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心得体会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3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变“讲”为“导”,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借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等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无道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不能忽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做了如下努力:
  一、点燃心灵火花,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学期第一堂语文课,我先让学生默写从壹到拾和“百”“千”共12个数字的大写。不少学生脑海里根本没有“大写”的概念。几经提示——大家都熟悉的钱币上和银行的服务窗口上有这些字的大写。他们如梦初醒。学了五年语文,竟然连十二个数字的大写都不能全写对,这是为什么?我在黑板上画个大大的问号。然后,我问:“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它?”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样回答。经过几分钟冷场,终于语文课代表替我解围,她迟疑地说学习语文就是学说话、写作文。最后,我按中等稍慢的记录速度给学生朗读小学阶段听、说、读、写的要求,让学生听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同学不能完整记下来,而且书写极其潦草。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大问号。两个平常的大问号触动了学生稚嫩、好奇的心。那些自认为平时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这时也感到一脸茫然,开始对自己的语文学习重新认识。我先后问了几个调皮学生,你们为什么在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玩电脑游戏能兴致勃勃,能忘计时间和劳累,水平提高那么快,最后达到无师自通;女同学跳皮筋,跳得满头大汗也不愿歇一会儿,花样还常常百变翻新,看得观众眼花缭乱?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发自内心喜欢这些活动,就不觉得苦和累。于是我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请你们牢记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希望用它来指导咱们今后的语文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缺乏教学艺术的课堂,根本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活动,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方法如果得当,既可节省教学时间,又使学生不再感到上课是负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建立高效课堂是我孜孜追求的目标,语文课堂活泼多样,以读代讲,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他们体会到做课堂主人公的快乐,为一个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为找到问题的答案兴奋得两眼放光,为自己学习小组获胜击掌欢呼。课间他们还沉浸在精彩的课堂中,和老师、同学争论不休。试想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能不受学生欢迎吗?相信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觉调动学习积极性,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很快。反之,如果沿用陈旧的授课方法,满堂灌,必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变“讲”为“导”,培养自读自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永远学不完。不管是谁,都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的奥秘,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一篇课文,学生通过自读已掌握了百分之七、八十。如果教师对学生已理解的部分不厌其烦地讲下去,势必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倦怠情绪。在语文课堂上,我始终把引导学生自读放在重要地位。首先,让学生明确自读的重要性。我经常用中外自学成才的名人的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读”的自觉性。然后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学习圈、点、勾、画、写批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要求班里每个学生准备字典或词典,做到工具书天天带,常常用。遇到问题就打开,请教这些“沉默的老师”。我對学生自读的具体要求是:一篇课文,不读三遍不算读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什么强调读“三遍”呢?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借助字典、词典,读准字音,掌握字的形、音、义;理解词义。再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理清课文基本层次。三读课文,精思问题,试做课后练习。自学中,有些问题自己难以解决,留待课堂上和同学或老师一起研讨。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等待灌输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变“讲”为“导”,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借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等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无道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不能忽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做了如下努力:
  一、点燃心灵火花,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学期第一堂语文课,我先让学生默写从壹到拾和“百”“千”共12个数字的大写。不少学生脑海里根本没有“大写”的概念。几经提示——大家都熟悉的钱币上和银行的服务窗口上有这些字的大写。他们如梦初醒。学了五年语文,竟然连十二个数字的大写都不能全写对,这是为什么?我在黑板上画个大大的问号。然后,我问:“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它?”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样回答。经过几分钟冷场,终于语文课代表替我解围,她迟疑地说学习语文就是学说话、写作文。最后,我按中等稍慢的记录速度给学生朗读小学阶段听、说、读、写的要求,让学生听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同学不能完整记下来,而且书写极其潦草。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大问号。两个平常的大问号触动了学生稚嫩、好奇的心。那些自认为平时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这时也感到一脸茫然,开始对自己的语文学习重新认识。我先后问了几个调皮学生,你们为什么在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玩电脑游戏能兴致勃勃,能忘计时间和劳累,水平提高那么快,最后达到无师自通;女同学跳皮筋,跳得满头大汗也不愿歇一会儿,花样还常常百变翻新,看得观众眼花缭乱?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发自内心喜欢这些活动,就不觉得苦和累。于是我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请你们牢记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希望用它来指导咱们今后的语文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缺乏教学艺术的课堂,根本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活动,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方法如果得当,既可节省教学时间,又使学生不再感到上课是负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建立高效课堂是我孜孜追求的目标,语文课堂活泼多样,以读代讲,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他们体会到做课堂主人公的快乐,为一个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为找到问题的答案兴奋得两眼放光,为自己学习小组获胜击掌欢呼。