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铨:在新闻教育的沃土上 “艰辛而快慰地跋涉”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jg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柏铨老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丁老师曾以“充满艰辛而快慰地跋涉”来描述其学术研究的一种心态,而这也可以用来描摹其在新闻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的历程。
  一、十年苦磨一剑 高考圆梦南大
  出生于1947年的丁柏铨老师,在自己的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超乎同龄人的对于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19岁的时候他从无锡一中高中毕业。在这本应该是参加高考的时间节点上,他的大学梦却被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击碎。“大学就停止了招生,本来要举行的一年一度的高考也就停止了”,说到当年因此被耽搁的大学梦,丁老师至今都流露出遗憾之意。“我本来应该是1966年9月进入大学,但是‘文革’把我的梦给打破了。”1968年10月,一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城市走向山区和农村。丁老师来到了江苏省盐城地区滨海县果林公社。在上山下乡的几年时间里,丁老师劳动积极主动,勤恳踏实。同时,对于知识的追求依然没有停止,梦想的种子在心中依然生长。在没有农活的晚上,他和同组的几位知青在小房子里,秉烛读书。当时条件有限,“我们就弄个小盆子,里面放上煤油,然后加个灯芯点着,就着煤油灯看书,哪像现在,灯光明亮,而且房子也很好。那时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煤油灯的火就这么点大,但是大家一闲下来还是要找书看。”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就像一把燃烧的火炬,重燃了许多人对于理想的追求之光,激发了知识青年对大学梦的再次憧憬。这时候的丁柏铨年已30岁,已经成家,儿子刚刚出生,小家庭幸福温馨。但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重拾求学梦。从决定参加考试的那一刻算起,离高考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时间紧迫,使他难以有充分的准备,好在他多年前的基础比较扎实,学习积累比较丰厚。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他成为无锡市的高考文科状元,顺利被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二、专注人才培养 反哺南大学子
  进入大学后,丁柏铨老师备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除了课堂上认真学习之外,图书馆是他最经常光顾的场所。在这里,他博览众家,含菁咀华。就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丁老师发现并确定了其早期的研究方向——茅盾早期的文学思想,并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这些学习经历为他以后留校从事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谈到为什么选择留在南京大学任教时,他说:“虽然经济收入不是很诱人,但是做人才培养的工作很有价值,我不后悔这样一种人生选择。”
  1992年11月至2003年4月,丁老师担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在近十年中,他笔耕不辍,著述甚丰。其学术著作中的代表作有:《新闻理论新探》《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新闻舆论引导论》等。此外发表学术论文380多篇(其中C刊论文约150篇),共有6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他还曾应邀多次赴马来西亚考察华文报业和新闻教育,应邀参加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召开的“亚洲变迁与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宣读题为“论新世纪新闻传媒的竞争”的论文,这些成就奠定了丁柏铨老师在新闻界的学术地位。
  针对部分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解不透彻甚至有所排斥的情况,丁柏铨老师另辟蹊径,设法使枯燥的理论和知识尽量“活”起来,让同学们在形式多样、方法新颖的课堂上感受理论和知识的魅力。由丁柏铨教授领衔的11位专家组成团队,全面负责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样的授课方式深得学生喜欢,同学们不仅能够见到心仪的业界和学界大咖,流动的主讲人也使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不断增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后感慨道:“与想象中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有很大不同,业界和学界大咖轮流给我们讲授,能很好地把理论的深刻性、指导性与实践的生动性、丰富性有机结合起来。丁老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新形式的课堂讲授方式,这样的课程很能吸引我们。”
  做老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而且有时也是体力活儿。丁老师常常需要去外地讲课。有一次在澳门讲课结束后回到南京大学已经拉下一定数量的本校课程,但是他还是精神抖擞、一节不拉地补课。说起丁教授,学生们对他的印象是:“很有大家风范,没架子,特别平易近人,但是对待学术很严谨,是那种让人会忍不住亲近的可爱‘老头’,又让人感觉是不会跨越界限的人,做事情很认真。”有一次他去郑州大学了解他主持的重大项目子课题的情况,刚到郑州大学就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公室与老师们商讨问题。在办公室坐了一会儿软沙发,他觉得不自在,笑着要坐办公椅,说这样比较正式,也更能激发学术灵感。他善于挖掘选题,并且很有执行力,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目标性强,选题、写稿、交稿都喜欢一气呵成。2017年夏天在郑州出席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时,晚辈后生和他交流学术,他不仅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论文所存在的不足,并且能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建设性的修改思路。
  三、追求专业建树 聚焦新闻理论
  丁柏铨老师留校之初是在南京大学中文学任教,最初的研究方向是茅盾早期思想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丁柏铨老师对于茅盾早期思想的研究独樹一帜。1992年,南京大学成立新闻学系时,丁柏铨老师受命担任了首任新闻学系系主任。在转型新闻学教育之后,丁教授对新闻专业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丁老师从新闻采访写作等实务问题到舆论引导、媒介融合等新闻传播业内的各个方面研究都有自己的建树。他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加入WTO后我国新闻传播业对策研究”、2005年度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大众传媒关系研究”、2011年度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新媒体语境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关系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并先后主持过“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基本理论研究”研讨会、“第二届两岸传播媒体迈向21世纪”研讨会、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新闻传播创新研讨会等。他还连续10次举办党报改革创新研讨会。在每次党报研讨会上,都实现了业界、学界、研究界、期刊界四个“方面军”的学术汇聚和思想碰撞,与会者连呼“过瘾”“期待来年”,党报研讨会一段时间里产生了品牌效应。丁柏铨教授是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咨询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外评审专家,中国科技大学等八所高校兼职教授。在新闻传播领域,丁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2007年,丁柏铨教授提出“舆情即民意”的说法。他认为,舆情“既可以是得到公开表达的民意,也可以是尚未得到公开表达的民意”,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舆情包括情绪的引导。如何使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主动参与到舆论监督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媒体及相关从业者在舆论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拥有灵敏的新闻触觉,更好地担当起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责任,通过传媒特有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干预,做好舆情把控和正确引导。
