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装配式建筑物的前景预测及发展

来源 :名城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lin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基于新型装配式建造技术出发,以可持续技术为辅助而得以实现,对比传统建筑施工工艺可以发现,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建筑行业在周期、生产效率、劳动强度等方面的不足,以流水线生产方式为支持,来对建筑构配件加以预制,运送至安装现场,以“搭积木”的方式来进行拼接安装,并且具有环保节能可持续性的优势;透过装配式建筑得以窥探现代建筑产业化特征。通过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促进了建造速度的快速提升,对于施工现场所造成的污染较小,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现代建筑行业也因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而逐步发展。立足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就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阐述,把握装配式建筑特征,进一步探究其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国家政策;建筑特点;发展现状
  
   引言
   建筑工业与装配式住宅发展;当代先进的生产方式,致力于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建造方式的转变,推进技术革新,全面提高技术质量。
   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住宅发展;不可以仅仅将工业化看作是施工技术问题与方法问题,要体现合理化、组织化、标准化,实现建筑生产建造为中心的设计生产、施工集成建造等完整系统。
   建筑工业与装配式住宅发展;应解决我国建设方式造成的寿命短、耗能大、存在质量问题并且造成资源浪费等,提高建筑全寿命周期的长久品质与价值,从根本上减少不必要的资源与能源消耗,对于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住宅产业化的要性
   建筑行业发展阶段,以住宅产业化作为一个重要趋势,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建造大量的建筑,目前年度新建建筑数量在世界居于首要地位,约达到20亿㎡,在全世界年度新建建筑中占比接近40%,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水泥与钢材来看,其实际消耗量约为40%,预计这一过程还要持续25一30年。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所采用传统的建造方式,带来的却是高能耗和高消耗,据统计建筑能耗和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约30%,城市垃圾总量中建筑垃圾占比约为30%一40%,装修占6%左右,传统的建造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我们改变建造方式,优化施工阶段,对资源消耗加以合理控制,只能采取装配式施工。
   全球性气候变化大环境下,我国制定了节能减排目标,强调对比2005年的减排目标,2020年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需下降40%-45%。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筑行业将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转变传统资源消耗状态,促进低碳环保的落实,真正实现节能降耗,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所谓装配式建筑,是一种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基于装配式建造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所实现的。装配式建筑性质为工业化建筑,其在房屋建造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一是系统化设计,其二是模块化拆分,其三是工厂制造,其四是现场装配,致力于以工厂为加工环境,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这是装配式建筑的显著特点。对比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来看,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别,传统建筑具有“粗放型”特征,而装配式建筑更相当于是对一种工业产业加以制造,建筑构配件的预制采取流水线生产方式,运送至现场后,通过“搭积木”的方式进行安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防火防潮、防虫、保温等优势显著,具备节能环保的特点。
   在20世纪初期,装配式建筑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英法美等国家尝试后,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就凸现出来,有着较快的建造速度,并且生产经济性良好,在全世界范围内装配式建筑得以良好推广。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市场热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结合国情及发展实际出发,我国的建筑技术与管理模式也逐步发展,并且成效显著。
   1.2住宅产业化的优点
   节能:装配式建筑实现了外墙保温材料与结构材料(钢筋混凝士)的融合,工厂化生产,相比较传统的施工工艺,有效的降低了施工难度,生产标准化程度高,提高了工程质量;
   節水:预制混凝土构件由工厂加工预制,水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
   节地:装配式建筑有着标准户型,可协调模数,有着较高的房屋使用面积,土地资源得以节约:
   节材:由于装配式住宅的主要构件在工厂加工制作,施工阶段所使用模板量较少,部品标准,土建和装修设计具有一体化的特征,资源浪费得以控制;
   环保:装配式住宅施工,将传统建造工艺中的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等高污染、高噪音的作业过程移至工厂完成,无论是施工现场噪音、粉尘污染,还是建筑垃圾与污水排放都得到有效控制。
