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那么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张扬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应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这样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高度地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而创新精神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呢?
不断创设疑问情景,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碱溶液,那么的水溶液的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呢?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例如:诺贝尔历经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现代家具业所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有机化学里的“高分子智能材料”“氢是未来理想能源材料”等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三、灵活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能力,即是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即是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中小学科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气体燃烧的火焰时联想到,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联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如何处理。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不存在,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將会变成怎样?讲到氢原子的结构时,为什么电子受到核的吸引,不掉进原子核内而在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学生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加以肯定、称赞,因为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晚会中经常出现的一则谜语:“一刀砍断后只有一节,是什么?”一刀两断这是天经地义的提法,已是一种顽固的思维定势,若冲不出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很难得了谜底。再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物质发生变化,从加入的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所以一般学生只分析溶液的反应得出一个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而忽视了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漏了“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的现象”。
(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可只提供药品、仪器,让学生自行设计氧气的发生、收集并检验的整个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应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这样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高度地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而创新精神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呢?
不断创设疑问情景,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碱溶液,那么的水溶液的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呢?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例如:诺贝尔历经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现代家具业所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有机化学里的“高分子智能材料”“氢是未来理想能源材料”等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三、灵活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能力,即是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即是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中小学科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气体燃烧的火焰时联想到,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联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如何处理。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不存在,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將会变成怎样?讲到氢原子的结构时,为什么电子受到核的吸引,不掉进原子核内而在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学生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加以肯定、称赞,因为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晚会中经常出现的一则谜语:“一刀砍断后只有一节,是什么?”一刀两断这是天经地义的提法,已是一种顽固的思维定势,若冲不出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很难得了谜底。再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物质发生变化,从加入的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所以一般学生只分析溶液的反应得出一个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而忽视了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漏了“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的现象”。
(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可只提供药品、仪器,让学生自行设计氧气的发生、收集并检验的整个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