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问题教学,是实现素质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教学的开展
1.激发学生提问
历史是生动的、具体的,一系列历史现象的展现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比如可以通过旧知、日常现象巧妙设问。在讲鸦片战争时,可以设问“禁烟运动引起了鸦片战争吗?”等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还可以通过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带着问题、带着疑惑、带着好奇心来学习新知识。
2.解决问题
通过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多种方式多方位交流、解惑,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探索并对问题解决结果进行评价。如讲鸦片战争时,在学生感知教材后,提出“如何评价林则徐和禁烟运动?”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再由学生上台解答、反问、质疑,当小老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开讨论以深化认识,产生新问题。
3.产生新问题
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必将产生很多新问题。如上鸦片战争时,学生进一步提出“在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为什么由英国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以便更好地掌握课内理论性的知识、解题思路。这样,又进入下一轮问题教学的循环,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二、问题教学的环境
1.建立融洽的氛围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提问欲望,能不能提出问题,敢不敢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学生总认为教师是正确的,教师能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放下为人师的架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提问习惯。
2.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上课之前印发相关的课外读物,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地理大发现》、《哥伦布评价小议》等课外读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强知识和能力的潜在扩张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条件的话可走出去或请进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或敏感性。
3.教师的问题引导
教师要求学生能问、敢问、会问,首先自己应具备问题意识,能够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让学生去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诱问;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历史教师尤其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建立“大历史”观,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历史,剖析历史,获得真知。
三、开展问题教学的体会
1.学生由不敢提问向敢于提问转变
有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以及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教育环境的培养与熏陶。现今课堂教学中,学生明显敢问了,不仅敢质疑同学、老师,而且敢质疑教科书、资料书。如关于西康省的小错误,中国红军长征路线图仍标有西康省,而实际情况却是当时西康尚未建省。
2.学生由不会提问向会提问转变
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在问题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问题的分类,加强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明确提问的技巧和方式,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拓展思维,使学生会问问题。多鼓励学生问高水平的各种问题,如发现型、研究型和创造型问题。如“‘何梅协定’为何用引号?”“李鸿章是历史的罪人,抑或是中国近代化的有功之人?”“秦始皇吃过葡萄吗?”等等,高水平问题的提出无疑说明了学生知识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了提高。
3.学生由厌烦提问向乐于提问转变
经过问题教学后,提问已不再成为学生的一项任务或一种心理负担,而是一种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手段了。很多学生变得喜欢问问题,变得更关注历史了。如“明成祖为何七派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明朝一个个皇帝如此短命?”“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真有其事吗?”“岳飞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抗金英雄?”学生不断在提问中提高自己,锻炼自己,掌握新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文明历史发展中永不磨灭的轨迹,时代呼唤创新,中学历史教学更需要创新,问题教学模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教学之路。
(责编 庞丹丹)
一、问题教学的开展
1.激发学生提问
历史是生动的、具体的,一系列历史现象的展现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比如可以通过旧知、日常现象巧妙设问。在讲鸦片战争时,可以设问“禁烟运动引起了鸦片战争吗?”等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还可以通过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带着问题、带着疑惑、带着好奇心来学习新知识。
2.解决问题
通过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多种方式多方位交流、解惑,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探索并对问题解决结果进行评价。如讲鸦片战争时,在学生感知教材后,提出“如何评价林则徐和禁烟运动?”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再由学生上台解答、反问、质疑,当小老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开讨论以深化认识,产生新问题。
3.产生新问题
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必将产生很多新问题。如上鸦片战争时,学生进一步提出“在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为什么由英国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以便更好地掌握课内理论性的知识、解题思路。这样,又进入下一轮问题教学的循环,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二、问题教学的环境
1.建立融洽的氛围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提问欲望,能不能提出问题,敢不敢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学生总认为教师是正确的,教师能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放下为人师的架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提问习惯。
2.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上课之前印发相关的课外读物,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地理大发现》、《哥伦布评价小议》等课外读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强知识和能力的潜在扩张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条件的话可走出去或请进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或敏感性。
3.教师的问题引导
教师要求学生能问、敢问、会问,首先自己应具备问题意识,能够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让学生去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诱问;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历史教师尤其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建立“大历史”观,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历史,剖析历史,获得真知。
三、开展问题教学的体会
1.学生由不敢提问向敢于提问转变
有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以及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教育环境的培养与熏陶。现今课堂教学中,学生明显敢问了,不仅敢质疑同学、老师,而且敢质疑教科书、资料书。如关于西康省的小错误,中国红军长征路线图仍标有西康省,而实际情况却是当时西康尚未建省。
2.学生由不会提问向会提问转变
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在问题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问题的分类,加强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明确提问的技巧和方式,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拓展思维,使学生会问问题。多鼓励学生问高水平的各种问题,如发现型、研究型和创造型问题。如“‘何梅协定’为何用引号?”“李鸿章是历史的罪人,抑或是中国近代化的有功之人?”“秦始皇吃过葡萄吗?”等等,高水平问题的提出无疑说明了学生知识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了提高。
3.学生由厌烦提问向乐于提问转变
经过问题教学后,提问已不再成为学生的一项任务或一种心理负担,而是一种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手段了。很多学生变得喜欢问问题,变得更关注历史了。如“明成祖为何七派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明朝一个个皇帝如此短命?”“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真有其事吗?”“岳飞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抗金英雄?”学生不断在提问中提高自己,锻炼自己,掌握新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文明历史发展中永不磨灭的轨迹,时代呼唤创新,中学历史教学更需要创新,问题教学模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教学之路。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