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志在体育

来源 :体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丹先生是我国体育理论界的老前辈,学术研究成果颇丰,1986年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26篇由国家知名刊物《人大复印资料G8体育》全文转载,27篇列入推荐篇目;8篇入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8篇获得各种奖励。韩先生学术观点鲜明,研究逻辑性强,乐于参加学术争鸣,在争鸣中不断追求真知。如今韩先生虽已届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2010年以来,笔者有幸与韩先生保持联系,对韩先生的学术思想有了更多了解。如下是近期笔者以通信的方式对韩先生进行的一次深入访谈。
  张军献(以下简称“张”):韩丹老师,您好,很多青年朋友读过您的文章却不了解您的个人情况,您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在体育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吗?
  韩丹(以下简称“韩”):我1932年3月生于河北省平山县。1946年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华北军区电专、军委通信工程学院等单位任职。1960年由军队转入黑龙江省体委从事宣传、文秘工作。1972年主持创建黑龙江省体育科研所,1979年转哈尔滨体育学院主管马列教学、科研处及学报工作。1984年开始专攻体育科研,发表学术论文。1993年离休,被天津体育学院聘为社会体育研究员。
  著作方面,撰写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大辞典》、《改革开放大典》及《中国宏观政策研究》等书的体育部分;参与《体育哲学》、《第二次飞跃》等书的编写。曾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社科分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我早期的学术成果偏重于宏观体育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传统体育体系的解构。近年来着力对体育、运动竞技、身体娱乐进行分门别类探讨,弄清各自的源流演变、规律本质,完成对新的体育体系的建构。由于身体原因,逐渐减少了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听力不好,不能通电话,再加上没有使用电脑的条件,与外界的沟通就只能回归到传统的书信模式。所以不能接听你的电话,即便我们见面了也只能靠纸笔的方式进行交谈。
  张:拜读了您发表的很多篇文章,为什么您早期成果都是围绕体育体制改革,而近期成果却围绕体育与竞技概念及关系这些体育基本理论展开?
  韩:这么多年来,我所做的一切工作概括起来就是“解构旧体系、建构新体系”。具体来说就是顺应历史发展、打破“总概念体育”或把“体委工作”当体育学术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创新、建构一种科学的与世界接轨的新知识体系。这也是近30年来我的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也可以说是我学术思想的核心。在中国,存在一个把“广义体育”提升为“总概念体育”的体系,这与世界共识是格格不入的。“总概念体育”是工作术语而非学术术语,“总概念体育”所指称的客体对象是体育工作的总体或体委工作的全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存在着这样的社会结构或系统,只有我们国家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为了完成一项特定的政治任务即增强人民体质,而临时组建成的一个组合或人工撮合而成的一个系统。我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着旧体制的解构、旧机构的转换以及“总概念体育”的扬弃展开的。
  破旧立新,第一步是对旧体制的分析和批判。1999年发表《论中国体育:一分为三》,2004年在《谈我国体育体系的根本性变革》中提出否定“总概念体育”,到2009年《论我国体育体制和体育理论的改革创新》,基本完成了批判旧体制的任务。其中《论我国体育体制和体育理论的改革创新》一文对旧体制的形成、内部矛盾及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
  第二步是立新,也可以说是修正“误识”。对“总概念体育”统辖的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健身、娱乐等诸项展开研究,说明这些事项各自的本质和社会任务。首先对什么是真正的体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论我国学校体育新世纪的新纪元》(2000年),经过《世界体育发展趋势和启示与借鉴》(2005年)、《“体育”就是“身体教育”》(2005年)、《论体育的本质和发展》(2005年)、《谈体育概念的源流演变及其对我们体育认识和改革的启示》(2010年),到《论体育》(2011年)基本实现了体育(PE)与“大体育”完全分离的研究。其次,对sport的研究同样经历了旧体系的脱离与新体系的构建的过程。《论sport不是体育》(1996年)和《论sport与体育》(1999年)对体育与竞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000年开始探讨竞技的功能,《论斯泡茨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论我国争光竞技的功能变化与改革出路》、《共和国竞技体育50年的文化反思》,到《关于sport语源和早期词义的探讨》和《论sport的源流发展及当代形态》(2006年),对sport梳理的工作告一段落,基本完成了对sport的系统认识。
  第三步是完善。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主张将身体锻炼或身体练习(Physical Exercise)回归卫生保健体系,提出了《关于全民健身纳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思考》(2008年);身体娱乐(Physical Recreation)回归文化娱乐,撰写了《论娱乐、娱乐业和身体娱乐》(2006年)。经过许多基本概念的阐释,对体育(游戏)史、体育产业等的研究,逐渐实现了对“总概念体育”知识体系的批判、瓦解目标。现在从事的主要工作则是对一些重要课题的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
  张:看您早期的文章,似乎也是使用大体育的概念,您为什么放弃大体育观而接受体育与竞技分开的观点?
