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还是“走近”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t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是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新增的模块。当前中学的人物史教学往往模式单一,重点把握偏差,其原因固然有教材理解上的失误,但根源在于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缺失。本文试图以《邓小平》一课的两种教学设计为例,探究背后隐藏的教学理念差异:是否具备新教材观;是否重视课标、准确把握课标;是否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三维”。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关键词:邓小平 新课程理念 教材观 课标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6-122-04
  
  一个背景
  人的智慧和创造,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从璨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中选取了22位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通过了解他们的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让学生学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并体会感受他们的精神和魅力,确立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由于我们是通过了解人物的主要活动来感受其精神并进行评价的,因此人物史教学往往形成这样的一种模式:先介绍生平,再讲述其主要活动,最后评价。单一的模式让学生由最初的兴趣盎然到后来疲惫麻木。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以人物的主要活动为教学重点,常常不知不觉地上成讲述历史事件的课,由此导致人物在推动历史进程方面的作用无法体现,所谓正确评价只能是贴标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无从实现。教学模式上的单一和重点把握上的偏差实际上是教师对课标理解不透彻导致的,其根源在于教学理念的陈旧。因此,如何透彻理解课标并更新教学理念成为改变教学的关键。笔者曾经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课的教学上进行过两次截然不同的设计和实施,从这两次实践中感受到了新旧教学思想的差异。
  两种设计
  第一种设计:
  导入:(播放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展示:邓小平各个时期的照片)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曲,大家想起了谁?他对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位伟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新课:春天的故事
  第一篇章:春雷篇——半生戎马雄威震,三落三起浩气横
   第一目“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在教学指导意见中作课外阅读要求,若跳过不学则使学生对邓小平无法形成完整了解,更何况邓的三落三起富传奇色彩,因此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本,列表归纳邓小平各时期革命主要活动,并找出其三落三起,谈谈认识。
  第二篇章:春风篇——解放思想拨迷雾,实事求是归正途
   “春风篇”主要是介绍邓在文革后打破思想坚冰、倡导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史实,分别为: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目是难点。为此教师提供文革时期口号、崇拜毛泽东的图片和“两个凡是”论调等材料,让学生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环境,从而认识到邓倡导打破个人崇拜所体现出的非凡勇气。通过解读、分析、比较“两个凡是”、《光明日报》社论和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理解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第三篇章:春潮篇——中特理论显卓见,改革开放谱新篇
   这一部分分为理论形成和实践探索。鉴于这些内容在高一都学过,所以以引导学生回顾为主。
   设问:邓小平理论怎样形成和发展?(开始形成、发展、形成完整体系、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重点分析解读“南方讲话”(背景、内容、意义)。
   “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部分以竞赛抢答形式让学生回顾:
  1.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哪个领域?
  2.农村改革主要推行什么制度?
  3.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是哪几个城市?
  5.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哪几个?
  6.我国90 年代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7.说说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8.”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9.”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体现在哪里?
  10.说说香港、澳门回归的具体时间?
   最后,以邓小平未能亲见香港回归的史实引到其去世,通过展示外国人、中国人、其亲人对邓小平的回忆和评价,扩展学生视野,丰富人物形象,拉近学生与伟人的距离,使学生在亲近感中加深对邓小平的认识,完成对邓小平的评价。
   不久因要参选市优质课评比而在县里开了一节课,在教研员梁老师的点拨下对《邓小平》一课进行重新设计。
   第二种设计:
  【导入】
   幻灯片:家人眼中的他 展示不同照片
  旁白: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老人。在家人眼中,他是位可亲可爱的“老爷子”。他喜爱孩子,是位慈祥的爷爷、外公;他喜欢打桥牌,拿到好牌时也乐得像个孩子;他爱好游泳,80多岁高龄仍然下海;他还是位超级球迷,世界杯球赛时也熬夜看球……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在他生命最后20年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新课】一个人和一个时代
   幻灯片:邓小平眼中的自“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我是实事求是派。”
   设问:什么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的实事求是体现在哪里?
   播放视频:“真理标准大讨论”片段,要求学生思考:1、这场讨论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2、邓小平在这场讨论中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过渡:支持真理标准讨论体现出邓小平倡导实事求是,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还体现在哪里?