  谈及新闻写作,丁柏铨教授认为体现人文关怀的新闻作品是有温度的。习近平总书记对舆论引导、舆论导向非常重视,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对新闻工作者提出要求,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在丁老师看来,有温度就是要唤起人们心中的暖意。记者要对报道对象、对人民大众的疾苦体现出人文关怀,这一点在做民生新闻的过程当中显得特别重要。穆青的新闻理念就是“勿忘人民”,始终不忘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始终在他的心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这样写出来的新闻作品自然就有温度。很难设想一个记者心中没有人民,他的作品能有温度。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这三个要求应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思想,不仅是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更要有真理性的认知,这个才叫有思想。优秀记者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他们通过自己的新闻作品引领时代。
  四、不忘学术初心 坚守新闻理想
  丁柏铨教授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始终不忘初心,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崛起之后,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发生了很大改变,媒体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和功能开始变得很不一样。他紧跟时代潮流,虽已古稀之年,但是对当下的媒体变革反应灵敏。
  丁老师在一年中有大量的时间在外出差,为新闻学子带去一个个高质量而又风趣的讲座。在一些人眼里,丁教授不仅仅是一位学者,同时还是一个智囊,他永远乐于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大家分享。“专业”是访谈中丁柏铨经常提到的关于工作态度的关键词,也是他多年从教经历的感悟。他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一遍遍修改学生论文甚至细致到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常常到半夜还给学生发批阅论文的邮件,有文字表达不清楚的地方就电话联系或者面谈。在丁教授心中,带学生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人才的培养要从早抓起,刚上路的新闻学子急需领路人,因此他很乐意花时间指导。只要有学生咨询问题,他都會及时回复,甚至“秒回”。
  “同学们除了要关注当前发生的、大家热议的事情,还要看看能不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一番思考,试着通过写论文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要重视理论课的学习,思考要有深度就需要有理论素养。”他时常这样教导学生。除了理论学习之外,丁老师还乐于带学生实践、见行业大咖、参与专业性会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尽量开阔眼界,走在专业的前沿。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丁柏铨老师对新闻业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也透露出其对未来的乐观期许。他会带着对新闻业的热情,以自己的专业态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虽“艰辛”但“快慰”,继续为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经鼻呼吸道正压通气辅助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鼻呼吸道正压通气辅助治疗
为了开展高致病性微生物(如SARS、禽流感、艾滋病病毒)或遗传基因的实验或检验,近年来国内陆续建立了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简称BSL-3实验室)。由于病原体吸附在空气中的气 In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郑礼平(宁波大学生命学院)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今后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我们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它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高校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必须回答的问题,而推行导师制将是一项极为有效的工作机制。我院推行导师制已有三年,在实践中我们深
空气微生物暴露舱是为研究空气微生物学和评价空气微生物净化装置而建立的既能准确评价空气微生物的发生、消亡和净化,又能有效保障实验人员安全的空气净化实验室。暴露舱被
陈世国(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应试教育的弊病和所带来的后果开始进行反思,并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的努力和尝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全面提出教育要创新,要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高度上认识教育,对待教育,教育的创新问题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与进步的首要问题。从国家到院校,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教育部门和研究单位,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都在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的
张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我国封建社会从春秋战国算起,到清朝结束,历时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年代里,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系统,为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大量人才。其中,中央官学,也就是汉代太学的正式建立,在我国古代,甚至世界古代高等教育史上都有其重要意义,而董仲舒正是这一制度的首倡者。    一、中国古代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春秋战
【内容摘要】“媒体融合”是个热词,如何解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可以用解构、重构、同化三个关键词来描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并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了具体描述。  【关键词】解构;重构;同化;传统媒体;新兴媒体  “媒体融合”如今是个热词,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媒体融合”进行关键词搜索,2005年到2017年这13年的时间段有相关研究2万多篇。仅仅从2
王统军(江苏连云港淮海工学院)    受社会内外部诸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问题日趋严重。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面广,备受社会关注,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在寻求理想工作的利益驱动下,许多经受不住现实考验的大学生抛弃了诚信,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诚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正视这种现象,形成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