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之处最引人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玮,号师鼎堂、钝庐。1974年生于河南郸城。2005年就读于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艺术中国》《尚艺书法》杂志副主编、“五号线”书法社团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艺术硕士。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获奖、入展,并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书法》、《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书法报》曾做专题介绍。出版有《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董玮书法作品集》、《全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董玮》等。
  
  问:你是河南人,我们知道河南是书法大省,名家林立、书家众多,河南的书法家大多取法篆隶、王铎等书风,作品极具气势。而你在书法学习上却取道二王,可以说是闹中取静、独具己见。这种意识是从什么时候萌生的?对二王书风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答:当时选二王和米芾并没有太多的主观性,只是喜欢,后来写碑倒是有意识地弥补自己的不足。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学书的开始阶段,临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临。同样临一个帖,出来的结果千差万别—有的俗,有的雅,有的很快就能运用,有的只能依葫芦画瓢,这说明临习的方法很关键。
  到了一定程度,临帖就应广泛,在广泛涉猎基础上形成的风格才会后劲足、更有深度。就像一颗树,只有根扎得深、远,才能枝繁叶茂。学书不应刻意追求某种地域书风。
  王羲之无疑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巅峰。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王羲之的作品笔笔考究,字字精彩,空间布白混若天成,每幅作品都堪称经典,我觉得他就类似于做一辈子好事的人,这是一种高度。
  虽然二王很经典,但也仅是众多传统经典中的一种,只认二王肯定是不对的,就如餐桌上的某一道菜,味道再好,吃多了也肯定会腻,长期单吃那道菜肯定会营养不良。曾翔老师曾经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各种碑帖如同人体内需要的各种营养,含某种你需要的营养的菜即使你不爱吃,为了身体健康也得吃。道理易懂,但当今任性挑食的人还是很多。
  
  问:我们看你近年创作的书法作品,更多的是体现出“碑帖结合”的思想,在作品中既有碑刻书风的大气磅礴,又不失帖学书风的雅致精微。关于碑帖结合的思想,从清末到现在,一直存在争议,有人提倡这种思想,其观点是“碑学运动”将碑刻书法发掘出来,与帖学书法相结合是一种意识上的独具匠心;也有人反对这种思想,认为书法的技法还是存在于二王的体系之中。我认为这两种思想的存在是因为“碑帖结合”的道路还是难以琢磨。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你在“碑帖结合”的取法上又是怎样认识的?
  答:碑帖结合的路子很宽广,可变性非常大,因此难以琢磨,也正因为难以琢磨,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搞起来像探险一样,才更吸引人。如果未来的事自己都一清二楚,自己干起来还有劲吗?
  你纯粹写帖也可以,但你不能否定碑帖结合。庄子说“道在屎溺”,屎溺中都有道的存在,都可以从中悟道,难道与“帖”关系那么密切的“碑”就不能为“帖”所用吗(或“帖”为“碑”所用)?其实看看近代很多有成就的书法大家就可以明白—齐白石、徐悲鸿、于右任、李叔同、徐生翁、陶博吾、黄宾虹等,哪个不是碑帖结合呢?碑帖结合肯定是拓宽书法风格、推动书法发展创新的一条路子。当今只写帖不写碑的人不多,专写碑不写帖的人更少,以写碑著称的孙伯翔先生,他的行草作品也是碑帖结合的。
  “碑帖结合”也只是一个名词,我觉得书法远远不只是“碑帖结合”,书法可以融合的东西还有很多,除了古代残砖烂瓦上的文字,街头的涂鸦外,与相关的艺术门类也可以融合,如设计、影视、音乐、绘画等等。对于一些现有的名词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这样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致广大而尽精微”方能有大成。我觉得古今有成就的艺术家大都是视野开阔、取法广泛的,如陈国斌先生的篆刻,融入了砖瓦陶文、滑石印、唐宋官印、明清流派印、甲骨、钟鼎、砖瓦、竹木文字痕迹甚至道符、图腾等,取法非常广泛。沃兴华先生除了在名家书法上下过超人的功夫外,对敦煌写经、砖瓦陶文、摩崖造像以及形式构成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问:我们知道,你在来北京之前,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而且已经是当地的文化单位“局长”了,那么毅然辞去局长职务,在北京专心学习书法,你当时怎么想的呢?难道是痴迷书法的情结所致?