   以1980年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时的话“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引入邓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识其实事求是的又一表现——客观评价毛泽东。
  过渡:这位实事求是的老人以博大的胸襟结束了一个时代,又以一种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幻灯片:百姓眼中的邓小平
   以纪念邓小平去世30周年记者采访群众引出百姓黄四高的话:“多亏了邓小平,毛泽东给了我们一个饭碗,而邓小平往里放进一大块肉。他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命运。”
   简述黄四高经历,设问: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原是农民的黄四高为什么离开了土地?农村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么多的城市中他为什么选择了深圳?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板书:改革开放
   展示百姓陈开枝的话:“以前什么都缺的广东买什么都要用票,离开了票证几乎就不能活了,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块肥皂也要票”。“现在我们买什么都不用票了,现在只要邮票和股票。”
   设问:票证的存在和消失说明了什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十四大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离不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板书:南方谈话
   幻灯片:小平语录
   设问:谈话的核心是什么?一位早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88岁高龄的老人为什么要谈这些呢?谈话起什么作用?
  过渡:老人用他的政治智慧点亮了生命中又一盏辉煌的灯。这位智慧的老人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也征服了世界。
  幻灯片:世界眼中的邓小平1992年美国《时代》周刊的邓小平封面
   介绍《时代》周刊和邓小平访美时《纽约时报》对其评价,以及基辛格博士回忆:“他不谈历史和诗歌,谈很现实的问题。他对中国有明确的构想。我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过渡:在邓所解决的现实问题中,除了使人民富裕这一重大问题外,还有一个什么大问题?
  板书: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请学生谈谈“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讨论:这是不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佳方案?为什么?
  幻灯片:邓小平愿望:“我活到一九九七年,就是要等到在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他的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捐献眼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
   思考:他走了,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是,他又留下了什么?
  一个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一条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种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播放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主旋律,展示:邓小平各个时期的照片,旁白:从16岁远赴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开始,他的命运就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曾为新中国的建立出生入死,他曾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殚精竭虑;他一生三落三起,历经磨难……当他第三次复出时,已是一位73岁的老人了。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刻,可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怀着坚定的信念:要让中国强盛起来,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因此有了春天的故事,有了他所开创的这个新时代。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用毕生精力和心血诠释了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课堂延伸】
   今天,我们了解了不同人眼中的邓小平,你眼中的邓小平是怎样的人呢?
   三点思考
  同样的一课,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一、是否具备新的教材观
   《邓小平》一课教材主要从五个方面介绍了邓小平的革命实践活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南方谈话,影响深远;“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这些内容介绍了不同时期的邓小平的主要革命实践活动和精辟的革命论断,从而说明邓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样的编排让人感觉线索并不是很清晰,而且整课理论性和概括性极强,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兴趣存在一定差别。因此第一次设计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全课分为“春雷篇:半生戎马雄威震,三落三起浩气横”,介绍邓小平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春风篇:解放思想拨迷雾,实事求是归正途”,介绍文革后邓小平领导思想领域拨乱反正;“春潮篇:中特理论显卓见,改革开放谱新篇”,介绍邓小平创立中特理论和探索改革开放的实践。把“南方讲话”前移到邓小平理论形成部分,把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并归于探索实践部分。根据这样的设计思路,我参考了教参,另外上网搜集了一些邓小平照片,补充了文革时期口号、崇拜毛泽东的图片和“两个凡是”论调等材料,自我感觉设计结构合理,材料也挺丰富的。从学生的反应看,似乎效果不错:导入部分学生听着歌(不少学生哼着歌)看着十几张照片一一闪过,不时发出惊叹声和欢笑声,如同看电影般轻松。对联式的板书让学生饶有兴致地齐声共读,连平时不记笔记的同学也记了几句。
  第二种设计中,通过“家人眼中的邓小平”、“邓小平眼中的自己”、“百姓眼中的邓小平”和“世界眼中的邓小平”等四个环节来诠释这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舍弃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因为这块内容跟主题“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没有太直接的联系;补充了生活中的邓小平、记者采访、《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等内容。选取的教学资源有来自教材的,更有来自人物传记、网络、报刊、影视等。如百姓黄四高、陈开枝的话就选自“邓小平纪念馆”网站,视频“关于真理标准讨论”是根据电视纪录片《邓小平》剪接而成,等等。
