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开花!我在开花!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a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藤萝瀑布》是当代作家宗璞写的一篇状物散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者心灵的创伤尚未平复,弟弟又身患绝症,更增悲痛,而偶然见到的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用顽强的生命力鼓舞作者,助她转悲为喜,使她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匣,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于是写成此文。文章以“紫藤萝花”为线索,按照“赏花—忆花—悟花”的顺序行文,从紫藤萝花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以精细的工笔,描摹了紫藤萝繁花似锦的盛开景象和独具特色的神采风韵,又与作者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株紫藤萝形成对比,从而把自身对自然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使读者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更让人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文章入选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本单元文章或散文或詩歌,表达要求和表达效果各自不同。教学中要依据文体特点,合理安排、有序落实教学要求。基于《紫藤萝瀑布》的散文文体以及文章内容,教学时可以读带悟,以读促品,让学生感受花之美与情之美,再通过比较阅读去探究理之美,建立起文本与作者、读者的联系,从而理解散文的深刻内涵。
  一、读紫藤萝
  实录一
  师:究竟是怎样的一片紫藤萝花,引发作者内心深处无限感慨?这篇散文不长,非常适合诵读,我们一段段接着读,用心地读完这篇课文。(生读课文,最后一段齐读)
  师:读文章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考虑一下,文中的第一句话“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与最后一句话“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能否互换?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她停住了脚步,才能细细地去观察紫藤萝花,才由紫藤萝花引出了对人生的思考,懂得人的生命有各种不幸,但是要奋力前行,所以最后才加快脚步。
  生: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她是看到了那么繁茂的紫藤萝,被吸引了,然后就加快脚步,到花面前,想快点看到。
  生:我觉得两种都可以,但是原文会更好一点。停住了脚步,可以表示作者因为看到这样茂盛的紫藤萝花而深受震撼。加快脚步,则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师:所以读散文要有自己的想法,同时更要努力地探究出作者的情感。大家都能从两句中感受出紫藤萝花的吸引力和鼓舞力,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片紫藤萝花,会吸引住作者,给她带来如此的震撼呢?哪位同学读一读被花吸引住的句子?大家注意听她能否读出味道来。
  生:(读)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较有感情)
  师:嗯,这就是紫藤萝花开得很盛的状态。还有哪位同学能把这段话读得更有感觉?(一女生读得更动情)
  师:嗯,大家听出来了吗?这两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语速的表现是不同的。这位女同学,最后一句读得速度更快,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时候作者用了三个“在”,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所以要读出气势。(师点头)
  师:继续读,文章中有很多语段和句子都在写紫藤萝花开得如此旺盛。
  生:(读)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很平淡)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欠感情。
  师:那你觉得,从你刚才读的这段话里边,我们该读出花的什么呢?四个字!
  生:活泼热闹。
  师:对,紫藤萝花的活泼与热闹。我们要是随意地读这些写花的活泼热闹的词,紫藤萝花就不活泼、不热闹了。你读的第一句话就太压抑了。再读读。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如同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郁郁的幽香,花的色泽、花的芳香、花的形态尽在其中。文章有很多描写语段,传神地描绘了紫藤萝花开的美好与盛况,写景细腻而又有层次感,用墨丰腆,笔致多变。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这幅意蕴无穷的图画中去呢?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给出了非常明晰又准确的教学指导:“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一种发现者的心态逐步深入。加强诵读、默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自我感受;通过对具体字、词、句的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师教学用书给《紫藤萝瀑布》提出的教学重点一是“朗读课文,品析具体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注意语音轻重、长短的变化;找出描写紫藤萝花的段落,从描写内容、描写角度、描写顺序整体把握”。简单来说,就是读出紫藤萝花的美好和旺盛。
  阅读之深刻,须建立在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上。文本语言指向的那个世界,只存在于读者的阅读和想象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散文教学的路径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自我经验的链接上,其基本着力点应聚合在学生自己对文本言语形式的充分触摸、发现、咀嚼和体味上。这种触摸、发现、咀嚼和体味,源于学生对散文的主动阅读。“语文教学,与其老师津津有味地讲解分析课文,还不如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加有效。”对《紫藤萝瀑布》这样形象鲜明、文意含蓄、意境深远的美文,教师尤其不要急于分析研读,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读熟内容,感受语言。可运用听读、自读、范读、评读、演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要读准字音,注意语气长短、轻重的变化,读出散文的美感,感受文章之美。“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如何读出紫藤萝的“这样盛”?如何读出这一条紫藤萝瀑布的壮观气势?“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朗读时如何处理这里的三个“在”,最能贴切地表现出紫藤萝瀑布的动态美与生机美?还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的活泼热闹,又该怎样读好?散文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散文中的寓意物、生发点、动情点等,都是通过读来感悟和把握的。好文不厌百回读,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诵读,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把握文章的内容,以读代讲,以读代析,以读代悟,逐步深入体会那一簇簇紫藤萝花的美好与生动。   二、品析语言
  实录二
  师:同学们,文章当中有很多句子都在写紫藤萝花。散文中反复出现的描写细节,一定是散文阅读要重点注意的地方。宗璞的这篇散文很令人感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将紫藤萝花开描摹得非常精彩。读过这些文字以后,请你告诉我,从这些美丽的描写文字中,你最想向宗璞先生学习什么写作秘诀?
