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其发生率高达15%~90%.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移植界在预防病毒感染方面获得了一些进步,但器官移植受者的CMV感染率仍然较高.而且会导致不良的预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其发生率高达15%~90%.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移植界在预防病毒感染方面获得了一些进步,但器官移植受者的CMV感染率仍然较高.而且会导致不良的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不同保存液保存大鼠肝脏后离体再灌注时嘌呤核苷磷酸酶(PNP)活性和透明质酸吸收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UW液、HTK液和Celsior液灌洗、冷保存Wistar大鼠肝脏16及24 h,然后用37℃的Kreb-Henseleit液在常温下连续灌注90 min,分别于灌注0、15、30、60和90 min时,从灌注液中取样,测定嘌呤核苷磷酸酶活性和外源性透明质酸吸收率的变化,据此评价肝
患者,女性,52岁.2002年10月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1年因移植肾积水,移植肾输尿管口狭窄,血肌酐升高达829μmol/L,行狭窄切开术,术后移植肾积水改善,血肌酐恢复正常.其后3年间每年均因慢性排斥反应,血肌酐升高住院,进行甲泼尼龙常规冲击治疗及扩血管等治疗,血肌酐恢复正常范围.2006年5月因肉眼血尿伴尿频1个月再次入院。
目的 评估心脏移植患者口服微乳化环孢素A(CsA)后2 h时的血药浓度(C2)作为临床监测指标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107例心脏移植受者,除29例研究阶段移植的患者外,其余为定期随访患者.心脏移植术后口服微乳化CsA(以下"CsA"均指微乳化CsA)预防排斥反应,其中54例以服用CsA前即刻血药浓度(C0)为监测指标(C0组),另53例以C2为监测指标(C2组),所有患者入组时血肌酐(Cr)<1
由于尸体肾源严重不足,许多终末期肾病患者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逐渐开展了活体供肾移植,以解决肾源不足问题.美国器官移植网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肾移植量约16000例[1],其中6647例是活体供肾移植[2],大约为41.5%.巴西器官联合组织的数据显示:巴西2002和2003年活体供肾移植占60%,004年占48%.许多研究对活体供肾切取术及供者术后的安全性进行了论证,表明供肾
本实验建立的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供、受者动脉采用套叠式(Sleeve)吻合,静脉采用套管(Cuff)吻合,手术方式在传统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进。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导致的终末期肝病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之一,在某些国家已成为肝移植的首位指征.但是,HCV的复发也是导致移植物病变、功能丧失和受者死亡等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发现,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和作用强度明显影响HCV感染的过程.体外试验也提示环孢素A(CsA)能抑制HCV的复制并对其他多种病毒具有相似作用。
近年来,对于因终末期肝病合并门静脉血栓栓塞而进行肝移植的受者,尝试性采取间置静脉搭桥术(vGI)重建受者的门静脉血流[1],即在供者门静脉和受者肠系膜上静脉通畅部分或其他内脏静脉之间插入一段供者来源的髂静脉,以期获得足够的向肝血流,保障移植物功能,使门静脉血栓栓塞(PVTE)不再被视为肝移植手术的绝对禁忌证.我院自2002年2月以来,成功地为部分终末期肝病合并PvTE的患者施行了肝移植联合VGI,
2008年5月31日至6月4日,第八届美国移植大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会议中心召开.现就会议上有关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与监测方面的内容综述如下。
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法国冈城大学医疗中心肝胆外科实施的32例背驮式肝移植中,共有12例术中采用暂时性门腔静脉分流,现将此12例的手术操作及相关情况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