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弱小的反恐英雄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lan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托万·莱里斯被人们称为“反恐英雄”,但到现在他也说不准自己是否赢了这场战役。
  在2015年巴黎那个响彻枪声的周五晚上,安托万·莱里斯第一次和恐怖分子相遇,并失去了自己的妻子。
  该对那些用突击步枪杀死妻子的人说些什么呢?静默了三天后,他拨开眼前晃晃悠悠的午餐、尿不湿和家居服,一句话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你们休想得到我的恨。”
  打开电脑,这位34岁的法国记者很快就把文字敲进了脸书账号,得到了来自全世界超过20万次的阅读量,这让他被视为“反恐英雄”。如今,妻子遇难一年后,当安托万带着他的新书《你们休想得到我的恨》重回人们的视线时,人们才发现,“反恐英雄”的背后,同样是不尽的脆弱与哀伤。
  2015年11月13日,那个让安托万命运改变的周五之夜,手持突击步枪、携带自杀式炸弹的恐怖袭击者出现在巴黎的酒肆、饭馆、街道以及巴塔克兰剧院,用自动步枪对着人群扫射。
  这是法国自“二战”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来自26个国家的190多人遇难,至今仍有600名经历了这次恐怖袭击的受害人在接受心理治疗。当时,安托万的妻子伊莲正和朋友在巴塔克兰剧院观看一场重金属摇滚音乐会。
  “周五晚上,我生命中一位特殊的女性被你们夺走了生命,她是我生命中的挚爱,是我儿子的母亲。但你们不会得到我的仇恨。”一年前,安托万在脸书账号上写道:“就剩我们俩了,儿子和我,但我们会比世界上所有的军队都顽强。我不会把一丝一毫的时间浪费在你们身上。”
  可是到了现在,发誓像士兵一样坚强的安托万甚至没有办法看自己写过的文字。新书校对的时候,出版社派了个编辑过去,在他面前大声朗读书稿,以求挑出错别字。“我不能去理解这些文字,我只能像听音乐一样听着,顺着编辑的声音去纠错。”他说。
  他试着去理解那些被仇恨所驱使的杀手——并不是为了原谅,而是作为一个公民,去理解他们滥杀无辜的动机。但他觉得这对自己来说太难了。
  “那句名言说,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全是胡扯,”安托万笑着说,“我没有变强大,我比从前更脆弱。”


安托万·莱里斯

  他的反恐宣言走红之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都向他致以问候。地球上的每一块大陆上都有人邀请他去度假,他收到过袜子、帽子、做给他儿子梅尔维尔的爱心羹汤等礼物,他甚至还收到一张空白支票。可他说,在那些充满同情的眼神中走过时,他感到“自己成了伊莲的鬼魂”。
  有那么一阵儿,这世上唯一一个对他的笑容还报以微笑的人,就是只有17个月大,刚学会叫“爸爸、妈妈、奶奶”的兒子梅尔维尔。
  在一年前的宣言中,他说要照顾梅尔维尔。“他午睡刚醒,他会吃点儿点心,我们会在一起玩耍,就跟从前的每一天一样。这个小男孩会永远开心自由地生活着,他的幸福与自由就是对你们最大的蔑视。因为,你们同样没法让他生活在仇恨中。”
  可是在给儿子读睡前童话时,他会想起,从前妻子伊莲总是跳过故事里最恐怖的那几页,不让儿子知道七星瓢虫会被巫婆施以咒语。在真实的生活里,他的儿子却无法直接跳过那些恐怖的日子。
  一年之后,安托万对《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承认,当得知妻子遇难的消息时,他本能地恨所有恐怖分子,恨不能把他们从地球表面抹去。但随即他问自己:“这样好吗?我真的愿意让仇恨占据生活的所有方面吗?”
