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回国已经一年多,离开学校,离开波鸿更是很久了。和友人聊起,居然并不觉得陌生。毕竟是生活了四年的地方,学校、城市、在那里曾发生的一切仍然在脑海中清晰且生动。
还记得出国之前学语言时,自己在网上搜索各种资料,准备申请学校,那时对德国并没有特别多的了解,更遑论学校。而波鸿鲁尔大学似乎更不是一个对国人来说特别出名的学校,毕竟,德国的大学不像中国这般天天排名,也不像美国的大学总是在国人的各种口耳相传中显得特别熟悉。
德国大学学制改革
德国的大学学制早前和国内及英美并不完全相同,基本相当于国内的大学一入学一直读到国内的研究生毕业,当然中间会有一个区分来表示你已经修完了Vordiplom(相当于国内的本科结束),但这只说明你完成了一部分学业,要想最终拿到Diplom的毕业证还要继续努力。因此,早年留学德国的国人动辄在学校里学个七八年似乎也不难理解,毕竟你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然后再用这门语言去学习专业知识。
大概从2009 年前后,德国的学制开始和国际接轨,将学士和硕士阶段分开,国内本科毕业的学生经过德国学校的审核也被接受,有些可以通过补学一些课程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开始硕士课程。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不少经济成本,最重要的是减轻了精神压力。毕竟有很多在国内本科没有毕业就出国的学生,以前要硬着头皮一直读到Diplom毕业,一熬就是八年多。
我想我是非常幸运的,本科毕业之后学了一年德语就通过了大学入学的语言考试,也被波鸿大学接收可以不用补课就直接进入硕士学习。于是,当我来到波鸿,并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几年之后,我想我终于可以有资格来聊聊我所了解的波鸿,这座城市,这所大学。
联邦德国第一所大学
波鸿大学全称是鲁尔大学波鸿RUB(Ruhr-Universit?t Bochum),波鸿是其坐落的这座小城的名字,而鲁尔是个相对更大的区域——鲁尔区,德国的老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原来是德国采矿业和重工业基地,但这里原来没有一所大学。
1961年,北威州州议会决定在波鸿建立这个重要地区的第一所大学,定名为鲁尔大学波鸿。这个工业区在这四十年中已经发展成第三产业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在这儿产生了更多大学(多特蒙德大学、艾森大学等),而且波鸿大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校学生由10000人发展到了约36000人,大约90%的学生来自50公里半径内。教职员工达到了将近6500人,其中有500名教授。
在德国更习惯用一座城市的名字去简称一所学校,尤其是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这里城市小而密集,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所大学。波鸿大学便是鲁尔波鸿大学的简称。波鸿大学建校于1962年,是联邦德国时期成立的第一所大学,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波鸿大学拥有非常完整的专业设置,有人文社会、工程、自然科学和医学四个大类,20个系,约100个专业,其专业设置之广泛在德国的大学中居于前列。
波鸿大学是一所规模巨大的公立综合大学,近年来加强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主导力量,尤其是2007年以后,整个大学的最终目标定位在“精英力量”。学校在德国特别研究领域DFG的评选中位列第二,而这次参与排名评选的大学一共有40所,并且学校和世界21所大学建有伙伴关系,其中包括上海、东京、德克萨斯等地的大学。
强项专业与特有专业
40年来,波鸿大学造就了自己的一系列强项专业和特有专业,这些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在德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自然科学方面,公认的强项有神经学、微电子学、材料研究、激光物理、环保研究。其中,环保研究目前有200多个研究项目在进行中。德国研究协会的莱普尼茨奖从1992年来三次授予了波鸿大学(地质学、数学和医学)。在文科方面,波鸿大学闻名于世的有莎士比亚研究、妇女研究、新时代学、东亚研究、企业研究所、俄罗斯和苏联文化研究所、黑格尔档案馆等。