   对比这两种教学设计,隐藏了不同的教材观。第一种设计虽然看似围绕“春天的故事”这一主题教学,但实质上不过是围绕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的重整。新课程开始实施后,许多老师只关注教材内容怎么变,知识点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体例编排上复杂了还是简单了。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把新课程改革简化新教材改革,把目光聚焦于课本。因为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学始终以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科书奉为圭臬,课本上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始终围绕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分析挖掘,即使有调整也不过是前后次序的重组,有补充也是将课本中的简略知识详细化,教材中的观点结论更是成为唯一的权威性结论。[1]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它是编写者根据自身对课标的理解编写出的文本,教材中的观点通常是主流观点但并非唯一观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以课程标准为主旨,利用教材、网络、图书馆、社区等各种资源为实现课标服务[2]。第二种设计便较好地体现了“用教材”教,不仅仅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和延展,还围绕主题引入课外相关内容对教材进行有益的补充。
  二、是否重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标
   新课程改革与此前几轮课改相比一大亮点在于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依据,它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2]。忽视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失去灵魂的教学,偏离课标要求的教学则如同航船偏离了航线,行得再远也无法到达目的地。
   《邓小平》这课的课程标准是:了解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显然,了解邓小平的主要贡献是基础,感受其精神品质是关键。教材中对邓小平的称谓定位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和“世纪伟人”。伟人伟大在哪里?伟大在能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以其智慧和魄力推动历史的前进。如何帮助学生认识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巨大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必须突出他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以其智慧和魄力推动历史的前进。而《浙江省教学指导指导意见》所明确要求掌握的邓小平主要贡献: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南方谈话、提出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内容在必修课中大多学过,再把重心放在分析“事件如何发生”、“主要内容是什么”上,显然会把这节课处理成复习课,更偏离了课标要求达到的“理解”、“感受”目标,背离了人物史教学的主旨。
   在第一次教学设计时,我并没有关注课程标准,因为以往的教学只需盯着课本、讲清课本内容便可以了,所以尽管专家领导们一再强调课标的重要性、强调省教学指导意见的指导意义,我还是将其置之一旁。由于没重视课标要求,加上受多年历史事件教学的影响,在处理人物史教学中仍以事件为中心。虽然提供了一些图片、文字材料,设计了竞赛抢答活动,但这些围绕的是“事”,学生见“事”不见“人”。邓小平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无从体现,他的胆识、魄力、智慧无法通过他的言行彰显出来。上完课后学生对邓小平的认识只停留在:邓小平主张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是个伟大的人。怎么伟大?体现在哪里?不知道。
   第二种设计则围绕如何体现出邓小平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这一主题进行教学。“解放思想”部分精心选取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再现了文革时期人们对毛泽东的狂热崇拜、文革后思想的僵化、人们的迷惘,以此帮助学生体会邓小平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倡导思想解放的非凡勇气和魄力。在“南方谈话”部分,通过师生对话共同回顾了90年代初期的时代背景,学生认识到在90年代初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以一位长者看似寻常的出行、一番途中感言,为徘徊中的中国指明了方向,体现他的独特魄力和政治智慧。在设计中重视通过情景再现、细节挖掘等手段凸显邓小平的作用,重心定位于“人”,较好地把握住了课标要求。
  三、课程目标是否定位于“三维”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落实知识点为第一要务,备课时考虑最多的是知识呈现方式上的多样性和分析上的清晰透彻,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是:条理清晰分析透彻,知识点落实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激活,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情感是否得到体验,这些都不在教师备课的考虑之中,至少不在主要考虑之中。在处理“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内容上,第一次设计时认为这部分内容在必修课教学时学生都已经学过,只需唤起学生记忆即可,于是将这块内容连同“一国两制”一起设计以竞赛抢答形式让学生回顾一遍。从课堂实施来看,到了小组知识竞赛环节确实是群情激动,你抢我答好不热闹,以至于没法完成最后一部分教学。上完课后自我感觉良好,很满足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气氛的活跃。静下心来深思,意识到竞赛的形式只不过是复习提问的变形,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回忆”层面,连“运用”都没达到,“感受”“体验”更无法实现,这种设计恰恰暴露出重知识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的教学思想。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要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提出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经验,交流彼此情感的过程[2]。在人物史教学中,简单地介绍历史人物的经历、活动、贡献远远不够,机械地按二分法给历史人物贴标签更是灌输式教育,我们期望的是学生不仅仅知道历史人物“做了些什么”,还能理解他“做”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得到一些对自身的发展有意义的启示。对学生来说,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这些伟人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的是他们的名字、贡献,陌生的是他们的生活、精神。如果只是告诉学生伟人的一二三四点贡献,那么在学生的心目中,伟人依然是那么的神圣而遥远,我们只能“遥望”他们。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更多考虑了怎样真正“走近”邓小平,通过“家人”、“自己”、“百姓”、“世界”等不同视角,力图多角度展示邓小平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巨大的历史贡献,学生从中看到了伟人平凡的一面、勇敢的一面、睿智的一面、创新的一面。上完课后让学生写下课后感,学生这样写到:
  吴小如:听完课后对邓小平有了新的认识,以前觉得他是个伟人,但高高在上;现在觉得他也是个平凡的可亲可敬的老人。
  黄崇省:邓小平在70多岁高龄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这么清醒的头脑,能提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这样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主张,真是个超级老人!我爱邓小平!哈哈!