   相关资料表明,装配式建造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较,水耗、能耗、人工、垃圾排放与污水排放较低。
   其次是集成应用新技术,推进节能环保。以可再生能源应用为基础,协调应用室内新风系统、智能家居集成系统、建筑一体化等,并对中水和雨水进行优化处理,节能环保目标也得以顺利实现。
   结合实际来对建造方式进行调整,能够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同时,促进施工效率的提升。装配式住宅施工,能够提高尺寸精度,为住宅建筑整体质量提供保证,尤其是在建造过程中减少了脚手架作业方式,整个施工中的安全系数更高。通过有机保温与混凝土的合理利用,促进集合成型,消防隐患也得到有效降低。在变更了建造方式后,人工作业得到明显减少,施工效率更高。通过装配式施工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保证施工的绿色化,施工作业人员的健康也得到保障,居民所受施工干扰减少,居住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1.3国家相关政策指导
   随着建筑市场逐步发展,国家提出相关政策来给予鼓励和支持,装配式建筑也具备了应用和发展条件,基于此设置产业化技术指标与体系化技术,使得住宅建设具备了可靠条件,建设进度更快企业效率更高,绿色建筑行动也得以全面推进。现如今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并颁布相关政策与标准,在实践中政策标准逐步完善,建筑行业也趋于转型,以绿色化和产业现代化为发展的重要方向,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即将进入到发展新阶段。    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绿色建筑和建材推广做出重要指示,強调要重视建筑工程标准的提升,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可加大力度就钢结构与装配式建筑进行推广。
   2) 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在政策支持下,要重视新型建造方式的发展,以10年为期限,提升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争取达到30%。
   3)2014年《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
   2014年1月,《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就各自做出要求,就绿色保障房工作发出通知,强调各地依据《导则》出发,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所制定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政策具有高度适应性,落实技术指导。《导则》中共包含八大项,进而阐述绿色保障性住房所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这一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对相关指标体系加以制定,开展规划设计,建造施工技术及产业化技术等要点也得以明确。
   4)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发布后,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各地区都得到积极落实,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具备了优良条件,各地在推进装配式建筑工作中应坚持八项原则:
   一是以形成成熟的技术标准体系为核心 ,进一步夯实推广应用的基础。
   二是以开发配套的产品机具为重点 ,满足装配式建筑的质量要求和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三是以骨干集团企业为依托 ,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四是以本地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取确定目标并制定任务。
   五是以保证质量和建筑功能为前提 ,实现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初衷和目的。
   六是以建筑设计为龙头 ,统领工程建设全过程,推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七是以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为基础 ,促进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显著提升。
   八是以稳中求进为工作基调 ,不搞层层加码,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二、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2.1 绿色化、功能多样化
   装配式建筑的功能多样化、与时俱进,具体有:
   (1)节能保温性能良好,装配式建筑外墙设计优化,使得冬季采暖及夏季空调的能源消耗都得到明显降低;
   (2)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通过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能够优化墙体与门窗的密封性能,尤其是保温材料的应用,能够对噪声加以吸附,降低外来噪音干扰,保持室内环境安静;
   (3)具有良好的防火与抗震性能。装配式建筑所使用材料具有不燃或难燃的特性,能够对火灾蔓延及波及加以有效防范。在地震发生时,由于装配式建筑所使用的为轻质材料,实现柔性连接,建筑物重量也明显降低。
   (4)装配式建筑具有可移动性,能够配备多种卫生设施,满足厨房、卫生间等的需求,电气设备增加及改建等也具备了条件,通讯设备创造也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2.2需求化、设计多样化
   就当前建筑设计来看,其与需求相脱节,其结构方面大多侧重于房间内的固定格局,存在较多的承重墙,开间相对较小,分隔较为死板,无法灵活分割房内空间。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能够弥补这一不足。装配式建筑设计领域内,建筑模块作为设计单元的主体,模块类型不同,加以组合后得以形成建筑外形。就主板模块或多个主板模块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划分建筑功能区。结合住户需求出发,就装配式建筑进行大小分割。在装配式建筑中,轻质隔墙的应用较为常见,隔墙和吊顶所应用材料以轻钢龙骨配石膏板或其他轻板为主。
