间没有对错只有说真话的勇气。同时适时地抓住感动点加以拓展,来消磨一下学生们长期以来因家庭的娇惯养成的戾气,激发他们心中的爱,让他们懂得“爱”不是一味地索取,还要有不断地给予。
  凡此种种只要我们深挖每篇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养料,将这些养料同学生共同分享,共同吸收,长此以往学生必能得到人文的滋养。
  二、创建民主自由之课堂,培养学生自由独立之思想
  我们的教育现在存在一种误区:自上而下喜欢整齐划一的观感,不喜欢不同的声音。课间十分钟见不得学生玩闹,希望学生也像上课一样整齐地坐在教室里面。甚至课外活动都要每个项目有固定的学生来参加,玩也要玩得整齐划一。这样只能使得孩子们对玩都失去兴趣。连玩的天性都没有了,更不用说学习了。这种整齐划一的思想真的很可怕,若让这种思想来引领我们的教育,那么若干年以后我们也许只能看到孩子们同样的笑容,听到孩子们同样的声音了。这样整齐划一的一代人怎敢奢谈“自由之思想”,怎敢奢求“科技之创新”。
  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回归我们的课堂。针对每一篇课文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老师应当从教参的固有观点中走出来,不要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能摆脱资料上观点的束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课堂上评判学生答案的标准应从是否言之成理上来评判,抛开自己心目中预设的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和学生平等地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点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将自己的见解仅仅当作是课堂上讨论出来的结果之一,而不是唯一。只有在这种平等地交流中才能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讨论不再流于形式。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能够发现美感受美
  我们都知道,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而我们的教育呢,所有的艺术课都被所谓的考试科目所占用。学生雅俗不分,美丑不辨,哲学家不再尊重黑格尔,文学家不再推崇莎士比亚;艺术家也不再欣赏达芬奇,拉斐尔和贝多芬。一台国家级水平的交响乐演出,听众寥若星辰,而一位怀抱吉他,声嘶力竭,似唱非唱的“歌星”却吸引数以万计的歌迷。老师正在忘情地讲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学生突然问:“老师,这首诗考试考不考?”这样的一代人将来走向社会,怎能看到明媚的阳光,怎能有温暖的感受,怎能有悲悯的情怀。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这样说: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进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所以我们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才显得如此重要。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我们的课堂应该先从“无欲”做起,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感受美的愉悦。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审美要抛却考试的功利性,赏析一篇散文、一首诗歌只有从实用的世界走出才能进入审美的境界。长期这样进行美感的修养,让阳光进入每位学生心灵深处,让每位学生以后的人生中都能阳光灿烂。好多社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总之,我们虽然已经被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但我们还是要坚守一些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将我们心中那点人文的养料坚守一些,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业。
  作者单位:甘肃民乐县一中。
其他文献
一、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界定  所谓的有效问题,应该指的是学生在阅读中不能理解、不能感受、不能欣赏的地方,即课文的关键之处,教师能针对这些关键之处巧妙设计一些问题,既能让学生读懂,亦能体现教学的重难点。换言之,就是学生原来理解不了、欣赏不了、品味不了的地方,通过这些问题的引领,学生能够理解、欣赏、品味到了,这些问题即为有效问题。  1.所提问题应该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有助于体现教学重点  笔者常常把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编排了《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小说。相对来说,《故乡》的主旨更广、更深远。尤其是小说末三段,矛盾
高中作文教学,目前一般都是按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但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的日常个性化写作远远超出这几种“标准化”文体的范围,呈现出多元面貌。然而对于考试评价而言,这样的写作状态增加了学生在考场竞争中的“风险”。笔者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出发,区分了“个性化写作”与“考场写作”。本文拟从“考场写作”的维度探讨一下考场作文训练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  一、考场作文训练的原则  1
目的:描述使用Intacs(Addition Technology Inc,Fremont,Calif)治疗圆锥角膜的视觉改善效果,并制定预测良好治疗效果的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从经济学开始,紧接着是政治学,社会科学发生了基础性的变化,而社会学亦被裹挟其中。并且与经济学和政治学相比,社会学实际上处于三重危机之中:丢掉了政治上的
高考作文作为高考中非常重要的考点之一,其考试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完成一篇文章,而是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创作完成来达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来运用语言对于自我观点进行深刻剖析和思考。通过近些年来高考作文的改革,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点。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作文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有更好表现,对高考作文改革趋势进行分析,并探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高考作文改
一、课堂即时评价实施的必要性  1.评价语言单调,重复学生回答  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完课堂提问后,语文老师会再次重复刚才学生答案。这样的口头评价乏味枯燥得很,既使课堂节奏拖沓,又没有新意,造成课堂听课效率的降低。  2.教师一味的“赏识”,滥用激励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激励性的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
1.《旧唐书》卷一九○中《司马锽传》:“司马锽,洛州温人也。神龙中,卒于黄门侍郎。”(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17页)按:“黄门侍郎”应为“中书侍郎”。司马锽家族墓志出土甚富,其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China rainfall data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ata of NOAA from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随着实用主义的复兴和新实用主义的产生,杜威哲学的当代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作者拉里·希克曼(Larry A.Hickman)教授是国际上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