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的榆林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ijiaz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记得,那榆树总是逢春先花后叶,从嫩生生的枝条里冒出一团团、一簇簇鹅黄色的鲜嫩的榆钱儿,在料峭的春风里颤巍巍地蠕动着。走在树下,像是被笼罩在馥郁的香气里,肺腑一清。
  榆钱保持鲜嫩的时间只有三五天,这几天里,家人也忙着采集,将榆錢和上细面做成菜团上锅蒸,一锅热腾腾的面团,往往是一家人一顿美味的晚餐。爷爷经常望着满桌的榆钱菜团浮想联翩,絮絮叨叨地说起过去:“榆树可是救命树啊!”在三四十年代,家里能有几棵榆树的人家往往被称为大户或富户,正是因为有了榆树,而少饿死好多人。在那个年代,榆树救过好多人的命,人们吃了榆钱儿吃榆叶儿,逼急了连榆树皮都能救命。有经验的老人往往向出门的孩子口袋里塞上珍藏的几块榆树皮叮咛道:“实在饿得不行了,就撕下点皮在嘴里嚼。”这榆树皮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啊!因为对榆树怀有特殊的感情,爷爷有空就千方百计在房前屋后栽榆树,渐渐地,宅院边上就形成了一片榆林。
  农家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了,再也没有人去残酷地剥榆树的皮。我家的榆树像是一位位见证历史的老人,慈祥地倚在乡村的风景线上,静静地享受着人们的观赏和品评。吃榆钱的人一天天地少了起来,而这时,人们吃榆钱,早已不是为了充饥,而只是一种改换口味式的品尝,或许只是为了图个新鲜。榆树的作用好像小了,可爷爷对房前屋后那一排排、一行行的榆树的厚爱却一如既往。尤其是阳春三月,爷爷倒背着双手,围着一棵棵榆树转来转去,逢人便讲榆树的好处。有时,他老人家坐在马扎上,望着泛绿吐翠的榆树,经常进入陶醉状态。偶然发现有哪一棵被人砍伤了,他会抚摸着树的伤口,一脸沉重。为了这,我们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榆树。有人曾几次想买几棵榆树做独轮车用,都被爷爷谢绝了:“好多树可以用,为什么偏用榆树呢?”就连我上树采摘榆钱时也格外小心,尽量不让榆树受大伤。
  然而,榆树并没有因为全家人的关爱而免遭厄运。那一年,村里搞新村规划,为了几户人家建造新村规划标准房,将“碍事”的榆林规划到被砍伐之列。爷爷和奶奶说啥也不同意,砍伐榆树的人一部分哄住爷爷和奶奶,其他人粗野地锯伐榆树。冥冥中似有感应,当一棵大树倒在屋墙上时,爷爷冲了出去,望着横七竖八的榆树,无助的泪水从他老人家那善良而沧桑的面庞滚落下来。锯还在哧哧哧地响着,像是锯在他心上。他的脸阴得很重,肌肉在颤抖,不,那是在痉挛。他终于支持不住,患上了偏瘫症,卧床不起,支撑了大半年就去世了。
  爷爷临终前几天,嘴里一直咕哝着:“明年开春,落在地上的榆钱儿就会长出小榆树苗的……”我答应,来年,我一定再种上一片榆树林。他听了,微笑着望着我,目光极其慈祥柔和。这目光,是我和爷爷最后的对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我喜欢跟父亲结伴而行,每逢假期,父亲就带着我天南海北地到处乱闯。但给我留下最深的,却是和父亲一起徒步15公里的故事。  那一年,我小学毕业升上了初中,各科成绩从班级中游一路飙升到名列年级前茅,唯独父亲最擅长的写作却成了我的最弱一环。父亲常年为报社和杂志写稿,多次被聘任为特约撰稿人。自家儿子的写作竟成为学习短板,他自然觉得脸上无光。于是,他使尽全身解数,试图让我的文章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然而令人沮丧的
期刊
小时候,总爱在清晨刚睡醒的第一刻,爬上床边的桌子,推开木窗门,让大把的阳光倾泻而入,落在木质的墙上、楼板上,慵懒而随意。光束经过的空中,细尘在轻舞着、飘浮着,点状的、曲线状的,恣意而缓慢,那么清晰,那么触手可及,如空中精灵。我伸手去抓,捕捉到成把的喜悦。  窗外,寒冬已一道鋪开,黑楞楞瓦片上的白霜晶莹而透亮,裹着阳光,挟着安逸。对面地势稍高的门楼前,阳光满蓄处,坐着端碗吃饭的人们。旁边的几只鸡踱着
期刊
