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史话

来源 :中国瓜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d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马铃薯与我们的生活
  
  马铃薯(Potato)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别名土豆、地蛋、洋芋、山药蛋等,与番茄、辣椒、茄子同属于亲缘关系较近的茄科。所不同的是前3种是以地上部所结的浆果为产品,而马铃薯则是以地下部块茎为产品,是一种营养全面备受人们青睐,既可当粮又可当菜的食品。从构建人体细胞的蛋白质和产生热量与能量的淀粉来说,马铃薯都优于谷类作物和各种蔬菜。在愈20种人们经常食用的蔬菜中马铃薯含钾量最高。1个150g重的薯块,含有多达6.2mg的钾,相当于人体每日建议摄钾量的18%。同时马铃薯还是膳食纤维的来源之一。同样150g重的薯块含纤维素达2g,约为人体每日需要量的8%。马铃薯还是具有饱腹感的食物之一,这对爱吃又想瘦身的人来说可谓一种一举双得的好食品。据英国约克测试公司食品测试结果!在各种食物中对马铃薯不耐受的人不到1%,其原因从马铃薯块茎组成来看,除环壁外其他都是薄璧细胞,其内含物几乎全能被人体吸收。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若干人编成2组,1组膳食以牛排为主,另1组以马铃薯为主,3个月后2组人体重相当。
  由于马铃薯是一种营养全面易消化的廉价食品,难怪有些国家和地区把它当做主食。前苏联马铃薯的年人均消耗量约占蔬菜总量的64%。荷兰占49%,我国山东、河南等地人均年消耗量不足5kg,占蔬菜总消耗量不足3%。多数欧洲人把土豆当做餐餐必吃的食品,有人戏称前苏联把“土豆烧牛肉”当做进入共产主义幸福生活的象征。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2008年定为“马铃薯年”,联合国用一种农作物命名为1个年份,在历史上只有过1次,那就是2003年国际水稻年。据联合国有关专家称:今后解决粮食危机马铃薯首当其冲,在人们合理膳食中,马铃薯又是当之无愧的健康食品。因此,他们称马铃薯为“隐藏的宝贝”。
  
  2 马铃薯的起源和传播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秘鲁、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区,为当地印第安人所驯化。据智利所发现的史料证明,马铃薯在当地种植有4000~5000年的历史。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陆续把马铃薯带回欧洲并传向世界各地。1590年传入英格兰,历经200余年才遍及欧洲;1621年传入北美洲,17世纪末传入印度、日本;1650年传入中国。1700年福建省《松溪县志》有关于马铃薯栽培的记载。到目前马铃薯的种植区域从北纬70°(挪威)到南纬50°(阿根廷南部)。从平原到海拔4000m左右的高山,几乎都有马铃薯的种植。我国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华北北部这些夏季气候较为凉爽的单季作区;以及黄淮、长江流域的一些山区、丘陵区。平原区多为双季作区。例如河南省西部山区的卢氏、栾川利用当地凉爽的气候特点与玉米套种。是该地传统的种植习惯。近些年为了提早马铃薯的上市时间,在平原区利用大棚、中拱棚、地膜覆盖进行保护栽培。使马铃薯上市时间提早到5月初,卖出了好价钱。
  马铃薯是一种易种、省工、保收的作物,所以农民愿意种:它又是一种营养全面,容易消化吸收,不会对肠胃造成负担的食物,所以人们愿吃。马铃薯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它可以说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食物。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与人类相随相伴已有数千年;说它现代,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人喜食,吃法多样,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食物。
  