  生:老师,我想学习她的细节描写。比如第6段:“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一段对花下面部分的描写非常细致,而且作者把它比喻成一个尖底的舱,这样就把它的形象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师:注意花的细节。我们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把花的姿态放大,然后融进自己的想象。嗯,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
  生:我也想说说学习比喻。第2段:“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我觉得作者把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很形象,写出了紫藤萝很茂盛,同时把它比喻成瀑布,又有一种动态的美感。
  师:把紫藤萝比成瀑布,这是宗璞先生一个极具匠心的妙招,而且我们大家可以看出来,作者一直在强调花开的动态。因为瀑布是在流动的,所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样就把紫藤萝旺盛的生机写出来了。你呢?
  生:我想到了自己写文章时的单调。你看,作者都能赋予静的东西以动态。(读相关文字)
  ……
  这篇散文美在描写的细腻多姿和结构的玲珑精巧。文章对紫藤萝花的描摹技艺高超,精彩传神。“紫藤萝瀑布”这一比喻式的言说就是极好的例子。当代作家黄飞山评价说:“作者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对紫藤萝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作者以动写静,用瀑布比喻紫藤萝,贴切形象,展现了紫藤萝的繁盛和生气勃勃的景象。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花朵和阳光相互映衬的情态,显示生命的价值。”再看,“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作者写景有色彩的摹画,有形态的绘制,又有芳香的捕捉,从外象写到内质,从视觉形象写到味觉感应,由整体到局部,展示了花的形态美、色彩美等,可谓细腻而又有层次感。同时,从外形到内蕴,展现了紫藤萝花的童趣美,紫藤萝花“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这样内外结合、形意结合以及描写时空的固定性与流动性的结合,使描写的笔致严谨而又疏放。孙犁用“字字锤炼,句句经营”来赞扬宗璞的语言,他认为宗璞的文字“明朗而又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紫藤萝瀑布》的语言清新隽雅,柔婉含蓄。生动、形象的描写语言带着独特而含蕴的抒情韵味,兼以灵隽鲜活的浅语短句,不仅增添了语言的形式美、流动感,而且有助于表达作家赞美生命的喜悦欢欣的情绪。文章的抒情议论语言,多融汇在描写语言之中,意厚神凝,情聚思沉,蕴藉含婉,深沉通脱,表现了宗璞文学语言的深厚功力。從“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起笔到“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墨,结构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浑然一体,可谓精致。
  散文教学要“悟其言”,学生需要对其质地纹理、节奏韵味上的独到之处揣摩与细究,才能由此走入“作者的独特经验”里。《紫藤萝瀑布》的语言与结构是精美的,这种美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品味出来呢?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教授说:“很多教师把这一课上成了‘寻找修辞格’的知识讲解课,散文的美在理性分析中荡然无存。”其实,我们应该从利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语言品析环节,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他们自由品读,自由抒发,自由评说,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信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兼顾了散文应该要以美读、感受体验为主的教学路径,可谓一箭三雕”。我们都知道品味语言在散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关键是如何理解并加以实践。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散文语言之美,充分发现、深切感悟乃至学以致用,是散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一种发现者的心态逐步深入,通过对具体字、词、句的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须要强调的是,教师应不以讲解宗璞散文艺术手法的知识为重,而是引导学生品析其表达效果,帮助学生赏析语言里的情感和气息。同时,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如眼前紫藤萝的繁花似锦与记忆中紫藤萝的稀落伶仃,让学生通过比较“同中求异”,为后面对生命的感悟作好铺垫,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主题探究
  实录三
  师:“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生命感悟和人生启迪。其实,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完全可以转化为紫藤萝花说出的一句话。哪一句话?
