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从大纲的论述可以看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但是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经过五六年的学习,到了小学毕业时,念起书来不是添字漏字,就是结结巴巴念不清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是:教师对朗读课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教师平时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课文进行繁琐的分析,有限的时间在低效率的问答过程中流失,而学生所能得到的训练必然会减少。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写作时会碰到不少困难。就如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一文中所指出的:提起笔来觉得无话可说,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来、形容不出来,提笔忘字等。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破,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
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就如何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强化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基础上多读
朗读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要把话说得好,说得生动形象,合乎逻辑,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得先朗读课文,先学习书面的语言,学会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拖腔唱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认识的汉字不多、不熟,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所以读书速度就慢了。那些汉字记得熟练的学生,朗读课文比较正确、流利;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边读边认字,就形成唱读。久而久之,养成坏习惯就很难改正了。要让学生读正确、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其次,低所级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甚至做到以读代讲。实践证明:经常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这里可看出,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两句话:①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才”的意思,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表示时间短,并且发现了一个规律:“才”字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时间长,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时间短。学生就这样在朗读中积累了“才”字的用法。
只有加强朗读训练,学生积累的词汇才会越多,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才越有帮助。
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
小学生读书时往往眼睛看着书,口在念,但心却不在课文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与教师未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有关。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使其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老舍描绘了他初入草原所看到的草原美景,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①草原的景色如何?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③亲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④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加深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的朗读。
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其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再如《第一场雪》描写雪后的景色一段,应紧扣课文主题,抓住对“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词语在表达课文中心上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破,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
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就如何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强化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基础上多读
朗读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要把话说得好,说得生动形象,合乎逻辑,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得先朗读课文,先学习书面的语言,学会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拖腔唱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认识的汉字不多、不熟,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所以读书速度就慢了。那些汉字记得熟练的学生,朗读课文比较正确、流利;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边读边认字,就形成唱读。久而久之,养成坏习惯就很难改正了。要让学生读正确、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其次,低所级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甚至做到以读代讲。实践证明:经常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这里可看出,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两句话:①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才”的意思,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表示时间短,并且发现了一个规律:“才”字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时间长,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时间短。学生就这样在朗读中积累了“才”字的用法。
只有加强朗读训练,学生积累的词汇才会越多,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才越有帮助。
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
小学生读书时往往眼睛看着书,口在念,但心却不在课文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与教师未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有关。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使其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老舍描绘了他初入草原所看到的草原美景,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①草原的景色如何?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③亲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④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加深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的朗读。
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其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再如《第一场雪》描写雪后的景色一段,应紧扣课文主题,抓住对“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词语在表达课文中心上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