  3 马铃薯的故事
  
  马铃薯的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种植面积最大、分布面积最广、食用人群最多的食品,其中还有一段道不完的历史沧桑,早在公元前2000年马铃薯在古代南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丰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因此。当地人认为马铃薯有灵魂,把它奉之为神。当马铃薯严重减产时,他们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宰杀牲畜甚至男女幼童来祭奠,祈求马铃薯神的保佑获得丰收,这种习惯直到欧洲人进入新大陆某些部落依然保存着。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富饶美丽的美洲新大陆后,人们才开始在文字上对马铃薯栽培有所记载。随着欧洲殖民活动的不断加剧,马铃薯做为一种战利品被带回欧洲,但当时只是作为观赏植物观花看叶。整整100年人们对它的食用价值了解甚少。有人生吃。有的吃它的浆果。后来慢慢地煮熟吃、烤着吃。直到1765年,法国《大百科全书》中还把马铃薯列为“粗糙的食物”、“只配给下等人充饥或作饲料”。
  18世纪后半期,欧洲出现了1次罕见的大灾荒,马铃薯因具广泛的适应性、高的产量、可口的味道和好的耐贮性,在这次灾荒中大显神威。人们开始对它加深了认识并有了感情。但是马铃薯在欧洲推广,平凡的农学家巴曼蒂埃还有一份功劳。当他认识到马铃薯的利用价值后,就千方百计地请路易十八到他的马铃薯种植园参观,并让他亲手犁一犁、种一种;在宫廷宴会上他奉献了马铃薯花枝,还用马铃薯做了20多种美味佳肴供品尝。他还在巴黎郊区指导马铃薯种植,并出现了每hm2产量8800kg的丰产田。更为有趣的是,18世纪前马铃薯在法国得不到推广,牧师称它为“魔鬼的苹果”,医生称它有害健康。为了让人们种马铃薯,他在自己的马铃薯种植园内,白天请士兵把守夜晚撤走,这种“严禁”的看管使一些人产生了好奇心,在夜深人静时就偷偷地潜入园内扒几个薯块种到自己园中。巴曼蒂埃利用了人们的这种逆反心理,对马铃薯的推广普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 关于马铃薯的退化问题
  
  马铃薯在我国中原地区种植已有百年历史。解放前在豫西山区的卢氏、栾川,由于当地具备马铃薯生长的适宜气候条件,种植方式虽属于粗放型,但仍能取得理想的产量,所以群众形成的每年必种的传统习惯沿袭直至。沿黄淮平原区,由于气候炎热。尤其在5~6月份结薯期,马铃薯难耐当时的高温。常因感染病毒而退化,不但产量低。且不能作为下一季用种,因此,上世纪70年代前平原区种植,每年都要从东北、西北等冷凉区调适宜当地种植的早熟种如白头翁等,春季种植夏初收获,667m2用种量100kg,667m2产量500kg左右。效益太低而难以推广,影响了马铃薯的发展。每年从外地调种种植“当年好”,如果自己留种继续种植,结果是“第2年孬,第3年变成枣”,几乎没产量。因此,中原区自己留种退化问题难以解决,就成为当地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于马铃薯退化问题百年前也曾引起很大争论,世界上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形成了三大学派:第1种是衰老学派,认为马铃薯由于长期利用薯块(切块)进行无性繁殖,造成生理年龄逐渐加大,使细胞内部生理机能逐渐衰老导致退化;第2种是高温学派,认为块茎上的芽在生长或贮藏中受到高温危害,使芽生长锥细胞发生阶段性衰老,其依据就是马铃薯的适生区都在冷凉区。第3种是病毒学派,认为由于马铃薯长期遭受病毒感染,病毒通过块茎传递使毒量逐渐积累,最终导致退化日渐加重。它的试验依据是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1 位荷兰科学家,把从已退化土豆上取下的芽子嫁接到未退化的块茎上。种植后发现也退化了。1935年,美国人把烟草花叶病毒提纯接种到未退化的马铃薯块茎上,结果造成马铃薯退化减产。
  三大学派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都不能完全对退化问题做出客观解释。因此,有人在完全隔离无传毒条件下,把不带病毒的种薯种在高温区,结果产量比适温区低好多,第2年把所收薯块种在适温区,马铃薯奇迹般地恢复到正常产量。通过以上试验可以说,对喜欢在凉爽环境下生长的马铃薯而言,高温影响了它的生长,故产量下降,但这种影响并不传给下一代。还有人用不带病毒的无毒薯在严格隔离无传毒环境下,在3个不同生态区种植了8代,马铃薯均未退化,当人工接种病毒后第2年就出现退化,尤其在高温环境下退化更为严重。综合三大学派的观点。再结合多人做过的试验,目前大家对马铃薯退化原因已有了一个共识:即病毒是引起马铃薯退化的内因。不适宜生长的高温环境是引发退化的外因,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当环境不适宜时。马铃薯自身的代谢处于劣势,抗病毒能力减弱,而高温又适宜传毒的蚜虫活动,适合病毒的增殖,使病毒的代谢机能处于优势。从而抑制了马铃薯自身的代谢,在这种环境下出现退化是顺理成章的事。人们要控制退化一是切断毒源防止感染,二是将马铃薯种在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中躲避高温。目前我国西北、东北冷凉地区,1个薯块重250g以上,就是利用这些地区的环境优势即凉爽的温度、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和充足的肥水管理,使马铃薯自身的代谢机能始终处于优势,抑制了病毒的发生发展,使其处于潜伏状态,不会对马铃薯生长带来大的影响,从而获得高产。目前马铃薯栽培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每年向全国各地提供大量商品薯和种薯。
  这些年平原区从冷凉区调不退化或退化极轻的种薯,在当地采取早种、精管、多施肥、覆地膜等方法,667m2可产马铃薯2000~2500kg,产值近2000元。
  
