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应用题难关多,要动脑认真思考,计算题与数字为友,枯燥无味。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要学会寓教于乐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寓教于乐 教学艺术
  小学生年纪小,上课还带几分孩子气,而数学学习,多是些动脑筋的事,没有趣味性。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寓教于乐,即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乐趣。
  一、课前激趣,缓和学生心理紧张情绪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智能的重要动力。一次课前,我见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课堂气氛沉闷得很。我走进教室,没有急于上课,而是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王师傅5小时加工80个零件,李师傅5小时加工60个零件。请问大家,谁能给这道题提一个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王师傅每小时比李师傅多加工几个零件?”有的说:“李师傅每小时比王师傅少加工几少个零件?”也有的说:“王师傅、李师傅每小时一共加工多少个零件?”我说:“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对,可这些问题都不是我想要得到的”。学生听了,感到很茫然。其中,有个学生反问我说:“老师,你到底要我们提什么问题才能满意呢?”我说:“我要提的问题比你们所提的难得多了,谁能告诉我,王师傅和李师傅,哪个是大师傅?哪个是小师傅?理由何在?”我这一“逗”,教室里沸腾起来。有学生说,在同样的时间里,王师傅加工的零件比李师傅多,说明他做得快,所以王师傅是大师傅,李师傅是小师傅;有的说不一定,大师傅年龄大,手脚慢,所以说李师傅是大师傅,王师傅是小师傅。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此时,我的目的已达到,就说:“同学们,你们回答得都有道理,到底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只有王师傅和李师傅心里明白,我们大家都不知道。”同学们听了,大家都乐起来。
  孔子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次,同年级有位数学老师请假,学校指派我去代课。学生见来了个新老师,心里都很紧张,为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我便这样来“逗”一下学生“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会不会笑啊?”学生齐声说:“会笑呀!”我又追问一句:“能不能笑给我看看?”听了这话,学生都忍不住大笑起来。这一笑,学生的心理紧张消除了,而且还感到我这位老师和蔼、幽默,上起课来,大家都轻松愉快了。
  二、课始激趣,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
  课始,如果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从课间活动的兴奋中转移到学习上来,教师可用“逗乐”方法把学生注意力引导过来,很快进入角色。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对学生说:“现在我要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听说猜谜,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到猜“谜”上来。我说这个谜语是:“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学生思考了一会,开始回答,但答案不一。这时,我拿出一个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对学生说:“同学们看一下,谜语里的‘哥哥’就是这根长针,‘弟弟’说是这根短针。那么‘哥哥’‘弟弟’在钟面上,该叫它什么呢?它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这一“逗”,学生乐了,还为新课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一开始,学生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三、课中激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在 “长方形周长”教学中,有的教材没有把“(长 宽)×2”这个公式列出来,而是把三种求长方形周长的式子列出来:①长 宽 长 宽;②长×2 宽×2;③(长 宽)×2。然后讨论这三种方法中哪种解法最简便。我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觉得这三种方法中,除了第一种方法比较麻烦外,其他两种解法都较简便。为了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我问学生:“同学们,在这三种解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解法?”回答时,只有两个学生说喜欢第一种,其他学生都喜欢第二种或第三种。我又问:“喜欢后两种方法的同学,再说明白一点,到底最喜欢的是哪一种?”有的说喜欢第二种,有的说喜欢第三种,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时,我首先对这两种方法给予肯定,接着说:“你们都有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可你们想不想知道我陶老师最喜欢的是哪种方法?”这话一说,学生又议论起来。我微微一笑,装作很神秘的样子说:“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种解法。”这一来,原来说喜欢第三种方法的学生,竟高兴得大喊起来,把课堂教学又一次推向了高潮。接着,我把喜欢第三种解法的原因作了补充说明。这样处理课堂教学,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促进学生的主体学习,还突出了教材的意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尾激趣,让学生留下思考空间
  一堂好课,不但有好的开头,也应有好的结尾。要想有个好的结尾,同样需要教师会逗学生生趣。在这方面,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
  (一)虚拟学生提出问题
  1.小红:县城的猪肉价格每公斤18元,小王要买12公斤,要付多少元?
  2.小明:汽车8小时行336公里,每小时行多少公里?
  3.小林:张叔叔4分钟拍球480个,平均每分钟拍球多少个?
  4.小军:红红家今年种了14棵桃树,共收桃8120公斤桃子,平均每棵桃树可收多少公斤桃子?
  (二)学生写出问题关系式
  1.小刚:单价×数量=总价;2.小平:路程÷时间=速度;3.小伟:工作总量÷时间=工效;4.小芳:总产量÷数量=单位产量 。
  师:上面同学写出的关系式,哪两个是相配的,那么,哪两个同学就可交为好朋友?请大家思考后举手回答。
  (三)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1:小芳和小刚、小伟和小平这两对可交为好朋友。
  学生2:我有不同意见。
  教师:为什么呢?请你们说出自己的理由来。
  ……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带着悬念离开课堂。到底谁对呢?“铃声”给同学们留下思考空间,让大家回味无穷。
其他文献
陶艺在现代化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陶艺作品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它的生产过程主要由坯体成型、干燥和烧制三部分组成。其中烧制是陶艺创作的最后一道、也是
【摘 要】本文从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着手,阐述了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好的教师的提问要既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得出结论,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融入知识、智慧和品德,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能取得应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 创新 趣味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
审美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育的主要目的。宋词作为一代文学之盛,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宋词可以帮助大学生开拓审美感知力,而宋词鉴赏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平。  美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期刊
数据采集系统用来监视蒸馏塔、化学反应器、原子能发电厂和一般的发电厂、航空器的风调试验、导弹跟踪、病人监测系统等中的过程变量。数据采集系统基本上能检测出被监视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人才的更高需求,本着为祖国未来输送优秀人才的宗旨,我们小学数学教材迎来了新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对此,我们高兴之余,还感受到了深深的责任感和教育教学任务的艰巨性。捉住这一难得的教材改革机遇,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修养学好新课标和教材的教育教学要求,转变自身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立足点,以小学数学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灵活运用
在这当代艺术的进程中,传统艺术作为一种“资源”被当代艺术家反复加以利用,以全新的姿态在当代视觉文化中获得新生。这些传统艺术资源包括古代文化传统、近现代文化传统、西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在这个阶段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会写800-1000个汉字,提出了“学会”和“会认”两种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课堂为中心,强调学生反复地认、读、背、写的教学方法,改变“学会”和“会认”的字同等对待的观念,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有目的地激发他们的识字与写字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运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求达到创新的能力,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基础教育肩负的重任。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作文 教学 创设情境 想象 创新能力  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写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正所谓“万紫千红才是春”,否则就有可能千人一面,人云亦云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营造宽松氛围,设计开放性问题,诱导学生大胆想象、联想,教给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有益于形成科学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