  韩: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闭关自守严重,体育学术研究方面与世界的联系很少,理论上非常落后。我们的体育基本理论最早是从前苏联学习过来的,将他们的“身体文化”翻译为“体育”,存在许多的错误。这些年来在体育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是受林笑峰教授真义体育观的启发。我早期也曾使用“体育运动”一词,但是1986年发现,体育与运动是有区别的,到了1989年就提出要将体育与运动分开研究。于是从1994年开始尝试寻找关于“体育”的权威性共识,当时系统介绍了国际社会对“体育”的认识。1999年,连续发表4篇文章介绍国际规范性体育与运动概念。可以说在实现术语的规范使用及学术观点与国际接轨方面,我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过去“真义体育”与“大体育观”之间也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现在总的来看,批评“大体育观”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坚持“大体育观”的人也花样百出,比如早期有人提出“体育概念本土化”的观点,最近有人提出“体育概念结构化”。为什么说“总概念体育”是错误的?其一,从世界体育和运动的发展来看,体育与竞技从来是两股道、两条路,各有各的体系,这是无可怀疑的。其二,现在世界各国也是分别治理,没有把两者混为一体的。其三,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管理的方便,把所属的工作(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运动竞技、国防体育等)综合,起了一个名字叫“体育运动”,这个工作部门叫“体育运动委员会”。又将“体育运动”等同于“体育”,从而把体育当作了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工作概念,就是“总概念体育”。这在工作领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是一个特定时代所出现的一个特殊事项。在那个特殊时代是可以存在的,但历史变了,总体育已经分解了,特别是学校体育已不再构成总体育的组成部分。“总体育”实质上只剩下sport,当然总概念也就失效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总概念体育”,必然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走下历史舞台,这可能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其走向是不可改变的,这在我的论文《论我国体育体制和体育理论的改革创新》中大体作了交代……总之,未来的体育和运动不需要什么“总概念体育”和“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概念”。现在世界已不存在这种概念,这是根本、不可动摇的,这个信念应当坚定。
  张:您是国内较早使用音译“斯泡特”、“斯泡茨”的学者之一,您是怎么理解“斯泡特”的?