  生:我在开花!
  师:一起来读读,预备起——
  生:(读)“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师:你来告诉我,第二次“我在开花”,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响?
  生:更想让别人知道“我在开花”这种急切心情。
  师:那你能不能从语言上看出必须读得响?
  生:有“嚷嚷”,还有感叹号。
  师:是的,前面要读出欢笑、欣喜,后面又有嚷嚷、争先恐后之味。这表达了紫藤萝强烈的开花愿望。一起来读读这四个字。思考一下,紫藤萝说出的这四个字,你在读的时候会把重音落在哪个字上?
  (生思考、朗读)
  生:我想放在“我”字上面。
  师:为什么?
  生:这些花正在开放,在生长,“我”很骄傲,所以放在“我”字上面。
  师:对的,重读“我”,那是对个体生命的一种认可和尊重。“我”的形态也许是渺小的,但是,“我”依然很重要!一起来读一遍,重读“我”,预备起——(生读)
  师:其他同学的重音处理有没有不同?你来读。   生:侧重“开”。
  师:“开”字,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字是紫藤萝生命力绽放的一个点,要努力去绽放。
  师:对,也就是说,它们要趁这个时间去做最有生命意义的一件事情。“开”,动词;实践了,努力了,你就成为一朵花。你读读看。(生读)
  生:老师,我想重读“花”字!因为它们现在正在开美丽的花,很自豪。
  师:花代表理想中的美好的境界,代表生命必须抵达的一个理想目标。因此,“花”还能重读。
  生:老师,“我在开花”,“在”,就是现在!重读!
  师:对,“我在开花”,时不我待,要抓住这个时机。无论是寒风凄雨,还是阳光灿烂,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我不开花”的理由。所以,同学们,这句话其实每个字都值得重读。读懂了这句话,其实就读懂了紫藤萝和“我”为什么在人生的厄运面前能够绽放得如此灿烂的全部缘由。热爱生命,把握现在,勇于实践,心有美好,如此,生命之河永无止境。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预备起——
  (生有感情地读“我在开花”两句)
  师:回去以后,我们也好好思考,我们该如何开花。下课!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写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声音”。散文教学要“感其形”,要“执其神”,即引导学生切己体察,关注作者表达和依托的物象,去思考作者对生命、对生活以及对周围世界最本真的独白。“在显著意义之外,还要知人论世,洞悉作者的心曲以及反映的社会价值,探寻潜在意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写花,既赞美了生命的蓬勃向上,又表达了对苦难、对生命的思考。作者一家,在“十年动乱”中深受迫害,“疑惑”和“痛楚”一直壓在作者的心头。再加上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自然心中悲痛万分。紫藤萝花自衰到盛的生命经历,却使得作者睹物释怀,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我们确实很容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关键句,即“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去感受文章中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蕴和生命思考,去体会作者感悟生命真谛后的精神振奋和豁达乐观。紫藤萝花这样美好的事物是遏止不了,也戮杀不灭的,生活的河流必将冲破各种障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涓涓流动。生命的历程是曲折的,但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细读课文,我们还会发现,作者寄寓的生命思考和人生哲理还可以从紫藤萝花叫嚷的话语中感受出来,它更形象、更生动,更适合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我在开花!”宗璞给紫藤萝花设计语言,为什么是这句,而不是“我很美丽”或者“喜欢我吗”等话语呢?就是因为“我在开花”一句是紫藤萝花的生命追求和生活信仰。如何读?重音落在哪个字上?重读“我”,是对平凡生命的热爱;重读“在”,是对现在时光的珍视;重读“开”,强调去做,勇于实践;重读“花”,则是注入了对理想、对美好的追求和热爱。这样,我们就会读出花与人共同的生活情感和生命宣言,无论是在凄风苦雨中,还是在灿烂阳光下,生命都要用开花的姿态去绽放,“我要开花”,“我在开花”,如此而已!而从紫藤萝花的花语中解读生命哲理和作者感悟,去贴近作者的心,更能够紧扣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要求,也更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散文阅读要做好对言语的体味与细读,要读好“这一朵”花,“这一位”作者,“这一篇”散文。
其他文献
把游记当作抒情散文来教,是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这种做法,是无视游记特征的表现。还有一种现象,虽然把游记当作游记来教,但是仅停留于游记的要素以及作品的信息上,教不出游記的真味,这是无视语文教学特殊性的表现。以上两种现象,是游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面以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从辨体、定性、选点、变形四个步骤说明游记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  一、辨体  游记属于散文的范
