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的批判、创新与宽容精神的内在联系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035846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批判功能发挥的程度体现着大学的精神状况。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批判对创新至关重要。只有创新才能够促进大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大学不能只是一味地批判,也不能一味地创新,更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大学之所以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还因为它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宽容是大学的坚守。
  关键词:高等教育;批判;创新;宽容
  作者简介:高翔(1987-),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05-02
  社会批判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这种批判的历史由来已久,却在知识经济时代渐渐被削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概要》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师生员工应该通过各种活动中的伦理、科学和智力方面的训练,保护和发展其批判的功能。他们应该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的跟踪分析,强化他们的批判和前瞻功能,为社会提供一个预见、警报和预防的中心。为此,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师生员工应该享有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同时彻底地向社会负起职责。”
  批判思维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大学理念。几乎每个人都青睐批判性思维,却从没有适当地思考过它。高等教育自诩其批判性思维,但是它也没有对批判性思维做足够的思考。这种疏忽对批判性思维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高等教育辜负了自己的说辞——高等教育往往并不是批判性的;第二,即使它被提出来,批判性思维也被狭隘的解释了;第三,整个高等教育理念是建立在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视野之上,即使高等教育发挥它的作用,使其毕业生能够有效地接纳当今世界,也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需要一个新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需要一个新的关于高等教育自身的概念。批判性思维的形式意在传达一种前所未有的效力。批判性思维应该采取一种它自己的思想特质,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
  一、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呼吁大学的批判精神
  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世界性的教育危机,最主要的是对教育自身产生了信念危机。危机是对生命力的考验,克服危机才能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通过反思,人们发现了高等教育的“本体危机”或“合法性危机”,发现了“象牙塔的衰落”,高等教育批判功能的遮蔽,正在加剧教育的危机。《知识分子危机与批判精神的复苏》中提到:今天的大学是一些被阉割了的机构。这种机构没有了辩论,不再充满不同理论、不同政治立场的对话,其气氛类似陵园,类似墓地。高等教育真正的危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高等教育内部,来自高等学校对大学精神的放弃。
  首先,批判的本意是“评论”。批判的本意是全面而深刻的评论,而评论的具体内容既可以是“是”与“非”,也可以是“优”与“劣”,还可以是正误、得失等等。由此可见,批判必是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的。批判是指以“高深知识”为基础,对事物做出深刻而全面的反思与评论。它是一种不因权威与流行而认同、也不必然站在其对立面的文化活动。从科学技术本身的特点来看,有人用它谋取了福利,也有人用它制造了灾难,但它却没有也不可能承担起对科技活动本身加以反省批判和引导的责任。因此,大学为了更好地发挥批判功能,不能让一种文化日益侵凌于另一种文化之上。
  其次,大学的自我批判可以促进大学的永恒发展。布迪厄说过,“民主社会必须鼓励批判精神,包括自我批判。对民主而言,批判是不可或缺的。”批判精神是大学的传统,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批判,真理需要批判。大学批判精神的回归有利于大学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也有利于整个人类的进步。因此,大学保持批判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人类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批判世界,获得一种自我参照的能力。通过高等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在不同的领域生存下来,而且他们也作为人被改变了。批判理论假定了这样一种情况,通过他们的认知成就,个体能够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与进步中,经历一个个人解放的过程。
  二、批判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灵魂的反应,而创新的基础是批判。批判的深度代表了创造力的高度,国民的批判素质制约着民族的创新水平。1998年开始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稳定,但是并不能直接促进国兴。国家要兴旺发达要靠高等教育,靠大学的创新作用。基于此,大学的批判素质制约着民族的创新水平。
  对于思想者来说,尤其是对于科学家与哲学家来说,批判的态度是生活的必要条件。大学作为不同学科与世界观的交汇场所,只有当其观念受到质疑时,才会有真正的交流。首先,批判性思维被誉为经济复兴所需要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批判性的头脑来推动它。其次,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批判性思维被誉为一种自我发展的方式,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个人可以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不断完善、建构自己,即不断的完善自身并提升自身的价值。通过自我反思,可以有效地应对世界的变化。因此,自我反思被看成是创新知识的一种手段。这些知识并不仅仅是自我的知识,自我反思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新的认知资源,尤其是在合作和协作活动中。
  大学并不仅仅是回应社会变化的机构,还应该是引领社会发展和创新知识的机构。大学的批判精神是把创新因素和改革因素注入到社会中的手段。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高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教育批判环境。
  三、宽容是人的多样性的要求,是大学的坚守
  宽容是人的可错性的必然要求,但是可错性并不是构成宽容的唯一条件,因为宽容也是多样性的必然要求。要创造自由、平等、竞争的学术氛围,离不开一种宽容精神。宽容是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内在要求。
  爱因斯坦认为,宽容就是对于那些习惯、信仰、趣味与自己相异的人的品质、观点和行动作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宽容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行动和情感漠不关心,而是应包括谅解和移情。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就是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给知识分子更多认识论哲学的空间。由此可见,宽容很小一部分源于人的可错性,更多的是源于人的多样性。   人类为宽容而作的斗争,自从发现个性的那天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大学中具有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学科内的学者都对本学科有着充分的了解,对其他学科却知之甚少。正所谓专家就是对一个很小的领域有很深的了解。每个学科的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宽容成了不同知识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斯诺最先看到了两种文化的分裂,这两种文化的分裂使得人文学者和科技专家都认为对方没有文化,甚至加以排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学科的发展。对不了解的事物加以排斥、轻视或否定其价值,这不是批判;对不符合自己主观标准的事物加以蔑视或抨击,这也不是批判。
  知识分子不是职业革命家,除了要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之外,还应该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知识分子不应该“批判一切,唯独不批判自己”,而是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追求真理,不对其产生的知识负有责任,但是不应该在创造出新知识之后戛然而止。
  当然,知识的增加并不能必然导致智慧的增加。因此在大学当中,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仅仅传授就业的本领也违背了大学的本质。大学应该培养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意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中国的大学,目前最缺的就是批判精神。大学的功能具有整体性,批判功能可以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来实现。批判功能应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当中,注重大学功能的整体性。
  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大学信任性危机,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大学的期望过高。大学创造知识,却不对知识带来的结果负责;大学追寻真理,批判一切,理应包括对自身的批判。批判虽是大学的“亲本功能”,却不是大学唯一的“亲本功能”。大学虽然不是无所不包,但是却是内容最多的机构。从人的可错性和多样性的本质出发,大学理应具有宽容精神;从学科的多样性出发,大学理应具有宽容精神。唯有将批判、创新和宽容结合起来,大学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理想。当今的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大学要建立一种批判的生活方式,批判应被作为一种个人和社会的认识论来理解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潘艺林.大学的精神状况 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9.
  [3]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43-51.
  [4]王保星.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61-67.
  [5]范小梅.当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回归[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李婷.社会批判——大学的社会责任[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2007.
  [7]梁明伟.学术宽容:大学学术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J].江苏高教,2008,(6):34-36.
  [8][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8.
  [9]明轩.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概要[J].教育发展研究,1999,(3).
  [10]陆有铨,潘艺林.21世纪的行动:增强大学的批判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1999,(3):33.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摘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导师队伍管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和收费奖助体系为着力点,突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结合学校研究生教育实际,提出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张光胜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