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能力

来源 :启迪·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2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怎样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悬念性、发散性、阶梯性、陷阱性、开放性等的问题情境,并加以恰当运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诱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问题情境 激发 探究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所以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皆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它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大量事实表明:学生的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的创新冲动,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 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悬念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物理问题,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大胆的思维、猜想、探索 ,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以依据内容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创设“悬念性”的问题情境。
  在进行“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选取一合适的漏斗,喇叭口朝下,将一乒乓球放入其中,问学生:“对着漏斗嘴使劲向下吹气,乒乓球会怎样?”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会掉下来。”但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这一“悬念”情境使学生的大脑里马上产生了兴奋剂,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学生们都希望揭开其中的奥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阶梯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水平,设置一些循序渐进的问题,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让学生从克服困难和自己探索中形成排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在学生原来认知的知识基础上构建“阶梯性”问题情境,学生不会觉得有认知冲突,便于接受,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找到了解答此问题的新颖方案之后,求新、求异、求巧的思想意识更加坚定,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假如一上来就要求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实验,那学生将是无从下手的,可这样来设置问题情境: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如: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因为人走在有水的路面上容易滑倒等等)
  2.如何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呢?(学生自然联想到“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并以此为解决的钥匙,设计实验步骤,开展实验研究。)
  3.如何测量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引导学生联想到二力平衡的知识,当木块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就等于摩擦力。)
  4.从实验研究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学生从实验记录的数据中可以归纳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实验中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操作上需注意哪些方面呢?(学生仔细回味本实验设计的缺陷和疑点,如:用手拉动时候无法确保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应加以改进等等)
  通过问题(1)—(4)的设置,随着教师精心设计“阶梯性”问题地不断提出,加上教师适时、适量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问题迎刃而解。而问题(5)的设置,更有助于学生对探究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改进,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 创设“发散性”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问题情境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决与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
  创设“发散性”问题情景,可以引发学生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可能简单,又可能复杂;可能周密,又可能偏颇。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可以防止学生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培养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了“托里拆利实验”后,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提出发散性的问题:(1)把玻璃管子倾斜或换用其他形状的管子,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吗?(2)把玻璃管上提或下压(玻璃口不离开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吗?(3)若实验时玻璃管中有少量气体残留,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会怎样变化呢?(4)如果把实验由平原地区移到高原地区,情形又是如何呢?(5)在实验中,如果在玻璃管顶端开一个小孔,水银会从小孔喷出来吗?(6)在实验中,如果把水银换成水,结果会是怎样的?这一系列就近“发散”的问题,不仅使知识上下贯通,让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理解的更透彻,而且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的设计“发散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   四、创设“陷阱性”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一些知识点是进行照本宣科的正面讲述,往往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的地认识、深刻地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可在介绍正确思维过程的同时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误入歧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掌握知识点。
  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将物体缓慢的放入水中,但又没有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可以提出问题:“在这实验中,我们发现不但V排在变化,而且深度也在变化,那是不是可以说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受到深度的影响呢?”学生思考后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此时教师就可以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同时改变浸没的深度,发现物体所受的浮力不再发生变化。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原来V排的大小是由物体在液体中“侵占”的空间来决定的,与深度无关。
  教师提出错误的猜想,设计一个“陷阱”,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可以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理解。这样的学习,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五、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开放性问题情境,是指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后,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渠道地探究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探究思维进一步发展。
