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热的冷思考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教育应该成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很多中学把感恩教育列入德育工作计划,但若不进行冷静而系统的规划,感恩教育就会变成“洗脚秀”“忏悔秀”“拥抱秀”“下跪秀”等煽情的表演,甚至会伤害学生的自尊,麻痹学生的情感,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在感恩活动现场,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低头认错,学生和家长抱头痛哭的场面。然而,走访调查却表明,感恩活动效果缺少持续性,学生的言行很快就会反弹,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迎刃而解,有些同学和家长对某些感恩活动并不欢迎。身处感恩教育的热潮之中,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冷思考。
  感恩意识的心理机制分析
  感恩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唤起、培养学生对他人的感恩意识,引导学生以适当方式表达感恩之心。感恩的对象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集体、社会、国家。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我们希望每个人心存感恩,互敬互爱,各负其责。对个人的感恩和对集体的感恩有不同的机制,中学感恩教育主要旨在培养中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恩意识。笔者认为,在开展感恩教育之前,必须首先分析个体感恩意识的生成机理。
  俗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人恩惠—产生感恩意识—做出报恩行为,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就其内在机制来说,感恩意识产生于个体与他人、集体的互动之中。简单来说,个体接受了来自他人的关心、帮助、供养、爱护、保护、提拔,个体的某种需要因此得到满足,对施惠方产生一定的好感。在持续的互动过程中,个体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对施惠方的好感不断累积,于是,个体对施惠方形成感恩意识,做出某种报恩言行。
  在人际互动中,个体不能形成对他人的感恩意识,可能与上述过程中的某个或多个环节有关,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解析:
  他人误解个体需要,提供了个体并不需要的东西,个体不会因此而感恩他人。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人给个体提供了某种帮助或者服务,但不能让个体理解这种帮助或者服务的意义,所以,个体不会因此而感恩,甚至心生怨恨。然而,过一段时间之后,个体可能会体会到这种帮助或者服务对自己的益处,此时才会对他人产生感恩意识。
  他人所提供的帮助太有限,不能真正满足个体需要。如富翁偶尔给穷人施舍一顿饭,并不能解决穷人长期的温饱问题。尽管穷人会当面感谢,但持久的感恩意识并没有产生。
  个体对他人所持的期望不切实际,超出了他人的能力。当这些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个体可能会对他人心存不满。
  个体对自己的定位太高,追求永无止境,不能悦纳现有的生活,以致对周围人的善意和帮助缺少感恩。
  个体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服务,在接受他人服务时,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没有对他人感恩的意识,也不会有相应的感恩言行。在等级社会和溺爱式家庭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
  个体用某些方式来表达对他人服务的感谢,但方式不对,被对方视为没有表达感恩,导致双方关系紧张。这种状况相对较少,但中国式的含蓄往往让人们不愿当面表达对他人的赞美和感谢,引发误解。
  个体表达了感恩,但原来的施惠方认为回报不够,个体仍被认为是缺少感恩意识。
  中学生对父母亲缺少感恩的成因分析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与父母亲的关系往往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一些中学生习惯于在言语上顶撞父母,对父母亲的态度有时候到了蛮横的程度。这成为中学重视感恩教育的直接动因。然而,细究起来,中学生对父母亲缺少感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不能一概而论。
  笔者试归纳中学校园里出现的若干情形,创编体现中学生和父母亲之间关系的三个典型案例加以分析。
  【案例一】回想中学时代与父母亲之间的冲突,读大学的子源觉得很惭愧:“读中学时,父母亲总是催促我专心学习,不准我看电视、上网,不准我外出和同学一起玩,年少气盛的我为了争取自由,没有少和父母亲吵架,有时还赌气几天不和父母亲讲话。现在回想起来,父母亲的管束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有时为过去的事情向父母亲道歉,父母亲则大度地笑笑,说没什么。”
  【案例二】小宇经常和同学攀比吃穿用品。父母亲工资不高,几年都舍不得给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却不得不在小宇的要求下隔三差五地给他买名牌衣服。但小宇的要求越来越多,有一次,因为妈妈不答应给他买新皮衣而把妈妈赶出了家门。
  【案例三】伟明的父母亲担心伟明交友不慎,经常盘问他放学之后去了哪里,对伟明的朋友们加以点评,有时还偷看伟明的手机短信。伟明为此感到烦恼,希望父母亲给他更多的自由,可是和父母亲交流时经常会非常急躁,不时和父母亲发生争吵。
  以上案例中的中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对父母亲缺少感恩的问题,但问题的性质不同。
  子源在中学时代与父母亲发生了很多冲突,但进入大学后能够体会父母亲的用心良苦,懂得了感恩父母。父母亲的管束和催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生的自由,违背了中学生的意愿,但就长远来说,这种管束和催促帮助中学生实现了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小宇是极其缺少感恩意识的代表。他习惯于“伸手向上”,对父母亲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不能体会父母亲谋生的艰辛,亲子关系很不和谐,急需感恩教育的引导。
