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學,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向都非常关键。信息技术不但是未来学习的内容,更是未来学习的工具,所以寻找一个能够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才是正道。
关键词:生活素材;课堂实效;小学信息技术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之中的。”学生的脑袋里有什么,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接触或学习到的东西。如果老师把课堂新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这样“充实的脑袋”的基础之上,那么教学就应该是有效率的。所以,探讨如何巧用能够“充实脑袋”的生活素材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个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兴趣
课堂有没有效果,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第一要素,这个理论适用于任何人,尤其对小学生更明显。学生有了兴趣,那么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创作性都会被激发出来。小学生的兴趣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谁会对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产生兴趣呢?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样,老师应该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信息技术的蛛丝马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初识WPS文字》一节的教学中,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WPS的作品,如商场的产品宣传海报,电影海报等等。这些WPS作品往往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并且都来自学生的身边,所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老师再把“镜头”拉到学生熟悉的教室,告诉学生教室里的课程表,还有墙上贴的一切东西,几乎都是WPS的作品。有了这些铺垫,老师并没有直接演示告诉学生如何使用WPS,而是安排练习任务,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两个同学一组,进行WPS应用的练习。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老师提供帮助。
上课老师的“镜头”由远及近,展示的都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生活,有学生经常接触的社会生活,更有学生身在其中的教室生活,把这些熟悉的生活与不熟悉的WPS应用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用生活素材,诱导参与
老师经常会觉得只有一部分学生在跟着课堂走,其他学生的思维永远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老师想尽了办法,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不想跟着老师走,也并不是没有跟着老师走的兴趣,只是老师的课堂太“抽象”了,学生跟不上进度,怎样让“抽象”的课堂放下身段,让学生参与进来,那么就是生活,因为学生也在生活之中。
在小学信息技术《进入“我的空间”》一课的教学中,课堂从“我的空间”的话题开始,老师引导学生:生活中大家有没有“我的空间”,也可以叫做“个人空间”。这个问题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都能想到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书桌”等等。接下来,老师从生活中的空间拓展到互联网的空间,并依据老师的个人空间给学生介绍个人空间的作用和功能,告诉学生生活中在房间里、书桌上做的事情,在互联网上的个人空间都可以做,比如布置房间、写日记,或者邀请朋友来空间做客。接下来,依据老师的演示,引导学生注册、登录、使用自己的个人空间。
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实效、高效的课堂,这是毋庸置疑的。这节课,老师从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个人空间”开始,从情感上克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畏难情绪,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有信心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运用生活素材,启发思维
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传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比如,我们把一个红苹果放到学生不容易拿到的地方,学生们就会想办法去拿,为什么?因为学生们有生活经验,红红的苹果是非常美味的,所以为了苹果,他们就原意动脑筋、想办法。这样,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只是用了一个小“伎俩”就诱导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用思维去解决问题。
在小学信息技术《“画笔”的秘密》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是温习旧知识,包括Scratch的很多相关命令,以及这些命令在使用上的特点,然后利用“小猫画三角形”的任务导出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画笔的秘密。接下来,老师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安排探究任务,了解“画笔”模块,画出小猫舞台的边线,并用画边线引出画正方形。主要教学方法,老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不清楚的地方老师再着重引导。最后,学生自主操作,画出等边三角形,并且抛出问题“鼠标控制小猫,我们自由绘画,同学们能够编写这样的程序吗”,驱动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是在掌握了小猫运动的基础上学习“画笔”模块的有关指令。为什么要温习旧知识呢,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去探索没有探索过的内容,不但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而且也是作为一个“诱饵”,诱导学生更好地进一步思维。
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具体的”或者说必须是在“生活之中”的,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才可能对抽象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所以,作为小学信息教师,必须认真寻找生活素材,让生活素材走进课堂,让课堂在生活素材中有效率,有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生活素材;课堂实效;小学信息技术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之中的。”学生的脑袋里有什么,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接触或学习到的东西。如果老师把课堂新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这样“充实的脑袋”的基础之上,那么教学就应该是有效率的。所以,探讨如何巧用能够“充实脑袋”的生活素材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个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兴趣
课堂有没有效果,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第一要素,这个理论适用于任何人,尤其对小学生更明显。学生有了兴趣,那么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创作性都会被激发出来。小学生的兴趣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谁会对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产生兴趣呢?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样,老师应该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信息技术的蛛丝马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初识WPS文字》一节的教学中,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WPS的作品,如商场的产品宣传海报,电影海报等等。这些WPS作品往往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并且都来自学生的身边,所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老师再把“镜头”拉到学生熟悉的教室,告诉学生教室里的课程表,还有墙上贴的一切东西,几乎都是WPS的作品。有了这些铺垫,老师并没有直接演示告诉学生如何使用WPS,而是安排练习任务,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两个同学一组,进行WPS应用的练习。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老师提供帮助。
上课老师的“镜头”由远及近,展示的都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生活,有学生经常接触的社会生活,更有学生身在其中的教室生活,把这些熟悉的生活与不熟悉的WPS应用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用生活素材,诱导参与
老师经常会觉得只有一部分学生在跟着课堂走,其他学生的思维永远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老师想尽了办法,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不想跟着老师走,也并不是没有跟着老师走的兴趣,只是老师的课堂太“抽象”了,学生跟不上进度,怎样让“抽象”的课堂放下身段,让学生参与进来,那么就是生活,因为学生也在生活之中。
在小学信息技术《进入“我的空间”》一课的教学中,课堂从“我的空间”的话题开始,老师引导学生:生活中大家有没有“我的空间”,也可以叫做“个人空间”。这个问题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都能想到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书桌”等等。接下来,老师从生活中的空间拓展到互联网的空间,并依据老师的个人空间给学生介绍个人空间的作用和功能,告诉学生生活中在房间里、书桌上做的事情,在互联网上的个人空间都可以做,比如布置房间、写日记,或者邀请朋友来空间做客。接下来,依据老师的演示,引导学生注册、登录、使用自己的个人空间。
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实效、高效的课堂,这是毋庸置疑的。这节课,老师从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个人空间”开始,从情感上克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畏难情绪,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有信心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运用生活素材,启发思维
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传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比如,我们把一个红苹果放到学生不容易拿到的地方,学生们就会想办法去拿,为什么?因为学生们有生活经验,红红的苹果是非常美味的,所以为了苹果,他们就原意动脑筋、想办法。这样,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只是用了一个小“伎俩”就诱导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用思维去解决问题。
在小学信息技术《“画笔”的秘密》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是温习旧知识,包括Scratch的很多相关命令,以及这些命令在使用上的特点,然后利用“小猫画三角形”的任务导出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画笔的秘密。接下来,老师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安排探究任务,了解“画笔”模块,画出小猫舞台的边线,并用画边线引出画正方形。主要教学方法,老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不清楚的地方老师再着重引导。最后,学生自主操作,画出等边三角形,并且抛出问题“鼠标控制小猫,我们自由绘画,同学们能够编写这样的程序吗”,驱动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是在掌握了小猫运动的基础上学习“画笔”模块的有关指令。为什么要温习旧知识呢,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去探索没有探索过的内容,不但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而且也是作为一个“诱饵”,诱导学生更好地进一步思维。
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具体的”或者说必须是在“生活之中”的,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才可能对抽象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所以,作为小学信息教师,必须认真寻找生活素材,让生活素材走进课堂,让课堂在生活素材中有效率,有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