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将心理学知识不动声色地融入语文的日常教学中来?采用何种方式?是笔者一直以来不断思索的一个问题,本文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尝试性探索,以求对一线的语文教师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语文;心理学;学科联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包括四项内容:听、说、读、写,说来非常简单。但“语”乃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乃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反映。这样以来“语文”的范围就不是一般的广泛了,也就和心理学攀上了亲戚。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法,语文似乎都可借鉴心理学的某些东西,为我所用。本文就语文教学的心理学问题谈谈自己的简单看法,以求对语文的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语感培养上的心理学思考。语感指言语交流中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这个定义来自于《现代汉语词典》,比较抽象。我个人觉得没有把语感是什么说清楚。从我们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语感除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判断,还应有分析、理解、吸收等内容。所以,我认为语感应该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判断、分析、理解、吸收等能力的高度浓缩。而对于语感的培养,理论根基薄弱,实践操作困难。语感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感悟,语感来源于诵读的衡量和琢磨,语感来源于理解的分析与综合,语感来源于想象的推理和丰富,语感来源于表达的内化与再现。比如,“黄色”与“鹅黄”两个颜色词,有了生活积累的学生很容易判断“鹅黄的小鸭子”比“黄色的小鸭子”合适;读起来,前者也比后者顺口;分析起来,“鹅黄”明显比“黄色”更具体、更生动;“鹅黄”的想象空间更大,一下子就将刚出生的毛茸茸的小鹅与它联系起来了;在表达的时候,“鹅黄的小鸭子”那种可爱的样子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了。所以,语感的培养是与心理的感知、判断、分析、理解、吸收等能力的培养分不开的。
学习方法上的心理学思考。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相对比数学的公式应用和英语的单词记忆,它更讲究学习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很努力学语文,但提高较慢的原因。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完美链条,更加讲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学习技巧。其实,无论是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教学,还是分析、归纳、总结、表达等能力的教学,都应结合人的心理习得模式,从金字塔的最低层学起。就拿字形的教学来说吧。汉字不同于音合的英语,属于意合文字。从字形的构造上来分,汉字有六种: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适用于具体、形象的独体字,初学汉字者习得较容易。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入明示特征但较抽象的部分,仍属于独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和声旁,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仍属于合体造字法。转注字,属于用字法,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即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字义相近而相互转注。假借字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某些不能用象形、会意的方式来表达的事物。由此可见,这六种汉字的构造法或叫造字法,均可用联想的方法习得,要么是字义的联想,要么是字音的联想,要么是字形的联想。所以,语文的学习方法与心理学上的想象、联想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思维模式上的心理学思考。思维模式指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针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生活性等诸多特点,对思维模式的要求就要多样化、灵活化。所以,相对于线性思维的单向性,非线性思维的多向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相对于聚合思维的呆板性,发散思维的多面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相对于点面思维的片面性,立体思维的全面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相对于正向思维的常规性,逆向思维的创新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相对于对称思维的相对性,非对称思维的辩证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相对于静态思维的静止性,动态思维的发展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我们以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为例,做一下简单的阐述。发散思维我们以记叙文的写作为例。记叙文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每个故事要反应的主题不同,但使用的道具可以相同,这就为教师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模式。比如,一个西瓜,这是我们提供的道具。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主题的资源库里挑选出“亲情、师情、友情、诚信”等等主题,来讲述一个关于亲情、师情、友情或诚信的故事。这样,学生也就会利用发散思维来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完成一篇篇记叙文的写作。或者,同一个主题,比如,亲情。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道具,如“一把雨伞、一份盒饭、一双球鞋”等等,来完成一个个关于亲情的故事。而逆向思维,我们以议论文的写作为例。我们的祖先非常睿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很多都是相当经典的,但时代在发展,相当一部分做法和精神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现时当代。所以就要鼓励学生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敢于逆向思维。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在旧有的模式前加一个“不”字就可以了。如“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有志者事竟成”与“有志者事未必成”、“班门何必弄斧 ”与“班门应该弄斧”,或者“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与“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等等。这样的作文,不但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看法,而且可以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认知,让读者眼睛一亮,这是逆向思维带给我们的硕果。
道德修养上的心理学思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我们不但要培养学识渊博的人,更要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所以,如何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学生也是语文学科的必修课。问题学生所从何来?学生为何会有厌学情绪?为什么每年都会有学生自杀的案例?他们的生命敬畏感在哪里?我们的学生缘何做人有问题?我们在语文课上给过学生多少关于人格、生命、人生等等的指导,就决定了他们在人生路上的迷惘指数有多少。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的时候,当学生不交作业的时候,当学生把抽烟当作炫耀的资本、把早恋当作家常便饭的时候,当学生殴打老师、辱骂父母的时候,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否了解这所有背后的原因?学生的厌学也许不是因为他不喜欢学习,而是这种学习的方式并不适合他;学生的出格行为,也许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品格恶劣的学生,而是因为他想借此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学生的轻视生命,也许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而是因为他们确实无法解决人生之路上的困惑与迷茫。所以,语文课堂上一个小小的提示,语文教师一句善意的提醒,都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这对语文教师而言,该是多么沉重而圣洁的责任呢!