  伟明在普通情况下可能知道父母亲的辛苦,但他与父母亲发生冲突的原因是父母亲把他当小孩子看待,他觉得没有得到平等的尊重。他希望父母亲给他自由和尊重,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这种要求,亲子交流就变成了亲子冲突。
  反观中学生面临的亲子冲突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归类分析。像小宇一样把自己置于被照顾的地位,认为父母亲完全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对父母亲没有丝毫感恩之心的中学生是少之又少的。多数中学生所面临的亲子冲突可以归为另外两类:父母亲当前不能让“我”理解他们为“我”所做的事的价值,不能让现在的“我”感恩,但几年之后“我”在明白道理之后会感谢父母为“我”所做的这一切;父母亲满足了“我”的部分需要(如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但没有满足“我”的另一部分需要(如被“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尊重的需要)。   第一类冲突源于父母亲在沟通方式上存在的缺陷。这与中国家庭的积习有关。很多父母亲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欣赏、鼓励,而是习惯于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指责;不善于清晰地讲道理,而是用“你要听话”“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说法来压服孩子。由此,中学生得到认可和尊重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中学生误认为父母亲蛮不讲理或者不喜欢自己。
  第二类冲突源于父母亲不理解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而父母亲仍然把中学生当小孩子来看待,父母亲的关爱方式不能满足中学生强烈的被尊重和被认可的需要,而由此产生中学生对父母亲的不理解、反抗。而父母亲认为孩子不能体会其用心良苦,批评、指责孩子,双方矛盾进一步加剧。
  此外,很多家庭缺少情感表达的渠道,中学生没有机会向父母亲表达感谢和关心,但往往很容易在亲子相处的时候对父母亲说出过激的话,也会导致亲子之间的紧张状况。
  学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些感恩教育活动因为场面宏大、感染力强而被广泛模仿,堂而皇之地成为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范本。然而,冷静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活动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根本上动摇这些活动的合理性。
  问题一:牵强附会,生硬灌输。
  有的老师让学生将生鸡蛋装在衣服口袋里,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里小心翼翼地行动,防止碰破蛋壳,以此来体会妈妈怀孕时保护胎儿的艰辛;有的老师让学生背上十几斤重的书包,体会妈妈怀孕时负重的辛苦。在学生体验之后,老师诱导学生得出“母爱很伟大”的结论。然而,母亲怀孕时的保胎和负重,与中小学生保护鸡蛋和背书包,有着极大的差异。还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很少和父母亲吵架”时仍然追问“偶尔吵架是因为什么”,将家庭生活中必然发生的亲子冲突引申到学生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主题上,这种感恩活动难免给人以生拉硬扯、生硬灌输的感觉。
  问题二:迫使学生坦露隐私,危及学生自尊。
  感恩活动最具感染力的环节是一些平常很少提到的家庭故事的分享。为了达到煽情效果,教师鼓励、催促学生分享家庭生活故事,其中有亲子冲突的故事,有暴露学生和家长缺点的故事,还有亲人死亡的故事。这些故事会使现场气氛达到高潮,但讲故事的学生却慢慢地低下了头,因为他们将最隐私的故事暴露给了并不一定知心甚至可能是陌生人的听众。尽管我们可以说这些学生是主动上台发言的,但现场气氛、教师的期望都是逼迫学生发言的重要力量;而这些故事被展示之后,学生能否得到全体同学的由衷理解、同情,相应信息会不会被保密,教师并不能确保。
  问题三:避重就轻,缺乏针对性。
  感恩教育所针对的是中小学生(主要是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紧张、冲突频频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中小学生和父母亲在互动过程中的不和谐有密切关系。中小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而父母亲仍然把他们当小孩子来看待,父母亲的关爱方式使中小学生感觉自己不被尊重,由此产生了中小学生对父母亲的反抗;另一方面,家庭中缺少积极的情感沟通,很多父母亲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欣赏、鼓励,而是习惯于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指责,孩子也很难在日常向父母亲表达感谢和关心,但往往很容易对父母亲发表过激的抗议言论。感恩活动往往立足于提醒学生认识到父母亲工作很辛苦,父母亲一直在为孩子无私奉献等事实,但并没有引导父母亲和学生认识到亲子互动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很难产生持续的教育效果。
  问题四:目标错位,表演化成分过重。
  “大声说出‘妈妈,我爱你’”,给爸爸妈妈洗脚,父母和孩子抱头痛哭,被学校看作感恩教育达到目标的标志,然而,这种场面只有宣传效果,缺少实质内涵。面对老师布置的让孩子给父母亲洗脚、捶背、唱歌等任务,父母亲并不领情,他们说:“我们不要求这些,只要孩子好好学习,有出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报答。”固然父母亲也要注意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为家人服务,但教师确实有必要反思感恩教育的目标设定,因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成才成人,才是最能让父母亲放心和欣慰的事情。
  如何更好地组织中小学感恩教育活动?