  郑科科:我看过一集有关邓小平的记录片,他还在文革后主张恢复高考,很重视科技和教育,说明他是个很有头脑、有远见的人。
  李姿:我特别佩服邓小平三落三起、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面临人生多次重大打击后总能站起来,还能继续想着怎么为国分忧,真让人敬重!
  ……
  从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调查来看,三维目标有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无限挑战
   自从2006年新课程改革如潮水般涌入我省后,作为一期课改的实践者,我们在努力适应新课程在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也在尽力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教材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相对容易适应,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则总是根深蒂固,它们总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过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改变师生观、教学观,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既要“洗脑”又要“充电”,更要在教学行动中落实,其艰难性不言而喻。但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在新课改大潮中奋力前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
  
  参考文献:
  [1]秦晓华.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教材观[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朱慕菊主编.走近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深度把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和发展趋势,作者选取部分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问卷显示: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下的信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信仰功利色彩明显,对宗教信仰则保持较为宽容的态度等。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建立“一元主导,多元和谐”的当代中国理想信仰结构,进行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准确建构是解除大学生信仰缺失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信仰 大学生 问卷调查
期刊
摘 要:“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这是企业的用人理念。培养学生做好“事”,要先培养学生做好“人”,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共识。笔者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现状的问卷调查,收集、整理资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多渠道探索学校德育教育应对策略,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劳动者。  关键词:道德行为 调查分析 教育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伦理研究作为理论支撑,需要培养具备旅游伦理素质的旅游从业者。作为一所独立设置的旅游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旅游伦理观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针对我院大学生,进行了旅游伦理观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论证,我们提出了旅游道德教育实现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旅游伦理 调查 旅游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设置出版发行与营销专业,适应了我国出版产业化转制、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和实现出版发行与营销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需要。该专业以出版发行与营销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行营销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出版发行与营销技术含量为参数来综合研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并具有前瞻性、技术性、示范性等的特点。  关键词:出版发行与营销 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方位的开放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使我国高等教育融入了世界高等教育。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是实施高校管理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和工作能否有效决定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竞争力。而绩效考核是促进管理提高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最能全面考察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本文在对国内绩效考核机制存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新的绩效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6-106-01     《新课标》在教学前线已实施了若干年,被广大学者接受或发扬。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堂,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没有实质性交流发生的“教学”,是失效的教学。可见,交流是教学实质。它有效地反映了教与学的统一,是发扬教学民主的最基本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过程被看作是一种主客二分为标志的理性认识过程,教学成为一个观念的、确定的世界,与人的现实生活相脱离,人的生命意义和精神成长被忽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是以生存论取代理性至上的认识论,以主客同一的思维方式来把握教学过程。它关注人的完整性,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关注人在精神层面的存在。  关键词:认识论 生存论 生命意义 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 要: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参与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的完成自主学习?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阐述的是由一堂课引发的对此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 有效学习 有效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6-118-02    一、思考背景    现代教育理论提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6-128-01    一、问题陈述   ××是本地学生,他纪律散漫,上课经常开小差,尤其爱讲悄悄话,是本班有名的“话公公”,别的同学认真听课、无人搭理他时甚至能一个人自言自语好一会儿,而一旦你叫他回答问题却支支吾吾,声音低得像蚊子叫。他的话已多到了同学们无法忍受的地步,外出游玩时大家都嫌他啰嗦不愿意跟他在一组。   他
期刊
摘 要: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是经典测试理论中的两个关键指标,对试题分析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EXCEL计算选择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旨在提高试题命制和试卷分析的科学性。  关键词:难度 区分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6-111-01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育统计测量是从试卷的效度、信度及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等方面作评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