  答:纠正一下,是“副局长”,并且工作关系还在原单位挂着呢,只不过舍弃了一些升迁的机会。脱离岗位来京上学,一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官场的应酬,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为了书法。为了书法我经历了三次大的抉择,第一次是放弃在银行的优厚待遇到文化局工作,第二次是舍弃仕途来北京学习,第三次是决定留在书法院教学部工作。
  我刚在银行工作时,工资就超过了工龄几十年、还是政府办主任的父亲。2002年我任文化局副局长时是全县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如果不出来学习,提升的机会应该很多的。世事有得就有失,有失也意味着就会有所得。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虽然有苦,但很充实、畅快。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问:在书法院学习,想必应该是你颇有成果的阶段,也是影响你书法创作的阶段,同时你也是王镛先生的入室弟子,我们想知道你在书法院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王镛先生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答:到书法院学习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是我人生中很关键的一步,我的艺术和人生轨迹都因此发生了改变。中国书法院名师众多,且风格、观点各异,注重书画印并举,无疑对学艺者很有启发性。我最大的收获首先是提高、开阔了眼界。这一点对每位学书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王镛老师曾说过:“把艺术的规律想通了,就如同了解一个院子,站在高处看要比在地面转几圈心里还清楚得多,立足点高对学习每一门艺术都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个大的收获就是从老师、同学那里获得了很多经验、方法,提高了创作能力,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些都是我一生的财富。
  从1996年和王镛老师认识、2000年拜师到现在这么多年,王老师从未明确指令我要临什么、下一步怎么走,但从王老师的作品中、发表的言论中、交谈时有关艺术的只言片语甚至题外话中,还是让我感悟颇多、受益无穷。王老师对我影响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独立思考,这也是王镛老师一贯强调的。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有一次我与一个朋友去王镛老师家,那个朋友拿出画请王老师指导,王老师看后说他对古人研究得还不够细,并顺手拿出一本齐白石的画册(北京画院出的《草间偷活》),指着其中的一幅紫藤说:“看到这幅画你要研究这些藤条是怎么交叉的,哪疏哪密,哪粗哪细,并要琢磨齐白石为什么要这样画。作品是会说话的,作品摆在面前自己还看不出来,光靠别人说是没用的。”我当时听了后很受触动。二是对待艺术要认真、踏实。认识当初王老师对我说,虽然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靠炒作出了名,但最终能站住脚还是要靠实力。这句话一直在耳边提醒我。
  
  问:你认为书法的学习应该经历哪几个阶段?
  答:书法的学习一般都要经过临摹、临创结合、创作(形成个人风格)这么几个阶段,我是坚决反对“临摹到家了自然就能创作”这个观点的,我觉得临创是密不可分的,形成个人风格后仍然需要不断地临摹,汲取新的营养;初始的临摹阶段也需要有创作意识贯穿其中。一些名家后来之所以僵化,一些人之所以“只会临摹不会创作”,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临创脱节”。
  
  问:你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有没有走过弯路?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答:我开始学书就注重传统,坚持临帖,没走太大的弯路,但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我认为提高书法学习的效率如同到达某个目的地一样,一是要方向正确,二是要速度快,二者缺一不可。眼界高、审美情怀宽广能保证路线正确,掌握读帖的方法、临摹的方法、临创转换的方法能保证高速度的前进。
  
  问:作为中国书法院的教学部主任,你怎样看待当今的书法教育问题?中国书法院的教学模式是一套为社会所公认的较为优秀的教学体系,你认为中国书法院的教学优势在哪里?相比当今的“学院派书法教学”体系有什么不同?