乐府,是秦汉两代政府机构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还可以供统治者观察风土人情,考察政治得失。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汉乐府扎根于民间,“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永鑫先生所著的《汉乐府研究》是《古文献研究丛书》中的一部研究汉乐府的专著,由凤凰出版社出版。本书汇集
这天,我执教口语交际课《春天的发现》。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有描写春天的名诗、对联;有关于春天的童话故事;有春天景色的精美图片等等。我满心期待在课堂上和学生同奏一曲“春天交响曲”。  上课不久,同学们的话匣子刚刚打开,让我始料未及的情况发生了。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可不可以说春天不好的地方?”这一问把我给问住了,教室里也戛然无声。是啊,多少年来,我们都习惯了为春天唱赞歌,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国学家钱基博先生(1887—1957)在中学国文教学研究界是一位不容忽视的名家,他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执教国文达四十余年,发表了大量文章,涉及语文教育诸多问题;又有编写教材的经验。周作人为夏仁虎《枝巢四述》和《旧京琐记》作的序里谈道:“名山事业未足为奇,唯能以法施人,念及童蒙,委曲敷说,斯乃胜业,值得赞叹耳。”[1]  一、钱基博的教育活动和国文教学著述  钱基博行状近几年介绍得较多,此处稍略。他受的
从游记乃登山临水而发观感角度而言,苏轼的《前赤壁赋》与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称“苏柳二文”)都属山水游记。将两文放在一起比较解读,可以看出不同的山水风景和不同的抒情方式所内隐的不同的人生参悟。  一、山水文章风景异  山水游记的叙写主体一般应是山川风景,但恰在这一点上,苏柳二文却显差异。  我们先看苏轼《前赤壁赋》中的风景。通篇观之,读者貌似会觉得自己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位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纲要》既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又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主要是增加比重)的要求。就语文教材(本文指常规课本)而言,其成效、问题和强化主要体现在选文和设计两方面。  首先谈选文。  最主要的成效是人选了大量优秀古诗文以及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现
[设计理念]    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欢喜,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
古代有些文体,是从某种修辞手法发展而来的,比如铺张手法发展出了辞赋,对偶手法发展出了骈文。而寓言,则由比喻手法发展而来。我国人民似乎天生擅长形象思维,即使抽象说理,也多形象性。因此,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也可以是很精彩的文学作品,有些甚至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产生重大影响,如《庄子》《孟子》等。这在西方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在还没有“著作”之前,我国人民即使日常讲话说理,也爱用富有形象性的比喻。如上古
设计理念    《自然之道》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作者和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误救一只探路幼龟,导致巢中龟群险遭全军覆没之祸的故事,说明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的深刻道理。  教学本文,除了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主要内容之外,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接受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高尚情感,建立生态平衡观念;同时训练学生从人物事件人手把握主要内容,借助想象来体验情
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学会记事”单元的写作部分,为了让学生领会《散步》一文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设计了“起因一矛盾出现一矛盾解决一结局”图表,按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的说法,其目的就是给一点“让一线老师可以把握的‘干货’”。在叙事文原有的“起因一经过一结果”结构框架之外,为何提出这一新结构?为何将其放在初中教材的初始阶段?这一结构对提高初中生记事能力有怎样的作用?下面谈一谈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