波鸿大学对中国情有独钟,这里不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学生、学者,最让中国学生感到亲切的大概是学校设置有东亚系甚至汉学专业。欧洲独树旗帜的里查德.威廉中国文学翻译中心也是波鸿大学的一大特色,已故教授马海茂先生在德国汉学界享有盛誉。
当年上学的时候,我也曾借东亚系同学的借书卡去图书馆借阅过中文书籍,异国他乡的图书馆中读到纸质的中文小说也可以说的上是当时繁重学业下的一丝慰籍,而于校园中,这更是一处亲切的所在。
因大学而发展的小城
德国大学不像国内学校,会在一片划定的区域上大兴土木。大部分学校都会利用已有的建筑,比如旧时的城堡,于是我们常常会羡慕能在城堡里上课的同学。而波鸿大学由于是在联邦德国时期新建的学校,因此教学楼也都是那个时期建立的。
记得刚到德国时大家常调侃说,从北京到德国有一种从城市到农村的感觉,因为整个德国除了特别大的几个城市,其他地方并没有给人多么现代化的感觉。而波鸿,这座因为大学而再次发展起来的小城,似乎更是如此。我们常常说学校在山上,在森林里。
比起有些德国大学是散落在整个城市中,波鸿大学的面积不算大,因为说实话,波鸿整个城市也并没有多大,一条地铁线加上各种城市有轨车和公共汽车就基本上满足了日常的出行和生活。说起城市小,让我想起每年的校庆,基本上感觉是全城出动,男女老少都会在这一天来到学校,从环校园的长跑开始,就像国内的庙会一样。人们看着舞台上的各种演出,喝啤酒,吃香肠、吃中式或者泰式的炒面,直到晚上学校的Audimax亮点,在楼顶放烟花。围观的人群纷纷许下自己的愿望,那感觉不输过年时的新年许愿。 颇有争议的建筑风格
波鸿大学没有所谓的校门,而是从地铁站一下车就可以径直看到一个牌子,写着校名,正对着地铁站的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基本上就在学校的中心线上,向右手边便是人文学科和医学的教学楼,每一栋楼都按照德国人的严谨取名为GA, GB, GC,我们没有仔细追问过名字的来由,不过根据其他系的名字也是这个路数,基本推断翻译为:人文学科A楼,人文学科B楼和人文学科C楼。图书馆的左手边是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的教学楼,一路走过去能见到各种年龄段的标准工科男,或刚做完实验或准备去大图书馆自习准备考试。
波鸿大学的建筑风格时至今日依然是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因为在大学内,大学图书馆和Audimax坐镇中央,而在四周都是由四座完全对称的高大建筑辅以不同颜色而构成,这一设计体现了各个学科的内涵,也来之于某个不闻名的设计理念。它体现了大学就如同知识海洋中的一座港口,而每座建筑则是启航的船只。而Audimax更是如同一个牡蛎一样处于校区中。在90年代兴建的城市有轨电车的车站顶棚也相应的以海浪为外形。
在教学楼区后面,一直沿着小路下坡,不久就会出现一片植物园。植物园也是学校的一部分,且进入植物园一路走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又上山了。后山上还有一片据说是住宿条件最好的宿舍,只是没有车的话想想也觉得辛苦,每天爬山上下学还鲜有公共交通。植物园的旁边别有洞天的还有一座中国园林—— “潜园”,这应该是当年和同济大学项目合作之时由双方学校共同建造的。在德国的大学里欣赏苏州园林的亭台水榭不得不说是别有一番风味,说不定还会听到学汉语的德国同学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就曾近在校园里听到身后的同学在讲中文,激动的以为遇到中国同学,结果回头一看,明明是个标准的德国脸,说出来的普通话完全不似外国人说中文时的怪腔怪调。
我最后一次去参加校庆的活动已经毕业工作了,和在异国他乡认识并一起奋斗了四年的朋友们一起默默许下关于未来的期许和憧憬,聊起这些在德国,在波鸿的日子,说起曾经吃过的苦,流过的泪,受过的委屈。终于明白那些都是我们最宝贵的人生经历,为我们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深深感动。我想,我们都感谢这些日子,在德国,在波鸿的日子和那些闪亮的日子里陪伴我们并一起奋斗努力的朋友。以后有机会,我会把那些洋插队的日子再写下来,为了自己,也为了曾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