“徐庶”名字带水,且水点多,水命。  哈喽,我在重庆合川。合川属于重庆,离重庆主城尚有60余公里。在鲁迅文学院的北方朋友看来,这个养着三条江(渠江、涪江、嘉陵江)的小城,什么都是奢侈的,人们时刻都在挥霍大把大把闲适的时光,挥霍大盆大盆晶莹剔透的水。离我最亲近的莫过于天然氣公司的收费员了,还没到月底,他定准时造访,并在防盗门上贴一张表格,留下手机号。物管也是蛮拼的,月末准时来贴单,催交物管费,上面的
期刊
到大理古城客栈的一路,我是坐在车里数着星星过来的,这段路不长,但让我想起了许多早就淡忘的时光。  那时光里,高楼还没这么多,一个个大院,一条条小巷,天和这里一样的清澈,夏天孩子们都喜欢在院子里用木凳搭上床,躺在上面以天为盖。找北斗七星里光亮最弱的那颗星是我与这片天空的秘密,就算找到了,第二天若是晴天还会继续找,我相信星星会说话,就像《小王子》里面写的,我相信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故事。邻居家的淘淘说每
期刊
你见过葛藤吗?那种细长坚韧又带着草木香的藤子,常常被作为最厉害的武器,在万物生长的时刻,被我们这些“捣蛋鬼”命名为神龙鞭,去抽打刚刚透出嫩芽的杨树。  你有玩过过家家吗?三五个孩子凑在一起,有男有女则扮成新郎新娘,在草木阴阴的夏天,在门口的大槐树下,做一桌满汉全席。从傍着柳树的菟丝子上掐下鲜嫩的绿叶,在奶奶的菜地里偷走几朵扁豆花,蹭到小河边,用宽大的南瓜叶盛几许清水,把地上的小树枝一根一根捡好,捆
期刊
村东头坡下长了几棵樗树,也就是传说中的“臭椿”。都说“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这樗树虽然长着与香椿相似的外形,叶子却是散发着恶臭,尽管这样,仍然每年春天都会有谁家的孩子在摘香椿嫩芽炒鸡蛋时弄错而摘了臭椿叶回去,结局肯定是少不了一顿臭骂的。  自我记事起,满娘就像樗树一般在村子里存在着。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嫁到村子里来的,印象中她似乎从来没有年轻过,一直都是满头白发,白得就像是枯槁蜕皮的樗树干。脸
期刊
今年的夏天,不知道怎么那么热。烈日高照,多日无雨,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叫你难忍。在入伏的一天晚上,我轻装素裹,来到东山纳凉,顺便捉几只蝉,叫你美不胜收。  知了,又称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昆虫,通常有四五厘米长,嘴可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的身体两侧有环形发音器官,比丛林中的金丝雀叫声大,通常附在树干上,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  前来东山脚下纳凉的人们,三五成群,显得拥挤。在东山的
期刊
大千世界,人来人往,于滚滚红尘中,你的出现如千年花开,那是混沌的迷雾中一道绮丽的闪光,夺人魂魄,沁人心脾。  如三月的第一缕阳光,穿越漫长的隆冬,从冰雪皑皑的雪峰之巅,从蒹葭苍苍的河曲之湄,从穷枝秃秃的丫杈之尖,轻轻滑下,抖落一地的斑斓,萌动绯红的心跳,心灵之门訇然洞开,和煦之风徐徐劲吹,吹绿了萋萋芳草,吹开了姹紫嫣红,吹来了鸟语花香。情感如春潮般翻卷,生活如阳光般绚烂,希望如烈焰般喷张……和春天
期刊
清晨,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树上的鸟儿,飞过来,飞过去,呼朋唤友,兴奋异常,好像在报告什么特大喜讯。轻缓的风,温婉可人,天上的云,淡若烟尘,波澜不惊。冬都有点儿羞愧了,四处寻觅居处,藏起残身。  迎春开了,先开的三五朵儿,是探路的仙子。娇黄柔嫩,勇敢率性,鞭炮似的引爆了春天。暗红的枝条上大大小小的芽苞,一簇簇铺陈开去,画蛾眉,理云鬓,低眉结裙带,颔首羞见人,完全是少女的纯洁天真。  湖水轻漾,风吹麦浪
期刊
一棵白桦领着另一棵白桦,神态好看地走进秋天,遇见了湛蓝,遇见了火红,遇见了成群云集的丹顶鹤。大片大片金黄的水稻田,像我们年少时没有推开的窗扇,关紧了午后许许多多的回忆,张贴了外面精精彩彩的风景,等待一双双粗大的手,推开满目幻梦的往事和故事,让文字和数码们快乐地仰视和眺望。  这是一个收获的时节,一块土地幸福地告诉一块土地,一棵稻穗甜蜜地告诉一棵稻穗,成熟了。密密麻麻的喜悦流行在辽阔的田野,稻浪一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