  如在学习了“测量固体的密度”这一内容后,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问题:“现有天平、量筒、烧杯等器材,请设计多种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的方法,要求:说明测量方法及所测液体密度的表达式,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哪一组的方法好。”于是学生情绪高涨、讨论热烈,纷纷献技献策。
  方法一:先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1,再加入未知液体测出总质量m2;然后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体积V。
  方法二:先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未知液体测出其体积V;再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液体全部倒入空烧杯中测出总质量m2。
  方法三:先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未知液体测出其体积V1;再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部分液体倒入空烧杯中测出总质量m2;最后测出量筒中剩下的液体的体积V2。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后得知:由于未知液体在倒的过程中无法全部倒干净,所以方法一和方法二都会导致实验结果有误差。
  正是这些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开放性问题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获得有关的知识、方法与技能,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机,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学素养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创设的情景,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培养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庄洪辉.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探究动机[J].中学物理,2008.11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出版社,2003.1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似品茗,勿需三杯两盏便满口留香、沁人心脾。然而很长的一段时间,语文教育中的阅读并没有让人咀嚼英华,功利性的读写、分析使阅读支离破碎,也使阅读背弃了人文的初衷、舍弃了诗意的精神陶冶,不可避免地沦落成苍白孱弱的面貌。面对语文教育的尴尬,重拾语文的人文性被提上了日程,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文阅读中的自主性同样不容忽视。  [关键词] 人文性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中外文学源远流长,优
期刊
叙事学提供了一条细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层结构的途径。《社戏》是鲁迅1922年10月的作品。本文就其情节做了浅层分析。  (一)讲的故事:叙述者"我"在不同时期三次看戏的人生经历。  (二)讲的方式。小说是一门加工处理素材的艺术。  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我”和主人公“我”的视角,没有全知视角。  小说重选材,也讲究身材比例,情节详略的安排和隐含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前两次长大后在北京看京剧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及其开发的一系列新教材始终贯穿着一条基本的指导思想:通过问题,特别是问题串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活动,不断揭示数学本质、建立数学理论.日常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知识的发生过程,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上的低效、无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怎样创设有效的
期刊
巴恩·戈利亚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利亚妮任何她真正需要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观和自尊心,而单交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助长生命。语文,更适合滋润生命的成长。  一、语文课堂,应是滋润学生生命成长的绿洲  1.生命需要在教育中成长  生命存在的意义是生命的发展,生命发展
期刊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不仅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础单位,也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首要阵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体”。可见班集体绝不仅仅是学习生活的场所,而应成为学生灵魂成长的乐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孩子的精神成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建设一个有益于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班集体?第一年工作的我一直在思考、探索着……  一、化作同心圆,携手共成长:我的班级文化建设 
期刊
[摘 要]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阶段。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不是单靠课上老师的教授,是和幼儿的生活、游戏密不可分的。此时,学习化区域活动便应运而生。学习化区域活动是正式活动的延伸,相比正式活动,学习化区域活动更为开放、宽松,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开展活动。那在学习化区域活动中,教师到底应该投放什么样的游
期刊
[摘 要] 校园文化景观是经过各方呕心沥血、精心设计建造的产物。我校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文化创建特色校园。从外形上来讲,它通过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结合,极具建筑之美、人文之美;从内在表现形式上来讲,极具艺术之美、和谐之美。两者完美的组合起来,成为充满各种美感的具体体现。它以静静的外在形态感染着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师生在科学知识与艺术魅力的草原中自由驰骋,达到理性与感性思维的
期刊
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从童话开始的。也可以这么说,每个孩子的童年本身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童话故事。让孩子爱上阅读,就要从童话阅读开始。童话阅读习惯的培养,将是整个人生阅读习惯的起始环节。因而,低年级孩子的童话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孩子童话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家长的积极引导与有效指引,才能帮助孩子爱上童话,爱上那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然后与童话一起共舞,为精彩丰实的人生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将童话
期刊
一、案例展现  1.第一次教学片段  教师黑板上板书:,提问:这是什么数?  生齐答:分数。  师:你们知道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分数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产生……  师:能利用学具袋中的图形,说明 的意义吗?(学具袋中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1个。)  学生操作,并用黑色记号笔画出阴影,表示 。  师:为什么它表示的是 ?  生1:通过对折,我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
期刊
【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关于“知识结构”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层面上,缺乏对知识结构内涵的深层次的认识。如果我们跳出知识点教学的认识框架,以一个教学单元的整体视野,透过这些教学单元或教学长段中一个个知识点不同的表面,就可以发现这些知识点之间还存在多维的内在结构关系。  【关键词】 单元主题 依托 构建 教学模式  “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在通盘考虑《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