课间他们还沉浸在精彩的课堂中,和老师、同学争论不休。试想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能不受学生欢迎吗?相信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觉调动学习积极性,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很快。反之,如果沿用陈旧的授课方法,满堂灌,必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变“讲”为“导”,培养自读自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永远学不完。不管是谁,都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的奥秘,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一篇课文,学生通过自读已掌握了百分之七、八十。如果教师对学生已理解的部分不厌其烦地讲下去,势必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倦怠情绪。在语文课堂上,我始终把引导学生自读放在重要地位。首先,让学生明确自读的重要性。我经常用中外自学成才的名人的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读”的自觉性。然后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学习圈、点、勾、画、写批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要求班里每个学生准备字典或词典,做到工具书天天带,常常用。遇到问题就打开,请教这些“沉默的老师”。我对学生自读的具体要求是:一篇课文,不读三遍不算读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什么强调读“三遍”呢?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借助字典、词典,读准字音,掌握字的形、音、义;理解词义。再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理清课文基本层次。三读课文,精思问题,试做课后练习。自学中,有些问题自己难以解决,留待课堂上和同学或老师一起研讨。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质疑答难,主动探索新知的小主人。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讲堂”。学生动脑动手又动口,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不知不觉之中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这学期,我们学习语文课文《草船借箭》时,因为是篇文言文,我大胆先请同学试读,她读得流利顺畅,停顿恰当,出色把握故事中角色和感情。学生读得这么好,我自然高兴。和家长联系后,才得知她课前预习时,把课文认真读了十遍。“真棒啊!你在自读方面为大家做出表率,是大家学习的楷模。”我大力表扬她认真自学的精神。通过典型引路,同学们探索未知的欲望和兴趣大大提高了。
  为了培养学生熟读、精读的好习惯,我常常有意识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自读。例如:学习课文《南丁格尔》时,《导学案》练习题上的“不堪忍受”误印为“不湛忍受”,我引而不发,让学生比比谁读得仔细,纠正学生读书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的毛病。再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我让学生带着从哪些语段可以看出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疑问去阅读,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课文的每一句,终于领悟出雪地捕鸟、月下看瓜刺猹、看跳鱼这些语段体现了他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读,不单纯为了扫除生字、生词的障碍,更要引导他们领悟重点语句含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中心,更好掌握学习内容。有学生课前自读《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时,提出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问题虽带几分稚气,但同时也说明这个学生动了脑筋。作为教师,如果把全班几十台大脑机器都发动起来,这是求之不得的境界。我经常勉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就怕不思索”。敢于猜测,大胆发问是绝对的好事情,创新就是建立在大胆猜想、发问之上的。你说我讲才是精彩课堂;课堂就是学生展示才艺的最佳舞台。试想如果课堂上学生都闭口不言,“万马齊喑究可哀”的可悲课堂情景是多么可怕的局面啊。
  2.引导学生钻研教材,教师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倡学生自读,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备课时,总要寻找每篇教材的关节——设疑点,以此启迪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大脑动起来,活起来,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海豚救人》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标题上寻找答案。本文是按时间顺序说明,还是按空间顺序说明?还是逻辑顺序说明?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和提示迅速判断本文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再如:学习《塞下曲》时,我针对“林暗草惊风”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飞将军出营巡视在什么时间?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依据“林暗”“平明”等词悟出将军巡营时是夜晚,边塞的晚风把草吹得东倒西歪。教师通过备课,钻研教材,巧设疑点,实际上也是为学生做出示范,引导学生学会钻研课文。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由此可见,教师设疑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做意在引导学生对教材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从而养成“多思”的好习惯,他们的智力自然也得到了很好开发。
  3.拔高教材,拓展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求知欲旺盛,他们正处于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教材,适当补充有关内容,以求拓宽知识领域。例如:学了《体育课》之后,我发动学生阅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通过阅读名著,让学生体会到名著的魅力,学会同学间如何友爱相处,培养了学生的美好情操。
  4.借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今的名言警句是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它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我不敢说这些名言警句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会起到多么了不起的作用,至少说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我便举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春风又绿江南岸”“推敲”等名句、典故激励他们。有的学生字写得潦草。我就用王羲之等练书法,“馍沾墨食”和其子王献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开导他们.还用唐朝僧人怀素练习书法的佳话激励他们。有的学生对待学习缺乏刻苦的精神。我就举出“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名句劝导他们。有的学生志向不明确,我就举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学习,学习,再学习”(列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等名人名言教育他们。   5.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培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按照惯例,学生作文,老师评改成了不容置疑的程序。我以为这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方法之一,如果一直沿袭这种办法不加以改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从效果考虑,若一味这样做,是劳而无功或者劳而少功。怎样才能减少无效劳动?我想还是发动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学会修改文章的办法才好。有时是四人小组共同批改一篇文章,有时全班集体批改一篇文章。有时是学生互改文章,甲改乙的文章,乙改丙的文章,丙改丁的文章。再一次顺序倒过来改。不断交换着评改,每一次都有新鲜感。只有坚持训练,才能激发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文表我情”的情感;才能达到“自我作文,生生互改”的目的。如果还像过去老传统做法那样,写些空泛的批语,不能触动学生心灵,学生看了发回的作文本,除敬佩老师确实认真批改、关注分数之外,就提高作文的技能来说,实际上没有得到什么益处。