  韩:国内对sport的认识存在许多的误区,认为它就是“大体育”。我们在介绍和翻译体育词语时简单化处理,再加上翻译外来词语时的主观发挥,导致sport的中文译法非常混乱,形成了只有国人才可以理解的“产品”。当然这个概念在国际上也存在较多的争论,这就是为什么1974年“国际体育名词术语委员会”会使用英、俄、德、法、西班牙和罗马尼亚6种文字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一书。为了消除混乱的局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概念体系,我通过考证、梳理、解说,介绍了国际体育学界是如何认识体育、运动的。这对于促进我国体育学术研究术语的规范化,推动我国体育科学化的进程是有帮助的。
  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源于游戏,人的一切活动不过是有规则的游戏,sport就是与竞选、战争、外交、商业竞争类似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竞赛。我认为sport实际包含于统一过程的两个阶段,在运动训练阶段其性质是教育,在运动竞赛阶段其性质是娱乐。正是通过人体运动或人体运动中的身体练习(Exercise),他们才有了相互的联系。竞技项目训练的运动动作、运动行为可以作为体育的手段,体育过程也可以采用竞技运动的方式。二者谁也不能取代谁,是具有不同社会职能的两个社会行业。sport属于社会精神领域的娱乐行业,体育则属于强化或优化自身功能结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教育行业。对sport的翻译,从其活动的主体或基本结构成分讲,是通过身体练习进行的训练,可以译为运动。但是从它的社会职能上讲,它是竞赛活动,运动训练只是手段,可以译为“竞技”、“竞技运动”或“赛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如训练或者竞赛——选择译为“运动”或者“竞技”,但绝对不可译作“体育”或“竞技体育”,这是我国体育认识的最大误区。时隔10多年,问题仍然存在,翻译的不对应仍然是我国体育学术研究争鸣不断、不能与国际体育学术研究接轨的主要原因。
  张:近年来您围绕体育概念的源流、发展、演变等写了一系列的文章,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体育的独特的看法,能不能谈谈您是如何认识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的?
  韩:体育基本的含义是系统地利用身体练习的一切形式,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合乎社会需要的生物学潜力的活动。体育就其练习本身来说是生理学的,方法是教育学的,效果是生物学的,组织活动是社会性的,中心是人。体育在19世纪后半期成型于学校教育,这是体育的根本,也是本义的体育或“真义体育”。后来由学校走向社会,与社会上的游戏、竞技、健身等民间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叫做“社会体育”或“大众体育”的复杂体系。部分学者将“physical education”译作“体育教育”造成了体育概念的混乱。运动的蓬勃发展,加上竞赛活动的热烈开展,突破了体育的内容,也带来了10多种术语试图替代“体育”的局面。
  去年我发表了《对我国体育认识和概念演变之起源的探讨》,文章详细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这个概念的时候,把科学语言的科学概念与语义概念混合起来,与日常语言、行业语言、工作语言混搅在一起。最后表达概念的语词脱离了思维中的那个对象而独立存在,导致体育脱离了儿童青少年这个身体教育的特定对象,扩大到社会各种人群的身体活动。这种对体育的无限度理解和过度诠释是导致体育概念混乱的根源。体育的本义是“身体的教育”,指的是在学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的身体成长和发育的教育。这个概念形成于19世纪初,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古代没有产生“身体的教育”,我们翻译西方历史文献时,把西方古代的体操、养生、抚育、锻炼和身体训练等相关的词,都当作了“体育”。在体育诞生之前的活动,虽然具有若干“体育”的因素,但是不能同“体育”混为一谈。
  最近我撰写了《论体育概念之研究》,有2.5万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1)正确的体育概念是科学体育观的核心;2)从“概念”入手:何谓概念,概念的一般特征;3)析解体育概念:何谓体育概念,体育概念的正解或体育的本义,体育与sport的区分,体育概念的语词问题,所谓“元体育”;4)体育的科学概念:关于体育科学概念的若干说明,体育的归属(属概念或上位概念),体育科学概念定义的“种差”,关于本质、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5)结语。希望文章发表之后大家多提意见。
  张:在论述体育和竞技的概念、起源、发展时,您都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都有,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韩:我国现在推行的“体育”即身体教育、运动竞技、运动训练、现代各种运动竞技项目、比赛规则、运动科学理论等等,这一切都不是中国的产物,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概念和活动,它们的根或源都在国外,要想彻底认识这些事物的根由始末,来龙去脉,就必须到国外去寻根究底。而世界上先进国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在发展体育和运动中予以借鉴。我建议青年学者通晓一两门外语,这样就掌握了进入世界学术殿堂的钥匙。如果不能掌握外语,也要广泛收集已经翻译成中文的文献。并且建议对某个学术“说法”的论证,最好有3个以上的依据,迫不得已方可使用孤证。为此要广泛收集世界各国对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成果,只有具备了国际化的眼光,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学术研究重在积累。经过多年的学术研究,我养成善于收集资料,注重用证据说话的习惯。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关于sport概念源流及定义的研究》也能体现这一点。文章有2.5万字,分述了:1)我国体育改革的目标:确立一个完善的运动竞技斯泡特体系;2)sport概念的源流演变:sport的词源、sport概念的演变、现代sport、几点说明;3)sport的传播简述: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希腊等国的情况;4)关于sport概念定义的综述。目前我掌握的学术著作中关于sport术语或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包括综合性定义6项、游戏为主的定义6项、兼具娱乐性和竞技性两种属性的定义6项、以运动竞赛为核心的定义20项。5)我国对sport概念的理解和定义。以后我还将完成一些有综合性意义的文稿。“学如积薪,后来居上”,希望你们能超过我们,纠正我们由于信息缺失造成的错讹,把学术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才是人间正道!