   2.3机械化、施工装配化
   对比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可以发现,装配式建筑的自重较强,相比传统建筑的自重可减少一般左右,因此可简化地基。建待工厂预制后,可将建筑构件向施工现场运送,现场工人依照图纸进行组装,湿作业减少,传统建筑的各类专业工种也得以减少。
   2.4标准化、制造工厂化
   以建筑部品的标准化和工厂化为支持,建筑工业化得以实现。
   以建筑模数协调为依托,将部件尺寸参数加以统一,这就减少了部件类型,明确部件规格,保证部件的标准化,促进了部件互换性、通用性的提升。
   建筑的部件以工厂制造为主,也可采用市场上配套的产品。装配式建筑外墙板控制的实现,以模具制作和机械化生产为依据,保证控制的时效性。对比来看,在施工现场应用水泥、砖瓦石灰、钢筋、沙子等建筑材料来对房屋进行建造,就相形见绌。
   三、行业发展状况的研究
   3.1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3.1.1国外研究现状
   在新时期下,全球住宅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基于这一目标出发,人们尝试着探索新的住宅建造途径,工业化的住宅建造方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日本、英国、美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入手,进行简单介绍。
   1)日本发展状况:就日本来看,住宅产业化在60年代初期初见表现,住宅需求急剧增加,对于建筑技术人员与专业化工人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品化、批量化生产方式下,日本将住宅施工流程精简化,致力于将住宅品质与效率提升。日本住宅产业到70年代逐渐成熟,大企业联合组建集团,并进入到住宅产业内,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以单元住宅等为代表的多元住宅形式得以出现。产业化住宅领域逐步完善性能认证制度后,产业化住宅得以发展,其质量与功能都得到保证。在特定时期下,在竣工住宅总体中,产业化生产住宅数量接近于10%。到80年代中期,这一指标在15%-20%之间,住宅质量显著提升。90年代后,这一指标达到25%-28%之间。在世界范围内,于工厂内实现住宅生产的国家中,日本居于首要地位。在工业化住宅中,工业化住宅领域轻钢结构的占比约为8隅,工业化住宅施工周期较短。工厂内部运用及其来生产住宅构配件,施工现场只需加以拼装和组合,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消耗,减少湿作业,无需应用大型土建机械设备,以一幢2-3层的单体住宅建筑为例,其建筑面积在120-180平方米,仅需4个工人2个半月时间即可完成。    2)就造价来看,工业化生产的规模较大,生产成本得以降低,普通日本居民也可以承受,就工业化住宅来看,其半均费用在3800萬日元左右,其中包含2000万日元的土地购置费用和1800万日元的购房费用。在日本,以50万日元为指标来计算日本人均月收入,月存款30万日元,购房需求也得以满足,10年左右即可攒足费用,日本居民实现难度较低,也可通过住房贷款等方式来得到合适住宅。
   3)英国发展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所受创伤严重,对于住宅存在强烈需求,针对房荒问题,欧洲部分国家在住宅建造方面倾向于采用工业化的装配方式,打造系统化、标准化、完善的住宅体系,至今依然得以延续。在60年代,住宅建筑工业化逐步发展,自欧洲各国逐渐向经济发达国家发展,比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1988年,建筑领域业主受英国政府委托,有关“建筑生产反思”报告得以完成,提出英国建筑生产领域的具体目标,也就是以新产品为支持对集约化组织进行开发,促进工业化生产的实现;对成本加以控制,降低10%左右,时间缩短1隅,可预测性的提升以及缺陷率的降低均达到20%,事故发生率降低2儕,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产值利润率有近乎10%的提升。
   4)美国有着相对完善的住宅建筑市场,就住宅构件和部件来看,有着鲜明的商品化特征,技术服务趋于专业化,并且机械与仪器领域的发展程度较高,整体社会化鲜明。一般在工厂制作房屋构件后,运送至施工现场,与其他建筑构件相协调,得以形成完整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很少见到湿作业,装配式建筑下的建筑效率较高,与其他建筑形式相比存在明显优势。美国工业化住宅方面管理水平较高,将房屋看作是最终产品,综合化的进行分析与设计,由此可知美国装配式产业化住宅的发展水平较高。
   3.1.2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装配式建筑,以预制屋面梁、预制空心楼板、预制屋面板等较为常见。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现浇式混凝土建筑体系逐步取代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以科技为支持,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管理效率更高,随着预制构件加工精度的提升,装配置建筑质量得到保证,应用也更加广泛。上海万科集团、上海瑞安集团等都是比较知名的建筑企业,在项目开发阶段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也较为常见,实践价值显著,示范效果良好。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普遍化,香港屋宇署就预制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加以制定和完善,在高层住宅建筑方面,叠合楼板、预制楼板、预制外墙等方式得以广泛应用,装配式框架结构以及钢结构等建造方式在厂房类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当前我国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得以初步构建,并且具有中国特色,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以轻钢结构为主体,木结构、轻钢-木结构、轻钢-混凝土结构等处于补充地位。随着装配式建筑市场的逐渐成熟,相关标准规范也不断完善,各个省市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北京、上海