  “毫无疑问,找一个仇恨对象,能让自己更容易地逃避痛苦。”在书中,恐怖袭击发生后第三天,即将看到妻子的遗体时,安托万写下了这个问题:“你可以一直去想着他,就不用再思考自己的生活;你恨他,这样你就不用再去想生活到底给你留下了什么;你为他的死亡而欢喜,这样就不用再对那些还活着的人露出微笑。”
  他最终决定:“我们必须让自己的生活继续下去。”
  妻子伊莲遇难时,儿子梅尔维尔还不会说话。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两天后,他对母亲缺席的生活表现出了烦躁。安托万不知道,儿子能否理解发生了什么。
  为了向儿子解释,他用手机播放起了妻子平时常听的音乐,然后尽自己所能地告诉他:“妈妈没有办法再回家了。”他絮絮叨叨地一句接一句说:“她出了严重的事情,但那不是她的错,她一定很想和你待在一起,只是她做不到了……”最后,儿子哭了,哭得“就像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哭泣”。
  安托万背起儿子,带着他吃饭、洗澡、上幼儿园。他学着给儿子剪指甲,带着他去伊莲的墓地看望妈妈。他们搬了新家。
  现在,当被人问起时,安托万会对人说:“我们很好,我们俩在一起很好。”
  他不想用更多的生活细节去满足别人的好奇心。这一年来,他尽量避免跟人谈论到妻子遇难这件事,也没参加过任何受害者的互助组织。
  他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把那篇《你们休想得到我的仇恨》发在脸书网站上,“也许这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当你经历过这么可怕的事情,当你陷入阴影,你必须给自己找一点光亮,这是一种本能。”
  巴黎恐怖袭击一周年纪念日那天,法国总统奥朗德和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回到了巴塔克兰剧场,喇叭里一个接一个地念出包括伊莲在内的被杀害的190多位死者的姓名。
  活动现场有市民说,巴黎人的心中比从前有了更多恐惧——有的人听到放烟花的声音,都会吓得赶紧找地方藏起来。
  也有人告诉记者,恐怖袭击发生一年后,他在妻子遇难的地方继续经营着自己的生意。这是他对恐怖袭击者的回应:“我不会因为你朝我们开枪、夺走我珍爱的人,就变得跟你们一样又蠢又充满仇恨,甚至失去爱别人的能力。”
  最近,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法跟别人聊妻子的安托万,终于硬着头皮参加了一部法国纪录片的拍摄。他说,他不是什么超级英雄,而是巴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父亲,正专注于把孩子抚养长大。
  “我们当然可以跳过那最恐怖的几页,但是去阅读它,也同样重要。”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他这样说。
  他让自己的书终结在了妻子遇难后的第12天。那一天,安托万带着孩子去了伊莲的墓地。离开的时候,他童心大发地去踩水洼,梅尔维尔笑得开心极了。 (孙光星摘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30日)
其他文献
我曾经听过一出传统京剧,名叫《乌盆记》,讲的是宋代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有一个名叫刘世昌的商人收账回家,途中遭遇大雨,于是借宿在一户姓赵的人家。这家人见财起意,用毒酒毒死刘世昌,将他的尸骨烧成灰,又和在泥里制成乌盆——也就是黑色的尿盆。不久后,乌盆被来赵家讨债的人索去。一天夜里,主人小便时,乌盆突然开口说话,大意是说,我其实是个人啊,请你不要往我身上撒尿。接着,它向主人哭诉了自己的冤屈。主人听罢又惊
期刊
生活家地板携手读者杂志社举办了“生活家地板杯”原创征文比赛。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3000多篇,经过专业评委评审,100多篇参赛作品脱颖而出。  特等奖(1名):  王 灿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初中组:  一等奖(2名):  肖泽青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陈沈婷 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学校  二等奖(3名):  黄欣妍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五中学  蔡柏冲 湖南省华容县侨联环城学校  黄海钦 上海市
期刊