  张:您一向是学术争鸣的积极参与者,曾对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鱼形图”和“网络化”提出质疑;对熊斗寅先生倡导的“大体育观”展开了疾风暴雨般的论辩;对“总概念”、“家族相似”等学术观点展开批评。您如何看待学术争鸣?
  韩:对张发强同志“鱼形图”的批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熊斗寅先生的论辩也有较大的影响。争论的结果是使“整体化”和“本土化”的观点慢慢失去了市场。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学术论辩是为了追求真理,不受人情世故的左右。因为人情关系而失真丢正是人格问题,决不可为。当然在某些情况下采取一些权宜之计,采用一些迂回战术未尝不可,但是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勇于参加论辩。
  我参加过的论辩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我还参加过反对世界大sport潮流的论辩;批判过“家族相似”;也不赞同“体育概念结构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成为别人“商榷”的对象,正所谓“能受天磨是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我始终坚信“真理在手,所向无敌”。最近读了《体育学刊》两篇商榷文章,刘欣然对竞技、游戏有自己的见解,可见概念问题思路、观点多多,趣味亦多多。魏立宇等与《体育不是身体教育》的商榷也作了很好的分析。由此,学术的讨论、争鸣,总是不会停止的。“树欲静而风不止”,需要参加的论辩还是要积极参加。论辩促思考,论辩促探索,论辩是学术前进的动力。你想跳出这个漩涡大约是不可能的,还是要积极应对。
  张:当前国内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像体育概念、本质方面的研究那么多人都在进行,您是如何看待目前国内的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的?
  韩:我国体育理论研究已经落后了,存在许多错误,处在一种作茧自缚的严重状态,亟需一次比较彻底的清理和重构。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在竞技与体育二者的关系方面,目前更需要的是对体育的学术研究,建立自己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创立新的体育理论,真正使体育与竞技分离,使体育逐步纳入教育领域,用教育理论展开论述,还是一个空白。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就必须按照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在国家教育部门的领导下进行活动。以教育为核心价值,用教育学说和理论为指导,从思想、理论上坚决同教育融合为一体。必须破除以sport为核心的扭曲心态,从sport的附庸状态解放出来,向徐英超、林笑峰、吴翼鉴等学习,敢于同sport争夺“体育”话语权。
  总之,中国的体育研究及竞技研究必须同国际接轨。老一代已经难以为事,必须依靠你们三十来岁的这一代,去开拓、发展了。现在看来这是我国体育学术的转折点,即从国内转向世界的转变或转型,是一项开拓创新的建设性工作。我希望青年学者下点决心,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做出一些开创性的工作,拿出一批有特色的真正的学术成果。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韩丹先生年届八旬,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研究激情,近几年更是达到了巅峰状态,有分量的学术成果源源不断。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体育”
其他文献
摘要:乡村是保留武术传统、延续武术文化根脉的重要场域。乡村武术传承人的武术传承策略表现为突出的“情本位”特征:(1)立足乡土伦理,以乡情关照赢得乡村民众的支持;(2)以人情调适社会关系,以获得乡村武术发展的外部支持;(3)以武术情怀形成强大的武术文化传承的道德力量。与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相对,乡村武术传承人的社会行动遵循“文化人”假设,创造以感情维系的延续乡村武术的“意义结构”,成为国家正式制
1951年3月17日,河南大学领导与参加医疗队的全体队员合影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兵朝鲜半岛。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同时,美军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安东(今丹东)地区,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10月8日,中国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对“