  我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做法是:讲清评改的意义,指导评改的方法,规定评改的符号。具体要求是:①评改的态度要认真,虚心学习他人之长。②按规定的符号批改。⑧肯定优点要充分,指出缺点要中肯。④写出参考意见并署名(即写出评语,写上评改人的姓名)。下面是评改的一例;题目是《记一次乒乓球比赛》“只见他拿起球,往天上一抛,用球板塑胶面对准球用力一削,小球就飞速地旋了过来。他站在左上角,我便想打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将会收获颇丰,而如果这种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养成,那收获将会是终生的。
  (一)保证读书时间
  早上来到学校坐在自己的座位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课间休息可以拿出书来看一看,读书课更可以有大块的时间徜徉在书海之中。“总之,每天在校期间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还是有很多的,就看你是如何抓住的。”这是我总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曾经我与学生一起计算过读书时间,每天早上读书至少10分钟,课间扣除课间操上厕所加在一起每天至少15分钟,这样加起来每天在校期间读书最少近半小时,如碰上读书课时间会更多。放学回家再读至少30分钟左右,那每天的读书时间最少近一个小时。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会逐渐提高,时间多少会依个人情况而定。但无论多少,如果每天都要能保证读书时间,都能挤出时间读书,那结果就会如水滴石穿一般。正如鲁迅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有时间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福气、一种收获!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光用眼睛看,还要养成动笔的好习惯,或摘抄书中好词佳句,积累语言;或边读边做批注式的阅读,这种“批注式的阅读方式”在平日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已进行过指导。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正在初步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事物已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独特的感受,所以边读边感悟这样的批注式阅读非常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标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批注式阅读的过程正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个性行为。
  (三)定期去书店、图书馆感受读书氛围
  虽然现在科技很发达,不用买书就可以看到电子书籍,足不出户在网上也可以买到书,但我觉得去书店买书不是一件麻烦事,也是一种享受。还记得林海音在《窃读记》这篇文章中写到因买不起书而到书店怕被老板发现而偷偷地读书的滋味,虽然很惧怕,但林海音在文中也写道:“我很快樂,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现在的书店不会因为你不买只看服务员给你脸色或把你请出去。从早上开门一直看到晚上闭店,一本也不买也没关系,就是天天如此,也无所谓。但就是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很多人也不懂得享用。周末或假期带着孩子走进书店,让孩子自由挑选几本喜爱的书,这个快乐的过程我想是任何形式的网上阅读或购买无法代替的。也可以办一张借阅证,领着孩子到图书馆借几本书来读,不是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嘛。氛围的感染,环境的熏陶,这是一种无痕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经典阅读,学生一旦爱上了阅读,感悟到了经典的力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长春市朝阳区解放大路小学校 吉林】
其他文献
“让学引思”是我们区域今年教学研究的主旋律。“让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引思”就是引发、引导、引
当阳市图书馆位于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的环城东路,紧邻当阳市体育中心南侧,2011年7月动工兴建,2012年底竣工,占地面积20.5亩,建筑面积4683m2,建筑主体五层,结构形式为全框架结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密切关系的,侵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血管病变。Ⅰ型多发性大动脉炎也称主动脉弓综合征或高安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1]。该病多
陶行知在《育才十字诀》一文中运用生理学知识对“动手”的作用与意义作了科学的解释,曾以诗的形式进行了形象概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在教育领域,陶行知强调学生在动脑时也要重视动手,以动手促进动脑,以脑指挥手,从而达到手脑并进,同时发达的目标。在小学课本里也有一篇课文《人有两个宝》,这篇课文的思想与陶行知先生的思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该课程的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提高课堂的参与度,需要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准备和预习。二维码技术作为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产物,有着传播载体灵活、传播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势。本文以小学科学中抽象理论知识和探究实验知识为研究方向,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的预习作业中的形式作基本介绍。  一、针对抽象理论类知识  科学课程是集合物理、生物、化学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是老年人的多发病,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发病率较低,非专科医生常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现将误诊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甲减4例报告如下。1
今年寒假,我对老妈有了新的认识。那天,我们一家人在餐馆吃饭。服务员端上了一盘香喷喷的小黄鱼,老妈指着一条小黄鱼,若有所思地问:“这鱼是死的还是活的?”“什么?”我看着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指的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流和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靠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才能产生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一、对话文本,读出初衷  在阅读文本时,不是教师都喜欢让学生默读课文,这虽然能让课堂秩序得到保障,但是却不符合小学生
“中国边疆学”与“边疆学”本质上并非完全一回事,笔者直接从一般意义上的边疆学入手,所论跳过中国特殊边疆历史的纠结,以当代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作为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对当前涉及经济领域中的边疆学学科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我们已经看到,广泛的研讨中出现了两个学科的名称,即“边疆经济学”和“经济边疆学”。我们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前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边疆问题,属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