  中小学感恩教育应该找准亲子矛盾的病因,对症下药,而不能陷入浅层次的感恩意识灌输和煽情表演。笔者认为,中小学感恩教育可以从以下途径加以改进:
  将面向学生的感恩教育与面向家长的家长教育相结合,既要让学生知道感恩,又要让家长理解学生的需要。“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对孩子的爱是真挚、无私的,但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家长要学会改变对孩子表达关心的方式。面对处于青春期和青春前期的中小学生,家长最需要学会的就是放下“家长”的架子,把“孩子”看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从“命令孩子服从”转而做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伙伴,愿意认真听青少年发表意见,友好地提出建议和忠告让他们进行自主选择。当父母亲能够在家庭生活中将引导、教育和尊重有机结合时,中小学生会更加真诚地感恩父母亲。
  将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地进行亲子沟通、恰当地表达情感作为感恩教育的重点。就绝大多数情况来说,学生并不是感受不到父母亲对他的关心,也不是对父母亲充满抱怨和仇恨,导致亲子之间存在隔阂和矛盾的关键,是因为父母亲和学生都不能进行积极地亲子沟通。面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习、练习欣赏他人、赞美他人的积极沟通上;同时,家长教育要引导家长学会用鼓励的话语和充满阳光的笑脸来欣赏和引导孩子,杜绝拿别人的优点来放大孩子的缺点等不当行为。当父母亲和孩子能够积极沟通,让相互赞美奠定亲子关系的基调时,亲子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融洽。
  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恩有关的问题,增长人生智慧。感恩涉及到诸多选择,也涉及到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很多品质。在各种可能的感恩父母的方式中,学生要判断哪一种更适合自己和家庭。以感恩父母为起点,学生要思考人生目标,思考自己对于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责任,进而过一种更加有责任感的生活。
其他文献
"一定会上诉"。这是复旦投毒案中,一审被判死刑的林某某其父亲在编织了28年的梦行将破碎之时,发出的悲情声音,爱子之心,尽在其中。两个家庭,一场悲剧。有声音直指复旦的管理漏
农用拖拉机中直流发电机的故障检查、拆卸前和拆卸后的检测方法及故障原因分析。
泰山之所以为五岳之尊,不仅仅是其山势高大雄伟,更多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数千年来,不论是帝王封禅盛典,还是历代名人骚客的痴迷推崇,无不显示着泰山精神文化的深邃和博大。对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求明确后,作为对长江中上游环境影响最大的大城市,转型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如何借助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劲动力,走集约发展之路,使这些城市既能保持较快发展,又能显著提高质量效益,最终能够实现绿色宜居,既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城市跨越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长江中上游大城市集约式扩张,至少可以从六个方面推进:  把不分层次地集聚要素数量,转变为着重集聚中高端要素。随着长江中上游大城市
摘 要:过去提高小麦产量主要靠提高小麦的收获指数而不是通过增加生物量。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收获指数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增加生物量来提高小麦产量。光合能力和效率是光合能力提高的瓶颈,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在其他因素不受限的情况下提高光合能够增加作物产量。由于在整个生长季节和作物冠层都存在碳同化,所以光合速率的小量增加会造成生物量的大幅增长。本文综述了提高小麦光合途径的一些研究现状,以期为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
对拖拉机噪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排气噪声、正时齿轮噪声、风扇噪声和机械噪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降低拖拉机噪声的方法。
10月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主持会议并讲话。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西周即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9月20日午后,当我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震中考察团”进入萝卜寨时,曾被大地震完全毁坏的盘山公路,早已恢复畅通。站在一排村民用木板和篾席自建的地震棚前,时近农历秋分的萝卜寨,峰峦之下,仍酷日当头。炎炎的阳光,仿佛仍依依不舍夏日的雄劲与肆虐,而孟夏之初那场地震带来的让人刻骨铭心的悲壮之气,仿佛也融入了此刻丝丝隐秘的光线之中,它们从天而降,像一把锋利的剑,一支疾飞的矢,沉痛地打在考察团的每
一场场“冰桶挑战”红爆网络,被“冰桶挑战”捐助的“渐冻人”引发全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