  答:书法在社会上的混乱现象在教育界也同样存在,“写字”与“书法”的混淆使一些只会“拿毛笔写字”的人成为了教书育人的老师,年复一年的“毁”人不倦,真令人痛心!书法教师专业水平差在各综合类大学中很普遍,专业院校相对较好,但也不容乐观。
  我觉得中国书法院教学的优势一是名家众多,二是开放包容,三是书画印并举。来中国书法院任教的老师有20位左右,大都是在书、画、印三个方面具有非凡实力的大家、名家,如王镛、何应辉、刘正成、石开、沃兴华、陈国斌、丛文俊、曾翔等,这些老师来自大江南北,各有所长,观点不一,对学员特别有启发意义,有利于学员的兼收并蓄。书画印兼攻一是有利于学员融会贯通、相互裨益,二是为大家以后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书法院有不少往届学员现在就走到了国画专业的路子上,如首届的赖昌平,现在已经是圈内很有名气的画家了。
  书法院每届学员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年,上课的老师又多,这就决定书法院的教学是“浓缩型”的(用学员的话说是“吃不了兜着走”)。书法院的教学没有按书体逐个来,也不局限于一碑一帖(有的老师虽然也讲某个书体,但不单单局限于那个书体,对其他书体也有指导意义),在进行临创训练的同时,注重书画印的互补,注重各种书体的互通,注重不同艺术思想的碰撞,注重以道驭技,我想这些可能是与“学院派书法教学”体系最主要的区别吧。
  
  问:你在负责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出版了十多万字的《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另外你的创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你平时是怎样分配自己的时间的?
  答:与别的专业院校相比,中国书法院在选用任课教师上有充分的自主权,加上王镛老师个人的号召力,才使中国书法院能荟集那么多的名家大家,这个优势是别的院校很难具备的。把这样的教学记录下来,使众多名师的艺术思想、学书经验能广为传播,惠及众人,我觉得很有意义。因此从2007年9月开始,我对书法院第三届书法班授课的全过程进行了记录,日日伏案,几经整改,历时近两载终于完稿、出版,耗费了很大的精力,但后来看到读者给予的好评,特别是听到一些老师的高度评价,心里就一个字—值!
  书法院招生每年一届,因教学采取的是全脱产的形式,学员吃住都在校,所以事务特别繁杂,这些年教学工作牵涉了我很大的精力。在教学部与教授、学员接触,我得到了大量有关书画的信息,但因事务多、练习的时间少,没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法没有表达出来。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大量空闲的时间来进行书画印的学习研究。
其他文献
斗转星移十载间,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迎来了十岁生日。过去十年,东风有限人励精图治,不懈努力,从刚合资时的彷徨和迷茫中走出,经历了快速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以至于现在王朝的建立。东风有限包含五大板块——乘用车公司、商用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事业部和装备公司,其产品涵盖了商用车、乘用车、零部件和汽车装备,是国内汽车行业第一家全系列产品的合资公司,也是日产公司在海外唯一的一个全系列合作项目。其生产的乘用车
期刊
0  一切从0开始  看似什么也没有  往往包含所有  从无到有  是完蛋,还是圆满  一样的天空  不同的风景  诱惑了多少人  1  是开始,是结束  在发展中收手  谁会无故停下自己的脚步  面临对手  有成功有失败更多的是中庸  没有人自愿落后  站着,躺下  我都挺直身躯  人生的开始自有美丽  2  紧跟1的身后  有了经验教训还看自己悟性  做人做到2  要有天才成分  需要糊涂也需
期刊