   就北京、上海等地区来看,装配式建筑发展中,以政府所出台配套优惠政策为支持,标准配套逐步完善,剪力墙结构技术也逐渐成熟。不完全统计表明,在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住宅的设计与质量验收等方面,北京政府出台相关标准与技术管理文件共11项;上海在这一方面出台5项,还有4项处于正在编制的状态。
   (2)香港
   纵观香港地区,有着普遍的装配式建筑应用,管理部门就此制定预制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通过叠合楼板预制楼板以及预制外墙等方式来建造高层驻扎,通过装配式框架结构或钢结构来对厂房进行建造。
   (3)沈阳
   沈阳地区有着完善的标准和齐全的配套,所引进技术论证相对严谨化,总的来看构件厂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结构种类多且齐全。不完全统计显示,《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与验收规程》等9部省市级地方技术标准在沈阳都对完成。
   (4)深圳
   在深圳地区相关工作较早开展,装配式建筑有着较大面积和较高的构件质量,到目前为止,在产业化住宅方面,深圳所编制的标准和规范达11项。
   (5)装配式住宅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6)我国目前有关的装配式住宅工程实践
  
   (7)在“十二五”的推动下,已经诞生52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多达11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纵观行业整体,可见其蓬勃发展。就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在行业发展中有着普遍化的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发展,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在2016年,建筑领域内国内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面积在1.1亿平方米左右。
  
  
   纵观2016年,我国已经有约1.1亿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约2100亿元的装配式建筑规模,约1068亿元的清洁能源、智能家居等相关配套产业产值,规模不可谓不大。就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总产值来看,在2016年达到3168亿元。
  
   3.2现存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有所进步,但必须要就发展初期阶段现实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就建筑预制装配化标准规范来看:当前缺乏完善的细节内容、基础研究不到位、工程实践不充分,导致建筑预制装配化技术标准有所不足,有待加以补充和完善。装配式可持续建筑的发展的推进,必须要重视技术标准的健全化,才能够为装配化产业化的规范化发展作出指引。
   同时,装配式建筑应用阶段,前期策划、后期物业等工作都必须受到高度重视,相关配套行业对此并不熟悉。以现有设计、施工招标、建筑行业转包分包项目等为例,其经营管理模式尚不完善,极易导致设计、施工、生产等各环节无法紧密衔接,产业链受到影响,在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待就各方技术衔接问题开展深入探究。
   以上研究分析的问题是装配式建筑推广的关键,从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情况来看,这一过程仍需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    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前景预测分析
   4.1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设计的节能环保。
   在装配式建筑中,结构构件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纵观高层结构与中层结构,其施工过程中大多应用构件装配,初始阶段无需装配全部构件,以外墙保温墙板预制为前提,整合处理外墙装饰层、保温层和结构层,此种方式下预制板施工进度加快,并且省去了墙外脚手架搭设、外墙保温层铺设等环节,施工中安全风险明显减少,建筑工程质量也得到保证。可通过现场浇注的方式来对结构内承重墙进行施工,以预制楼板或叠合楼板来开展楼板施工,无需支模;通过工厂预制构件来开展隔墙、楼梯、阳台等施工作业,无需抹灰作业。在施工现场,通过上述措施的合理化应用,能够促进混凝土浇注机械化作业的实现,尽管工程量依然较多,但随着商品混凝土站的增多,泵送混凝土技术也逐步发展,因而施工进度和效率得到保证。对于多层住宅来说,其层数在6层以下时,以设计标准为依据,对全装配结构加以应用;钢结构及框架结构施工中,建筑物楼板可采用永久性模板与叠合楼板以保证建筑质量。
   4.2装配式建筑向减少建筑工程湿作业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发展阶段,需减少湿作业,比如抹灰、砌筑等,将构配件工程预制、现场组装等方法加以广泛应用,比如隔断墙可采取轻制隔墙板,两面不抹灰。砌筑墙体过程中,可对统一规格砌块加以应用,砌筑作业中无需抹灰即可实现,砌块尺寸可结合实际加以调整,以满足施工需求;在建筑结构中,预制混凝土构件与现场浇筑混凝土構件的施工,应当将抹灰作业取消,对清水混凝土加以使用。
   4.3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使得装配式建筑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发展,国家提出相关政策,对装配式建筑发展加以鼓励。就产业化技术指标和体系化技术做出专项设置,能够为住宅建设的大量化和快速化发展提供支持,绿色建筑行动也得以顺利开展。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就此颁布相关政策,建筑行业也得以绿色化发展,逐渐向产业现代化转型,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化重要载体,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李克强总理强调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重视钢结构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致力于促进建筑工程标准与质量的提升,这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体现。