摘 要:柔道是由日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柔术发展而来的,纵观柔道转变过程,嘉纳治五郎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教育理念植入柔道当中,使柔道从道场进入学校,为柔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他为柔道注入现代理性观念,吸引了社会诸多精英人物的广泛参与;他用现代体育模式改造柔道传统技法,使其成为一项全世界流行的体育运动;他对道服、仪式、段位制的修正与改造,又使得柔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品牌标志。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剖释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惑与应解决的问题,并以“学校体育学”为例,提出具体实施路径。研究认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着重解决课程教学中重专业素养培育,轻人格修养培育;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价值观培育;重低阶认知培养,轻高阶认知培养的“三重三轻”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沿着课程目标引领、教学目标衔接、教学过程贯穿、课程评价
记得那年,我上大一。东北的夏天,早晚凉爽,可白天一点儿也不输给南方的火炉,我们这些穷酸学生,只能靠满脑子的冷饮来消暑。  临近期末,我着急赶一篇论文,碰巧图书馆停电,找资料的计划泡汤,作业若交不上,挂科加补考,丢人现眼不说,还得交补考费。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遇到困难,自然想到同城上大学的老同学。我飞奔着去找他,他和我穿得幾乎一模一样,大裤衩,无袖圆领T恤,外加一双“叭哒叭哒”响的拖鞋。
摘要: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其对于近代中国体育存在何种态度,其体育思想有着怎样的渊源和特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精武本纪序》是1919年10月孙中山先生在精武体育会成立10周年之际,为画册《精武本纪》所作的序。此序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言论和著述中关于体育最为完整、最为直接的表述,通过此序不仅反映出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视,强种保国、注重发挥体育团体作用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宠坏了我们,让我们越来越懒得出门逛街。为了生存,实体店不得不想方设法来吸引顾客,而他们的法宝,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个性化体验。    最近,美国国家零售联合会在纽约举办了一个展览,不少公司展示了最新的技术。比如,英特尔公司的3D打印技术。他们设计的特殊商务打印机,里面装的不是墨盒,而是缕缕的织线;打印出来的不是有字的纸,而是有型有款的衣服。这
2014年10月29日,新华社发布消息透露,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民政部核实甄别,截至2014年确认公布的抗美援朝烈士为197653名。然而,5年后,笔者受人之托,找到了第197654名抗美援朝烈士。  这位烈士叫陆朝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烈士,唯一的香港籍志愿军烈士。  2019年5月13日,笔者收到新华社国内部崔颖一条短信:香港籍志愿军烈士陆朝华亲属刘青青,希望帮助寻找烈士的部队和烈士的下落
〔摘要〕 随着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行业性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行业协会在产业升级和聚集中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实证研究发现,中关村行业性社会组织在区域自主创新、创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行业性社会组织推动创新发展的经验启示我们,应着力打造提供行业共性服务或共性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对其支持应由“输血型”资助转向“造血型”扶持,完善行业性社会
这是一条暗律:称颂所在,往往也是久慕所在。  悠游日光,栖山宿月的人,自然不会对那半空晚霞和一夜星斗多许誉辞;屡遭爽约失诺的人,就会对轻易而来的盟山誓海半疑半信。拿斑斑往事来饶舌的人,其中自有不舍与沉浸;“人生乐在相知心”常悬嘴边的人,可能是肝胆推诚之人捡不出一二。  有呼有应,有递有接,都是动人的,足以惹出好生羡慕。  奋力喊山,余音纵使一波几折,总会凯归,给出响应。捧手掬月,也能剪得微影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