癸巳年初,东风通信公司总部迁至汉阳沌口,时值东风总部在汉召开年终工作会,东风通信公司总经理张强、党委书记雷兴发专门邀请参会的十堰管理部下属单位的党政领导到他们新落成的业务中心参观。走进宽敞明亮的业务大厅,看见那琳琅满目的通讯设备,听见专家如数家珍般的功能介绍,令在场观摩的人们为通信公司今年来跨越式发展惊叹不已,也勾起我一些关于电话的遐思。  记得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小学课文中,有一篇关于农村中电
期刊
古城的天空  古城的天空  飘着诗的灵魂  云来云往  雨走雨驻  大地一片生机  古城的天空  飘着诗的灵魂  丰润着汉江两岸  古城墙上  大红灯笼高挂  风起风落  人去人在  古城的天空  飘着诗的灵魂  紧裏着青春的活力  萌动的爱情  甜甜的、甜甜的……  诗装饰了我的梦  我偏爱诗歌  因为她像一泓清泉  可以自由作瀑布恣意宣泄  也可以作清溪細水潺潺  也可以作一块冰凝滞怀恋  写
期刊
寻牛牧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牧牛图颂》又称《十牛图》,大约是六七百年前一位叫廓庵的禅师根据道家的牧牛图而绘制的。  记得在文化史上,释、道两家曾水火般的不相容,道家说他们的老祖老子当年骑着青牛经过流沙,去了印度,肉身一化,成了释迦,去普度那一方的人们,修成正果,因此还有《老子化胡经》,说的煞有介事,好不热闹。释家当然反击,说你家的老祖到了印
期刊
江师傅  房子住久了,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电线短路了,就是门锁坏了,要不就是马桶不通了。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能够“手到病除”的人,我起初不知道如何称呼这样的人,老婆管他们叫师傅,前面再加上他们的姓氏。  刚结婚时,我和老婆什么都不懂,碰到房子出问题了,也不知道找谁。刚好老婆的单位请了个临时工江师傅,替老婆的单位维修房子,于是老婆就拜托了他。这江师傅架子大得很,老婆头天拜托了他,次日我在午睡时
期刊
小莲把书一本一本从书包里抽出来,说是书包,其实只是一块缝了好几回的布,顶端有一条长长的带子,从这头缝到那头,就算是书包带了。她仔细地在书面上来回抚摸着,然后一点点把有点卷边的地方抹平。抹着抹着,就有眼泪滴在书页上,她生怕泪水把书洇破了,也不敢用手,只是默默流泪,肩头一抽一抽的。  “咳,咳咳咳。”一听这声音,小莲知道是爹,两年前他从外面打工回来后,人就开始消瘦,到现在瘦得皮包骨头,还整晚整晚地咳嗽
期刊
父亲与话题  往昔,身着粗布大衫,犁田耕地,时爆粗口的平头百姓,叫布衣。  相对世俗的布衣而言,有着独立人格的,知书达理的,注目仕途的读书人,就是文人了。  按理儿说,布衣是布衣,文人是文人,属两个阶级,扯不到一块儿。  却不然,我父亲的人生旅程中,兼而有之,似乎打破了这个理儿。  父亲是个地道的农夫——  永葆农民本色,闲话农桑,有着农耕之乐;  父亲又是个纯粹的文人——  洋溢着文人气息,有着
期刊
【北京野狐禅】  网眼看书坛(三十三)  中国书法馆与中国国家美术馆将在一起正式开建  网站:www.ddsfw.cn   帖主:值班编辑  发帖时间:2011年9月16日  当代书法网北京讯(记者 张晓龙 湫河人),2011年9月6日,记者在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尽快落实建立中国书法馆”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获悉,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把中国书法馆与中国国家美术馆合在一起立项建设。   当天
期刊
美丽的检查员  暴躁的阳光烘烤着大地,草儿佝偻着发蔫的身躯;一丝炽热的微风飞进工作间,拂理着她秀美鬓发下的细密汗滴。漏到检测件上的斑斑阳光,像一枚枚闪光的胸针,别在她青春的襟上。一双勤劳的手,用轻轻触摸零件的沙沙聲,和钳工一起将调试的模具叫醒。  精确地测量数据,她把众多的等待变成了速度,奔驰着融入模具品质提升的节奏;伴随着检测点辐射散开,青春便走进了车间,走进了调试现场,走进了整装待发的模具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