   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以政策为支持,重视发展新型建造方式,以10年为期限,促进装配式建筑比例的提升,以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所占比例达到30%为目标。住房和城乡建筑部就绿色保障房工作的推进做出明确指示,以《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的发布为依据,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来制定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政策,落实技术指导。《导则》中八大项提出了几项原则,为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提供指引,就相关指标体系开展研究,将绿色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提出,明确了产业化等技术要点。
   4.4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性”特征
   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来看,其在全国各地区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发展初期,以政策为支持能够助力行业发展。在装配式建筑发展方面国务院做出决定,促进了政策大爆发,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进入政策性利用最佳阶段。《进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强调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明确重点地区,以三大城市群为代表;其他城市中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可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其余城市则采取鼓励推进的措施。不同地区所采取的推进力度也有所不同,主要划分为三种方式,分别为重点推进、积极推进和鼓励推进,结合具体地区类型、经济发展程度、房屋价格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降次分布的方式。中国政治经济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特殊性,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其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分布也较为广泛,往往能够吸引人口,可知人口净流入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在把握房地产发展规律的急促上,新增住房与人口净流入水平也存在密切关联。在2016年,透过房屋价格得以了解到人口净流入与住房需求之间的关联。实际上,若地区存在较大的新增房地产需求,则该地区也力推装配式建筑。
   4.5十三五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前景预测
   就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来看,其在新建建筑面积中占比接近3%,与“10年左右促使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这一目标存在巨大增量空间,在持续推进中央与地方政策的条件下,装配式建筑的渗透率也随之提升。以《“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为依据,基于“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15%以上”要求来进行测算,在2020年,装配式建筑面积或可超过80000万平方米,在每平米2500元的条件下,市场将突破20000亿元大关。另外,基于政策普遍要求出发,在未来十年内,新建建筑面积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若地区存在较多的新增房地产需求,则为力推装配式建筑的地区,就新增住宅面积加以预测,年度提高可达3%,基于现有装配式建筑均价开展计算,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7000亿元。
   1)目前装配式住宅还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实施,主要是装配式施工节点和施工方法没有建立起成套的规范和图集,设计能力受到限制。
   2)装配式构件的生产和设计深化受到限制,后期产业链不能够完全跟进,阻了装配式住宅的发展进程。
   3)常规施工模式下往往需要加大的操作人力资源,并且受到技术素质与操作熟练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操作水平存在差异,养护的时效性不足,很难有效控制工程质量,且目前面临操作工人老龄化比较严重,使得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明显减少,住宅产业化使用工人“少而精”,装配式发展势在必行,目前装配式住宅己经在保障性公租房得到了推广和实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城市建设逐步推进,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在环保政策提出后,装配式建筑也具备了优良发展条件,成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开展,促进了预制构件设计的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得以实现,以物流化运输和专业化安装为支持,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施工废弃物数量减少,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因而装配式建筑发展空间广阔。
   1)住宅产业化的实现,促进了施工现场周边环境污染的降低,如:噪声、粉尘、光海、水的污染,减少扰民。
   2)住宅产业化模式下,传统施工方式发生转变,污染排放明显减少,周转材料的使用量也明显降低,比如木材以及钢管脚手架等。
   3)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良好,符合免抹灰标准,施工湿作业得以减少,业主使用面积也有所增大。
   参考文献:
   [1]JGJ/T 398-201,2017(10).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装配式建筑标准汇编,2017(1).