元朝的倪云林名瓒,字元镇。他天性喜好清洁,书房的物品,由两个书童轮换着打扫灰尘,一刻也不停。他的庭院中有棵梧桐树,他早晚都要命人从井里打水擦洗,竟然把树洗死了。  倪云林曾经留一个朋友住在家中客房里,担心朋友会把客房弄脏或损坏物品,他夜间起来三四次,藏起来听客房里的动静。偶尔听到有咳嗽声,他就厌恶得难以忍受。凌晨,他让侍童去寻找客人吐痰的痕迹,侍童没有找到,惧怕被鞭打,就拾起一片有污垢的落叶来搪塞
期刊
在我的家乡,许多人将睡觉稱为“上苏州”。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将阊门一带的居民迁徙过长江。六百多年悠悠时光里,祖先把对故土的怀念留在梦里。“上苏州”,成了前代移民精神皈依的一种集体回望。  长江下游进入三伏天,溽暑难熬。小时候,我常露天而眠。那时候,夕阳刚刚落山,外祖父在路边支上竹床,然后领我到井边汲水。木桶里的水,一漾一漾,两个人用竹竿抬着,一高一低,泼泼洒洒,逶迤了一路。外祖父用脸盆泼水,将水泼
期刊
在人的意识中,有些事看似寻常,却越细想越困惑、越深究越无奈。比如“故乡”,说起来令人柔肠寸断,它的境遇却日渐尴尬。过去人们总说“故土难离”,如萧乾在《一本褪色的相册》中说:“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唐代柳宗元在《钴鉧潭记》中写道:“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表面上在描述乐不思蜀,却内含思乡之情。而今,这一切已成过去,尽管诗人于坚仍认为,“
期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傅雷家书》是我的枕边书。  名为家书,收录的不外是翻译家傅雷与钢琴家傅聪父子二人的通信。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在上海,儿子在欧洲,隔山隔海。在那个打电话不方便且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书信是亲友间分享生活、互相慰藉的唯一方法。  起初,我是因为傅聪,而非他的父亲傅雷,拿起这本书来看。当时我在学琴,常常听老师说:“钢琴弹得好,不仅要技巧出众,还要有感情。你看,为什么傅聪弹肖邦弹得
期刊
中国古代文人是很看重衣着的。三闾大夫就喜好修饰打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我闭眼可以想见,他从汨罗江畔高高的山冈走来,风吹得仙袂飘举,身影映刻在蓝天上,好似一尊缓缓移动的雕塑,绚烂、精致、灵气四溢。潘岳写《秋兴赋》,说到晋朝士大夫的生活情景:“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穿着素绢罗绸的上好衣服,头上还要缀上许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现代文人也不示弱。邵洵美的衣着器用就相当
期刊
一  日本北海道有个登别市,登别有家小咖啡馆,咖啡馆里有个老妇人。  老妇人六七十岁了,看起來还很精神,而且妆容精致,衣着也比较华贵。有客人进门,她会热情地招呼,递菜单、倒水、烹调食物、上菜、收银、收拾桌子,也都是她一人亲力亲为。香港旅游作家梁迪伦开始以为她是老板,一问才知道,老人只是员工,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7年。老板是一个经营海洋馆、度假村的有钱人。这家咖啡馆其实没什么生意,但老板觉得她在此地工
期刊
我儿子欧文大约7岁的时候,爱上了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的东大街乐队,尤其爱乐队里那位魁梧的萨克斯演奏家克拉伦斯·克莱蒙斯。欧文决定要学着像克拉伦斯那样演奏萨克斯。我和老婆都为他的这种雄心壮志感到高兴又好玩。同样,我们也像一般家长那样满怀希望,希望自家孩子能有天分、成气候,甚至是个神童。我们送给欧文一支低音萨克斯作为圣诞礼物,还给他请了一位本地音乐家做老师。然后我们就祈求一切顺利,准备静候佳音。  7个
期刊
经济学里有一个现象叫银行挤兑,说的是如果银行的信用度下降、有破产传闻,就会有一大堆人因为恐慌而冲到银行取钱。当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以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银行就有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倒闭。  由此你可以看到恐慌的力量。而在我看来,整件事情最诡异的地方还不在恐慌的破坏性,而是身在局中的人,会看到“恐慌”是合情合理的,非如此不可:早担心银行要破产,你看,现在不是破产了吗?他们因为恐惧,而制造出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