一番思索和整理之后,蓦然发现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可是,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不是吗?我们高兴,是因为我们的学科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到在数个学科群里纵横捭阖;我们高兴,是因为我们的工作神圣高尚,神圣高尚到足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世;我们高兴,是因为我们的付出硕果累累,有那么多的学生因为我们的付出正在健康而茁壮地成长!然而,只要有学生还没有爱上语文,只要有学生还在语文学习的路途上艰难地跋涉,只要有学生还没能拥有健康的人格与心理,我们的奋斗和努力就不会停止!
纵观语文与心理学的诸多藕断丝连,方知任何学科之间其实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当我们在本学科领域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去其他的领域找找捷径。这样以来,本该困难重重的地方,变得轻而易举起来;本该伤心劳神的地方,变得事半功倍起来;本该晦涩难懂的地方,变得简简单单起来。我们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生活、徜徉人生了,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董奇.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房慧聪.教育心理策略训练刍议[J].山东教育,2001(05).
[4]苗慧.教师心理场效应及其意义与策略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7).
作者簡介:王艳红,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语文;心理学;学科联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包括四项内容:听、说、读、写,说来非常简单。但“语”乃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乃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反映。这样以来“语文”的范围就不是一般的广泛了,也就和心理学攀上了亲戚。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法,语文似乎都可借鉴心理学的某些东西,为我所用。本文就语文教学的心理学问题谈谈自己的简单看法,以求对语文的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语感培养上的心理学思考。语感指言语交流中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这个定义来自于《现代汉语词典》,比较抽象。我个人觉得没有把语感是什么说清楚。从我们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语感除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判断,还应有分析、理解、吸收等内容。所以,我认为语感应该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判断、分析、理解、吸收等能力的高度浓缩。而对于语感的培养,理论根基薄弱,实践操作困难。语感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感悟,语感来源于诵读的衡量和琢磨,语感来源于理解的分析与综合,语感来源于想象的推理和丰富,语感来源于表达的内化与再现。比如,“黄色”与“鹅黄”两个颜色词,有了生活积累的学生很容易判断“鹅黄的小鸭子”比“黄色的小鸭子”合适;读起来,前者也比后者顺口;分析起来,“鹅黄”明显比“黄色”更具体、更生动;“鹅黄”的想象空间更大,一下子就将刚出生的毛茸茸的小鹅与它联系起来了;在表达的时候,“鹅黄的小鸭子”那种可爱的样子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了。所以,语感的培养是与心理的感知、判断、分析、理解、吸收等能力的培养分不开的。
学习方法上的心理学思考。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相对比数学的公式应用和英语的单词记忆,它更讲究学习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很努力学语文,但提高较慢的原因。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完美链条,更加讲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学习技巧。其实,无论是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教学,还是分析、归纳、总结、表达等能力的教学,都应结合人的心理习得模式,从金字塔的最低层学起。就拿字形的教学来说吧。汉字不同于音合的英语,属于意合文字。从字形的构造上来分,汉字有六种: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适用于具体、形象的独体字,初学汉字者习得较容易。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入明示特征但较抽象的部分,仍属于独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和声旁,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仍属于合体造字法。转注字,属于用字法,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即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字义相近而相互转注。假借字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某些不能用象形、会意的方式来表达的事物。由此可见,这六种汉字的构造法或叫造字法,均可用联想的方法习得,要么是字义的联想,要么是字音的联想,要么是字形的联想。所以,语文的学习方法与心理学上的想象、联想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思维模式上的心理学思考。思维模式指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针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生活性等诸多特点,对思维模式的要求就要多样化、灵活化。