  5 马铃薯在中原地区的推广
  
  河南省平原地区的马铃薯生产,由于气候原因过去始终是萎靡不振。1958年郑州郊区技术员刘汉德从安徽引进界首红品种进行双季栽培,在古荥与棉花、玉米间作套种,并从中选出了不同性状的单株进行繁殖,取名古荥红推广。后又从古荥红芽变中选出玖魂眼、黄茹2个品种。这些早熟品种因生长期短,在春季早种的情况下于6月初炎热来临前收获,可躲过高温危害,仍可减轻退化,并保证一定产量。
  自己留种在中原地区炎热的初秋(8月上中旬)还需进行1次秋播,当时高温多雨,切块后播种,薯块在高温多湿的土中极易腐烂,缺苗率40%~50%,群众称为“春天收秋天丢”,主要丢在缺苗断垄上。如何解决秋播缺苗问题,又经过多方探索,终于总结出采用36~50g的小整薯不切块。播前用赤霉素(920)浸种,解除休眠后将其埋入湿沙中催芽,出芽后带芽直播获得成功。
  为了培育出适宜中原地区春秋两季栽培的早熟抗退化品种,郑州市蔬菜研究所以靳福为首的马铃薯课题组从1972年开始经过愈10年的努力,相继推出了郑薯2号、3号、4号、5号、6号,为中原两季作区马铃薯的发展立下大功。有了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进行整薯直播。再加上一系列配套技术措施,使中原两季作区马铃薯在近20年中始终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马铃薯性喜冷凉,实践证明长期在一个温度变化不甚稳定的环境中生长总会出现一些退化迹象而影响产量。为了恢复马铃薯的种性,使已退化的马铃薯焕发青春,重新恢复它应有的生产潜力,我国许多科研单位进行了茎尖脱毒结合组织培养,进行原原种或原种繁殖,然后推向生产,使马铃薯生产又跨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些年两季作区除自繁自种外,一些地方每年冬季从冷凉地区调回适宜当地种植的早中熟品种如克新系列进行早春播种,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南阳市及周边几个县每年都从外地调大量种薯,春种地膜栽培667m2产量2000~2500kg,效益可观,带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服务质量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实行质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应注意处理好图书馆内部以及图书馆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各种关系.
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民本主义为根本出发点,重视对人民的道德教化和统治者的道德垂范,把法律作为实行德治的必要补充和重要保障.尽管它具有历史的
设施蔬菜在河北省种植已相当普遍.但在衡水市栽培的历史不长.很多生产者对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掌握得不够好.在生产中存在着诸多误区.习惯重复一些看似正确其实很不妥甚至有害的农事
写作学科兼有双重属性,它既有完整、自足的理论体系,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写作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文章的构成以及文章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而另一方面,写
香雪儿甜瓜系兰州市种子管理站于2001年育成的厚皮甜瓜新品种.雌花开放至果实成熟30-35 d.果实圆球形,果皮白色,果面覆稀疏网纹;果肉白色,肉厚3.8-4.2 cm,肉质细嫩,汁多味甜,
随着全球信用经济狂潮的到来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已逐步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以资信、产品质量、服务等为主体的企业信用体系,越来越成为中国
田式国教授,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人,1945年10月1日生。1968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一直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1993年调入山东教育学院外语系,任教至今。2003年晋升
目前在我国西瓜、甜瓜上发现一种由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 引起的新病害, 农民视为“瘟疫”, 在一些瓜产区造成重大损失。本文将概述该病毒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  CGMMV 于1935 年在英国的黄瓜上被发现和报道, 目前在英国、希腊、罗马尼亚、匈牙利、印度、沙特阿拉伯、丹麦、德国、俄罗斯、保加利亚、捷克、巴西、爱尔兰
地方教育类报纸是中国报纸方阵中一支重要方面军,为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综合类报纸和有些行业报相比,某些地方教育类报纸还有明显
中蜜1号网纹甜瓜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共同选育的网纹甜瓜品种。该品种适宜各地春秋设施栽培,果实发育期40-45d,圆或高圆形果,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