   [3]郭学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2017(4).
   (作者单位:北京泰嘉恒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对资源勘查开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矿工程技术科学应用作为地质资源勘查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能够极大推动地质资源勘查作业有序、顺利开展。文章介绍了探矿工程在地质资源勘查中的作用,分析阐述了探矿工程的发展概况,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探矿工程;地质资源;勘查;发展      1 探矿工程概述   探礦工程是为了了
期刊
摘要: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背景下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方案和方法,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智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物联网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城市的发展就需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要素的
期刊
摘要:电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做好电力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而线损是电力企业中的常见问题,其对于电力运输安全,以及社会发展等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此,结合台区线损治理问题,提出台区线损治理方案,并对台区线损治理分析辅助系统进行设计,这是促进我国电力事业长远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台区线损治理;策略;线损合格率      引言   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电力供应,由于火力
期刊
摘要:在开展岩土的工程勘察期间,会出现一些勘察前期准备工作不够细致,勘察设计方案不科学不合理问题,而且勘察时的数据不真实,这就会导致后期的工程建设带来较大难度。因而,勘察单位就要加强勘察现场与勘察人员的管理,提高人员的勘察技术,并构建完善的勘察技术体系和制度规范,来保障工程勘察的结果质量更高,并实现提高工程勘察数据精确度目的。   关键词:岩土勘察;安全管理;勘察报告;地质资料      引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逐渐发生转变,在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驱动之下,人民群众已经能够意识到,在传统上,粗放型经济模式导致环境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并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由此,健康生活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落实的重点之一,针对建筑实施质量标准化施工管理,
期刊
摘要:运用现代化节能系统,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楼宇内部用电系统运转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当用电系统运行异常,或是数据超出限度时,便可及时报警,对用电系统进行控制与调整。另一方面,运用自动化节能系统,提高了智能化系统与人类的互动性,人们通过自动化节能系统可有效改善楼宇内部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益。   关键词:楼宇自动化;节能控制;措施      1智能楼宇概述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
期刊
摘要:建筑工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钢结构的应用,钢结构对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导致建筑工程结构施工难度加深。很多的建筑企业在实际的施工中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实施钢结构质量的提升,促进钢结构检测结果准确度的提升,其中超声波探伤在钢结构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实现钢结构在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实现整体效果的提升。本文将对超声波探伤技术进行概述,并对超声波探伤技术在钢结构检测中
期刊
摘要:根据国家标准GB/T 8484《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的要求,对单框中空塑钢外窗进行多次传热系数检测。利用多次的检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种因素,为提高检测水平和准确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外窗;传热系数;不确定度      1前言   目前,建筑外窗的保温性能检测已经成为建筑工程节能验收的重要参数之一,其中传热系数作为体现外围护构件保温性能的
期刊
摘要:随着需求的增加,高速公路提供的服务便显得有些供不应求,人们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与高速公路运营效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峻。为缓解这一供需矛盾,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对提高出行服务、增强运营性能以及保障公路安全进行研究,高速公路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缓解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目前面临的难题,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智慧监控;高速公路;信息化      1传统视频
期刊
摘要:路基作为公路工程中的下承结构,其质量关系着道路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在山岭重丘地带修建公路时,其路基通常需要进行高填方处理,因此文章对高填方路基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为提高高填方路基的施工质量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路基;高填方;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里程不断增长,公路建设中实施高填方路基的项目越来越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