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堂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如何,应该看学生接受知识的结果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了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体现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注重的是40分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每个小学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的多年实践,对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如我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能在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事实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第二节课时,我就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懂得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和作用,有效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了参与的乐趣。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有老师想到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首先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85路花园站”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课件演示)里圈塑胶跑道的长约250米,让学生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250米是1000米?跑4圈就是多少米?(1000米)并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录象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三、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精彩的课堂不完全依赖于课前预设,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毕竟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而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复习米与厘米的进率时,学生一时答不上,这位教师为了省时干脆自报结果。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暗示学生强调死记硬背,丧失了一次极好的复习方法指导。其实,只要稍做如下调整,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1米用身体语言怎样表示?1厘米又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表示的?”教师这样一问就捕捉到了学生记忆中的盲点,然后学生通过“用两臂展开指尖之间的距离表示1米,用食指尖的宽度表示1厘米”,有效地使学生加快对这个进率,记忆的恢复,同时也交给了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钥匙,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要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易良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县第四小学)
编辑/赵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每个小学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的多年实践,对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如我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能在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事实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第二节课时,我就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懂得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和作用,有效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了参与的乐趣。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有老师想到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首先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85路花园站”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课件演示)里圈塑胶跑道的长约250米,让学生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250米是1000米?跑4圈就是多少米?(1000米)并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录象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三、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精彩的课堂不完全依赖于课前预设,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毕竟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而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复习米与厘米的进率时,学生一时答不上,这位教师为了省时干脆自报结果。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暗示学生强调死记硬背,丧失了一次极好的复习方法指导。其实,只要稍做如下调整,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1米用身体语言怎样表示?1厘米又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表示的?”教师这样一问就捕捉到了学生记忆中的盲点,然后学生通过“用两臂展开指尖之间的距离表示1米,用食指尖的宽度表示1厘米”,有效地使学生加快对这个进率,记忆的恢复,同时也交给了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钥匙,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要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易良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县第四小学)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