所以,相对于线性思维的单向性,非线性思维的多向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相对于聚合思维的呆板性,发散思维的多面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相对于点面思维的片面性,立体思维的全面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相对于正向思维的常规性,逆向思维的创新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相对于对称思维的相对性,非对称思维的辩证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相对于静态思维的静止性,动态思维的发展性就比较适合语文的学习。我们以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为例,做一下简单的阐述。发散思维我们以记叙文的写作为例。记叙文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每个故事要反应的主题不同,但使用的道具可以相同,这就为教师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模式。比如,一个西瓜,这是我们提供的道具。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主题的资源库里挑选出“亲情、师情、友情、诚信”等等主题,来讲述一个关于亲情、师情、友情或诚信的故事。这样,学生也就会利用发散思维来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完成一篇篇记叙文的写作。或者,同一个主题,比如,亲情。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道具,如“一把雨伞、一份盒饭、一双球鞋”等等,来完成一个个关于亲情的故事。而逆向思维,我们以议论文的写作为例。我们的祖先非常睿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很多都是相当经典的,但时代在发展,相当一部分做法和精神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现时当代。所以就要鼓励学生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敢于逆向思维。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在旧有的模式前加一个“不”字就可以了。如“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有志者事竟成”与“有志者事未必成”、“班门何必弄斧 ”与“班门应该弄斧”,或者“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与“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等等。这样的作文,不但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看法,而且可以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认知,让读者眼睛一亮,这是逆向思维带给我们的硕果。
道德修养上的心理学思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我们不但要培养学识渊博的人,更要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所以,如何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学生也是语文学科的必修课。问题学生所从何来?学生为何会有厌学情绪?为什么每年都会有学生自杀的案例?他们的生命敬畏感在哪里?我们的学生缘何做人有问题?我们在语文课上给过学生多少关于人格、生命、人生等等的指导,就决定了他们在人生路上的迷惘指数有多少。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的时候,当学生不交作业的时候,当学生把抽烟当作炫耀的资本、把早恋当作家常便饭的时候,当学生殴打老师、辱骂父母的时候,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否了解这所有背后的原因?学生的厌学也许不是因为他不喜欢学习,而是这种学习的方式并不适合他;学生的出格行为,也许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品格恶劣的学生,而是因为他想借此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学生的轻视生命,也许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而是因为他们确实无法解决人生之路上的困惑与迷茫。所以,语文课堂上一个小小的提示,语文教师一句善意的提醒,都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这对语文教师而言,该是多么沉重而圣洁的责任呢!
一番思索和整理之后,蓦然发现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可是,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不是吗?我们高兴,是因为我们的学科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到在数个学科群里纵横捭阖;我们高兴,是因为我们的工作神圣高尚,神圣高尚到足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世;我们高兴,是因为我们的付出硕果累累,有那么多的学生因为我们的付出正在健康而茁壮地成长!然而,只要有学生还没有爱上语文,只要有学生还在语文学习的路途上艰难地跋涉,只要有学生还没能拥有健康的人格与心理,我们的奋斗和努力就不会停止!
纵观语文与心理学的诸多藕断丝连,方知任何学科之间其实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当我们在本学科领域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去其他的领域找找捷径。这样以来,本该困难重重的地方,变得轻而易举起来;本该伤心劳神的地方,变得事半功倍起来;本该晦涩难懂的地方,变得简简单单起来。我们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生活、徜徉人生了,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董奇.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房慧聪.教育心理策略训练刍议[J].山东教育,2001(05).
[4]苗慧.教师心理场效应及其意义与策略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7).
作者簡介:王艳红,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