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是快乐的,美术学习中的创作更是快乐的,艺术学习的体验同样是快乐的、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需要欣赏和借鉴,前人之鉴,后人须借,大师走过的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用我们的爱心去关心学生、去引导学生,用真心对待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以健康协调地发展,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关键词:绘画 体验 学习 快乐
  
  学习是快乐的,美术学习中的创作更是快乐的。曲曲折折的线,跳跃灵动的点,干、湿、浓、淡变化无穷的墨色,冷暖对比、五彩缤纷的色彩,任我随心组合、自由调配,或是阳光明媚,或是柳絮轻摇,或是满山红叶,或是白雪皑皑。时而小桥流水,时而峰峦叠翠,体会山清水秀,使人陶醉,使人忘怀,这情景交融的境界扣人心弦。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为之倾倒,为之奉献终生而无怨无悔。其情感之真、心灵之善、表现之美,这种忘我的情怀,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美术学习需要欣赏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给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情景,提供了生动可视的艺术世象,它较之文字描述更为生动、形象,易为人们直接感受和了解。高水平的成功之作对人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作品本身包含的情感和态度能帮助人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给人启发和借鉴,激发人的灵感及表现欲望。
  如情景交融的中国山水画,画家把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认识与客观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在画家的心中,千里江山尽收眼底,这种整体博大的审美情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再现。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把自然的景和人造山水、花木与建筑融为一体,根据地形地貌自由布局。其中的“借景”手法,巧妙地扩展了园林景色的空间层次,展示了不同层次的景观画面,增加了景色的深度和广度,把自然景与人工景合二为一,得以极致的含蓄和讲究。在花鸟画中的借物寄情、托物言志更是妙不可言。
  前人之鉴,后人须借,大师走过的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自从摄影机问世以后,绘画的功能就不是再现自然了,我们需要探究、创造和改变,透过物象的表面揭示事物的内在品质,破译这大千世界中种种错综复杂的关联,寻找其中的规律,它对物象描绘的多样性,充满了个性。画家按自己的心绪去理解、去表现它,平静也好,梦幻也好,终以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就看个人的造化了。艺术就是这样的丰富多彩、变化无常。但只要情感是忠实的,表现是直接的,就有艺术魅力,就能引起共鸣,就能打动人、感染人,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这也是绘画的最终目的和最佳效果。
  艺术学习的体验是快乐的、自由自在的,但是现实中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比如我们的艺术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制约和影响,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都不得不把尽可能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考试学科上,这毕竟关系到学生升学的前途,这是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必经之路。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给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学习条件。我们的学生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接受严格的应试训练,学生在入学前还天真活泼,想象力比较丰富,一旦进入学校后,就变得越来越沉闷,很多爱好和情趣随着学龄的增加而慢慢被剥夺而消失,特别是进入九年级后,更是恐怖,从早到晚有做不完的试卷。一张张试卷把充满活力和个性的学生考成了上、中、下几等,考不好的学生度日如年,小小年纪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有时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便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但从未有人去思考和怀疑这八开纸上的几道试题是否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全面素质。假如当年的爱迪生不是母亲的细心呵护,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儿时也是一个不喜欢听课、两眼直望窗外看着美丽景色而幻想的顽童,要不是他父母及时送他到美术学校学习的话,一位天才艺术大师也许早就夭折了。
  相比之下,我们缺少一个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重视个别差异,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充分发展个性的宽松灵活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假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身心彻底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可能个个都思维敏捷,时时呈现出创新的亮点。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但力度不够大,形式主义严重,没有从深层的观念、考试制度上去改变,反而形成了素质教育加应试教育,结果事倍功半,学生书包越来越重,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面对现状,身为教学第一线的参与者深感改革不易,何时才能还学生“自由”,使学生真正回到快乐课堂中来?那只有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用我们的爱心去关心学生、去引导学生,用真心对待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以健康协调地发展,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我,也是班主任中的一员,感受很深刻。班级管理千头万绪,学生思想瞬息万变,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维灵活。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全面了解学生。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体会他们的内心要求。刚接手一个新班时,如果能在很短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来说,就是很高兴的事。这样,既能证明他们在老师心目中的位
期刊
随着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几个方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并运用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现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 丰富信息来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新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
期刊
在许多人的眼中,历史课往往是“教师上课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因此显得枯燥乏味。尤其古代史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很难理解,怎样引导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直是历史学科和广大历史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教学过程,使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已逐渐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这无疑为历史学科和广大
期刊
《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那么,怎样在思品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通过设问激发创造欲望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期刊
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读书,课堂上不能没有读书声。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为养成阅读习惯,非读不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所以,我想,应放手发动学生去阅读,反复地阅读,不能因为读书太浪费时间,或课堂气氛看起来不够活跃、热闹就忽视读这场重头戏。儒家学者认为文章是“读”出来的、“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练”出来的。叶
期刊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可以理解为: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响亮口号,它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针对化学学科,我认为在教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1、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老师可以把准备好的预习题发给学生,或者把下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目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程远离生活实践和具体实际是一个不争事实。本文提出“思品课程生活化”的观点。力求使认知与情感、意志、行为相和谐,促进儿童的心智成熟、习惯形成、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 生活化 认知 情感 行为    一、引子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这一界定驱使许多教师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基础道德是共产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因如此,新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教师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生者,课堂教学也自觉地由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引领者,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要主动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合作、互动的位置上,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